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球辉煌,乒超何以没落,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国球论文,辉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男乒四川全兴队坐镇河南洛阳主场,迎战江苏华都琥珀;女乒北大方正队坐镇主场山东临沂迎战山东鲁能,竟出现主场球迷基本都为客队加油的奇观。这是乒超联赛的特色。
很多俱乐部的负责人对这种状况颇有怨言,整个2007年基本是在“乒超没意思”的唠叨声中被浪费完的。乒超号称是世界上水平最高的乒乓球联赛,才进行了不到10年,它似乎已经处在尴尬的十字路口,向左还是向右?这是个问题。
到哪里都是主场
“乒坛一大怪,主场放省外”的现象在今年的乒超赛场上盛况空前。尽管乒羽中心一直通过行政手段约束俱乐部主场外迁,但在巨大的经营压力下,2007年的乒超变成了“走穴联赛”。
当初,乒羽中心对主场场馆条件提出了具体要求:必须是有固定座位的正式体育馆,馆内必须有空调设备并保持赛场温度在30℃以下,比赛城市离每天有固定航班的机场或直达列车的车站100公里以内。可这些规定在实施过程中依然停留在纸面上。
地方俱乐部在主场生存竞争的压力下,并没有因为规定而规范其运营的动作,反而出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鲁能·中超电缆的主场花样繁多,有三个在江苏无锡,此外该队转战重庆、上海卢湾、江苏宿迁、无锡、南京五地,其中在上海卢湾一场比赛的票价更是低到了10元都无人光顾的地步。浙商银行除了把一场比赛安排在天津之外,其余主场都转战杭州、义乌、金华等浙江省内各地。马琳领衔的宁波北仑海天,除山西长治、广东深圳两个省外主场外,其余都在宁波北仑。王励勤领衔的海宁皮革城·鸿翔队主要转战浙江境内的嘉兴、义乌、余杭、杭州、海宁等地。上赛季,乒超出现一支冠名为“中超电缆”的球队,该队的前身是广东乒乓球队,2006年搬到了江苏,更名为“江苏中超电缆”,依靠吴尚垠、庄智渊勉强保级,今年他们又以“鲁能中超电缆”的形象出现,除了在江苏无锡有三个主场,还要转战重庆、无锡、南京等五个城市。
一位圈内人士透露,很多南方的俱乐部却因为兜售主场和转播权一直在享受盈利的“大好春光”,北京首创俱乐部的赞助费一直都没有到账,而像辽宁等俱乐部在赛季初甚至为没找到像样的赞助商而发愁。俱乐部的利益不均在乒超内部已经不是什么秘密。
中超电缆的盈利模式已成为乒超内部津津乐道的话题,相信明年的联赛会有更多的球队为了生存“走穴”。
组织机构亟待提高
2005年,蔡振华提出要把乒超打造成NBA那样的职业联赛,实际上,乒超即使离CBA也有很大距离。
目前,乒羽中心连专门负责市场开发和运营的机构都未设置,只有乒乓球二部的三个人在赛季阶段临时管理。“这其实就是一种不完善,这么大的联赛必须要有一个完整的组织机构,庞大的工作量光靠他们几个是不能胜任的。”一位俱乐部老总感慨,“其实,乒乓球的市场化,还要看管理层有没有这个诚意,这是关键问题。现在的乒超要为大大小小的锦标赛,公开赛让路,要为国家队长期集训让路,难免会影响收视和观众的关注度,俱乐部利益也就更加无法保障了。”
联赛管理层混乱,地方俱乐部也好不到哪里去。目前各俱乐部的经营收入大多维持在100元至300万元之间。球员工资加上客场差旅费等,几乎就将这笔收入全部消耗。球队还需要支付场租、电视转播、安保等费用。但如果不支付高工资,像张怡宁这样优秀的球员有的是地方去,而没有了张怡宁的北京队就连那100多万的辛苦费也更难挣。
乒超联赛在国内的矛盾之处远不是一点两点,2005年上海世乒赛几乎场场爆满,创造了近千万元的票房收入。然而在同一座城市,乒超联赛却无人问津,上海队中,还有着在世乒赛中获得冠军的王励勤。上海队总经理曾一脸无奈地说:“我们也一直搞不懂为什么,可事实就是如此。王励勤是世界第一,但是照样没人看。”
于是,经过几年的摸索,各个地方俱乐部都比较乐意将乒超联赛的主场设到省会之外的中小城市,在那些地方各个俱乐部还可以获得一些意外的票房收入。这种送“乒超”下乡的壮举其实是被逼着干成的。
养“大牌”是要付出代价的
在乒超联赛期间,国家队并不对国字号大牌球员直接负责,而是由地方俱乐部负责管理。
2007赛季初,由于屡次参加商业和公益活动,王励勤的出场成绩受到人们质疑。他在新疆的一场比赛中,对于球迷的冷漠态度更是激起了网友的愤怒。同样,宁波海天俱乐部老总刘真理在联赛期间接受媒体采访时,多次表示对马琳的不满和失望,“马琳已经输了5场球,和前几年输球场次加起来一样多。为什么在国际公开赛上打得那么好,回到俱乐部那么低迷?”刘真理甚至主动找媒体大倒苦水,“马琳之所以状态不好是因为俱乐部实在管不了他。像马琳这样的大牌运动员,没什么人能管得了,国家队也没几个,更别说我们俱乐部了。”对于王励勤、马琳这样的球员,管理这个词几乎没有什么意义。
一位俱乐部负责人认为,球员是联赛的根本,首先要改变一些队员耍大牌的恶习,俱乐部也不能对成绩好的球员和成绩不好的球员区别对待,这本身就是错误的做法。
乒超的问题又何止管理方面?联赛从1999年诞生至今,球员工资呈现出成倍上涨的趋势。首届乒超,顶尖球员的工资只有几万元,到了2003年达到了大约20万元,2004年涨到60万元上下;2005年则涨到100万元。随着摘牌制度的引入,绝大多数世界冠军的工资都达到了100万元,洲际、全国冠军也“水涨船高”到了30万元左右。
这些球员的身价,基本都是靠名气以及乒羽中心的政策确定的。在国外,特别是在体育职业化很繁荣的欧洲,即使是很不起眼的乒乓球运动,球员的身价以及收入都完全是由市场说了算,尽管那些运动员的水平不高,但他们才是真正意义上靠乒乓球谋生的人。
乒超的前途在哪里?
与最初的设想相比,现在的乒超联赛完全食之无味,不仅直播的次数减少,看台上冷冷清清,就连很多队员都已经觉得没有多大意义。赛季中期,记者询问王励勤对于乒超联赛的感受时,他笑着说,“正常,只能说一切正常,没有什么,就是比赛嘛!”从他们的态度和语气上可以感觉到,乒超的比赛并没有太大意义。
2006年之前,乒超本来各有12支队伍,但乒羽中心发现了联赛中一些不好的苗头,而各地俱乐部的综合实力似乎暂时还达不到拥有12支顶级联赛的水平,因此才在去年将俱乐部的数量降低到10个。这在去年联赛末期还造成一个笑话,由于队伍过于少而大部分队伍实力都比较接近,男队到后来除了陕西、八一、山东三强争冠之外,其余7支球队都陷入保级的连环套。
那么如何解决乒超面临的困难呢?一位俱乐部负责人说:“你看看CBA的制度,人家的主场都是由联赛组织方统一协调的,俱乐部不存在转播权和主场的纠纷,所以我觉得首先一点,你得平衡各个俱乐部之间的利益,不能说开一个会,还得让所有的老总们在会议室里面打架,或者各说各的。”
如果要把乒超打造成NBA那样的职业联赛,首先要让观众保持对于乒超联赛的关注度。一位到北京首创主场看球的球迷时曾经这样说,他所关注的不是乒超联赛本身,而是张怡宁等明星的签名和合影,“现在看比赛就是为了看明星,对于成绩我觉得没有什么可关注的,反正都是赢,而且赢的都是自己人。完全为了研究明星的技术去的人少之又少。”
在外援使用上,乒羽中心主任刘凤岩说,“外援必须打满整个赛季,这也是尝试和国际接轨,日本、韩国以及欧洲的联赛都是这样做的。像王皓参加了西班牙比赛,但因故中途放弃,结果王皓所有的比赛成绩都被视为无效。这样做也是保证联赛更规范,杜绝外援拿到高薪,却只打三五场的情况。”反过来,这一条规则让乒超联赛彻底变成了内战,相比NBA积极的扩大国际市场的行为,这一点被很多煤体看作是一种巨大的失败。姚明和易建联登陆NBA,让NBA在中国获得了惊人的效益,也扩大了影响力,而中国的乒超联赛却将自己束缚起来,对外关上了大门。
一位经营乒超俱乐部多年的知情人分析,乒超联赛必须彻底地把自己推向市场,接受优胜劣汰,任何人都不能享受特权。迈出了这一步,也就等于迈出了市场化的第一步。
老外的乒超
中国的乒超联赛如果真要与德国的乒乓球联赛比起来,除了竞技水平比别人高之外,联赛的规范程度、职业化的程度都远远不如对方。
德国乒乓球联赛至今已经有40多年的历史,联赛制度非常完善,分为男子甲乙级、女子甲乙级还有乒协杯赛事。德国乒乓球联赛目前采用严格的升降级制度,男子组和女子组在升降级制度上执行统一的标准。甲级联赛各有10支球队参加,每个赛季结束后每组最后两名降级,乙级联赛分为南北两个半区,每个半区也有10支队伍参赛,赛季结束后,南北半区的第一名分别升入甲级联赛。
德国乒乓球联赛的优秀球员,年收入在10到20万欧元的也就几个,大量普通球手只能拿到比普通德国人高3到4倍的薪金。相比于足球、网球等其他挣大钱的职业体育运动,乒乓球员的收入算不得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