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解放思想 做到“四放”(论文文献综述)
周锋,徐建华[1](2021)在《《红灯记》的现代悲剧主体建构及其内涵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红灯记》是一部歌颂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与日寇进行不屈斗争的革命现代京剧,为"文革"时期八个样板戏之一。文章将《红灯记》置于马克思主义现代悲剧观念的理论视域中,结合具体的文本分析,探索中国现代悲剧观念主体的历史生成、悲剧主体内部的复杂矛盾,以及现代悲剧主体与社会冲突的内涵和实质,试图从一个侧面阐明:马克思主义现代悲剧思想以其区别于尼采、黑格尔等的悲剧观念的独特内涵和巨大的包容性,开辟出了多元的阐释路径和视角。
张忠军[2](2021)在《基于“放管服”改革的政务服务优化研究 ——以云南省南涧县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40年以来,为了强化市场主体在资源配置中的重要地位及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2013年国务院首次提出“放管服”。2014年党中央对“简政放权”提出更明确的要求。十九大以来,站在新时代的历史起点,党中央为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更加强调通过“简政放权”推进“放管服”改革来优化政务服务,提升政府部门的公信力和执行力,做到真正的服务于民。基于以上政策背景及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人民大众对政务服务的服务要求和标准越来越高,但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政府部门提供政务服务时“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情况仍然存在,全面深化“放管服”改革来优化政务服务意义重大。南涧县贫困人口较多,受特殊的地理环境以及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全面推进“放管服”难度较大,本文从政府的视角出发围绕梳理南涧县企业和群众办事的难点、堵点、痛点,本着高效便民、本着利企利民,研究南涧县“放管服”改革下南涧县的政务服务优化情况,为南涧县全方位深化推进“放管服”改革,提高政务服务的服务水平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本文梳理了当前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资料,综合运用文献法、调研法以及访谈法对南涧县现阶段的政务服务优化情况展开研究,深入了解了南涧县“放管服”改革下南涧县政务服务优化的现状,南涧县政务服务优化取得成效等内容。发现南涧县在全面推进“放管服”改革,提升政务服务水平的过程中存在简存在如简政放权不够充分,改革与发展不匹配,电子政务和监管方式滞后等问题,提出了如政务服务标准化,全面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创新监管方式等优化策略来提高政务服务的水平和质量来满足广大群众和企业的服务需要。
王洋[3](2020)在《“放管服”改革背景下县级政府推进“一次办好”改革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W县为例》文中提出推进“一次办好”改革是山东省深化“放管服”改革的山东实践,以“一次办结、群众满意”为标准,以权责清单为基础,以流程再造为关键,以“互联网+”为支撑,推动政务服务理念、制度、作风全方位深层次变革,培育“审批事项少、办事效率高、服务质量优、群众获得感强”的营商环境,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目前,山东省推行“一次办好”改革已有两年时间,整体来看,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依然存在观念性、制度性、社会性等方面的难题和挑战。本文选取R市W县推进“一次办好”改革作为实证个案为依据,结合实际调研、查阅资料、座谈交流等方式,以服务型政府理论为指导和分析工具,探究W县推进“一次办好”改革方面的实践情况,找出其在推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最后针对问题和原因提出县级政府推进“一次办好”改革的对策。论文共分四部分作分析研究,第一部分介绍研究内容所涉及到的相关概念和基本理论,此部分是正文论述的理论基础,主要介绍了“放管服”改革和“一次办好”改革的概念,对本文采用的服务型政府理论和重塑政府理论进行了概述;第二部分主要介绍W县推进“一次办好”改革的做法及取得的成效,主要分为四个小块,分别为改革的背景、改革的主要内容、W县推进改革的创新举措以及改革取得的成效,该部分运用服务型政府理论,从公布事项清单、流程再造、数据共享、优化服务等方面,详细阐述了W县推进改革的经验做法;第三部分主要介绍了在服务型政府视角的下,县级政府推进“一次办好”改革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深刻分析了县级政府推进“一次办好”改革过程中存在的协同服务程度底、政务服务意识不强、信息化水平不高、改革成效评价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并深刻剖析了原因所在;第四部分提出在“放管服”改革背景下,县级政府推进“一次办好”改革的对策思考,主要从转变思维模式树立民本位理念,破解利益格局让政府更注重服务,完善技术支撑提供高效服务以及配套健全相关监督制度等四个方面对县级政府推进“一次办好”改革的对策进行了研究分析。
张宽[4](2020)在《中共满洲省委领导的东北抗日斗争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东北,地处东北亚地区中心,物产富饶、市场广阔。近代以来,为了争夺在该地区的势力范围,帝国主义列强在此角逐,冲突激剧。其中,尤以日本帝国主义最为疯狂。日俄战争以后,日本取代俄国,成为侵略东北的第一大帝国主义势力。与此同时,以张作霖为首的奉系军阀对外勾结、对内镇压,民族资本主义举步维艰,百姓濒于破产。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纵横交错、十分尖锐。东北地区复杂的政治环境引起了共产党人的高度关注,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立即派人到东北传播马列主义,发展党团组织。不久即在哈尔滨、大连、奉天等大中城市建立了党团组织。在东北党组织的带领下,各地工农群众的反帝反军阀斗争迅速发展。1927年10月,中国共产党驻东北最高领导机构——中共满洲省委成立,标志着东北地区的革命斗争进入了由统一党组织集中领导的新阶段,成为东北革命历史发展的重要转折点。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中共满洲省委站在抗日斗争的最前线,率领广大民众最先踏上了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道路,东北抗战由此开始。党中央十四年抗战重大历史观的调整,是对中国抗日战争历史的新定位,同时也意味着中共满洲省委领导东北人民奋力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功绩更加得到了实质上的肯定。毫无疑问,这段历史的研究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论文以马克思主义为基本立场,在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指导下,运用党史理论与历史学、政治学等相关知识,通过文献分析、历史比较、系统研究、交叉研究等方法,对中共满洲省委领导的东北抗日斗争进行综合分析。论文立足史实,以九一八事变等重要事件为时间节点,对不同时期中共满洲省委采取的斗争方针、战略战术、取得成效及特点不足等进行探讨,以此明确中共满洲省委在东北局部抗战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及其领导的东北局部抗战的历史地位。具体来讲,论文共分为七章: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选题依据及意义、国内外学者关于中共满洲省委及其领导的抗日斗争研究现状、论文的研究思路及在过程中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同时指明了论文的创新与不足之处。绪论部分为本论文的撰写奠定了重要基础。第二章为早期东北党组织的建立及其领导和参与的反日斗争。该部分首先从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等方面追溯了日俄战后日本在东北的侵略概况;其次通过对“五四”运动在东北的开展及马克思主义在东北的传播这两个问题的分析,阐明了早期东北党组织建立的社会背景与政治环境,并对哈尔滨、沈阳、大连等重要城市党组织的建立作了简要概述;最后,归纳总结了早期东北党组织开展的反日斗争活动,主要有声援“五卅”运动、响应郭松龄倒戈反奉、组织反日剥削大罢工、领导临江拒日设领斗争等。第三章为中共满洲省委的建立和发展。该部分首先从东北革命形势发展的客观需求和中共东北党组织自身发展的需要等方面分析建立满洲省委的必要性。随后,对中共满洲省委的建立过程进行了扼要概述。最后,重点阐述了中共满洲省委的发展历程及历届省委的更迭,同时,对造成满洲省委更迭频繁的原因进行了深入探讨。第四章为九一八事变前后中共满洲省委的反日斗争。承接第三章,该部分首先全面梳理了九一八事变前满洲省委参与和领导的反日斗争,主要有参与群众反日护路斗争、围绕中东路事件开展的反日斗争活动、领导“一一九”反日护路斗争惨案一周年纪念游行集会,这次反日斗争完全是在党的领导下进行的。其次,对九一八事变的爆发进行简单介绍,并详细分析了满洲省委的抗日主张。再次,分析九一八事变后中共满洲省委的斗争方针及抗日实践,探讨其是如何将党的抗日主张转化为直接行动。以九一八事变为起点,中国开始了长达十四年抗日战争。最后,通过对比九一八事变前后两个阶段东北抗日斗争的状况,指出事变后东北抗日斗争呈现的新特点及存在的不足。该部分为本论文的重要内容。第五章为贯彻中共中央抗日统一战线方针与东北抗日斗争的新发展。该部分为本论文的核心内容。首先介绍了中共中央在东北建立抗日统一战线方针的提出及发展;接着,全面分析了中共满洲省委对抗日统一战线方针的贯彻情形及东北抗日斗争出现的新局面,主要表现为建立东北人民革命军与联合义勇军共同抗日、适应东北革命发展形势建立游击根据地、广泛发动爱国民众扩大抗日斗争规模几个方面。随后,又从军队发展、党群关系、战斗成果等方面总结了东北抗日斗争的新发展。此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队伍成为东北抗日斗争中的主要力量。第六章为中共满洲省委的改组及其对东北抗日斗争的影响。该部分内容辩证地分析了满洲省委撤销的原因,客观评价了这一决策对东北抗日斗争的影响;之后,论述了满洲省委接续组织的建立,扼要概述了满洲省委接续组织继续领导的东北抗日游击战争。第七章对中共满洲省委领导的东北抗日斗争的经验、教训及重要意义进行提炼总结,同时将这一时期东北抗战中所表现出来的革命风貌和斗争精神同伟大的抗战精神相衔接,明确中共满洲省委领导的东北抗日斗争不仅淋漓尽致的诠释了抗战精神,更是抗战精神的重要铸就者。
周子厌[5](2020)在《“放管服”改革背景下的纳税服务研究 ——以楚雄州税务系统为例》文中认为近年来,为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推动全面深化改革,我国政府持续推进行政体制改革,通过政府自身的改革不断提高政府治理能力。“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总的要求是: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协同推进,即‘放、管、服’三管齐下”(1),体现了政府部门理念由管理向服务转变。税务部门承担着税收政策解释、执行以及税款征收等一系列职责,其改革既要遵从国家行政改革的主线,又要根据税收的经济职能和税务部门的工作实际将改革内容具体化、特色化。国地税合并让纳税人享受更多办税便利,报送资料不断简化,业务流程也不断优化,第三方评估的纳税人满意度总体水平逐年提升,从全球排名情况看,税收营商环境显着优化。但从“放管服”改革视角看纳税服务,税务系统“放管服”工作的实效离改革目标仍有差距,仍需要不断改进提升,持续优化服务。本文从楚雄州税务系统“放管服”工作推进情况及纳税服务工作的现状出发,运用服务型政府等基础理论,通过实地调研、调查走访以及问卷调查等形式,结合现阶段全国税务系统“放管服”改革进程之下基层税务机关纳税服务工作进展情况,对工作单位所管辖区域内纳税人满意度情况及纳税人需求及偏好进行了一定范围的调研,分析楚雄州税务系统“放管服”改革以来,纳税服务工作的措施及其成效,剖析存在的问题及其在全国税务系统的普遍性,提出“放管服”改革背景下优化纳税服务的举措。文章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阐明选题背景以及研究的目的和研究意义,整理归纳前期收集的该领域相关研究资料,形成国内外文献综述,介绍文章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拟采用的研究方法,对整个课题的基本情况进行概括性的介绍。第二部分阐述“放管服”以及“纳税服务”概念、内涵及其发展,并分别阐述了论文撰写所依据理论对纳税服务理论和实践工作的指导。第三部分介绍了“放管服”背景下楚雄州税务系统纳税服务的现状,简要介绍楚雄州税务系统近年来推进“放管服”改革的措施及成效,通过专项问卷调查收集整理相关数据,直观反映整体服务现状。第四部分结合问卷结果分析和工作实践收集到的相关资料,通过对纳税人满意度的影响因素以及纳税人诉求情况,查找出“放管服”背景下楚雄州税务系统纳税服务工作主要存在的“放”不彻底、“管”不到位、服务不足以及“放管服”协同效应发挥不足四个方面的问题,并结合工作实际从服务观念、服务体系、服务手段等方面反思问题成因,为找准对策建议奠定根基。第五部分基于存在问题在全国税务系统的普遍性,从规范税收行为、创新监管、完善质量评价体系等方面提出可行性举措,从实践层面为“放管服”改革背景下基层税务机关纳税服务的优化提供借鉴。
班佳[6](2020)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公安工作研究(1949-1956)》文中研究指明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着严峻的治安形势。在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正确领导下,全党动员,充分发动人民群众,采取大规模群众运动的模式实行了包括镇压反革命、禁毒、禁娼、禁赌、改造罪犯等几项主要警政措施,在短期内取得了镇压反革命、扫清旧社会的污泥浊水、初步成功改造罪犯等辉煌成就;迅速稳定了社会大局,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形成了空前安定团结的社会秩序;为新中国各项事业建设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树立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权的威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当时的公安工作奠定了新中国警政体制、机制的基础,对当下的公安工作和改革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公安工作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充分借鉴国内外经验,根据特定的国情社情,坚持用中国方式稳定社会局势,探索出与外国不同且具有广泛民意基础的新模式。同时,在具体制度运行中体现出强调党的领导、推崇群众路线、立足服务大局的行为特征。公安工作重点实现了从人民民主专政到民主法治的演进,革命、专政、镇压的色彩逐渐淡化,服务、为民、法治的理念日益深化。当时确立的基本原则和形成的基本经验一直延续至今,在新时代仍然显示出强大的生机和活力。一直以来,特别是近代以降,警政是国家的一项重要制度,关系到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公安工作虽然在个别方面有些矫枉过正,却奠定了新中国警政体制、机制的基础,在拥有广泛民意基础的前提下取得了辉煌成就,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其创新精神、建警理念、实际效果对当前的公安工作具有重要借鉴意义,有助于更好地推动新时代的公安工作开创新局面、取得新发展。
曲晓霜[7](2020)在《简牍日书与秦汉社会》文中研究指明简牍日书是出土所见可施用于现实生活之中,包括大量日常活动与生活经验的民间选择之书。其更是应用性与理论性兼顾,由独立篇章组成并多附图表的杂抄型工具书。简牍日书以墓葬发现为主,年代跨度自战国晚期至西汉晚期,地域分布集中在今湖北与甘肃地区。其不同于当时的官方记录与后世的史家叙述,是秦汉社会史领域的重要资料。性质方面,日书并非“日者之书”,而是“每日之书”,既流行于民间,亦进入到官方视野之中。内容方面,简牍日书所涉具体行为可分为婚姻家庭、信仰风俗、日常生活、集体行动、财产出入、政法其他等类,以日常生活类所占比例最高。且虽出土地点不同,但现有较完整的简牍日书之内容基本相似,应是秦汉时期普通民众每日参考的工具书。家庭问题中常见有关于生子的占测,主要期望意在趋利避害,表现为对长寿健全、富贵吉祥的追求及对妨害家人、贫贱失意的回避。又有寄居现象,常见“寓人”、“寄人”、“客”,前两者地域用字有异而含义相同,均是寄居他家并与之有血缘关系的“室人”,无血缘关系的则可称为“客”。秦汉时期的寄居现象是一种特殊的“同居”,即与本家同户而不同室。随着个人财产保护制度的健全与民间宗族势力的加强,寄居逐渐消失而客居仍有生存空间。社会群体中常见有官吏之行为,包括行政职能与仕途生活两方面,而其所受推崇应是得益于秦汉之政治环境。又有农商活动,二者密不可分且相得益彰,应为编户齐民所普遍从事,涉及到种植、畜牧、渔猎、林木、买卖等问题,反映出秦汉基层社会之生活情态。记时问题中涉及到秦汉时期漏刻记时、分段记时、十二时辰记时等不同记时方式。其中分段记时作为当时主要的记时方式,具有复杂的记录体系。然在现实应用中仍追求简便,即将一日划分为五个时段,包括三个标志性时段与两个过渡性时段,并存在有时段减省、时段过长、时段长短不均、时差等问题。而时称的使用与涉及的行为更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简牍日书的主要特点是普遍流行与日常实用,其深层背景是民间的禁忌之风与权宜之计。立足于秦汉时期“天人之际”的思想根源,日书的基本精神可概括为“信天用人”,其既认可天之神秘性,亦强调人之能动性,反映出稳定遵守与灵活变通之辩证关系,勾勒出一个敬信鬼神又积极进取的时代剪影。而秦汉日书虽最终在形式上消亡,内容上却与后世之敦煌历日及明清通书一脉相承。其影响更可与其他民族及宗教之文化相对应,拓宽未来研究之思考空间。
王建军[8](2018)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治理体系的构建(1949-1956)》文中研究表明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共中央按照自己的政治理念,迅速建立了在全国的治理体系,从而巩固了胜利成果,一扫旧社会痼疾,建立起一个崭新的社会秩序。党根据面临的形势,明确国家治理的基本思想,通过党和政府付诸实践,取得治理成效,形成了一套包括国家治理机构、制度、体制、经验等在内,高效的国家治理体系。本文的绪论及六章内容便是按照这一框架展开。绪论,阐述国家治理体系基本概念与选题意义,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治理主要研究成果,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治理研究需要进一步拓展的方向,研究方法、研究的思路、论文创新与难点等。第一章,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进行了根据地和解放区的治理实践,探索形成了一系列国家治理理论,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目标,明确了消灭剥削和改变落后状态的经济纲领和政策,明确了建设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党在各地建立根据地后,建立政权、实行土改,动员人民群众,改变社会面貌,产生巨大的成效,形成了丰富的国家治理经验。第二章,新中国成立初期政治治理体系。主要围绕党的政权思想和基本主张,迅速组建中央政权,并逐步完善地方政权,通过军事管制委员会、大行政区制、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等形式,设置各级人民政权机关,同时实现党组织的全覆盖。政治治理形成了党领导国家工作的制度,并初步形成权力制约和监督体系。第三章,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治理体系。根据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经济形势,中共中央丰富和发展党的经济思想,建立新经济体制和新经济秩序,并开始有计划的经济建设。通过农村合作化运动、手工业合作化、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公私合营,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整个国民经济体系,按照计划经济体制运行。第四章,新中国成立初期文化治理体系。根据新中国成立初期文化领域的形势和现实,中共各级党组织,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坚持文化的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改造旧文化建设新文化,开展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思想文化领域的批判,形成了新的主流意识形态和主流价值观。第五章,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社会治理体系。根据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领域的形势,中共各级党组织,开展社会问题治理、重构社会阶层、重建社会结构与社会秩序、重塑社会风气和社会风尚,荡涤旧社会的污泥浊水,形成了集体主义与崇尚英模的社会新风,形成了新的社会治理体制。第六章,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治理体系构建的成效和经验。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治理体系构建的成效,主要包括迅速肃清匪乱,医治战争创伤,平抑物价、统一财经,荡涤了鸦片烟毒、赌博、娼妓等旧社会的污泥浊水,在全社会弘扬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安定了社会秩序,并继续推进完成了全国土地改革,使3亿多无地和少地农民获得了土地,大大激发了其生产积极性。在此基础上,党又创造性地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对新中国又进行了一次系统、深刻的社会变革整个国家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蒸蒸日上的生机和活力。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治理体系构建的经验,主要是发挥战略规划优势,保证国家大政方针的长期稳定性;发挥组织优势以支撑大型国家的重塑和转型;发挥集中统一领导优势,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的稳定性、持续性和全面性;有效统筹有限资源以保证集中力量干大事,保证整体快速发展;统一社会共同理想,形成社会凝聚力,实现国家有效治理;有效整合与协调社会各个阶级阶层利益,以保持社会稳定。
陈婷[9](2017)在《清末女学堂和女学生身体(1895-1911)》文中指出1895年至1911年,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女性身体在这一时期也受到了广泛关注。论文通过对清末女学的发展路径的考察,论述了从普通女性到女学生身体上发生的改变,同时对各个时期的身体观进行剖析和比较。论文首先论述了缠足对女性身体的束缚,以及缠足时期女性身体观的特点。继而论述“反缠足运动”带来的女性身体解放。传统的女性身体观在这一时期也开始慢慢发生改变,女性身体受到关注,改造女性身体的声音开始出现。“反缠足运动”带来的不仅是女性身体的解放,也引发了有识之士和部分女性对女学的鼓吹与推崇。女学兴起思潮以解放女性双足为女学之基础,时人也开始将女学生身体与国家富强相联系,女学生身体成为近代国家构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第二章和第三章中,笔者将清末女学发展过程分为两个时期。1895至1906年为第一期,这一时期的女学堂以民间自办为主,对女学生身体进行管理的主体是学堂管理者。在这一时期的大部分女学堂章程中,无论是学堂建筑、时间管理,还是课程设置、服饰装饰,都折射出对女学生身体的约束和改变。不过总地来说,这一时期女学生身体的政治色彩减弱,身体活动空间扩大,部分女学生的身体意识觉醒,较之前有了很大的进步,从中亦可看出教育与女性身体变化之间的某种内在关联。第二个时期为1906至1911年。1907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女子小学堂章程》,标志着晚清女学获得了合法的地位。笔者从官方颁布的章程以及大众传媒报道中分析和考察女学生身体的变化以及社会对这种变化持有的态度。笔者认为这一时期女性身体发生最大的变化是女性身体从私密欣赏之物转变为国家和社会公共管理的对象。国家将改造女学生身体列为强国大计之一,同时又希望能够保持女学生身体不僭越传统礼教的规定。因此,女学发展过程中,女学生身体获得了部分解放。但在她们成为进步的象征的同时,也受到了来自社会各界以及国家的规训,以期成为富国强种的“国母”之体。
李晓燕[10](2016)在《莫言小说人物原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人物是莫言小说的核心与灵魂之所在。莫言立足于高密东北乡创作出具有独特风格的人物谱系,在世界文学与中国文学的人物画廊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莫言小说中的大部分人物在高密历史以及现实生活中都可以找到其原型,研究这些原型与莫言小说人物之间的关系,可以更为深入地把握莫言小说创作的规律、成功的奥秘以及人物形象的独特价值。本论文着重研究莫言小说《红高粱家族》中的抗日英雄余占鳌、民国县长曹梦九、《檀香刑》中的抗德英雄孙丙、《丰乳肥臀》中的母亲、马洛亚牧师、《蛙》中的姑姑以及莫言自身等七类典型人物系列的原型。对每个人物原型的研究,都是先分析莫言笔下的人物形象,再考查这些人物的生活原型,然后再分析从原型到小说人物的文学演变,最后分析莫言笔下人物形象的超越性价值。第一章从总体上分析莫言小说中的人物由生活原型到文学形象的演变规律。主要从莫言对故乡人物原型的充分运用、莫言小说人物原型演变的主要特征、超越现实原型的创作风格与艺术追求三个方面展开分析。莫言与故乡血肉相连,小说中的人物正是取材于故乡历史以及现实人物原型,同时,又充分把握、运用了故乡源远流传了数千年的文脉、武脉、民间艺术、民间传奇故事等文化资源进行小说人物创作,并注重通过其借鉴模仿与创新、天马行空的文学想象、灵活多变的叙述视角、恢宏灵动的文学语言、感性与理性的有机融合、超现实主义的手法等,从而创作出了一系列张扬着原始生命力,拥有追求自由、敢于抗争的精神、浪漫的情怀与丰富的人性内涵的小说人物。这些人物成就了莫言的作品,令其成为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一个标志,在中国文学史以及世界文学史上,都留下了深深的足迹。第二章对《红高粱家族》中的余占鳌形象的创作原型进行了分析。在小说《红高粱家族》中,莫言塑造了“我爷爷”余占鳌这一土匪英豪形象,开创了新时期英雄人物写作的新篇章。余占鳌形象取材于高密东北乡的土匪高润升、抗日英雄曹克明、曹直正以及北海道穴居人刘连仁等。他们的故事经莫言的创造性演绎,最终生成了凝聚着红高粱大地精神血性的经典文学形象,具有独特的审美意义和文学史价值。余占鳌代表着人类原始的生命力,他是由齐文化孕育的民间英雄,他自由、豪爽,不受传统道德的规约束缚,他充满着勃勃的野性,“既英雄好汉又混帐王八蛋”,是中国当代文学中意蕴丰厚的人物形象之一。第三章对《红高粱家族》中的民国县长曹梦九的创作原型进行了分析。《红高粱家族》中的曹梦九形象脱胎于高密真实的历史人物民国县长曹梦九,又在原型人物的基础进行了内容创新、情感丰富与内在精神价值的深化,体现着历史理性与人文关怀的双重烛照。正义刚健、幽默智慧、慈爱悲悯的曹梦九成为传递中华传统民族精神的典型艺术形象,具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人格魅力。第四章对《檀香刑》中的孙丙的创作原型展开分析。抗德英雄孙丙是莫言发表于2001年的长篇小说《檀香刑》的主人公之一,其人物原型,来源于高密的抗德英雄孙文、高密的民间茂腔艺人,其中亦隐含着为赎人类之罪甘愿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的耶稣的身影。在这部小说中,莫言充分融合了历史与当代、民族与世界的多种历史文化元素,重塑了抗德英雄孙丙的形象,实现了悲剧英雄形象的艺术创新,张扬着超越性的宇宙情怀。第五章对《丰乳肥臀》中的母亲形象的创作原型进行分析。《丰乳肥臀》中仁慈善良、胸襟博大,饱受苦难,最终皈依了西方基督信仰的母亲上官鲁氏形象,既反映了莫言对母亲的深情,对大地母亲的眷恋,又体现了对精神信仰的追寻。在展现生活中的母亲善良宽厚品质的同时,莫言亦将齐地女性的自由洒脱、坚韧顽强,以及东西方圣母原型的生殖繁衍、慈爱包容、无私奉献、救赎苦难的精神品格融入进“母亲”形象的塑造中,体现了人性与神性的完美融合。母亲形象的成功塑造,展现了莫言熔铸民间、历史、现实、宗教等质素进行小说人物创作的深厚功力。第六章对《丰乳肥臀》中的马洛亚牧师形象的创作原型进行分析。莫言小说《丰乳肥臀》中的马洛亚牧师,是一位人性化、中国化、莫言化了的牧师。莫言是依据童年耳闻的瑞典来华传教士原型以及在高密东关教堂见到的牧师形象,倾注进自己的人生感悟,塑造了马洛亚牧师这一文学形象的。马洛亚牧师形象的丰富内涵,增强了《丰乳肥臀》的思想厚重度与艺术感染力,体现了莫言小说历史与当代相融、世界性与本土性交汇的重要特征。第七章对《蛙》中的姑姑形象的创作原型进行分析。莫言小说《蛙》以新中国60年来的农村生育史为背景,以乡村妇产科医生姑姑万心的经历为主线,描绘了高密东北乡故土大地上苦痛的生存本相以及个人内心的挣扎。小说成功塑造了姑姑这一饱含着爱与忏悔、忧伤与悲悯内涵的人物形象,姑姑形象的原型来自于莫言生活中的小姑管贻兰。论文从身世经历、性格特征、心理状态等方面深入剖析了姑姑这一人物形象形成的渊源及其文学演变。莫言以超越原型的姑姑形象的成功塑造,深刻揭示了生命存在的苦痛以及灵魂向善的渴望,洋溢着博爱众生的诗性情怀,亦饱含着罪与忏悔的悲悯忧思。第八章主要针对莫言以自身为原型的人物展开分析。主要涉及黑孩、莫言、李一斗、上官金童、蓝解放、蝌蚪等人物形象。从《透明的红萝卜》中的黑孩身上,我们似乎可以找到童年莫言的身影;从《酒国》中的莫言、李一斗的身上,我们看到了对文学艺术和生命价值执着追求的莫言;从上官金童身上,我们看到了莫言作为知识分子软弱的一面;从《生死疲劳》中的蓝解放与莫言身上,我们读到了经风沐雨却依然对生命执着热爱的莫言;从《蛙》中的蝌蚪身上,我们理解了莫言心中的苦痛与忏悔。莫言笔下的人物体现了莫言自身复杂的人格特质、生命经历以及火热的生命激情。莫言将对传统儒家文化的反叛与对酒神精神的渴望,儒、释、道、基督精神、齐文化的化育皆融入到小说人物的创作中,他笔下的人物大多具有丰厚的精神文化内涵,他们与莫言本人一样具有蓬勃粗犷的生命力、坚韧的品格与博大的胸怀,他们亦具有莫言式的浪漫情怀以及勇敢追求生命自由、敢于抗争的精神。莫言在作品中,对这些以自身为原型的人物进行了立体塑造,既令小说小物更富有魅力,亦彰显了莫言的历史观、文学观、价值观以及对人的生命关怀。在结语部分,总结莫言立足原型,运用谱系化建构人物王国的创作特征,探讨了莫言小说人物创作的精神走向,分析了莫言小说原型研究的新的学术生长点等,从整体上指出,莫言在人物创作中汲取了生活的源泉以及古今中外文学作品中人物创作之精华,他将深厚的乡土情怀以及对人类永恒的爱恨、生死、善恶等主题的深刻揭示皆倾注在他的小说人物创作之中,使其小说人物既超越原型,又超越时代、超越故乡,成为世界文学殿堂中熠熠生辉的文学典型形象。莫言用生花妙笔构建起他的高密东北乡人物谱系,亦用最本真最质朴的方式重构原型人物,刻画出高密人物风骨,也写出了一个多世纪的历史生命传奇。精彩独特的原型人物创作点亮了神奇丰饶的高密东北乡,也成就了世界的莫言。
二、解放思想 做到“四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解放思想 做到“四放”(论文提纲范文)
(2)基于“放管服”改革的政务服务优化研究 ——以云南省南涧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一)选题的背景 |
(二)选题的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 |
(一)国外研究动态 |
(二)国内研究动态 |
(三)国内外文献述评 |
三、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基本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第一节 基本概念界定 |
一、“放管服”改革 |
二、政务服务 |
三、政务服务中心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新公共服务理论 |
二、服务型政府理论 |
第二章 “放管服”改革的发展历程及对政务服务优化的挑战 |
第一节 “放管服”改革的发展历程及主要内容 |
一、“放管服”改革的发展历程 |
二、“放管服”改革的主要内容 |
三、“放管服”改革的意义 |
第二节 “放管服”改革对政务服务优化的挑战 |
一、“放管服”改革要求明确政务服务优化的主体 |
二、“放管服”改革要求明确政务服务优化的对象 |
三、“放管服”改革要求明确政务服务优化的项目 |
四、“放管服”改革要求优化政务服务的提供方式 |
五、“放管服”改革要求强化政务服务优化的保障体系 |
第三章 南涧县政务服务优化的现状分析 |
第一节 南涧县基本情况 |
一、南涧县概况 |
二、南涧县政务服务管理服局的基本情况 |
三、南涧县政务服务管理服局的主要职责及机构设置 |
第二节 南涧县政务服务优化的背景 |
一、我国政务服务的发展历程 |
二、我国基于“放管服”改革政务服务优化取得的成效 |
三、云南省基于“放管服”改革推进政务服务优化的具体实践 |
第三节 南涧县政务服务优化的现状 |
一、南涧县政务服务优化的主要措施 |
二、南涧县政务服务优化成效 |
第四章 南涧县基于“放管服”改革的政务服务优化困境及成因分析 |
第一节 南涧县基于“放管服”改革的政务服务优化困境 |
一、基层承接能力不足 |
二、信息壁垒尚未完全打通 |
三、放权协调性精细化程度不高 |
四、改革与配套不同步 |
五、电子政务发展相对滞后 |
六、监管方式相对滞后 |
第二节 南涧县政务服务优化困境的原因分析 |
一、服务观念转换不彻底 |
二、“简政放权”不够充分 |
三、原有工作模式难以转变 |
四、新形势对工作人员的高标准 |
第五章 南涧县基于“放管服”改革的政务服务优化路径 |
第一节 政务服务标准化建设 |
一、基础设施标准化 |
二、政务平台标椎化 |
三、服务理念标准化 |
四、人员素质标准化 |
第二节 完善清单化管理模式 |
一、完善政务服务事项实施清单 |
二、继续简政放权 |
三、做优审批流程 |
第三节 全面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 |
一、加强对电子政务数据交换共享平台建设 |
二、加大对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 |
三、建立信息互通机制,强化数据信息共享 |
第四节 创新监管方式 |
一、构建多元监管主体,健全监管体系 |
二、深化“双随机、一公开”监管 |
三、强化信用监管 |
四、推进智慧监管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南涧县政务服务满意度调查问卷 |
附录 B:南涧县“放管服”改革下政务服务访谈提纲 |
致谢 |
在读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目录 |
(3)“放管服”改革背景下县级政府推进“一次办好”改革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W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问题的提出 |
1.研究背景 |
2.研究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1.国外研究 |
2.国内研究 |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
1.研究目标 |
2.研究内容 |
3.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4.相关理论 |
5.研究方法 |
6.技术路线 |
(四)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1.研究的创新 |
2.研究的不足 |
(五)研究样本介绍 |
一、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一)相关概念阐释 |
1.“放管服”改革 |
2.“一次办好”改革 |
(二)相关理论依据 |
1.服务型政府理论 |
2.重塑政府理论 |
二、W县推进“一次办好”改革的做法及内容 |
(一)W县实施“一次办好”改革的背景 |
(二)改革的主要内容 |
1.梳理公布“一次办好”事项清单 |
2.优化流程,压缩审批时限 |
3.加强人员管理,提升服务质量 |
4.整合政务信息资源,打通“一网通办” |
(三)W县推进改革的创新举措 |
1.创新实施“大数据+信任审批”新模式,提升服务效率 |
2.办理流程全链条责任部门同罚不同奖,推动部门协同配合 |
3.对标全国全省一流,对标达标,争标创标 |
(四)改革取得的成效 |
1.审批流程再造,办事流程科学高效 |
2.审批职能部门协同配合,服务效能提升 |
3.窗口服务人员服务意识增强,群众满意度提高 |
三、县级政府推进“一次办好”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一)县级政府推进“一次办好”改革存在的问题 |
1.简政放权不到位 |
2.政务服务仍需优化提升 |
3.数据互联互通不足 |
4.改革成效评价机制不健全 |
(二)原因分析 |
1.观念原因:对改革的认识不足 |
2.利益原因:存在“官本位”思想 |
3.信息孤岛原因:电子政务建设资源分散、标准不一、协作困难 |
4.体制机制原因:政务服务集中办理与部门职能分割存在客观矛盾 |
四、“放管服”改革背景下县级政府推进“一次办好”改革的对策 |
(一)转变思维模式,树立“民本位”服务理念 |
1.政府部门由“官本位”向“民本位”转变 |
2.社会观念由“依赖关系”向“依赖程序”转变 |
(二)破解利益博弈格局,让政府更注重“服务” |
1.实施基层“点菜放权”工作机制 |
2.实施部门协同放权工作机制 |
3.健全乡镇便民服务中心的指导、协调、学习培训机制 |
4.建立完善的责任机制 |
(三)推动数据互联互通,提供更高效服务 |
1.解决“信息孤岛”的问题 |
2.完善相关技术支撑 |
3.推动线上线下融合 |
(四)配套健全相关监督制约机制 |
1.建立投诉受理机制 |
2.建立绩效评估机制 |
3.建立监督问责机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中共满洲省委领导的东北抗日斗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与意义 |
1.1.1 选题依据 |
1.1.2 选题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 |
1.4.1 创新之处 |
1.4.2 不足之处 |
第2章 早期东北党组织的建立及其反日斗争 |
2.1 日俄战争后日本侵略东北概况 |
2.1.1 攫取“政治保障” |
2.1.2 控制经济命脉 |
2.1.3 进行军事侵略 |
2.1.4 推行奴化教育 |
2.2 中共东北党组织的建立 |
2.2.1 “五四”运动在东北的开展 |
2.2.2 马克思主义在东北的传播 |
2.2.3 东北各地党组织的建立 |
2.3 早期东北党组织开展的反日斗争 |
2.3.1 声援“五卅”运动 |
2.3.2 响应郭松龄倒戈反奉 |
2.3.3 组织反日剥削大罢工 |
2.3.4 领导临江拒日设领斗争 |
第3章 中共满洲省委的建立及发展 |
3.1 中共满洲省委的建立 |
3.1.1 满洲省委建立的必然性 |
3.1.2 满洲省委建立的过程 |
3.1.3 满洲省委建立的意义 |
3.2 满洲省委在艰难曲折中发展 |
3.2.1 造成满洲省委发展曲折的原因 |
3.2.2 历届满洲省委的更迭 |
第4章 九一八事变前后中共满洲省委的反日斗争 |
4.1 九一八事变前满洲省委参与和领导的反日斗争 |
4.1.1 积极参与群众反日护路斗争 |
4.1.2 以中东路事件为契机组织反日斗争 |
4.1.3 领导“一一九”反日护路斗争惨案一周年纪念游行集会 |
4.1.4 侦察和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阴谋 |
4.2 九一八事变与满洲省委首倡抗日 |
4.2.1 九一八事变爆发 |
4.2.2 满洲省委首倡抗日 |
4.3 满洲省委组织东北抗日斗争 |
4.3.1 发动群众掀起抗日爱国热潮 |
4.3.2 引导和支援东北抗日义勇军 |
4.3.3 创建党直接领导的抗日游击队 |
4.3.4 争取伪军反正抗日 |
4.4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抗日斗争呈现的新特征 |
4.4.1 具有鲜明的民族革命性质 |
4.4.2 直接地武装反抗成为主要斗争形式 |
4.4.3 共产党在东北的领导地位逐渐确立 |
4.4.4 抗日游击队建立后日益成为核心力量 |
4.5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抗日斗争存在的不足 |
4.5.1 群众参与带有自发性 |
4.5.2 抗日队伍内部缺乏高度的统一性 |
4.5.3 没有广泛运用游击战术 |
4.5.4 党的领导力量相对薄弱 |
第5章 贯彻抗日统一战线与东北抗日斗争的新局面 |
5.1 在东北建立抗日统一战线方针的提出及发展 |
5.1.1 在东北建立抗日统一战线方针的提出 |
5.1.2 在东北建立抗日统一战线方针的发展 |
5.1.3 满洲省委积极贯彻抗日统一战线方针 |
5.2 建立东北人民革命军与联合义勇军共同抗敌 |
5.2.1 建立东北人民革命军 |
5.2.2 加强党对军队的领导 |
5.2.3 联合义勇军共同抗敌 |
5.2.4 多次粉碎日伪“讨伐” |
5.3 适应抗日发展形势需要创建游击根据地 |
5.3.1 创建游击区根据地策略的制定 |
5.3.2 游击区根据地的形成与变迁 |
5.3.3 加强游击根据地的建设 |
5.4 广泛发动爱国民众开展反日斗争 |
5.4.1 团结城乡各阶层民众 |
5.4.2 联合少数民族群众 |
5.4.3 争取文艺界进步人士 |
5.4.4 加强伪军士兵工作 |
第6章 中共满洲省委的改组及其对东北抗日斗争的影响 |
6.1 满洲省委的撤销与改组 |
6.1.1 满洲省委撤销的原因 |
6.1.2 满洲省委撤销的经过 |
6.1.3 满洲省委接续组织的建立 |
6.2 满洲省委的改组对东北抗日斗争的影响 |
6.2.1 积极影响 |
6.2.2 消极影响 |
6.3 满洲省委接续组织与东北抗日游击战争 |
6.3.1 主动出击配合全国抗战 |
6.3.2 克服困难坚持领导抗战 |
6.3.3 参加战略反攻光复东北 |
第7章 中共满洲省委领导的东北抗日斗争的历史评价 |
7.1 满洲省委领导的东北抗日斗争的历史经验 |
7.1.1 坚持党的领导是取得胜利的核心保障 |
7.1.2 抗日统一战线是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 |
7.1.3 灵活的战略战术是反抗侵略的主要形式 |
7.1.4 坚持从实际出发是革命斗争的基本准则 |
7.2 满洲省委领导的东北抗日斗争的重要意义 |
7.2.1 揭开了中国抗日战争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
7.2.2 延缓了日军全面侵华的步伐 |
7.2.3 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斗志 |
7.3 满洲省委领导的东北抗日斗争诠释了伟大的抗战精神 |
7.3.1 体现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 |
7.3.2 诠释了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 |
7.3.3 映现了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
7.3.4 展现了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的攻读成果 |
致谢 |
(5)“放管服”改革背景下的纳税服务研究 ——以楚雄州税务系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三、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放管服”改革背景下纳税服务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核心概念 |
一、“放管服”改革 |
二、纳税服务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新公共服务理论 |
二、税收遵从理论 |
三、服务型政府理论 |
第三节 “放管服”改革以来税务部门纳税服务发展历程 |
一、税务部门“放管服”改革 |
二、“放管服”改革以来纳税服务的发展 |
三、“放管服”改革对纳税服务提出的新要求 |
第二章 “放管服”改革背景下楚雄州税务系统纳税服务现状 |
第一节 “放管服”改革以来纳税服务组织机构建设 |
一、楚雄州税务系统概况 |
二、纳税服务机构再造 |
第二节 楚雄州税务系统纳税服务满意度及纳税服务现状调查 |
一、问卷说明 |
二、数据采集与分析 |
三、不同纳税人类别满意度分析 |
四、不同身份受调查者的满意度分析 |
第三节 “放管服”改革以来提升纳税服务水平的做法 |
一、完善自然人税收征管制度 |
二、构建不动产交易跨部门联网通道 |
第四节 “放管服”改革以来提升纳税服务水平取得的成效 |
一、简政放权释放企业活力 |
二、放管结合创优管理模式 |
三、改进服务优化营商环境 |
第三章 “放管服”改革背景下楚雄州税务系统纳税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一节 纳税服务存在的问题 |
一、“简政放权”方面“放”不彻底 |
二、“放管结合”方面“管”有缺位 |
三、优化服务上服务不到位 |
四、“放管服”协同性作用发挥不足 |
第二节 纳税服务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 |
一、对“放管服”改革的认知有偏差 |
二、纳税服务体系不健全 |
三、信息化建设水平滞后 |
四、缺乏有效的服务质量监督及评价机制 |
第三节 小结 |
第四章 “放管服”改革背景下优化纳税服务的对策建议 |
第一节 深化简政放权,持续规范涉税行为 |
一、不断推进依法治税,夯实制度基础 |
二、持续简流程、减资料,降低征纳成本 |
第二节 推动创新管理,厘清执法与服务边界 |
一、以管事为引领,加快税收征管体制改革 |
二、以风险为导向,提升征管效能 |
三、借助信息手段,优化信息治税 |
第三节 发挥集成效应,推进服务提质增效 |
一、重塑服务观念,构建大服务格局 |
二、完善双向反馈机制,提供个性化服务 |
三、构建综合治税格局,提供多元化服务 |
四、构建交互式、综合性办税平台,提供智慧化服务 |
第四节 完善评价机制,强化“放管服”协同效应 |
一、构建纳税服务质量评价机制 |
二、加强外部监督和评价制度建设 |
三、强化考评结果的运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楚雄州税务局纳税人满意度专项调查问卷 |
致谢 |
(6)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公安工作研究(1949-1956)(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 |
二、概念界定 |
三、研究现状 |
四、研究方法、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
第一章 新中国成立初期公安工作的缘起 |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公安工作的早期努力 |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初期严峻的治安形势 |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初期公安工作的思想基础 |
第二章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公安体制建设 |
第一节 公安机关组织机构的设置 |
第二节 公安机关的管理体制 |
第三章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公安队伍建设和法制建设 |
第一节 公安队伍建设 |
第二节 公安法制建设 |
第四章 新中国成立初期公安机关采取的主要措施 |
第一节 镇压反革命 |
第二节 清除旧社会遗留的污泥浊水 |
第三节 改造罪犯 |
第五章 新中国成立初期公安工作的历史审视 |
第一节 公安工作的成就及基本经验 |
第二节 公安工作的不足和启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出版的论着和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7)简牍日书与秦汉社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日书的概念界定 |
二、简牍日书出土情况 |
三、简牍日书研究述评 |
四、本文的方法与目标 |
第一章 简牍日书的性质与内容 |
一、简牍日书性质考辨 |
二、简牍日书内容分析 |
第二章 简牍日书所见家庭问题 |
一、秦汉时期生子期望研究 |
二、秦汉时期寄居现象研究 |
第三章 简牍日书所见社会群体 |
一、秦汉时期官吏行为考察 |
二、秦汉时期农商活动考察 |
第四章 简牍日书所见记时问题 |
一、秦汉时期记时方法综述 |
二、秦汉时期分段记时的应用 |
结语 |
一、日书的基本精神 |
二、日书的消亡与影响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
(8)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治理体系的构建(1949-1956)(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基本概念与选题意义 |
(一)基本概念 |
(二)选题意义 |
二、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治理体系的研究综述 |
三、研究方案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的思路 |
(三)论文创新与难点 |
第一章 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对国家治理的探索 |
一、党的国家治理思想 |
(一)建立新民主主义进而建立社会主义 |
(二)实行人民民主专政 |
(三)消灭剥削和改变落后状态的经济纲领 |
(四)反帝反封建的文化 |
二、党对革命根据地的治理历程 |
(一)苏维埃时期的根据地治理 |
(二)全面抗战时期的根据地治理 |
(三)解放战争时期的根据地治理 |
三、民主革命时期党的国家治理成效和经验 |
(一)产生巨大的成效 |
(二)形成国家治理的经验 |
第二章 围绕巩固和提高执政力构建国家政治治理体系 |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治理思想 |
(一)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 |
(二)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根本政治制度 |
(三)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作为基本政治制度 |
(四)确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发展新型民族关系 |
二、构建人民民主的现代国家政权 |
(一)筹备召开新政协代行人大权力 |
(二)确定国家政权机构 |
(三)筹备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
(四)根据宪法和法律调整政权机构 |
三、构建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作主相统一的政治体制 |
(一)军政合一的过渡形式 |
(二)通过人民代表会议进行民主建政 |
(三)公开建党扩大党组织覆盖 |
四、构建国家权力运行和监督制约体系 |
(一)建立全国统一、运行高效的国家政权 |
(二)强化政权的监督和制约 |
第三章 围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构建国家经济治理体系 |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经济治理面临的形势 |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内经济形势 |
(二)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面临的封锁和禁运 |
二、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经济治理思想 |
(一)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 |
(二)“四面八方”的经济政策 |
三、建立统一的国家财政经济体制 |
(一)建立统一的国家经济管理体系 |
(二)组建国营经济体系 |
(三)建立国家经济新秩序 |
(四)开展国家“一五”计划 |
四、从根本上改革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 |
(一)围绕土地改革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 |
(二)围绕厂矿企业民主改革解放发展城市生产力 |
五、构建和完善国家基本经济制度 |
(一)把小农经济改造成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 |
(二)把个体手工业经济改造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 |
(三)实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
(四)确立了计划经济体制 |
第四章 围绕塑造和提升凝聚力构建国家文化治理体系 |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文化治理面临的形势 |
(一)旧中国文化教育事业落后 |
(二)社会阶级阶层的价值倾向混乱 |
二、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文化治理思想 |
(一)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 |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 |
(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 |
三、构建新型文化管理体制 |
(一)建立文化管理体系 |
(二)接管、改造旧新闻媒体 |
(三)建立党的报纸和宣传机构 |
四、塑造国家文化治理软实力 |
(一)改革语言文字 |
(二)教育的废旧立新 |
(三)科技发展远景规划 |
五、构建国家核心价值体系 |
(一)确立马克思主义在全国的指导地位 |
(二)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 |
(三)思想文化领域的批判 |
第五章 围绕调动和激发社会活力构建国家社会治理体系 |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社会治理面临的形势 |
(一)毒品危害深重 |
(二)妓院藏污纳垢 |
(三)匪患祸害人民 |
(四)大量的封建会道门 |
二、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社会治理思想 |
(一)关于社会问题治理 |
(二)关于人人平等的社会关系 |
三、构建社会各阶级的划分体系 |
(一)清匪反霸和减租退押保障阶级划分 |
(二)划定阶级成分 |
四、解决社会顽疾重塑社会风气 |
(一)抗美援朝运动唤发爱国热情 |
(二)镇压反革命横扫反动势力 |
(三)荡涤旧社会的污泥浊水 |
(四)建立新型婚姻家庭关系 |
(五)改革整顿宗教组织 |
五、构建公平的社会保障制度 |
(一)“包下来”的政策与劳动力的“统包统配” |
(二)建立社会劳动保障制度和救灾抗灾制度 |
六、构建覆盖城乡的社会整合体系 |
(一)强化了对城市社会的治理 |
(二)加强了对城市居民的整合 |
(三)加强了对干部的管理 |
(四)深化了对农村农民的组织 |
第六章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治理体系构建的成效和经验 |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治理体系构建的主要成效 |
(一)全面巩固了国家政权 |
(二)确立了社会主义的制度框架 |
(三)初步构建了一个协调高效的国家治理体系 |
(四)塑造了良好国家治理气象 |
二、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治理体系构建的经验 |
(一)党的领导是国家治理体系的组织保障 |
(二)国家治理理念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顶层设计 |
(三)协调配套的制度是国家治理体系的主体框架 |
(四)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是国家治理体系的灵魂 |
(五)破旧立新是国家治理体系的关键环节 |
三、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治理体系构建的不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清末女学堂和女学生身体(1895-1911)(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缘起及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清末女子教育的相关研究 |
1.2.2 清末女性身体的相关研究 |
1.3 核心概念的界定 |
1.4 研究的基本资料 |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
2 清末反缠足运动与女学的舆论兴起 |
2.1 缠足:被束缚的女性身体 |
2.1.1 缠足的历史 |
2.1.2 缠足对女性身体的影响 |
2.1.3 缠足蕴含的身体观 |
2.2 放足:变化中的女性身体 |
2.2.1 近代反缠足运动的兴起 |
2.2.2 反缠足运动时期女性身体观的变化 |
2.3 女学:女性身体变化与近代女学思潮的兴起 |
2.3.1 近代女学思想的兴起 |
2.3.2 近代女学思想中的女性身体观 |
2.4 本章小结 |
3 女学规范化前的女学生的身体规训(1898-1906) |
3.1 1898-1906年间女学堂实践中的身体规训 |
3.2 被隔离的学校 |
3.3 女学生身体的时间管理 |
3.4 课程设置与女学生身体的管理 |
3.5 女学生服饰的规定 |
3.6 本章小结 |
4 女学规范化后的显性身体规约(1907-1911) |
4.1 奏定女学堂章程中对女学生身体的规训 |
4.2 女学生服饰的统一 |
4.3 公共场合中的女性身体 |
4.4 本章小结 |
5 结语 |
主要参考文献 |
(10)莫言小说人物原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理由及意义 |
二、研究现状综述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基本思路与方法 |
四、研究的重点、难点 |
五、研究的创新点 |
第一章 莫言小说人物原型的文学演变 |
第一节 对故乡人物原型及文化资源的充分运用 |
第二节 莫言小说人物原型演变的主要特征 |
一、借鉴与创新 |
二、天马行空的文学想象 |
三、灵活多变的叙述视角 |
四、恢宏灵动的文学语言 |
五、感性与理性的有机融合 |
六、超现实主义的叙事手法与技巧 |
第三节 超越现实原型的人物创作风格与艺术追求 |
一、原始生命力的张扬 |
二、追求自由、敢于抗争的精神 |
三、浪漫的情怀,魔幻诡奇的特色 |
四、丰富的人性内涵 |
第二章 莫言笔下余占鳌创作原型探源 |
第一节 莫言笔下的余占鳌 |
第二节 余占鳌创作原型历史寻踪 |
一、土匪英雄高润升 |
二、余占鳌的抗日英雄原型——孙家口伏击战的曹克明、曹直正 |
三、高密野人刘连仁 |
第三节 从原型到小说中余占鳌形象的演变 |
一、莫言的成长背景与英雄情怀 |
二、超越原型的曲折人物命运 |
三、杂糅多个原型人物个性特色,突破创新 |
第四节 唤回红高粱大地的精魂——余占鳌形象的艺术价值 |
一、审美价值:雄强生命力的张扬 |
二、思想解放价值:复杂人性的深度挖掘 |
三、文学史价值:传统抗战英雄形象的突破与创新 |
四、生态文化价值:种的传承与生态视野 |
第三章 莫言笔下曹梦九形象原型解析 |
第一节 莫言笔下的曹梦九 |
第二节 曹梦九形象历史寻踪 |
第三节 曹梦九内在精神价值的传承与演变 |
一、正义刚健的民族血性 |
二、洒脱幽默的处世智慧 |
三、慈爱悲悯的人性情怀 |
第四章《檀香刑》中孙丙形象创作原型探源 |
第一节 莫言笔下的孙丙 |
第二节 孙丙原型——孙文历史寻踪 |
第三节 浪子、艺人、英雄、殉道者—从原型到孙丙的文学演变 |
一、“浪子”孙丙——高密民间传说单边郎比须故事原型的演绎 |
二、猫腔艺人孙丙——故乡“茂腔”艺人形象的传承、创新 |
三、英雄孙丙——高密抗德英雄孙文形象的重塑、超越 |
四、殉道者孙丙——西方耶稣受难殉道形象的参照 |
第四节 抗德猫腔艺人孙丙的思想、艺术价值 |
一、人类苦痛生存本相的深刻揭示 |
二、悲剧英雄形象的文化超越 |
第五章 《丰乳肥臀》中母亲形象创作原型探源 |
第一节 莫言笔下的母亲上官鲁氏 |
第二节 莫言生活中的母亲 |
第三节 从原型到小说中母亲形象的演变 |
一、与莫言生活中母亲的对比 |
二、超越苦难的中国底层妇女形象的写照 |
三、西方文学中妇女形象的借鉴 |
第四节 母亲形象超越原型的思想、艺术价值 |
一、百年历史大地母亲形象的浓缩与代表 |
二、齐地女性原型意向的突显 |
三、东西方圣母原型的融汇 |
第六章 《丰乳肥臀》中马洛亚牧师创作原型探源 |
第一节 莫言笔下的马洛亚牧师 |
第二节 马洛亚牧师原型历史寻踪 |
一、瑞典传教士在高密 |
二、外国传教士在高密东北乡 |
三、高密的其它外国传教士 |
四、现在的高密教会与瑞典教会的交流 |
第三节 从瑞典传教士原型到马洛亚牧师文学形象的演变 |
一、莫言与基督教传教士 |
二、马洛亚牧师形象的创作经历 |
三、马洛亚牧师形象的不足之处 |
第四节 马洛亚牧师人物形象的价值 |
一、审美意义 |
二、精神向度 |
三、文化价值 |
第七章 《蛙》中姑姑形象创作原型探源 |
第一节 莫言笔下的姑姑 |
第二节 莫言生活中的姑姑 |
第三节 从原型到小说中姑姑形象的演变 |
一、身世和经历 |
二、性格特征 |
三、心理状态 |
第四节 姑姑形象超越原型的艺术价值 |
一、生命的苦痛 |
二、灵魂的救赎 |
第八章 莫言文学创作自身原型探源 |
第一节 莫言以自身为原型塑造的小说人物 |
一、童年的“我”——黑孩、上官金童 |
二、奋斗的“我”——莫言、李一斗 |
三、彻悟人生的“我”——蓝解放、蝌蚪 |
第二节 生活中的莫言 |
第三节 从生活中的莫言原型到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的演变 |
一、从孩童莫言到黑孩、上官金童的文学演变 |
二、从奋斗的莫言到小说中的莫言、李一斗的文学演变 |
三、从彻悟人生的莫言到蓝解放、蝌蚪的文学演变 |
第四节 小说中的“我”超越原型的价值 |
一、小说中的“我”:自我、非我与超我的交融 |
二、新历史主义文学观 |
三、宏伟的气魄和浪漫自由的审美情怀 |
四、自我批判意识与精神人格的追求 |
结语 |
一、莫言小说原型人物的谱系化 |
二、莫言小说人物创作的精神走向 |
三、超越原型、超越故乡、超越时代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四、解放思想 做到“四放”(论文参考文献)
- [1]《红灯记》的现代悲剧主体建构及其内涵分析[J]. 周锋,徐建华.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 2021(01)
- [2]基于“放管服”改革的政务服务优化研究 ——以云南省南涧县为例[D]. 张忠军. 云南财经大学, 2021(09)
- [3]“放管服”改革背景下县级政府推进“一次办好”改革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W县为例[D]. 王洋.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1)
- [4]中共满洲省委领导的东北抗日斗争研究[D]. 张宽. 吉林大学, 2020(01)
- [5]“放管服”改革背景下的纳税服务研究 ——以楚雄州税务系统为例[D]. 周子厌. 云南财经大学, 2020(07)
- [6]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公安工作研究(1949-1956)[D]. 班佳. 淮北师范大学, 2020(12)
- [7]简牍日书与秦汉社会[D]. 曲晓霜.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0(12)
- [8]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治理体系的构建(1949-1956)[D]. 王建军. 中共中央党校, 2018(02)
- [9]清末女学堂和女学生身体(1895-1911)[D]. 陈婷. 浙江大学, 2017(11)
- [10]莫言小说人物原型研究[D]. 李晓燕. 山东师范大学, 201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