上海市宝山区中西医结合医院 上海 宝山 201900
【 中 图 分 类 号 】 R473. 6【 文 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 1550 -1868( 2015) 10
摘要
目的 讨论穴位按摩对于外科腹部手术患者术后肠蠕动恢复的作用。方法 采用随机分组,分为常规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共40例患者,一般常规组术后给予常规护理,通过体位改变,术后早期活动等促进肠蠕动的恢复。对照组在常规组的基础上术后6小时即开始实施双侧足三里,合谷,气海,关元穴按摩,每日3-4次,每次5-10分钟。结果 两组对照组患者首次肛门排气时间,肠蠕动恢复时间,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均p<0.05),穴位按摩组首次肛门排气时间,肠蠕动恢复时间均短于一般组。结论 术后按摩双侧足三里,合谷,气海,关元穴可有效促进肠蠕动的恢复。
关键字:腹部手术,肠蠕动,穴位按摩,术后护理
引言
腹部手术由于各种原因会引起肠蠕动的减弱或消失,如手术创伤,麻醉作用,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等,一般术后12-24小时肠蠕动完全消失,48-72小时逐渐恢复,如果超过72小时肠蠕动仍未恢复,会使肠腔压力增高,引起腹胀,腹痛等症状,各种并发症的可能性也增加,为了促进患者术后肠蠕动的早期恢复,我们根据中医理论使用穴位按摩的方法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2015年1月--2015年5月在外科实行腹部手术的患者共40例。入选标准:1)临床诊断为胆囊炎及阑尾炎;2)无二次手术及胃肠道梗阻;3)能配合治疗,无精神疾病及其他严重的基础疾病的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与对照组,其中男19例,女21例,年龄15-67岁,胆囊切除术加术中胆道造影26例,阑尾手术14例,术后应用镇痛泵18例,每组各20例。其中常规组年龄15-46岁,平均年龄34.1±9.64岁,平均手术时间110.15±44.66 min;对照组年龄25-67岁,平均年龄 37.95±14.78岁 ,平均手术时间102.85±40 min。两组在性别,年龄,手术时间,术后镇痛泵应用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基本情况比较
1.2 方法
1.2.1 操作方法 (1)常规组:术后6小时后给予半卧位,在病情及生命体征平稳情况下鼓励患者左右翻身,协助患者被动床上四肢活动,每次5-10分钟,4-6小时一次,术后24-36小时在生命体征及病情允许下指导患者早期下床活动。(2)对照组:在常规组的基础下,术后6小时开始按摩双侧足三里,合谷,气海,关元穴,以指腹按压方式,使病人感到酸麻重胀方才有效 。
1.2.2 评价方法 1)肠蠕动评价方法:术后6小时开始按摩穴位,12小时内每4小时听肠蠕动,每次5分钟,5分钟肠蠕动大于等于5次则视为肠蠕动恢复,如果12小时后肠蠕动未恢复,则改为2小时听肠蠕动,每次5分钟,直至患者肠蠕动恢复。2)肛门排气评价方法:护士每日三次定时进病房询问病人有无排气并及时记录患者自主排气时间。
1.2.3 统计学方法 所得数据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统计方法采用T检验,p<0.05为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肠蠕动恢复时间和肛门排气时间比较,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由表2可见,对照组肠蠕动恢复时间和肛门排气时间均比常规组组短。
表2 两组患者肠蠕动恢复时间和肛门排气时间比较
3.讨论
3.1肠蠕动早期恢复对于机体的意义
肠蠕动受到神经和体液的调节,发生于小肠的任何部位,并向肠的远端传播,是环形肌与纵形肌相互协调的连续性收缩,术后由于手术创伤,麻醉作用,胃肠功能紊乱等均会导致肠蠕动的消失。有文献认为,肠功能的抑制时间越久,那就越容易发生应刺激的胃肠黏膜病变,使得肠压力加大,肠麻痹加重,如果继续发展的话可导致菌群移位,激活中性粒细胞,此时炎症因子也会大量释放,促使系统性炎症反应综合征的发生【1】。而且肠蠕动的尽早恢复也与患者营养的供应密切相关,只有肠蠕动得到了恢复,患者才可以尽早进食,同时可以通过进食加速炎症的吸收和促进血液的循环,调节肠壁血液的供应,减少一系列的并发症。因此术后尽早恢复肠蠕动对于机体的恢复,预防术后并发症至关重要。
3.2穴位按摩的价值及其意义
中医主张认为,术后由于气血两亏,机体脏器的和谐遭到破坏,脏腑调节失常,气血不畅而导致六腑不通,影响胃肠道的运转,故而因调理机体功能,顺应脏腑气机帮助加速胃肠道的运转,因此选取气海,关元,足三里,合谷四个穴位。关元和气海在古代都称为丹田,同属任脉,关元穴位于脐下三寸,是统摄元气之所,按摩关元穴能使小肠吸收增加,补气的同时又能补血。气海穴位于脐下1.5寸,具有补气,行气散瘀等功效,按压关元穴能有效使体内元气聚集,促进脏腑气血循环,使体内元气得到滋养。足三里穴属足阳明胃经,有调理脾胃,扶助正气,补中益气,调节机体免疫力之功效;合谷穴是手阳明大肠经,原穴,具有升清降浊,宣通气血之功能,从而促进肠蠕动的恢复。通过按摩穴位,产生的刺激通过神经细胞传入中枢,起到扶正祛邪的作用,从而对肠道产生良性刺激,增加胃肠的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2】,加速气体从胃肠道内排出。
4.结论
本观察中的穴位按摩组采用交替按摩双侧足三里,合谷,气海,关元穴,对反射区的穴位进行刺激,加速血液的流量和速度,促进全身血液循环,恢复各组织脏器的功能。观察结果显示穴位按摩组在肛门排气时间,肠蠕动恢复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交替按摩双侧足三里,合谷,气海,关元穴能有效促进术后肠蠕动的恢复,有利于机体的康复,同时该方法由于在体表进行,按摩组患者普遍均表示因为肠蠕动恢复时间较早,睡眠未受影响,患者乐于接受,接受培训后,护理人员均能掌握,因其操作简单,易被患者接受采纳,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刘峰、高士东.大黄治疗休克后胃肠功能障碍临床研究[J].中国急救医学,2003,23(3):24
[2]罗才贵、刘明军主编.实用中医推拿学[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25
论文作者:马雯琦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界》2015年10月第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28
标签:术后论文; 肠蠕动论文; 穴位论文; 患者论文; 时间论文; 气海论文; 肛门论文; 《医药界》2015年10月第1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