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西方的民歌_音乐论文

我和西部民歌,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我和论文,民歌论文,西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1月上旬南京为我举为了个人作品音乐会,一个三岁小姑娘鹿鹿上台为我献花,给了我生命的最大满足。11月下旬北京又为我举办“王洛宾与西部民歌”歌舞诗晚会,更是对我生命的最大鼓励。

半年来国内有人提出我与西部民歌关系的质疑,借在北京小住的机会,谨向朋友们作个解释。

30年代末在兰州、青海等地曾编写过多首兄弟民族的民歌,当时因为语言的隔阂以及译者的水平,无法将原有面貌转译为汉语,是完全依靠自己浪漫的想象编写成的。

①比如《半个月亮爬上来》,如果熟悉维吾尔族的风俗及宗教,就可以知道它不是维吾尔民俗的反映。伊斯兰教旗是星月旗,教民们对旗十分严肃,不可能用“半个月亮爬上来”作为歌词。同时,旧时代,一个青年人更不可能站在姑娘的窗下,请姑娘打开纱窗,把玫瑰扔下来。这首歌是自己浪漫的幻想结构成的,1993年曾获得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的奖励,这不是什么民歌改编比赛的结果,而是这首歌在五十多年以来,被海内外华人喜爱的结果。

②《在那遥远的地方》

近年来获得国家金唱片及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双奖,这首歌流传地区更广,海内外华人多喜欢唱。芝加哥一位华人朋友告诉我,一次他去教堂参加友人的婚礼,当新人点起蜡烛的时候,一位女客人唱起了《在那遥远的地方》,所有的客人及新郎、新妇,都含着幸福的泪水,听完这支歌。

这支歌曾在四十年代初用在一个歌剧里,其实这《抗日远征年》歌剧,是中国第一个雏型歌剧,有人不去探索中国歌剧史,而在歌剧前言中抓住我说错的一句话,我曾说过剧中唱段都是用哈萨克族民歌编成的(大意)。其实这首歌不是哈萨克族的民歌,上半句有点哈萨克族风格,下半句却又是青海藏族歌曲格调,拼凑在一起,虽然谈不上什么技巧,但却引得海内外华人唱了五十多年,而今还在唱。

有人说这首歌,是哈萨克族的民歌,不是我的创作,在此简单说明一下。哈萨克族是信奉伊斯兰教。教旗是星月旗,他们的民歌不可能有“她那美丽动人的眼睛好像晚上明媚的月亮”的唱词,再如“我愿流浪在草原,给她去放羊”,哈族生来即生长在草原,为什么还要流浪在草原呢?这显然是一个汉族青年的想象。“每天能看她的笑脸和那美丽的金边衣裳”,金边衣裳是藏民贵族妇女的穿着,哈族妇女大部穿苏联条绒大衣,从来没有金边的衣裳,这首歌也是自己二十几岁时,以浪漫的幻想结构成的。

84年在我的歌集中错误地注明为哈萨克民歌,以致引起国内人士的误会。其实兄弟民族的民歌也好,个人编写的民歌也好,都不防碍广大的中国人对这首歌的喜爱。至于个人能不能编写民歌,以上我编写的两首歌,已在世上作为民歌传唱了五十多年,足以作为一个实例来说明。

我改编西部民歌,主要劳动是用民族旋律,融合汉族语言,使汉语更加美化,有些歌能广为流传,容易上口,即是半个世纪以来,自己在这问题上努力的结果。

旋律与新歌词的融合,是个最复杂的工作,有时为了汉语四声的需要,不免要在原有言符上加装饰音,或更改个别音符,有时新歌词的情未抒尽,也要把原有的乐句加以反复,有时为了民族的习俗不易理解,也要把唱词使之汉族化。有时在美的民族旋律中抒发自己浪漫之情,填写新词上去,例如:

①《半个月亮爬上来》原是喀什古老的舞曲,内容是唱“沙依格”(民间手工织的窄面花丝绸),原始旋律是:

这首民歌的歌词,是我二十几岁时,凭自己浪漫想象结构成的。

②《哪里来的骆驼队》:

清末在中国西部流传的民歌,原词有一段是“门前挂一只破皮靴,有钱没钱请进来,”这是丝路中途妓女院的歌,社会上骂一个不正经的女人为“破靴”即源于此,五十年代我将这首歌改为《哪里来的骆驼队》流传于海内外,我改编的词曲是:

这首歌经过词曲的加工,现已传唱于新加坡、马来西亚、台湾省等地。

③《阿拉木汗》

新疆民间唱法,中间的一段快板是一口气唱下来的:

她的眉毛像弯月,她的身腰像棉柳,她的小嘴很多情,眼睛使你能发抖

四十年代改为每句都有一拍休止:

能广为流传,这种修改是主要因素。

④《达坂城的姑娘》原来民间唱法是:

把后半拍起音的旋律,均改为正拍起唱,同时自己当时想塑造一个马车夫的向往,把歌词编写成“带上百万钱财,领着你的妹妹,赶着那马车来”。

三四十年代之间曾取名为《马车夫之恋》。

⑤《我等你到天明》是39年在青海西宁从一个哈萨克族歌手口中学到的,当时这位歌手唱了几段,第一句有两种旋律,一是

这可能是语言发音的关系,两段形成两种旋律,后选择了第一种唱法,我又把这散板自由体的歌,规化为3/4的节拍,为了在舞台上演唱,取掉一句民间怪声唱法(雁字延长后向上挑一怪声)

歌词是自己编写的,塔里木河水在奔腾,是一种失误,塔里木根本没有哈萨克族在此地生活过。

⑥《喀什噶尔舞曲》

这首舞曲是在四十年代初为青海儿童剧团编写的节目,是男女对唱的形式,每对唱一段,即随副歌跳一段双人舞蹈,原来的副歌只是一个乐句无限重复:

唱词大部是编写的,如:(男)“温柔美丽的姑娘,我的都是你的,你不允许我要求,我将每天要哭泣:(女)你的话儿甜似蜜,也许心中是苦的,你说每天要哭泣,眼泪一定是假的。”

从歌词看,完全是为儿童编写的节目,不是什么原始民歌,1947年冬北京师范大学音乐系同学表演了这个节目,遂流传到全国成为民歌。

⑦青春舞曲:这首歌是四十年代从一位维族高级知识分子那里学来的,原来是舞曲,每个乐句都作反复,当时为了作音乐课教材,把所有的反复都取掉,上下对句的尾音总是“3”和“6”,为了突破这惯性的重复在曲调中尾音连续出现两次“3”,使音调的感觉为之一新。

⑧《都达尔和玛丽亚》:

这首歌是和《我等你到天明》一起向哈萨克歌手学习的,歌的前两句是第一句的重复:

伊万都达尔是哈族青年,赛地玛丽亚是俄罗斯姑娘,这首歌叙述哈萨克青年与俄罗斯姑娘相爱的故事,是20世纪初从苏联哈萨克斯坦流传到新疆的哈萨克部落。

⑨《玛依拉》是93年在青海西宁义源工厂里向一位哈萨克族女工学的,当时那位女工唱的没有副歌部分,49年新疆解放后,一位哈萨克朋友柯克太帮我重编了第三段词,并找到苏联出版的唱片《玛依拉》,柯克太又帮助把唱片上的副歌,作了伸展才成了现在国内传唱的版本。关于我编写的歌词也有失误的地方,词中“谁能来谢米比一下玛依拉”……玛依拉是哈萨克斯坦谢米波列斯基Ceμпοлecκцǔ七块大草原地方卖马奶的姑娘,因唱歌而出名,歌词中把地名编写为谢米是错误的,谢米是俄语的数词“七”。

94年9月《人民音乐》第19页,石夫先生《论王洛宾先生和新疆民歌》一文中,列举出原型的玛依拉歌曲,可以说明我在原始的民歌中,进行了多少词曲的艺术加工,原始曲调的节拍是2/4、3/4、4/4综合的,自由而不流畅,经我改为3/4后的效果则较为流畅。

⑩《掀起你的盖头来》

五十年代前这首歌名为“亚利亚”,首句旋律为

为歌词大部是自己编写的,如“你的嘴儿红又小,好像五月的甜樱桃”这都显然是汉族的审美尺度。

80年代初我出版过一本歌集,上边每首民歌都注明“记谱”,这是一个失误,从事音乐专业的朋友可以理解,单纯的记谱,不可能传唱到广泛的地区,并经五十多年,仍在传唱。

海外音乐界朋友认为半个世纪以来,我编写的西部民歌,应该称作20世纪中国新民歌,这种提法,是否准确,请大家给予鉴定。

标签:;  ;  ;  ;  ;  ;  

我和西方的民歌_音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