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贸板块上市公司治理机制与绩效评价的研究

外贸板块上市公司治理机制与绩效评价的研究

龚慧云[1]2001年在《外贸板块上市公司治理机制与绩效评价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外贸体制改革的深化,以及我国融入世界经济体系步伐的加快,外贸公司如何完善公司治理机制,提升公司经营绩效,培育其核心竞争力,从而在未来的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已成为当务之急。基于此,本文拟从公司治理角度对外贸板块上市公司治理机制与其绩效评价的相关性进行实证研究。 全文首先阐述了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接着对公司治理理论、绩效评价理论与方法、以及上市公司治理机制及其绩效评价研究作了整体综述,然后在此基础上,以截止2000年底在深、沪两市上市的23家外贸板块上市公司为样本,提出研究假设并定义相关变量,利用SPSS软件,对外贸板块上市公司治理机制与其绩效评价的相关性进行实证研究,最后通过实证研究结果确定外贸板块上市公司治理机制是否有效,进而提出完善外贸上市公司治理机制,提高其绩效的具体建议。

伍洪昌[2]2007年在《上市公司董事会结构与公司治理绩效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经济的持续发展,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市场竞争空前激烈。这使得作为公司经营核心问题的公司治理越来越受到世界各专家及其企业经营人员的关注。而作为公司治理的核心领域之一的董事会治理,一直以来都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和政府官员的高度重视。现代公司董事会的科学治理是提升企业质量,促进资本市场完善与安全的基本途径和有效的方式之一。分析董事会结构与公司经营绩效之前的影响关系,已经成为广大学者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拟从公司治理的角度研究贸易板块上市公司董事会结构与其经营绩效的相关性,从而分析我国贸易板块上市公司治理机制是否有效,进而促进与完善贸易板块的上市公司董事会结构,改进其治理结构,从而提高其经营绩效。在本研究中,主要从贸易板块上市公司的董事会结构的内部组成因素来考察其对经营绩效的影响,即在既定的外部治理机制条件下,考察内部董事会结构对公司绩效的影响。文章在对董事会结构与公司绩效分析的相关理论以及对上市公司治理机制作了整体评述的基础上,比较研究了国际和国内当前的董事会治理现状。以我国贸易板块上市公司为样本,对董事会结构与绩效评价进行了实证研究。对董事会规模、独立董事比例、两职合一情况以及董事会会议等结构指标对公司治理绩效的影响情况做了分析。根据实证结果认为,在当前我国的市场条件下,上述董事会结构指标并未对其公司治理绩效产生显着影响。随后分析了导致这种结果产生的可能原因。最后在研究的基础之上提出了完善贸易板块上市公司治理机制,提高其经营绩效的政策建议。

林宁[3]2012年在《上市外贸企业高管人员薪酬激励效应研究》文中提出薪酬激励作为激励体系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是公司高管人员最为关注的激励内容,其激励效应也是影响企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对高管人员的激励能够使其发挥最大的潜能,为企业创造更大价值。因此,研究高管人员的薪酬激励,对于外贸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22个外贸类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外贸上市公司高管薪酬激励的现状及其对外贸公司产生的效应。首先,在界定了薪酬相关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薪酬激励的理论基础,并进行了薪酬激励效应的理论介绍。接着通过收集22家外贸上市公司的数据,分析外贸上市公司高管薪酬激励的现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并从理论上分析了高管薪酬的影响因素。结合薪酬激励的理论基础,选取相应评价指标,分别进行了上市外贸企业高管薪酬激励对于公司绩效和公司投资行为的效应的实证分析。在前文分析和实证结果的基础上,文章提出了优化上市外贸企业的高管薪酬激励模式的相应建议,力求为上市外贸企业解决高管问题提供实践参考价值,为其高管薪酬激励体系的优化完善提供建议,促进其高管人才队伍建设,进而促进上市外贸企业良好发展。

杨美玲[4]2014年在《基于企业价值提升的内部控制建设的思考》文中认为2008年6月,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五部委联合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17项具体控制规范,紧接着又在2010年4月26日联合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可见我国在企业内部控制建设方面进一步加强了规范要求。从早期震惊中外的由于治理结构存在缺陷、忽视内部风险控制最终导致企业破产的安然事件,后期的中航油事件,其内部控制如同虚设、不能有效防范风险,一直到近期的湘鄂情事件:由于内部控制和经营管理上的问题导致被骗6000万。这一系列事件的发生使得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不得不重视企业的内部控制建设。然而通过对企业内部控制建设和实行效果的调研发现,我国企业在建立和实施内部控制上的认识不足: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是在内部控制相关制度的推动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基本上均是应证监会法规的要求而建设。在思想上,内部控制制度是代表外部机构和企业管理当局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监督,发现企业在进行经济活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防范风险的发生,更多的是基于企业风险的防范,而极少从企业自身发展需要出发、发挥内部控制建设对企业价值的提升作用。作为企业经营管理主要方法之一的内部控制,贯穿在企业经营活动的整个过程中,通过对企业每一个部门、每一个经营环节的影响,有效地为企业目标服务,不仅可以有效防范风险,还有助于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提升企业价值。内部控制是在委托代理关系与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基础上产生的,其必然与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有着密切的联系。故本文抓住内部控制对企业价值的促进关系,以提升企业价值为视角来研究企业内部控制的建设:企业在建设内部控制时应以提升企业价值为其目标。本文首先对现有的国内外文献进行回顾,介绍了内部控制的发展历程以及风险管理、企业价值的相关概念。接着,对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以及内部控制与企业价值的相关性进行理论分析,重点分析了内部控制与企业价值的理论关系;以理论分析为基础构建内部控制要素综合评价指标,将内部控制要素评价指标与企业价值指标联立构建回归模型,并选取纺织行业上市公司数据实证说明有效的内部控制对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具有促进作用。然后,以理论分析和实证结果为依据,通过实际案例进行具体说明,内部控制的建设应以企业价值提升为目标,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内部控制的效用,促进企业的长期持续发展。最后,从企业战略选择、企业文化建设、完善组织结构、有效运用信息系统以及强化监督、优化评价系统等角度提出应如何建设以提升企业价值为目标的内部控制体系。

王惠敏[5]2000年在《公司治理结构与国有外贸企业股份制改革》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很长的时间里,在讨论国有企业遇到的困境时,多数人将其归结为产权问题或所有制问题,一个常见的说法是国有企业产权不明晰或者产权界定不清。而在这个说法的背后,人们实际所关心的问题又不尽相同。有人提倡产权改革是要进一步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也有人希望通过以产权为中心的改革实现政企分离。另有一部分人看到的则是国有资产不能保值和增值,甚至严重流失,从而寄希望于产权明晰化,以加强国家对资产的控制。实际上,后一种看法逐渐被人们接受,问题在于作为所有者的国家,如何设计和建立一种适当的公司治理结构,实现对经营权的有效监督。迄今为止在国有外经贸行业所进行的股份制改造,包括外贸企业和政府、部委脱钩组建国有独资的有限责任公司、外贸企业组建上市公司以及成立内部职工持股的有限责任和股份有限公司,基本上是以产权为中心的改革。诚然,这些改革措施有助于实现政企分开,使企业成为市场经济的竞争主体,而且也确实有不少企业通过改制获得了新生。但改制的成本也是很明显的。单靠股票上市筹措资金并不能保证企业的长久发展,而很多实行内部职工持股的企业由于不能从根本上转换机制,效果并不明显。从公司治理结构看,目前多数国有外贸企业的治理是低效率的。首先,外贸企业政企不分问题没有真正解决。政企分离意味着政府对企业控制权的削弱,但是由于外贸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我国国有外贸企业的改革是在政府控制下的渐进是改革。为维护政府对外贸控制权,在外经贸企业的股权设置上,目前的法规强调国有股(国有法人股)的绝对控股。过高的股权比例为政府干预企业经营提供了便利,同时限制了企业职工积极性的发挥。其次,虽然我国《公司法》规定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必须设立董事会、监事会以及股东大会(对股份有限公司),在很多改制企业中,股东会有职无权,形同虚设,董事会的产生和运作不规范,监事会职权未落实,作用未发挥。再次,目前尚未形成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经理人员的选聘和奖惩带有深深的计划经济的烙印。在约束机制方面,董事会、监事会、股东大会和经理人员之间缺乏良好的制衡关系使内部监控失效,而通过竞争的市场实现间接控制或外部治理从而对经营者实行事后监督的机制也远未形成。本文旨在从治理结构的角度,探讨国有外贸企业在股份制改革中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在本文的第一章,“我国外贸体制改革的回顾与前瞻”,作者回顾了我国外贸体制改革的历程。我国国有外贸企业的改革,是随着我国外贸体制改革的深化而逐步推进的。从1979至1987年,是我国外贸体制改革的初步探索阶段。在此期间,外贸经营权由中央向地方下放,外贸企业内部初步引入利益机制,获得了初步的自主权。1988年到1993年,我国外贸体制改革进入全面实施阶段。改革的目的是使企业独立自主,自负盈亏,推动外贸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在此期间,大多数外贸企业都实行了承包制。1994年以后,我国外贸体制改革进入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标志的深化阶段。在本文的第二章,作者从不同角度对我国国有外贸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所面临的困难进行了深入讨论。作者首先分析了外贸公司的经营特点和风险特点,专业外贸公司要实现稳定经营并追求长期发展,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条件:(1)适度的经营规模;(2)灵活的经营方式;(3)充足的经济实力和稳定的资金来源;其次,作者考察了国际贸易环境、外贸管理体制改革对外贸公司的影响,外部环境的变化也对国有外贸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提出严峻挑战,使得外贸公司面临更大的经营风险;再次,对于外经贸企业的改革,由于政企没有真正分开,企业转换经营机制缓慢;最后,我国国有外贸企业长期以来工贸分离、内外贸脱节,而且重创汇、轻创利。正是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近年来国有外贸企业纷纷陷入经营困境,加快国有外贸企业的制度创新已成为当务之急。<WP=4>在第叁章,作者运用现代公司理论,论证了按照《公司法》进行股份制改革,是进一步深化国有外经贸企业改革必然结果。企业组织形式分为个人业主制企业、合伙制企业和公司制企业。公司制则产生在16、17世纪之交,迄今只有400多年的历史。公司制度与传统企业制度相比较,有两个鲜明的特点:第一、公司是一个法人组织体,第二、公司是由一个公司治理结构来统治和管理的。在公司治理结构中,股东、董事会、经理人员通过权利、责任和利益关系相互制衡。我国国有国贸企业的改革,其实质是利用现代公司制度的形式,实现企业经营机制的转变,建立起新型的现代企业制度。在第四章,作者用实证的方法,总结了国有外贸企业组建上市股份公司以及进行内部职工持股试点的经验教训。从1996年6月6日,中国外经贸第一股“中大股份”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登场亮相以来,目前共有23只外经贸类股票上市交易。大体上,外经贸类股票的市场表现好与证券市场总体水平。其中有一些外经贸公司抓住上市的机会,使企业取得了高速发展,然而,也有很多企业并没有通过上市转换企业经营机制,使企业获得新生。在内部职工持股方面,在1994年6月国务院停止审批定向募集股份有限公司和停止发行内部

刘明忠, 沙鸣, 栗美霞, 徐建华, 刘其先[6]2013年在《提升央企党建体制机制科学化水平》文中指出在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条件下,对于多层级法人治理、多行业经营管理、多地域分支布局的大型中央企业集团而言,要提升党建体制机制科学化水平,就必须贯彻中央组织部、国务院国资委党委的有关文件精神,进一步改进党组织设置和作用发挥的体制机制。

参考文献:

[1]. 外贸板块上市公司治理机制与绩效评价的研究[D]. 龚慧云. 湖南大学. 2001

[2]. 上市公司董事会结构与公司治理绩效关系研究[D]. 伍洪昌. 重庆大学. 2007

[3]. 上市外贸企业高管人员薪酬激励效应研究[D]. 林宁. 南京理工大学. 2012

[4]. 基于企业价值提升的内部控制建设的思考[D]. 杨美玲. 东华大学. 2014

[5]. 公司治理结构与国有外贸企业股份制改革[D]. 王惠敏.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00

[6]. 提升央企党建体制机制科学化水平[J]. 刘明忠, 沙鸣, 栗美霞, 徐建华, 刘其先. 中国盐业. 2013

标签:;  ;  ;  ;  ;  ;  ;  ;  ;  ;  ;  ;  ;  ;  ;  ;  

外贸板块上市公司治理机制与绩效评价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