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室抗浮底板均匀布置抗拔桩设计论文_欧阳苏登

欧阳苏登

(广东中山建筑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广东,中山,528403)

【摘 要】以某带两层地下室的高层办公楼的基础抗拔设计为例,运用PKPM和YJK两个软件对其进行建模、计算、结果分析,阐述了地下室底板均匀布置抗拔桩的理论、建模计算及结果分析。

【关键词】抗浮;抗拔PH;管桩布置;PKPM;YJK

引言

地下室抗浮的桩基础布置通常有两种方案:一种是只在墙柱下设置即抗压又抗拔的桩基础;另一种是整个底板上小间距均匀布置,局部地方(独立柱基位置)适当调整。当抗浮水位较高,水浮力起控制作用时,第二种方案可降低底板的配筋,又可减小因个别抗浮桩失效而造成的局部破坏。

1 工程实例

1.1工程概况

广东省中山市某工程地上17层,地下2层,上部结构为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地勘报告建议抗浮设计水位为 -2.25m(室外地面最低点标高为-1.85m),负二层底板板面标高为-9.7m,板厚400mm及500mm,采用静压φ400PHC管桩,抗压承载力特征值Ra=1200 kN,抗拔承载力特征值R=200kN,桩端持力层为全风化岩层,抗浮时考虑车库顶板300mm厚的覆土重量。

1.2抗浮稳定安全系数Kw的确定

基础抗浮稳定性应符合下式:Gk +nR≥Kw S (Gk:建筑物自重及压重之和,S:浮力作用值,R:单桩抗浮承载力特征值,n:抗拔桩的数量,Kw:抗浮稳定安全系数)

除有可靠的监测数据或长期控制地下水位的措施外,基底抗浮设计水头高度值不应折减。抗浮稳定安全系数Kw一般取1.0~1.05,若抗浮设计水位定在车库入口或周边地面低点,抗浮稳定安全系数Kw取1.0一般应该是足够的,但若水位定在地面低点以下且地势没什么特殊的话,则标准水荷载乘以Kw后最好能达到水位定在室外地面低点标高的水荷载。这主要考虑以下两方面因素:

(1)把握不到桩的质量,管桩与承台的锚固及多节桩时管桩接头,特别是焊缝及端头板质量。

(2)建模计算时设的桩刚度不一定准确,若这个刚度差别太大而导致计算差异,局部桩开始失效,有可能导致骨牌效应。

故本工程的抗浮稳定安全系数Kw取1.05,此水头高度(1.05*(9.7-2.25+0.4)=8.25m)与水位定在室外地面点的水头高度(9.7-1.85+0.4=8.25m)一致。

1.3预估抗拔桩布置间距

1.3.1板跨中抗拔桩布置间距估算

抗浮设计水位-2.25m,负二层底板板面标高为-9.70m,负二层底板厚h=400mm

水头高度:-2.25-(-9.7)+0.4 =7.85m,结构自重:G1k=0.4x25(板自重)+0.8(面层) =10.8KN/m2

净水浮力: Fk=1.05x7.85x9.8-10.8=70 KN/m2,φ400HPC抗拔承载力特征值R=200KN

抗拔桩布置间距 a=(200/70)^0.5=1.7m

1.3.2独立柱基位置可抵消的水浮力面积估算(取标准柱跨下的一根柱KZ1为例)

模型不建入负二层底板,分以下两种工况计算:

(1)正常使用工况作用下,读取柱底轴力最大标准值N=2885kN,柱下布置3φ400基础;

(2)荷载只考虑结构自重、0.80kN的面层重量及300mm厚覆土,柱底轴力标准值N=1400 kN。

独立柱基下可提供的最大抗浮力为Gk +nR =1400+3x200=2000 KN;

考虑底板刚度有限,水浮力作用下独立柱基下的最大抗浮力不可能用尽,对其进行0.8折减;

据第2.3.1知,净水浮力为70KN/m2;,估计可抵消的最大水浮力面积:S=2000*0.8/ 70=22.9m2。

据以上2.3.1条及2.3.2条的计算,可初步在平面上布置抗拔桩。

1.4建模计算

1.4.1 抗拔桩输入模型的方式

笔者尝试用以下三种方式分别建模:

(1)负二层底板建入在上部模型中,在负二层底板标准层中,以柱模拟抗拔桩输入模型;

(2)负二层底板建入在上部模型中,在负二层底板标准层中,以输入板间集中力模拟抗拔

桩提供的抗拔力输入模型,目前PKPM不能输入板间集中力,YJK可以输入板间集中力;

(3)负二层底板在基础模块输入,上部模型不建底板,抗拔桩在基础模块以桩的形式输入。

底板的平面外刚度是变化的,跨中刚度小,支座刚度大,跨中的桩的抗浮力最大,并向支座逐渐减小,板在水浮力作用下发生变形,水浮力会部分释放到周边的柱基上,板起到平衡各桩受力的作用。经分析,第一种方式,输入柱模拟抗拔桩时,即假定每个抗拔桩都是个固定点,不会发生位移,底板起不到平衡各桩的受力,这样导致独立柱基下的拔出力很小,其余桩拔出力大,所需抗拔桩多,不经济;第二种方式,将桩的抗拔承载力以板间集中力输入,即假定每个桩的抗拔力都用尽,然实际上由于板的刚度调节,每个桩的所受浮力不同,也不可能都用到,与实际受力有所不符;第三种方式,底板以“筏板+桩”的方式输入基础模型,软件按整体有限元计算的,考虑整体的变形协调。综上所述,第三种方式在理论上最符合实际的,故选用第三种方式来计算抗拔桩。

1.4.2桩刚度的取值

经计算发现,桩刚度对桩反力的影响很大!桩的弯曲刚度一般可取0,故适当定义桩的抗压和抗拔刚度尤为重要!!

PKPM和YJK程序都可根据输入的地质资料自动计算桩的抗压刚度(荷载除以位移,桩刚度=平均桩反力/桩顶沉降),也可人工直接指定,可根据试桩报告中的Q-S曲线的斜率求取,并对试桩刚度结果进行折减。若没有地质资料和试桩结果,YJK基础设计专题提到“桩的抗压刚度可取竖向承载力的50~100倍估计,桩的抗拔刚度不能通过计算自动得到,抗拔刚度应能保持和抗压刚度同样的数量级,确保计算结果的合理性”。据桩的抗压刚度计算式可知,桩的承载力越大,桩顶沉降约小(摩擦桩的沉降较大,嵌岩桩的沉降较小),则桩的抗压刚度越大。本工程为摩擦端承桩,入全风化岩1m,故桩的抗压刚度取100000kN/m(约83倍桩竖向承载力),抗拔刚度取20000 kN/m。

将上述刚度取值输入模型试算,查看计算结果发现,如CT-48,其上部结构的荷载作用下柱底力为2538kN(D+L标准值) ,但查看桩承载力验算,三桩的桩反力却分别为567、569、496,三桩的合力远小于柱底轴力!!虽底板在上部荷载作用下会有变形,底板跨中桩会分担部分荷载,但此处筏板厚度才400mm,柱跨约6.5mx10.5m,底板的跨中桩应分担不到那么大的荷载。将此问题反馈到YJK的技术咨询部,其提供的处理方法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定义桩的抗压和抗拔刚度”。

考虑到承台下的桩上部有框架结构相连,有上部刚度与荷载凝聚到基础,故承台下的桩与非承台下的桩的竖向抗压刚度应有不同。尝试将承台桩与非承台桩按两种桩输入,取非承台桩抗压刚度为承台桩抗压刚度的0.5倍,抗拔刚度取相同,输入模型计算,查看CT-48下三桩的桩反力分别为814、819、722,三桩的合力为2355kN,此值较为接近上部柱底轴力,故非承台桩抗压刚度取承台桩抗压刚度的0.5倍应较为合理,此做法适当提高了承台桩的安全系数。

1.4.3桩筏总体信息

计算方法 弹性地基梁板法 桩间土是否分担荷载 否

是否考虑上部刚度 考虑 人防荷载等级 5级(核)

底板等效荷载标准值(kPa) 50 底板抗浮验算 验算 底板抗浮验算对应的水头标高 -2.2 水浮力的分项系数 基本组合

1.2,标准组合1.1

承台底及筏板底标高,在YJK中有两种输入方式,一种是相对柱底,另外一种是输入相对上部结构建模中±0.000m的标高;在PKPM中则只有输入相对上部结构建模中±0.000m的标高。抗浮设计水位,在YJK和PKPM中都是输入相对上部结构建模中±0.000m的标高。

1.4.4基础计算及结果

本工程为带两层地下车库的高层建筑,且塔楼偏置一边,将手算预估的桩布置导入基础模型。整个负二层底板按一块筏板输入模型,纯车库部分为“筏板+承台桩+非承台桩”,塔楼部分为“筏板+承台桩”,选择常规桩基(不考虑土K),从计算结果可发现,除塔楼部分桩不用抗拔外,其余桩均需抗拔,但与塔楼相邻的一跨内的桩抗拔承载力都有较大富余(详附图一)。手算预估时跨中的桩承载力已基本用尽,为何软件计算的结果会有那么大的富余呢?尝试改小桩的抗拔刚度,结果是纯车库部分的所有桩的拔出力都变小了。总的浮力是不变的,那减少的水浮力跑哪去了?整个地下室所有桩的反力总和是不变的,当刚度输小之后,这些浮力会否都集中转移到高层的竖向构造上去?为验证这一想法,将模型中塔楼结构删除,重新计算发现,非承台桩的拔出力变小的同时承台桩的拔出力变大,总的拔出力总和是不变的,且塔楼相邻一跨的桩拔出力也接近手算结果(详附图二),这就验证了浮力集中移到高层这一想法。因软件计算时筏板按整体有限元计算,考虑整体的变形协调,但浮力都转移到高层的竖向构造上去明显不合理,故为保证纯车库部分桩不发生局部破坏,在验算纯车库部分桩拔出力时应将塔楼部分删除。

2 结语

基础设计存在很多不定因素,工程经验很重要,设计中须对每个计算结果进行分析比较,本文也是本人对底板均匀布置抗拔桩基础设计的总结,限于本人水平,本文所述如有错误,望请更正。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 [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2]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桩基础技术规范(JGJ94-2008)[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3]北京盈建科软件股份有限公司.YJK -F基础设计软件用户手册及技术条件[M] .2014

[4]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PKPM CAD工程部:PKPM-JCCAD S-5独基、条基、钢筋混凝土地基梁、桩基础和筏板基础设计软件用户手册[M] .2010

[5]朱炳寅 娄宇 杨琦.建筑地基基础设计方法及实例分析(第二版)[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

论文作者:欧阳苏登

论文发表刊物:《工程建设标准化》2015年8月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2/2

标签:;  ;  ;  ;  ;  ;  ;  ;  

地下室抗浮底板均匀布置抗拔桩设计论文_欧阳苏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