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科技园国际竞争力研究_科技园区论文

中关村科技园区国际竞争力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关村论文,园区论文,国际竞争力论文,科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科技园区国际竞争力的理论与指标体系

大量创新型技术企业密集是科技园区的一个重要表现,科技园区的竞争力正是通过园区内企业的竞争力来体现的。由于高科技企业本身的发展要求和特性,其竞争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企业创新能力。因此,园区内企业的创新能力是科技园区国际竞争力的核心。科技园区国际竞争力应定位于为区内企业创新能力的可持续性提供和创造环境的能力。

从科技园区竞争力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来看,有三对驱动力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是产业聚集。产业聚集是影响园区企业创新能力的基础因素。产业聚集最初由波特提出,指经营同一种产业的一群企业在地理上的集中。产业聚集有助于各种专业人才、知识、技能等创新资源的集成与交流,使企业既能够跟踪前沿领域的发展,又能够及时掌握市场需求动态。地理空间上的接近,便于生产要素的转移和优化组合,降低有关的成本费用。产业聚集还营造了充分活跃的竞争环境,而竞争是促使创新产生的最直接动力。因此,产业聚集对创新的出现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而且由于小企业往往比大企业更依赖于这种创新的群体环境,产业聚集对于科技园区中生生不息的众多中小技术企业来说意义尤为重要。国外成功的科技园区也多是通过产业聚集发展壮大的,如硅谷的微电子产业群、波士顿的生物集群、新泽西的通讯产业集群。

二是知识存量与创新过程。这是一对相辅相成的矛盾,对企业创新能力的高低起着重要作用。知识存量是一个科技园区的财富,是企业创新的重要基础条件;创新过程是园区内企业创造知识发展新技术的复杂过程,是企业实现创新能力的关键和根本,通畅高效的创新过程才能保证卓越的创新能力。

三是政府与市场。这是科技园区发展中的一对矛盾力。创新本质上是一种以企业为主体的市场活动,市场需求是企业创新的指南针。但是,政府在推动企业创新中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政府可以通过政策的制定和实施,纠正技术创新中的系统失效和市场失灵,如弥补由于市场的缺陷造成的R&D投入尤其是基础研究投入的不足。政府终究不能代替市场,但可以与市场结合共同促进创新活动。

借鉴现代国际竞争力理论,我们从6个方面来对科技园区竞争力进行系统的描述和分析,即创新能力、产业聚集、政府作用、基础设施、生活质量以及辐射力,可称为6大竞争要素。

要素1:创新能力。科技园区不同于一般工业区的显著之处在于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创新能力的大小,取决于两个方面:一为创新资源,包括人才、资金和技术等。创新资源是创新能力的基础。缺少人才、资金、技术等资源,企业的创新就成了无源之水。创新资源也正是各个科技园区在建设中争夺的对象;另一为创新过程,即将创新资源转化成创新产出和竞争优势的能力。从量化的角度,可以用创新过程的产出,即创新成果来衡量这种资源转化能力。创新成果的多寡,体现了创新过程效率的高低。以上两方面缺一不可,只有两者紧密结合,才能形成现实的创新能力。

要素2:产业聚集。判断科技园区的产业聚集竞争力,主要可从3个方面来衡量:一是技术扩散的速度。技术扩散速度的快慢,对创新有重要影响。二是企业竞争程度。竞争出效率,产业聚集为企业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竞争环境,在优胜劣汰的市场选择下,企业不得不努力谋求创新,增强自身的竞争力,从而促进了整个园区的发展。科技企业之间最重要的竞争就是对人才的争夺。三是企业合作程度。产业聚集不仅带来了竞争,更重要的是也为企业间提供了合作的机会和基础。科技园区内的合作程度也是促进创新的一个重要因素。

要素3:政府作用。政府对于增强科技园区竞争力的积极作用可以归结为培育一个促进创新蓬勃发展的良好环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科技园区技术创新的主体,政府不应该直接干预企业的内部活动,而是要全方位地为企业创新创造条件。不但要从道路、环境、通讯、城市建设方面大力保证硬件基础,还要从企业的产权机制、融资渠道、人才吸引和政策优惠及政府效率等更为重要的软件基础上下功夫。

要素4:基础设施。基础设施是科技园区发展的重要支撑条件。科技园区基础设施包括硬设施和软设施两个方面。硬设施包括惯常所说的交通运输、能源等基本基础设施,通讯、计算机网络以及仪器设备和实验室等技术基础设施。对于以发展高新技术及其产业为目标的科技园区来说,后者更为关键,是衡量一个园区基础设施竞争力的重要标志。软设施主要是指各种创新服务设施。创新过程不止于技术成果的研究和开发,还包括产品的生产制造以及市场营销,因此,一些提供相关服务的中介设施对于创新的最终形成必不可少,如技术孵化、信息咨询、培训、金融、法律以及财会、管理等各方面要形成完整的服务体系。

要素5:生活质量。生活环境竞争力是科技园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现代人越来越讲究生活质量,尤其是从事高新技术行业的工作人员,多半是受过高等教育的高素质人才,面临的又是紧张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工作压力,因此他们往往对生活质量比较看重。生活质量的内容主要包括收入水平、住房、道路、社区服务、社会秩序以及环境等方面。

要素6:辐射力。成功的科技园区除了能够促进园区企业的创新能力,还要能通过区内企业的发展,带动一个地区乃至全国的发展,即起到辐射作用。辐射力也是科技园区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包括经济辐射力和科技辐射力两方面。这种向外的辐射力反过来又能增强科技园区的吸引力,进一步促进其发展。

综上所述,科技园区竞争力的理论框架可用上图表示。在此理论框架下,我们构建了科技园区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1.创新能力:(1)RD总支出,RD支出增长率,RD支出/销售额。(2)直接RD总人员,直接RD总人员/员工总数,员工受教育程度构成。(3)园区内大学和科研机构数量,园区内年理工科毕业生人数,跨国公司总部和研发中心数。(4)园区内企业申请专利数,3年园区内企业申请专利数年均增长速度,通过鉴定的课题及项目。(5)新产品销售占比重,国际领先水平产品数,劳动生产率。

2.产业聚集:(1)企业间技术合作项目数,大学、科研院所与企业间的联系程度。(2)技术扩散速度。(3)人员流动。(4)新企业产生速度。

3.政府作用:(1)政府财政对创新(RD)的投入。(2)财税政策是否鼓励创新的开展。(3)法律制度是否支持竞争力的发展,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4)企业获得相关信息的难易程度,政府行为的效率和透明度。

4.基础设施:(1)道路、水、电等基本基础设施的建设。(2)互联网络等信息设施能否满足企业需要。(3)孵化器年毕业企业数。(4)企业对技术创新服务体系的评价。

5.生活质量:(1)人均收入,文化支出占生活支出比重。(2)入均住房面积,房租。(3)交通堵塞率,人均道路面积。(4)平均空气质量等级。

6.辐射力:(1)销售总额,销售总额增长率。(2)就业总量,就业增长率。(3)产品出口额,产品出口额增长率。(4)技术对外贸易额,技术对外贸易额增长率。(5)园区内外企业合作项目数。

二、中关村科技园区国际竞争力现状

根据以上提出的科技园区竞争力理论及指标体系,我们对中关村科技园区的竞争力现状进行如下具体分析。在分析中,受指标可得性所限,我们较多地利用了文字性背景资料。

(一)创新能力竞争力

创新能力是科技园区发达程度重要标志之一,是其获得长期稳定竞争力的最主要源泉。中关村要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家科技创新示范基地,尽快加入世界一流的科技园区行列,必定要以持续的、强大的创新能力作为基础。

下面分别从创新能力的两个表现方面——创新资源和创新过程及其成果来进行分析。

1.创新资源。中关村科技园区具有较明显的创新资源优势。园区企业创新资金投入见表1。由表1可见,中关村科技园区对技术创新的总体投入是比较高的,而且绝对投入额逐年增加。与园区外企业相比较,区内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主动性更强。技术创新的高投入,为园区企业科研开发的较高水平提供了基本保证,使其能够不断获得技术优势和市场优势。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创新投入尤其是R&D投入占技工贸总收入的比重却逐年下滑,这将会影响企业创新能力的持续性,导致企业发展缺乏后劲。

表1

年份技术创其中:R&D技术创新 R&D投

新投入投入 投入占入占

(亿元) (亿元)技工贸总 技工贸总

收入比重 收入比重

199723.8 15 6.3% 4%

199827.816.6 5.4%3.2%

1999*54.6

29.8 5.2%2.8%

*1999年为一区五园数据。

中关村科技园区人力资源丰富,整体素质高。截止到1999年底,园区内从业人员已达24.7万,其中在册职工22.4万,从学历来分析,具有大学及专科以上学历者占园区在册职工的49%;另有博士1726人及硕士11161人;从技术职称来分析,具有中、高级以上职称者占26.8%;从事科技活动人员占14.2%,其中76.5%直接从事R&D活动。此外,园区还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海外学子和外籍人才,在册职工中留学归国人员和外籍员工已经占到了相当比重,这些国际性人才的加盟对技术以及管理制度的创新都有非常大的助益。

密集的高校及研究机构也是中关村科技园区得天独厚的创新资源优势。这里有以北大、清楚为代表的各级、各类高等院校68所,以中科院研究院所为代表的各级、各类科研机构213家,在校学生30万人,两院院士人数占全国的36%,每年产生数千项辐射全国的科研成果。由此形成的强大的人才和技术储备是国内其他园区所无法比拟的,也是世界其他科技园区所艳羡的,为中关村科技园区的持续创新能力提供了重要保障。

除此之外,国外大企业R&D机构进驻中关村,更加充实了中关村的创新资源。到1998年为止,已有15个跨国公司在京投资设立了18个R&D机构,它们不但促进了当地的技术开发,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区内企业R&D投入的不足。据统计,从1994年到1998年,跨国公司R&D机构的投入额接近2亿美元。

2.创新成果。得力于突出的人才、技术优势,再加上园区内企业对创新的重视和政府有关管理部门的政策支持,中关村科技园区表现出了蓬勃的创新活力,创新产出居于全国各园区之首。

从创新成果的具体表现形式来看:(1)园区内企业课题研究情况。1998年园区内技术企业在研课题1719项,其中属于国际领先或首创的42项,国际先进的175项,国内领先的381项,国内先进的756页,国际、国内领先或先进的课题与项目合计占总量的83.5%。(2)专利申请情况。1998年园区内企业共申请专利300项,获专利授权218项。(3)从创新产出效益来看,1999年园区新产品销售收入达495.9亿元,占产品销售收入的70.7%,技工贸总收入的47.3%;技术收入达88亿元,占技工贸总收入的8.4%。

(二)产业聚集竞争力

产业聚集竞争力衡量产业聚集的程度及其效应。由于目前中关村对于企业间技术合作项目数、人员流动率以及技术平均扩散速度等反映产业聚集的指标尚未有完整的统计,这一部分只能主要利用中关村园区的产业结构资料做一定性评价。

经过10多年的发展,中关村已经形成了以电子信息产业为龙头,包括光机电一体化产业、新材料和新能源及环境科学产业、新药物及生物技术产业在内的四大支柱产业。从1998年这四大产业的产品产值占园区总产值比重来看,电子信息产业实现的产值占总量的78.1%,达到3/4强,其他三大产业所占比重分别为8.4%、6.0%和3.2%。按一区三园的各个园区产业结构来看,海淀园区以电子信息为主(75.9%)、昌平以新药物及生物技术产业为主(41.4%)、丰台以光机电一体化为主(47.3%)。各个园区形成了基本协调的产业结构并分别形成了各自的核心产业和相关产品市场,这为进一步的产业聚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具体而言,在现有的产业结构基础上,可以考虑在海淀园区建立和完善电子信息产业聚集群,在昌平园区建立起医药和生物技术产业聚集群,在丰台发展光电子一体化产业聚集群。

1.电子信息产业聚集群。中关村科技园区信息技术产业群已经初具规模,并且发展势头良好,中关村是我国目前最大的计算机产业基地和软件产业基地。

目前,科技园区内共有信息技术企业约2500家,其中包括联想、方正、紫光、四通、同方等国内著名的信息技术企业,另有松下、西门子、爱立信、朗讯、惠普等10余家跨国公司在此投资建厂。1998年,中关村科技园区信息技术产业的工业产值为350亿元,增加值120亿元,出口创汇约4.5亿美元。其中,海淀园区信息技术产业实现工业产值167亿元,电子城实现工业产值133亿元。从各产业的产品产值占园区总产值比重来看,1998年电子信息产业实现的产值占总量的78.1%,达到3/4强。

科技园区的信息产品技术水平高、行业竞争力强,已经在国内形成了相当规模的市场覆盖率,软件与信息服务业的销售收入位居全国首位,分别占国内市场的40%和46.9%;计算机市场销售额占全国市场的14%,国产PC品牌机、自动柜员机(ATM)、数字发射机、电子彩色排版系统、工作站等产品均占全国第一。

就软件产业来说,软件产业在中关村形成聚集的背后是有强大的技术和人才优势为支撑的。据统计,目前北京已有近200家软件企业,绝大部分集中在中关村科技园区,其中包括一批优秀软件骨干企业,如中欠、方正、用友、紫光、王码、科利华、希望等等,园区软件产品、服务总收入和自产软件销售收入均已占到全国总量的3/4。根据中关村科技园区发展规划,3年后这里将成为国家级软件研发、生产基地,目前,位于海淀区的中关村软件园已经开始投资兴建。中关村软件产业的发展空间将会进一步得到扩展,以更强的实力参与国际竞争。

2.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聚集群。现代生物技术产业被公认为21世纪最重要的产业之一。我国的现代生物技术研究起步较晚,发展较快,但普遍存在模仿多、创新少、规模小、效益低、技术手段和生产设备落后的问题,产业发展的整体环境还不完善。针对这种状况,采取产业聚集的发展模式可能是我们赶超发达国家的有效途径。

从全国来看,中关村科技园区具有发展生物技术和医药产业聚集群的人才、项目和实验设施等雄厚资源优势。中关村地区分布有许多从事生物工程和新医药研究开发的单位,其中有45家国家重点实验室、部门开放实验室及北京市高科技实验室,比如北大未名生物工程集团、生化工程国家实验室等;一批国家和国际生命科学领域的协调管理机构,如中国生物工程开发中心、欧盟生物技术中心(CEBC)、欧盟生物技术信息中心(CEBN)等,在医药和生物技术开发方面实力不菲。同时该地区有众多大型医院,为生物医药技术实用化提供了优良的临床试验条件。国家、北京市一系列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相继出台,国家医疗卫生、社会保障、药品监管体系日趋完善,为中关村地区生物医药产业群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中关村科技园区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主要由化学制药、中药、生物药及生物制品四大部分组成,1998年底工业总产值已达30亿元。产品技术多半直接来自大学和科研院所的高技术成果,很多已经达到了同期国际先进水平。园区内企业已经开发研制成功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高技术含量的优势产品,如四环制药厂的华素片、注射用重组白介素-2,诺华制药公司的扶他林乳胶剂、洛汀新片剂等。

虽然从目前来看,新医药及生命科学产业的技工贸收入仅占中关村科技园区技工贸总收入的比重不足5%,但是其发展速度非常快,年均增长超过20%。仅昌平园区1997年生物医药产业的总收入就达3.88亿元。1998年,昌平区的新医药及生命科学产业产值已经占到其总值的41.4%。而且,北大生物城、北医大生物技术及新药高技术孵化器的建立,园区良好的产业发展整体环境,都有利于促进医药和生物技术成果的商品化及产业化发展。

综上所述,中关村科技园区的产业聚集已经达到一定程度,如何充分利用产业聚集效应是下一步该仔细考虑的问题。

(三)政府作用竞争力

客观地评价,在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发展中,政府一直都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政府作用竞争力可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衡量。

在人才吸引与激励方面,为了保持和增强对人才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并激发各种人才的创新潜能,有关部门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包括解决外省市高新技术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进京户口问题,在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中实行股份选择权制度等。实行了人尽其才、自由流动、平等竞争、优胜劣汰的人才机制和按贡献、按效益、多劳多得的激励性分配机制,极大地促进了园区创新活力。

在财税政策方面,对中关村科技园区内的新技术企业实行一定的减、免税收优惠,科研机构、高等学校服务于各业的技术成果转让、技术培训、咨询所得技术性收入也享有免税优惠。

在完善法律环境方面,自1988年试验区成立之时起,《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暂行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等法规相继出台,企业法、合同法、知识产权法、劳动法等一系列与科技企业有关的法律法规也逐步健全,这些法律法规为中关村科技园区高新技术及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基本的法律环境,使中关村科技园区沿着规范化的方向逐渐走向成熟。

在建设高新技术产业资本市场,培育风险投资体系方面,政府承担了大量工作。为缓解资金短缺给园区企业造成的高科技成果开发与转化制约瓶颈,近年来,北京市政府增大了科技投入,并协同试验区政府和中关村管委会进行多方筹资,建立了多项扶植周转基金,如高科技创业基金、科技成果推广基金以及专利实施基金,累计投入达9300万元;还设立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融资担保资金、北京市中小企业担保资金、北京高新技术企业担保风险金等;此外,在市政府的支持下由中美合资北京太平洋优联技术创业公司运作的风险投资基金,注册资金1000万美元,已运作了4年。可以说,在政府的大力扶持和引导下,中关村的风险投资体系正一步步发展起来。

从政府工作的效率来看,中关村科技园区有一个高效率的管理机构——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实行的是一种新的政府机构配置模式,即将工商、税务等职能部门以及财政、审计、三资企业的审批等方面的制度和机构引入园区办公室,集中办公,统一管理。这样一种“一站式”办公大大简化了工作中的中间环节,减少了部门间扯皮现象,为企业提供高效、优质的政府服务。

在中关村科技园区向世界一流园区迈进的的再发展过程中,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支持仍是很关键的一环,政府作用仍然是重要的,必不可少的。

(四)基础设施竞争力

10多年来,特别是近几年来,在北京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科学规划下,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从最初的电子一条街,到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一区三园”,再到现在的“一区五园”,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发展空间大大扩展,软硬环境都有了很大的改善。

硬设施方面,拓宽了白颐路,打通了海淀中街,启动了中关村西区建设;进一步加大了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周边环境的整治力度,在海淀区的学院路、财经东路、清华南路、成府路等重点道路两侧拆除了违法建筑60余万平方米,撤除40余处挤占道路的集贸市场,使地区环境和交通状况有了明显改善;西北四环路已建成,从西直门经回龙观到东直门轻轨铁路也已经在建设中。中关村正逐步建立一个与中关村科技园区发展目标和发展速度相适应的便捷、高效、安全、舒适并有利于环境保护的多层次综合交通系统。

技术基础设施方面,在信息产业部统一规划下,于1998年启动的光缆接入网覆盖工程,现已完成119个光缆环建设(其中,中关村地区35个),四环路内的光缆覆盖面已达80%。中国科技网、中国教育网、中国金桥网及国家互联网管理中心均设在中关村地区,仅高等院校联网计算机就达12万台,上网人数达到30万。近期内中关村科技园区通信网络将可望建设成一个以数字化、综合化、宽带化、个人化为特征的满足未来信息社会发展需要的现代化信息网络,在全国居于领先地位。

对于能源基础设施,正在对白颐路两侧各100米范围内以及中关村西区、紫竹院等地铺设热力管线,天然气改造工程也正在加快进行,中关村科技园区将成为无燃煤区;规划建设中的西直门、上庄220kv变电站和中关村等5个110kv变电站及配套输配电线路,将保证中关村科技园区供电需求;在供水系统方面,规划建设海淀区山后地区供水水源,以保证中关村科技园区供水需求。

另外,在中关村科技园区“三年大变样”实施方案中,确定了中关村科技商务区、中关村软件园、中关村生命科学园、上地信息产业基地北区建设等16个重点建设项目,这些项目的完成将使中关村的基础设施更上一层楼。

(五)生活质量竞争力

安居方能乐业,中关村很多企业都对优秀人才的安居问题作出了妥善安排。如联想集团,仅1991~1995年,就为员工解决住房200多套,让决大多数公司骨干都住进了宽敞的3室1厅;清华紫光在1995年就解决了70%员工的住房问题。科技园区管委会最近已经提出,加快兴建西二旗创业者家园和百望山高尚住宅区,力争用3年时间在中关村地区基本建成居住条件舒适的高科技人才居住区。水、热、电等其他基本生活设施经过近年来的建设和改造,也都能充分保证园区企业、住户的需求。另外,园区还计划到2002年建成机动车停车位35.3万个,公共停车位14.5万个,基本解决停车难的问题。

在环保基础设施方面,中关村亦是不遗余力,投入了大资金进行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如建设污水处理厂,开启清河工程,加快天然气改造工程和无燃煤区建设,减少空气污染,增加绿地面积等。

此外,区内有多所国家一流大学,国家图书馆、海淀图书城等文化设施,还有圆明园、颐和园、香山等风景名胜,可以满足人们的文化、休闲需要。为了招引国外人才,市教委、海淀区教委正积极筹建中关村科技园区双语学校。

(六)市场辐射力竞争力

中关村科技园区的高新技术产业已初具规模,不但为自身创造了巨大价值,带动了北京区域经济的发展,成为首都经济的主要增长点,而且在全国产生了良好影响,发挥了积极的示范作用。

1999年,中关村科技园区的经济运行再创佳绩,一区五园技工贸总收入达到1049亿元,比上年同比增长19.6%,其中自产产品销售收入701亿元,商品销售收入235亿元,技术收入88亿元,分别占总量的22.4%和8.4%;工业总产值652亿元,比上年增长43.6%;完成出口创汇9.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3.3%,其中电子信息产品在出口总量中占主要份额,比重为79.2%;全年实现利润总额67.5亿元,上缴税费40.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15%和92.4%。而且,中关村科技园区已经出现了一批初具效益规模的骨干企业。1999年,园区企业中年销售额在亿元以上的达到121家,它们创造了占园区总量80.5%、85%和79.8%的技工贸总收入、工业总产值(现价)和利税。工业总产值(90年不变价)过亿元企业达64家,利税过千万元企业139家。而且,中关村已经拥有一批国内外知名的优势产品,其中单项产品上亿元的有17项,5000万~1亿元的是22项,1000~5000万元的107项(1997年)。

中关村科技园区高新技术产业的蓬勃发展在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还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首先,在就业方面,众多的高新技术企业以及相伴而生的第三产业,吸纳了北京乃至外地大量的就业人口,形成了高中低档次的人才和劳动力市场,截至1999年底,包括新设的电子城和亦庄两区在内,园区从业人员总计已达24.7万。其次,高新技术产业及其产品本身具有一定的社会效益。高新技术产业多是能耗低、无污染的环保型产业,生产出来的产品多是技术含量高的智能型产品,有助于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

除了经济上的辐射力之外,中关村科技园区在技术上的辐射力也渐露峥嵘。高新技术企业的各项成果与专利技术通过双方合作、技术贸易等形式向传统企业扩散,从而实现了传统企业的技术升级和产品结构调整。仅1995年就有175项成果转让了758次,直接转让交易额1.16亿元。1997年,园区企业与北京市国有大中型企业签定了698份合作合同,涉及了4.8亿元的资产结构的调整。中关村科技园区的技术辐射范围不仅限于北京市,其辐射力已经影响到了全国。

三、中关村科技园区国际竞争力现存问题及对策

中关村科技园区要成为世界化的科技园区,就应增强本身的国际竞争力。上述分析可知,中关村科技园区国际竞争力已经具有了一定水平,而且在某些方面还具有较明显的优势。但与硅谷、新竹等世界先进园区相比,中关村科技园区仍然存在不少差距和不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创新资源绝对量丰富,创新效率相对较低。具体表现为:(1)R&D投入密度不足。1998年中关村R&D投入占技工贸总收入仅为3.2%,新竹则达到6.2%。R&D支出增长过于缓慢。1998年以前甚至为负的增长,1998年的增长速度也仅为8%。而新竹的R&D支出增长速度一直比较快,1988~1998年10年间增长速度平均高达32%。(2)园区的拳头产品数少,特别是缺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名牌产品,在国际上市场占有率不高。技术层次不高,自主技术仍偏少,在一些关键性技术上,如芯片、网络等,仍然受制于人。申请专利数少,尤其是在国际上申请的专利数更少。新竹1998年核准数为997件,其中国际专利数为376件;而中关村仅为300件。

这充分说明,在核心竞争力——企业创新能力上,中关村仍然停留于较低水平。

2.产业聚集效应不够明显。显然,中关村的产业聚集已初具规模,在国内已经拥有一定的竞争力水平,但从国际比较来看,产业聚集效应不强,还没有形成产业优势。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企业间的协作不广泛,一个是人员的流动不活跃。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发展时间短,产业聚集程度不够高,另一方面也是中关村园区在一些体制上过于僵化所造成的,如对开办高新技术企业过于烦琐的审批制度,不利于新企业的产生,僵化的人事管理以及户籍制度不能对人才的流动形成良性的推动。这都妨碍了人才、资金、技术等资源的聚集和优化配置,形成合理的产业聚集。

3.投融资体制不完善,尤其是支撑高科技产业发展的风险投资体系尚未建成。虽然中关村已经成立了一定数量的风险投资公司,但真正的风险投资行为却极少。根据北京市中小企业发展现状的专项调查,有41%的企业认为资金不足是企业发展的最大障碍。资金不足制约了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投入,而科研机构资金不足同样是阻碍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因素。而另一方面,各种机构以及个人财富以储蓄等形式大量积存,包括一些国外投资者,虽然他们有强烈的投资愿望,却找不到合适的风险投资渠道。进一步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建立风险投资机制是中关村科技园区再发展的重要前提。

4.中关村科技园区的整体经济规模还远远不及美国的硅谷。1999年,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年技工贸收入为100亿美元,而同年硅谷的销售收入超过了3000亿美元;而且较之台湾省的新竹要小得多,1999年新竹园区全部企业销售额达到新台币6509亿元。其次,中关村科技园区缺少像硅谷的惠普、英特尔、思科以及台湾省的宏,这样的实力雄厚的世界级公司。因此,想赶超这些世界一流园区,中关村必须要以更快的速度增长。

以上问题是中关村科技园区发展过程必然会出现的。正是由于这些问题在存在,中关村科技园区才有改进奋斗的余地。对于中关村科技园区增强国际竞争力的对策,可从以下3个方面考虑:(1)充分发挥知识存量优势,特别是要加强产学研之间的联系和合作,提高创新过程效率。(2)加强园区企业的集群化,充分利用产业聚集效应。同时,也要注意高技术产业的升级换代,要形成一种专业性的、互相兼容的开放型产业结构。(3)平衡政府与市场功能,共同促进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在市场力量尚未发育成熟的情况下,政府的引导、协调及扶持不但是可行的而且是必要的。

在新的世纪里,高新技术及其产业成为了国际竞争的焦点,中关村科技园区同时面临机遇和挑战。发掘优势,弥补劣势,磨砺竞争力,中关村科技园区才能生存和壮大,并增进我国综合国力。本文的分析可为如何提高科技园区竞争力提供较为系统的新思路。

标签:;  ;  ;  ;  

中关村科技园国际竞争力研究_科技园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