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综合化趋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职业教育论文,专业设置论文,趋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71;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219(2001)02-0012-04
自从有了人化的自然,就孕育着科学、技术、生产、教育等等诸多因素的矛盾运动。在人们将自己所认识到的自然规律转化为各种技术手段来为人的目的服务这一过程中,教育起着不可替代的关键性作用。职业教育作为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和改革的大方向当然也离不开教育学的两大基本规律,即教育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需要这两个基本点。当然,直接为企业服务的职业教育有着其明显不同于一般教育的特点,它是按专业(或工种)划分进行的。这是为了使受培训者获得一定的职业能力,即相应的生产劳动技能、技术理论知识以及思想品德等等,以便使他们走上企业工作岗位后能够适应一定的职业分工。因此,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必须随着职业分工的发展而变化。本文拟从技术学和管理学的角度来分析职业分工的发展进程,并结合教育学的两大基本规律来对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综合化趋势进行探讨。
一、从技术的发展看综合化对社会发展需要的适应
技术,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早在一百多年前,马克思就深刻地揭示了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指出技术的发展必将引起生产方式的改变,引起生产关系、社会关系的改变,归根到底是要引起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同时又指出,技术的应用最终是由社会经济关系所决定的。因此,我们可以从技术发展的历史轨迹来揭示职业分工发展的基本规律,进而对职业教育发展的大致趋势作出分析。事实上,如果脱离了技术史这一技术学研究的基础,便无从寻找社会职业分工发展的客观规律性,也就难以准确地认识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及其发展趋势。
在人类社会发展早期,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那时的技术除了原始的生活技术以外,主要就是专门熟练劳动经验积累的手工技术。所以长期以来,一般家庭手工业整个生产过程完全可以由一个手艺人一手包揽下来,这种单一类别的专门技术人才就足以适应当时不发达的生产力水平了。因为手工生产技术是以经验为依据的,主要是靠人的体力和在生产中由个体和群体的各种感官积累起来的生产经验来从事生产活动的,它只局限于具体生产过程中的个体经验和技艺,而这些则往往都是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故而其传授只能依靠手工形式的学徒制在直接的生产过程中个别地、缓慢地进行。由于这时的生产作业不是分工进行的,所以徒弟就可以从一个师傅那里学到整个生产过程所有工序的全部技能,而且只需知其然而不需知其所以然。作为职业教育早期形式的学徒制正是处于这样一种原始水平的综合状态。
职业教育的性质取决于生产技术的性质,手工技术这种保守的技术基础,决定了学徒制培训内容的相对完整,其培训方法也仅仅限于同生产劳动的直接结合。可以说,这时的职业教育范围是“小而全”的,表现为一种低水平的综合化。18、19世纪以蒸汽动力和电力的应用为标志的工业革命改变了整个社会的生产技术体系,大工业技术取代了以往发展十分缓慢的手工技术。这种大工业技术是一种物化了的科学知识,其物质基础便是机器生产,它标志着人类在对自然界认识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技术手段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由于“科学的技术”代替了“经验的技术”,生产过程就不再主要依靠劳动者个人的技巧,而是依靠科学在技术上的应用,即以科学原理为依据并能用科学原理来阐述、预测和决定生产技术的发展。随着这一时期工业机械化和电气化的实现,企业内部的分工越来越具有专门性。在这种批量化流水线生产作业方式下,整个生产过程被划分成一道道相对独立的工序,这样生产效率就大大提高了,而劳动职能却被一步步地简化了。由于出现了这样的分工,在各种操作分离、独立和孤立之后,工人们就不得不被分开、分类和分组,每个工人只从事局部的劳动,于是工人的工作就被局限在很小的范围内,成了企业生产环节中某个工序上某项单一工作的简单执行者,或者说不过是机器的附属物而已。由于他不得不从事时空狭窄的局部操作,就不需要也不可能要求其掌握整个生产过程中的每一道工序。这种分工精细化条件下的企业职业教育目标,就必然是专业范围较窄而熟练程度较高的“单能工”,即专精于某一局部职能的片面、畸形发展的技术工人。
二次大战后,高技术的出现标志着生产技术发展的又一次质的飞跃。20世纪70年代末,世界各工业发达国家逐步进入高技术时期,至此,生产技术已发展成为一种全新的、与传统技术有着质的不同的“全方位的技术”,它将科学和技术的最新成果应用到生产过程中去,对劳动者智能的要求越来越高。这样,现代企业的职业教育只有发生较大的质变,才能与之相适应。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的加快,导致了许多旧工种的消失和新工种的形成。从总的趋势看,现代企业生产中的劳动分工是越来越细密了,劳动的专门化程度也越来越强,但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劳动分工并不等于职业分工,二者有着密切的关联,却又有着明显的不同。现阶段的职业分工不仅不是趋向细密化,相反却是日益趋向综合化,主要表现在现代企业中,生产第一线技术工人和技术管理人员的职业范围正在不断扩大,精一兼数、一专多能、多工序轮换以至多工种复合的需求正在上升,多机床操作及多仪表看管等也正在发展,这是现代化高技术企业生产运转现场的一大显著特点。这个特点的形成原因在于建立在一定理论基础上的社会职业分工发展的客观要求。职业分工的基本原则,从经济学角度来看,要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生产周期;从生理学角度来看,要有利于使人在体力和精神负荷方面的劳动功能达到最合理的配合;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要有利于使劳动内容丰富多彩而具有吸引力,由此使人的创造能力得到良好的发展;从社会学角度来看,则要有利于推动劳动者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从而为缩小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差别创造条件。由此可见,合理的职业分工总是主张职业范围适当地扩大,而并不主张完全按照社会生产中的劳动分工把人的职业局限在某个单一的、枯燥乏味甚至令人厌烦的工序上。高技术条件下的现代企业生产恰为这种理想化的职业分工的实现提供了可能性。
职业分工上的这种变化,即专业工种的综合化趋势,自然要反映到企业的技工培训中来,事实上许多发达国家的专业设置早已开始作了相应的改进。据有关资料介绍,联邦德国30年前国家承认的职业工种有600多个,20年前调整为450个,目前仅保留370多个。我国的职业教育专业设置长期以来一直是沿用划分过细的单一工种培训方法,变化极少,这种几十年一贯制已大大落后于现代社会职业分工的发展,受训者的专业面相当狭窄,就业或上岗时缺乏应变能力。严格地讲,这样的培训所产出的已经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技术工人”了,充其量只能相当于德国标准的“半技术工人”。这一方面是由于我们在思想认识和理论研究上多年来长期处于闭锁状态,没有注意客观形势的发展,尤其是社会生产技术体系的发展;另一方面是由于原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固守传统生产方式,职业教育制度也就毋须应变,尤其是企业开办的技工学校长期实行统招统配,毕业生一律由组织上安排工作,故而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变与不变不存在压力。现在,随着高技术的推广应用,特别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及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我国企业中那种适应产品几十年一贯制的大批量生产流水线必将被改造成为智能化的柔性生产系统,以适应面向市场加速产品更新换代的小批量生产要求,这就对新一代技术工人从单一机械的操作者改变为技术过程的调节者提出了客观现实的要求。因此,将生产职能与工艺过程相近的传统工种重新组合成新的工种,使职业教育的专业覆盖面拓宽、结构优化,逐步改变单一工种的培训方法而将培训目标建立在“大专业工种”的基础上,以适应现代社会职业分工的综合化趋势,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紧要任务。
由此看来,职业分工的发展经历了一个“合(手工业的经验技术)——分(大工业的科学技术)——合(现代化高技术)”的历程,这从技术学角度反映出现代企业生产第一线的专业工种结构为适应社会生产技术体系发展需要而出现的周期性轮回趋势,说明现代职业教育综合化正适应了社会发展需要这一教育学基本规律的要求。
二、从管理的发展看综合化对人的发展需要的适应
管理,也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从现代管理学家们对管理定义的解释来看,尽管各有差异,但却有个共识,即强调要以人为中心,重视人的发展需要,发挥人(包括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在管理中的作用。为了实现企业组织的共同目标,主要应完成两个方面的系统管理工作:一是要合理地组织人力以“人尽其才”,二是要有效地运用物力以“物尽其用”,而这两方面的管理工作都是以调动人的积极因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为前提的。由于管理的发展与人的发展之间存在着这样不可分割的、相互制约的联系,我们就可以从管理发展的历史入手,来对人在职业分工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分析,从而对现代职业教育的综合化趋势作出进一步的论证。
如前所述,技术的发展经历了手工业时期的经验技术、大工业时期的科学技术和现代化高技术这样三个阶段;与此相对应,从企业管理的发展来看,也大致经历了经验的管理、科学的管理和现代化管理三个阶段。
与手工技术这种“经验技术”相适应的“经验管理”作为最早的管理模式,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一切凭经验办事——工人凭经验操作,师傅凭经验带徒弟,业主则凭经验来组织生产运行……,各人有各人的技术经验,各人也有各人的管理方法,主观随意性很大。但因这时的技术过程简单,管理的职能也就相应地较为单一,然而其覆盖面则相对较广,整个手工生产的全过程均在管理者的直接控制之中,表现为一种原始的综合管理;同时,由于这时的生产过程是以工人利用工具、支配劳动资料为主,故而工人尚有一定的主动性。这种状况直至大工业出现并逐步取代手工业之后仍持续了一百多年,在这一阶段企业主的管理和工人的操作仍主要是凭个人的经验,工人的技术培训也仍是采取师傅带徒弟传授个人经验的随机模式。这些显然并未摆脱小生产的传统做法,但实际生产方式的改变已开始使工人利用和支配劳动资料的主动性一步步地逐渐丧失。
随着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向垄断阶段的过渡,企业日益增多,竞争愈演愈烈。资本家为了求生存,迫切需要改变传统管理的方式,使管理工作向科学化、系统化、标准化方向发展。于是,以“泰罗制”为代表的“科学管理”便取代了传统的“经验管理”。泰罗在其《科学管理原理》中指出:企业中工人从事劳动操作必须经过正规的技术培训,技术动作要标准规范,工作时间要充分利用,工资报酬要拉开差距,各职业岗位人员要有明确的职能分工等等。这就是说,在机器大工业的企业生产过程中,每个工人只能具有从事单一的局部劳动职能。这样,一方面由于专精于局部职能,他从事片面的特殊技艺的劳动能力得到发展;而另一方面,他对自己所从事的特殊技艺以外的劳动职能却变得越来越无知了。随着管理的职能分工的日趋细化,劳动者本身被肢解了,因其终身从事一种局部职能而不能受到足够的教育,成为片面畸形发展的人。由于工人只能被动地服侍机器、听凭劳动资料的支配,其原先尚存的一点点主动性至此完全丧失殆尽了。机器劳动极度损害了工人的神经系统,同时又抑制了肌肉的多方面运动,剥夺了生理上和心理上的一切自由活动,使工人完全变成机器的附庸,这时为满足这种要求而进行的正规化的职业教育当然也必然是极端片面单一的,于是教育的价值也被狭隘化了。
事实上,不仅人们本身有着全面发展的需要,现代化条件下的技术和管理发展也要求人们能够比较全面地发展。一方面,随着职业分工的综合化,现代企业高技术生产过程中的劳动职能在不断地变换着,这就使劳动者有可能得到多方面发展的机会;另一方面由于高技术生产进一步简化了劳动职能,它所创造的巨大生产力成为逐步缩短工作时间、增加劳动者自由时间的客观基础,使得人们有可能扩大视野并从事多方面的实践活动和普遍、广泛、全面地受到教育。这从强调以人为中心的现代化管理角度来看,也正是满足人们自我实现需要的重要途径之一,即为满足由社会本身产生的新的需要而尽可能广泛地培养社会的人的多方面属性,以保证其自由的全面的发展。可见,现代化管理顺应了现代高技术社会对人的发展综合性的要求,因此它取代传统意义上的科学管理也是历史的必然,而在现代企业制度下,这种新的管理更趋系统化和规范化。在高新技术迅速发展的现代企业中,管理者必须任用那些掌握综合技术、能适应生产技术不断变革并能从事多种劳动的多方面发展的人,来代替那些只精于一艺或只能担任某一局部职能的片面发展的人。这种新型的技术工人已非传统意义上的机械劳动者而是技术过程的调节者,因而要求他们通过较为全面的专业技术素质训练,增加在企业生产中运用智能的机会。目前,我国不少企业中技术工人的单一技能水平并不差,但最缺乏的就是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例如当机器设备发生故障时,往往得电工、钳工、焊工、起重工、装配工甚至驾驶员等等全套人马一起出动,维修过程中“一人干几人看”,效率非常低下;而在发达国家遇到这种情况往往只需派出一人到现场实施维修即能解决问题,因为他们的技术工人知识和技能面相当宽,若是只论单项技能可能不一定及得上我们的技工,但其多技能和智能化的特点却非常适应现代企业高技术发展对现代技工的综合性要求。如果我们的职业教育也能产出这样一专多能、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那就既能保证每一职业不可避免的专业化需要,又能使其随时适应经常性的职业变换。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所讲的职业变换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不仅包括从一个生产部门到另一个生产部门的转移,也包括在同一生产部门内的岗位轮换和工作扩展,而后者恰恰正是现代企业高技术条件下职业分工综合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和方法。从管理心理学的观点来看,单调的、重复性的劳动所造就的是像机器人一样工作的人,而作为主体的技术工人在技术和个性中引以自豪的价值却被破坏了。流水线作业、传送带作业以及其他分工过于精细而简单的作业所造成的单调、重复,往往正是企业生产中工人产生疲劳(进而发生事故)的重要原因。这种疲劳状态既表现为一种生理反应,也表现为一种心理反应,这就要求现代企业管理者采取适当的防范措施来抑制这种疲劳以恢复有机体的平衡状态。其中,有效的措施之一就是有意识地使人们担负的工作任务发生积极的变化,这样可以减少或延迟单调、厌烦的心理疲劳的产生,也就是说工作中的变化使人感到像是做了不同的事情。这包括不同工作的变化以及同一工作在方式、步调、节奏上的变化等等。例如在一条装配线上,在简单的工种、工序或工作条件之间进行轮换,或将几种简单工作组合起来从而使工作范围扩大,就能使工作发生变化,使工人实现岗位轮换和工作扩展,这就可以抵销由自动化带来的厌烦情绪。从这个意义上讲,现代化管理条件下的职业分工综合化也是一种势所必然的客观要求。这样,从管理学角度看,与技术发展史相对应的管理发展史也同样可以论证职业分工发展的“合(经验管理)——分(科学管理)——合(现代化管理)”这一总体趋势,说明现代职业教育综合化也正是适应了人的发展需要这一教育学基本规律的要求。
因此,对实行现代化管理的现代高技术企业而言,职业教育既要注意拓宽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面,又要相应地建立多种轮换的训练。这种岗位轮换和工作的扩展,对工人提高职业兴趣、培养工作满意有着积极的作用,因为这增加了劳动的复杂多样性,也使人们切身体会到了高技术生产过程和现代化企业管理的综合性特点。所以,现代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改革必然要顺应这种趋势,这将有助于打破分工过细的旧观念,培养适应高技术和现代化管理发展的新型技术工人,有效地提高现代企业的劳动生产率。
收稿日期:2000-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