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西方精神哲学研究的现状_哲学论文

现代西方精神哲学研究的现状_哲学论文

现代西方精神哲学研究现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现状论文,哲学论文,精神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涉及形而上、认识论和道德领域的精神哲学(又译:心的哲学)(Philosophy of Mind),曾是18世纪和19世纪初哲学的核心课题,现在再次成为哲学的核心。当代对精神哲学(又称哲学心理学)的兴趣的激起,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两个人:L·维特根斯坦和G·赖尔(Ryle)。他们发展了哲学的新方法和关于哲学的新概念,引发了一次“哲学革命”。

近20年来,“分析哲学”和“语言哲学”在英美哲学的变革中起了主导作用,而精神哲学正是这种变革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精神哲学可分为若干部分,主要可分为两部分:一是从总体上对精神的哲学认识:一是对精神哲学各特殊部分的特性的认识。在前一部分中,精神哲学研究的课题有:关于精神的本性;关于精神同它物,如人体、机器、自然、动物等的关系;关于构成精神活动的不同要素;关于精神的活动机制;关于一人与他人的精神活动的关系;关于人们行为及伦理判断的精神因素等。在后一部分中,精神哲学研究的课题有:关于精神活动的各类概念,主要有:认知概念,如知识、知性、思维、信念、记忆、知觉和想象;意志概念,如决心、选择、目的、意愿和意志本身;情感概念,如愤怒、害怕、宽容、厌烦、高兴、欲望、痛苦;还有动机、意识、注意、无意识、梦境和良心等问题。

近一二十年,英美研究精神哲学的主要论文,包括B·A·Farrell的《经验》;J·Wisdom的《关于精神概念》;D·W·Hamlyn的《行为》;N·Malcolm的《维特根斯坦的哲学研究》和《对他人精神的认知》;U·T·Place的《意识是大脑过程吗?》;E·Bedford的《情感》;P·F·Strawson的《人》;P·Ziff的《关于行为主义》;J·C·Smart的《感觉和大脑过程》;E·M·Joad的《区别于人体的精神》;W·S·Robinson的《为什么我是二元论者》等。

精神哲学的主要问题是:什么是人?人仅仅是一个物质性的人体,还是既有物质性,又有精神、灵魂、心灵或人格。对此,有三种类型答案:(1)二元论。认为宇宙中有两种彼此独立、互不相干的事物:物质性东西和非物质性东西。(2)唯物论。认为宇宙间只有一个种类的事物:物质性东西。(3)唯心论。认为宇宙间只有一种精神性东西。(4)行为主义。认为精神现象即行为系列。其中,二元论分传统的和修正的两种。传统二元论认为,人由两种显著区别的实体(substance)即物质实体和精神实体组成。物质性实体(人体)具有占据空间等特性;精神性实体具有思维等特性。修正二元论认为,人是心理—物理有机体,具有两种状态(state):物质性状态和非物质性状态。前者如质量、空间性等;后者如思维、感觉等。修正二元论弱于传统二元论,它否认人的物质性实体与精神性实体的可分离性,而认为人是一种高度复杂的有机体,物质性状态和非物质性状态是不可分离的。

由此引申出另一主要问题:心身关系问题。这一问题可追溯到笛卡尔。他以心身各自的独立为前提提出问题。而现代西方一些哲学家从否定这一前提出发去消解(dissolve)这一问题。这种否定来自两方面,一是把物质性的“身”归结为感觉呈现诸如视觉、听觉、触觉和味觉等的集合;一是把人的精神归结为物质性的东西。前一种倾向把心身关系归为心与心的关系;后一种倾向以物质性事物间的关系解释心身关系。两者都消解了原来意义上的心身关系。后一种倾向在现代的新发展,形成行为主义(Behaviorism)、心身同一论(IdentyTheory)和功能主义(Functionalism)等学派,分别把人的精神现象归结为人的行为或行为倾向;把精神现象同一于中枢神经和大脑的物质过程;以及把人的精神现象视为人脑或其它物质的过程;修正的二元论在心身关系问题上则形成了平行论(Parallelism)、副现象论(Epiphenomenalism)和双重属性论(The Theory of Double Aspect)等学派。平行论否定心身的相互作用;副现象论把精神活动视为大脑物理过程的副现象,把物理过程与精神活动的关系比作人与人影的关系;双重属性论则认为,精神活动和物理过程只是一种实体的两种属性、两种状态或两个方面。

在上述两个问题中,始终贯穿着对精神实质的研究。精神的本质何在?它尽管与大脑联系密切,但却是一种非物质的东西,表现为意愿、欲望、思维、热情、希望等不同于物质性的特性;其实质在于创造性,即作为一种积极的、能动的、综合的力量,能超越对外在世界的感觉,克服阻力,达到特定的目标。

当代美国学者R.Torretti在论述精神活动机制时提出“创造性理解力”(Creative Understanding)概念,认为,在人类理解外在世界的过程中,精神的自由创造性起着根本作用,无论是观察活动的进行,还是概念、理论的形成;无论是或然性的推测,还是必然性的推理,创造性理解力都是基本的。例如,不存在无概念和理论背景的无意义的观察;当由概念和理论支持的观察,把杂乱的观察材料结合为特定意义的认识对象时,无疑就渗透着人类精神的创造性理解力。他把“或然性”(probability)和“必然性”(necessity)理解为概念对物理现象的一种创造性组合,这种创造性组合存在于日常的科学理论活动中,或然性(概率)或必然性正是这种组合的不同性质的数学结构。

贺善侃

标签:;  ;  ;  

现代西方精神哲学研究的现状_哲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