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困惑:对“三维”教学目标的思考_反思论文

走出困惑:反思“三维”教学目标,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学目标论文,困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4289(2011)01-0022-03

我国正在进行的第八次课程改革,对教学目标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要求。“三维”目标自提出到实施一直争鸣不断,对其目标内涵、如何实施以及实施效果等方面的争议也颇多。2008年吕达先生在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问题与思考”为主题的学术报告中讲到,“新课程改革已经到了深化改革的一个阶段,这一阶段要搞好新课程,一要坚持,二要反思,三要深化”[1]。笔者认为,吕达先生提出的“三要”,其中最迫切的是“反思”。只有经过充分地讨论、验证和反思先前的理念和措施,才能逐步形成共识,控制和降低政策落实中的风险与错误,从而健康有序地推进改革。

一、正向反思:教学“三维”目标的“三维”映射

钟启泉教授指出,“三维”目标是当今世界各国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的共同元素,也是实施素质教育和有效教学的根本诉求[2]。“三维”目标体现了素质教育和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给我们提出的挑战。自“三维”目标提出以来,在其内涵的丰富,表述的准确性以及落实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此,我们仅用简短的篇幅回顾一下“三维”目标的概念框架及其所折射的哲学价值。

(一)教学“三维”目标概念框架洞察

新课改提出的“三维”目标是在“单维”目标和“双基”目标基础上的继承和发展。“三维”目标之间是相互渗透、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和谐有机整体,它犹如一只“鼎”,“鼎”的三只脚分别代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如果在教学中只重视“一维”或“二维”目标,或把“三维”目标隔离开来进行,那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就像“一只脚”或“两只脚”的鼎,是站不稳的。

(二)“三维”目标映射的哲学价值

“教学目标的价值可以看成人们确立教学目标的具体指导思想。它表明人们为什么确定这样的目标以及这些目标的具体内容。”[3]新课改提出的“三维”教学目标,从时间、空间和逻辑三个维度映射出现代教学应达到的哲学价值。

1.时间维度价值

时间维度指向教学是否注重短期目标、中期目标而忽视长期目标,是否注重眼前利益而失去更大的长远利益。“三维”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是一切学习的有力保障,旨在培养一种可持续学习的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指向学生当前与未来学习、工作、生活中对己、对人、对事、对自然及其相互关系的态度和价值判断。这一目标是为学生的未来发展乃至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也是对邓小平提出的“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要求的落实。

2.空间维度价值

空间维度指向学生学习的上升空间、课堂的拓展空间、学习的氛围以及授课的安全边界等。“三维”目标是国家课程标准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4]。其中的“不同阶段”蕴含着不同层次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求,即要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又要关注学生不同层次的需要,要求分层施教、因材施教。同时,不再仅仅关注学生的现有成绩,而且要关注学生上升的空间,是一种“增值”的关注。

3.逻辑维度价值

逻辑在现代汉语中被理解为思维的规律性。逻辑的价值在于发现事物间内在的规律和联系。教学目标跟随课程改革的步伐,大体也经历了“行为主义思维—认知主义思维—建构主义思维”三个过程,新课改提出的“三维”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建构主义思潮的影响,从“培养塑造人”转向“引导生成人”。这是“三维”目标与理论发展之间的联系,学也是与社会进步之间的联系。同时,“三维”目标内部的关联性和整体性,也映射出逻辑维度的价值。

二、逆向反思:现实与前瞻的错位

(一)表达与内涵的一致性

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两维目标的表述,引起许多学者和读者的争论。众所周知,过程是针对教学注重结果而提出来的,但是过程作为教学目标似乎有些令人难以接受。布鲁姆指出,“过程从来不会作为结果而教授。要成为结果,他们必须与某种类型的知识相结合,以形成一个目标”[5]。与此同时,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术语内涵重叠交叉,作为并列使用的概念似有不妥之处。从布鲁姆的教育分类目标来看,情感目标包括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而且他提到,“我们发现,在文献中,这类目标有许多是用兴趣、态度、欣赏、价值观和情绪意向或倾向这类术语来表示的”[6]。查有良教授也指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连在一起使用,这是从外国引进的,三个概念角度不一,内涵复杂,外延纠缠”[7]。

(二)层次与逻辑的一致性

“三维”目标把知识与技能放在首位,是遵循“双基”的教育理念,虽然知识与技能是教学必须达成的目标,但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更应该是一切学习的起点和终点。因为情感这一目标强调了“兴趣”在教学和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它应该是一切学习的基础和源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学习是枯燥和不可想象的。同时,这个目标也是教学目标的最高层次,通过学习,使自己的意志力得到锻炼,使学习的信心和决心得到增强,使自己的知识、技能、方法在今后的实践中体现出前所未有的价值,即学以致用。因此在“三维”目标中,三者的层次与逻辑应该是一个循环的有机整体,如图1所示。

图1 “三维”目标之间的逻辑

(三)改革意识内生与外加的一致性

“三维”目标的提出是对以往教学目标的一种超越,超越就意味着原有的观念和行为要发生改变。纵观历史的发展,每个参与改革的人,都会对关于“什么是改革”,“为什么要改革”,“怎样改革”有自己的看法和观念。“不管什么观念,它对个体来说都是行动的指南,直接影响着人们对改革的态度和在改革中采取的行动,最终制约着改革事业的成败。”[8]实施者对“三维”目标的态度,是内在的认同还是外在的强加,会给目标的落实带来截然不同的结局。审视当前“三维”目标的实施,形式化、强权化、机械化、反科学化等比比皆是,如何让实施者自觉理性地认识与落实“三维”目标是新课改亟需解决的问题。

三、系统反思:“三维”目标的统筹把握

(一)意识维度:寻求改革的重叠共识

重叠共识是著名伦理学家约翰·罗尔斯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后来有学者将之引入到课程改革中,指出“课程改革需要汲取‘重叠共识’的思想方式,来回应课程改革多种‘声音’并存、课程改革的‘正义’以及‘复杂性’的诉求”[9]。“三维”目标是在理论多元、文化多元、价值多元的社会背景下提出的,它涉及各种观点的论争、各方利益的权衡,我们需要寻求一种重叠共识的思想方式,使“三维”目标的提出和执行能更多地集中民意,得到大众的支持。这就要求改革的不同主体能充分自由地对话与交流,求同存异,在多元论之间寻求平衡,齐心协力地促进改革的顺利进行。

(二)制度维度:跟进改革的评价体系

众所周知,评价能够激发人的活力。教学目标改变了,相应的评价体系也应该变革。为此,应建立一套多元、发展的评价体系。如对教师的评价,改变以往“以分数论英雄”的单一评价模式,而将成绩、能力与师德并举,以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指导来评价教师业绩。学生评价,改变以往按成绩区分“优、中、差”的评价模式,坚持“多把尺子衡量学生”,包容差异、尊重差异,让每一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所“增值”,并且在更广阔的空间内充分发展。课堂评价,改变以往统一的评课标准,坚持“因科而异”,各学科制定不同的具体评价标准;坚持“多焦点评课”,不仅把焦点放在授课的教师身上,而且要把焦点放在学生身上,师生互动上。

(三)执行维度:形成教师的反思性教学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要加强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近二十多年来,国际教师研究经历了一连串的进展:教师技能研究—教师思维研究—教师知识研究—教师“反思性教学”研究[10]。教师反思性教学的基本要求是教师要不断地检验自己,追求教学全过程的合理性。“三维”目标中的每一维都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尤其是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更是具有极大的情境性和灵活性,这也意味着单一的教学方式应该被摒弃,需要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与之匹配。为此,教学实践中应始终贯穿教师的“反思”,通过“尝试—问题—反思—调整—新问题—再反思”的循环过程,让教师研究自我的教学行为,分析学生“如何学会,如何会学,如何乐学”。

标签:;  ;  ;  

走出困惑:对“三维”教学目标的思考_反思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