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学历史教学中运用社会调查的几点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会调查论文,几点思考论文,中学历史论文,教学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历史新课程改革要求探索多种教学途径,其中有“进行历史方面的社会调查”、“采访历史见证人”等体验性学习活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指出:“历史调查既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种学习评价方式。”
那么,对中学生来说,历史方面的社会调查大致有哪些内容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家史调查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和缩影。在过去的几十年间,家庭史已经成为史学研究中进展最快的领域之一。史学家们通过仔细而详尽地分析一定地区的个人、家庭的经历,来探索社会的基本结构和特征,揭示整个社会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和社会关系。历史教学中,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做一次小的寻根访谈调查,透过口述历史的方式学习家庭史。比如,可以让他们回家搜集全家人的照片,并分别向祖父母与父母询问家庭的过去,包括家庭的成员、家庭的变迁、各时期的生活情形以及他们的童年时光,像什么时候搬的家,为什么要搬家,学校上课的情形如何,小时候玩哪些游戏,流行什么歌曲,看哪些故事书,等等。有条件的,甚至可以让他们学习撰写家谱。从家人那里记录下来的资料,对学生来说,是有感情的、亲切的、具体的体验,不仅能让他们了解过去的生活,而且还能增进家庭的情感交流与理解。此外,还能培养学生的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和技能,如撰写调查报告、学习使用电脑等。
二、社区史调查
近年来,社区概念开始在历史著作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如,美国史学家通过对社区史的深入研究认为,(英属北美)殖民地社区的社会制度、政治制度和价值观念,极大地影响了美利坚民族的性格,并决定了整个美国社会的性质。在历史学领域,社区史研究已经成为人们借以理解更为广阔的社会的一种手段。
历史教学可以让学生深入社区,访问在该地区居住较久的居民,探访当地的文史古迹,了解社区的变迁。美国“全国历史日”活动1997~1998年度的主题是“历史上的迁移:人民、思想、文化”,其目的是要加强学生的社会、社区和个人与社会关系的意识。活动建议参赛者考察自己居住的社区,并提出下列问题:谁居住于此?他们的父母和祖父母来自哪里?在目前的日常生活中,有共同祖先的人们仍然彼此紧密相依吗?他们带来了什么文化传统?他们面对的新挑战是什么?他们的到来如何重新塑造了自己的社团或居住的地区?该活动使学生对社区、社会、种族及其相互关系的历史渊源和未来走向有了历史性的认识,使学生亲身感受到社会和谐的重要性。
除了以当地文史为主题,社区产业发展的资料也可以搜集。例如,每个城镇都有一个主要街区,在此学生可以发现富有意义的当地历史。比如,可以把学生按商业区分成几个小组,每组选择一种行业,由学生分别联系特定的访问对象。访谈的内容如:何时开始做生意的,为什么选择这个行业,开始时曾遇到什么困难,最近有什么问题影响到生意,等等。访谈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该社区近年来的经济发展;而且,学生走出教室,接触社会,从一些成功人士那里学习课堂上无法学到的经验,这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是非常有利的。此外,也可以探究社区内的河川、老树、古建筑的历史,以访问老居民的方式,了解它们所蕴涵的历史意义,进而获得新知识,感受历史的氛围,加深对社区的了解。
三、校史调查
学校史(校史)本身就是过去历史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对学生来说,也是可以体验的“活”的历史。校史研究涵盖学校发展过程中的所有内容,包括它的存在时间、地理位置、校园环境、机构设置及学校教师、学生、教学与管理特色等。做校史调查,任教较久的老师以及老校友都是被调查对象,也就是“资源人物”。调查的重点包括:当时的校舍如何,学生玩什么游戏,当时的服装如何,有没有书包,有没有旅行远足活动,等等。学生直接与这些“资源人物”进行访谈,并把他们提供的信息记录下来。另外,也可以让“资源人物”带领学生到校园走走,借校园中随处可见的历史轨迹,去刺激“资源人物”做更丰富具体的说明;同时,也刺激学生对学校的过去产生好奇。有的学校历史悠久,在校门上会看到校名以及题字,教室或其他建筑物在落成时也会立碑。透过这些学校的史迹,便可向学生说明学校建校的经过。校史陈列室是最重要的学校史料来源,学校的沿革、校园的老照片、知名校友介绍等都放在里面。通过这些材料,学生也能了解一些学校的历史演变和对社会的贡献。
四、对亲历者或知情人的访问
访问亲历者或知情人,即向有关历史事件的参加者、目睹者或其他知情者进行调查访问。这是一种重要的史学研究方法,一般多适用于近现代史的教学。人类活动无比繁复,即使再详细的文献、档案,也只能记录其中极其微小的一部分。人们生活中所经历、所见、所闻的种种活动、认知,不可能都载入史册。而且,以往的文献,比较偏重于记录统治阶层、社会精英的活动,对普通民众的生活等记录较少。访问历史亲历者或知情人,则可以弥补文献的不足。
社会调查在目前还是个新的课题。这种教学形式该如何操作?我认为,具体程序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调查前:一是掌握背景资料,教师应帮助学生搜集一些社会背景材料,有助于学生有针对性地调查。二是进行分工合作,组织学生各自寻找合作伙伴。三是确定访谈内容,要充分掌握焦点与时间。事先应根据主题,提出问题,拟订提纲,做到心中有数。
调查中:一是引导谈话,调查时大体依据已经规划好的问题进行访谈,引导受访者围绕主题和重点发言。当然,要尊重受访者的发言权,不要限制其谈话内容。在访谈的过程中如果发现存在明显的史实错误,只宜稍微提醒或事后用注解的办法解决。二是记录内容,一般来说,访谈要做到“有闻必录”,因此录音机是必备工具。在谈话过程中,如果有专有名词或不明了之处,还需请受访者加以说明或记下来,以供日后讨论与整理。条件具备时,要尽量使用照相机、摄像机等现代化设备,拍下受访者或蕴涵历史内容的物品,“声、像、文”结合,让访谈的事实“立体化”。
调查后:一是整理资料,对资料进行整理、核实,加工整理为文字稿。二是全班研讨,让学生通过这些史料来了解一些历史相关概念和思维方法,包括史料的鉴定与诠释。历史教师可让学生根据搜集来的资料加以讨论。如将调查的内容与教材或文献资料相互比较,看看哪些内容可信度高,哪些内容有明显的错误,哪些观点与教材或文献资料不同,并探讨其中的原因。三是成果评价,教师指导学生编写调查报告。报告内容包括分工情况、心得感想以及访谈主题的研究成果。
标签:社会调查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