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浆D-二聚体在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变化及临床价值论文_郑涛,余祥鹏,程莎莎,乔琳

广东三九脑科医院 广东广州 510510

摘要:目的 探讨血浆D-二聚体(D-Di)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的变化及所得数据的临床价值。方法 统计86例于2018年1月至2018年6月本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将其设为实验组,另选本院同期体检健康的正常人40例为对照组。所有对象均通过全自动凝血仪CA-7000对其血浆D-二聚体进行检测,对检测数据分析并归纳其临床价值。结果 实验组的D-二聚体水平为1.74±0.23,对照组的D-二聚体水平为0.6±0.1,实验组中急性脑梗死患者D-二聚体指标显著高于健康组;实验组中急性期阶段患者D-二聚体指标高于实验组中恢复期阶段患者,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浆D-二聚体检测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更有利于对疾病诊断,同时根据所得指标可了解脑梗死病情发展阶段,对临床治疗方案的调整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血浆D-二聚体;急性脑梗死;临床价值

前言

脑梗死是临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类型,近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深入、不良作息习惯、生活节奏以及错乱的饮食结构,导致脑梗死发病概率呈现逐渐升高的趋势,引起临床重视。而血浆D-二聚体是纤溶酶水解交联纤维蛋白原形成的特异降解产物,当血管内血栓形成时产生大量交联纤维蛋白,纤溶酶活性继发性增强,血浆D-二聚体含量增高。我院作为脑专科医院,脑梗死患者较多,为更深入了解血浆 D- 二聚体在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变化及所得数据的临床价值,对本院 2018年1月至2018年4月收治的脑梗死患者与正常人做回顾性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统计86例于2018年1月至2018年6月本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将其设为实验组,年龄44-83 岁,平均(62.3±10.94)岁;男女例数对应为 46 例、40 例,均为急性脑梗死患者。另选本院同期体检健康的正常人40例为对照组.年龄41-85 岁,平均(62.1±11.3)岁,男女例数对应为 23例、17 例。此次研究对象中均确认无以下情况:受检前15d 内服用抗凝剂类型药合并代谢异常;合并脑外伤或者脑肿瘤;处于哺乳期或妊娠阶段;合并恶性肿瘤;合并精神障碍;合并重要脏器组织损伤。

1.2 检测方法

检测所用仪器为 Sysmex CA-7000 凝血仪,与该仪器相关配套试剂。对所有对象在晨起后空腹状态下采集血液 2mL(109mmoL/L 枸橼酸钠0.2mL+1.8mL 静脉血),转速设置为 3000r/min,离心 10min,对其进行免疫比浊法试验检测 D-二聚体,严格按照说明书步骤操作。其中实验组分别在急性期即发病后5天内,以及恢复期治疗后15天进行检测。

1.3 统计学方法

对本文数据均用SPSS20.0 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均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所得结果(P<0.05)则组间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急性脑梗死期患者 D- 二聚体指标显著高于健康组与恢复期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请见表 1。

表1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属于临床常见高凝性疾病,其病理、生理过程极其复杂,期间可出现血小板功能亢进、血管内皮受损、血液流变学等变化,但对于凝血因子的研究目前相对较少。根据脑梗死病情状况可将其分为不同 阶段,而对不同情况患者的治疗措施也存在差异,急性期、恢复期治疗方案有明显不同。急性脑梗死发病机制与纤溶功能障碍、形成血栓等有所联系,血浆D- 二聚体属于交联纤维蛋白降解的产物,该指标能够对患者病情发展程度有一个客观反映 [1],是当前临床常用判断高凝状态的典型分子标记物。

血液要保持流通,其基础在于凝血功能与纤溶功能的平衡,一方功能发生紊乱后则可引发与血栓性相关的疾病,小动脉血栓所引发的脑血管堵塞,是急性脑梗死疾病出现的病理基础 [2],对此类患者治疗需在最短时间内完成再通,其速度、程度对患者临床预后有极大影响。机体的纤维蛋白无论形成或者溶解都是极为复杂,D- 二聚体在交联纤维蛋白降解过程中出现的最小肽段,具备特异性显著、敏感性突出以及高稳定性等优点,一般而言,体内如果有新的血栓形成,在半小时内会有自溶变化,纤溶酶影响下交联纤维蛋白开始溶解,此时机体内除血栓溶解外 D- 二聚体指标明显升高。D- 二聚体指标能够帮助医生了解体内血栓的形成状况以及溶解情况 [3]。

本文研究中通过对脑梗死患者以及正常人 D-二聚体指标对比,可知两者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而在不同时期下即急性期脑梗死和恢复期脑梗死下进行D- 二聚体检测,也提示两者之间存在明显差异。从该结果可知急性脑梗死患者体内继发纤溶、高凝都处于逐渐增高的状态且高凝强于纤溶,提示可能形成血栓、血管硬化,此时需要采取治疗干预措施,以免出现血管破裂出血的情况。[4]在恢复期阶段患者D- 二聚体指标与健康人群并无太大差异性,提示在此阶段患者体内高凝、纤溶之间已经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下,再次发生急性脑梗死或者血管硬化破裂的概率明显降低,而如该阶段中检测 D- 二聚体依然处于高指标状态,则不宜降低用药剂量,或者提示经治疗后病情没有得到有效改善,需进行调整 [5-6]。经对不同情况研究对象中可知将 D- 二聚体作为了解病情的相关指标有重要意义,可作为观察患者体内高凝状态以及是否形成血栓的一个重要标志。[7]

结 语:

综上所述,血浆 D- 二聚体检测有利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疾病诊断,同时根据所得指标可了解脑梗死病情变化,对治疗方案的调整有重要价值,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徐升强,陈峻,胡先泳等.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纤溶酶原活性检测的临床价值[J].血栓与止血学,2015,22(4):201-202

[2]仲光娟,王春霞.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 D- 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 水平研究 [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38(2):659-660

[3]姚丹燕.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 D- 二聚体和超C反应蛋白水平检测的临床意义[J].中国保健营养,2017,27(13):165-166

[4]马鑫,张晖.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纤维蛋白原血浆D-二聚体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研究[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6,19(8):39-41

[5]赵文静,孔伟,李凤茹等.丁苯肽注射液对急性进展型脑梗死患者D- 二 聚体及血清神经因子的影响[J].山西医药杂志,2015,44(22):2648-2650

[6]徐昆,龙幼敏.血浆D-二聚体在检测急性脑梗死患者近期预后中的价值[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8,15(7):143-146

论文作者:郑涛,余祥鹏,程莎莎,乔琳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2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8

标签:;  ;  ;  ;  ;  ;  ;  ;  

血浆D-二聚体在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变化及临床价值论文_郑涛,余祥鹏,程莎莎,乔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