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一大法宝,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一大论文,法宝论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理论体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A8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999(2009)06-0046-0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由一系列具有相互关系、相互贯通的概念、要素、观点构成的科学体系,最根本的是探索和回答三大基本问题形成的三大基本观点,即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所形成的以认识社会主义本质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观点;探索和回答“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所形成的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观点;探索和回答“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所形成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观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这三大基本观点自成系统又相互贯通而成。这三大理论观点的形成,有一个极其重要的共同之处,即与毛泽东实事求是思想一脉相承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始终相随相伴,其是法宝,是先锋,是前进的巨大推进力。
一、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推动,从实践和理论上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第一个基本观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观点
社会主义是什么样的社会是科学共产主义理论体系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内容。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共产主义社会基本特征的设想分为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其后,列宁发展为: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称之为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通常称为社会主义)”[1]。马克思、恩格斯之后,以前苏联的观点为主,逐渐形成了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传统看法:(1)消灭了剥削,建立了生产资料公有制;(2)实行按劳分配;(3)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4)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无产阶级专政);(5)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等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基本上承袭了对社会主义的传统看法,并以此为标准,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建国后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不能说我们没有取得成就,正如《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所说:“中国共产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历史,总的说来,是我们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导下,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并取得巨大成就的历史。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我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是我国今后一切进步和发展的基础”[2];亦如2006年胡锦涛同志所说: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使古老的中国以崭新的姿态屹立在世界的东方。但是,长时期以来,虽然毛泽东也看到了前苏联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问题,提出过“以苏为鉴”,并探索过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然而从基本的方面分析,他对社会主义的传统看法没有突破,反而还根据一些错误的认识,坚持和强化了传统社会主义观的弊病,同时,他对建设社会主义的规律的探索总体上也是不成功的,因而使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没有取得应该取得的成就,在“文化大革命”中还长期徘徊,拉大了同发达国家的距离。
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源于理论认识的偏差。因此,在社会主义中国发生的问题,以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发生的问题,引起了邓小平及党内一些有识之士的反思,反思集中到一点,就是实践社会主义必须明确两个基本问题,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与此同时,引起邓小平及党内一些有识之士反思的还有,处于同一空间和时间的资本主义则取得了较之社会主义更好更快的发展。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的提出,直接针对的是对传统的社会主义观的质疑,因此,问题的解决,也就意味着对传统社会主义的突破。由此看来,“反思”的本身就是一种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反思”的过程,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过程。
虽然邓小平对传统社会主义观的反思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初,最著名的是他对调整人民公社生产关系所引用的刘伯承常讲的话“‘黄猫、黑猫,只要捉住老鼠就是好猫’”[3]来作为指导的“猫论”,他认为,过去我们之所以能够打败蒋介石,就是不讲老规矩,不按老路子打,一切看情况,打赢算数。现在要恢复农业生产,也要看情况,就是在生产关系上不能完全采取一种固定不变的形式,采用哪种形式能够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就采用哪种形式。这是对人民公社“一大二公”生产关系的一种纠正,从意义上讲,涉及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问题。但是,邓小平此时还是一种个别的零星的认识,并没有深入到社会主义观的本质。
毛泽东晚年的错误,特别是他发动的“文化大革命”的严重错误,从教训的角度给邓小平提供了全面反思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条件。他在第三次复出后,在他恢复和重新确立毛泽东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过程中,他首要并一直关注的是,如何把全党、全国人民的思想从“四人帮”的假社会主义观中解放出来,从传统社会主义思维定势的影响下解放出来,冲破个人崇拜和“两个凡是”的束缚,实现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的拨乱反正。因此,20世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邓小平在不同地方、不同场所不断地讲,不解放思想不行,甚至于包括什么叫社会主义这个问题也要解放思想,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与此同时,邓小平还对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反思,“要充分研究如何搞社会主义建设的问题。现在我们正在总结建国三十年的经验。总起来说,第一,不要离开现实和超越阶段采取一些‘左’的办法,这样是搞不成社会主义的。我们过去就是吃‘左’的亏。第二,不管你搞什么,一定要有利于发展生产力”[4],他还有针对性地指出:有些同志因为没有充分地调查和分析,把我们现行的一些有利于发展生产、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改革,也当作资本主义去批判,这就不对了。在这里,邓小平的态度是明确的,第一,在这个问题上,解放思想,破除“左”的认识,其中包括对资本主义的认识仍然是第一位的;第二,要把社会主义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第三,社会主义要有利于发展生产力。邓小平社会主义观中关于国情和发展阶段的观点,关于发展生产力的观点实际上已经提出,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一些观点也浮出水面。
改革开放的实践,深化着邓小平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他带动全党、全国人民继续解放思想,继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之后,相继提出了比较完整的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观点:中国社会主义要继续发展,改革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必不可少;生产力是衡量一切的标准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观点;发展是社会主义的硬道理的观点;公有制、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的观点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改革开放遇到巨大阻力,受到方向错误、道路错误的指责,这就重新把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又尖锐地提了出来,改革开放一时似有停滞之忧。在此重要时刻,邓小平又一次挺身而出,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再次掀起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高潮,他一针见血地指出:“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5]由此破除了把解放生产力仅仅同推翻旧社会的革命相联系的传统观念。他还认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由此,邓小平得出一个全新的结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6]至此,邓小平以认识社会主义本质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观点诞生。这些观点是:(1)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是要弄清社会主义的本质;(2)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一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二是不搞两极分化,不产生剥削阶级,三是“两个文明”协调发展,这也是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的重要区别和根本区别;(3)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4)建设社会主义的目的是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5)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的硬道理,要坚持隔几年上一个台阶的发展速度;等等。
邓小平新的社会主义观最终能够诞生的关键,除了他很高的理论造诣和大智慧之外,最根本的是他一次又一次高举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法宝,以中国建国几十年的实践经验教训和改革开放十多年不断的理论突破,以及对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经验教训和对资本主义现实状况的批判认识综合在一起,把经济的运行机制同社会的制度剥离,破除了计划经济天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天然与资本主义捆绑在一起的传统观念,解开了困惑中国乃至世界社会主义各个国家在实践中和理论上的难题。这是邓小平贯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坚持党的思想路线的重大成果。
平稳顺利完成党的中央领导集体的交接班后,进一步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责任落在了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身上。在进一步探索和回答过程中,还要不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对此,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作出了明确的肯定回答。接班以来,一方面,国际、国内环境已经并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特别是在邓小平去世后,中国又面临着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一些人产生了改革开放是否走错了路,举错了旗的疑虑。因此,需要继续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另一方面,虽然邓小平新的关于社会主义及其建设的观点是正确的,必须坚决贯彻,但这些观点还有待于在实践中细化、深化、发展,因此,这也需要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加以对待,不然,也容易形成新的教条主义。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说:“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如果不顾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的变化,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针对具体情况作出的某些个别论断和具体行动纲领,我们就会因为思想脱离实际而不能顺利前进,甚至发生失误。这就是我们为什么必须始终反对以教条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道理所在。”[7]坚持基本原理,不拘泥于某些观点,这一点对邓小平理论也不例外。鉴于以上两方面,所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并没有停留在邓小平已有的观点上,而是以这些观点为指导,丰富着、发展着这些观点。
总的来看,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细化、深化、发展了的观点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邓小平提出了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细化为“什么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在初级阶段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我们讲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就必须搞清楚什么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在初级阶段怎样建设社会主义。”[8]显然,这种细化本身就体现了创造而非守成的精神。根据这一思想,江泽民同志在报告中全面系统地分析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怎样建设这样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等重大理论问题,提出了初级阶段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即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从而丰富了邓小平的观点。
(二)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不拘泥于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重要特征和基本特征的观点,而是在赞同的基础上又提出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的观点。所谓全面发展、全面进步,就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步发展、协调发展,相辅相成。这是在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方面。而在社会主义的根本特征方面,则提出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它们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是不同的”[9]的观点。在这里,生产关系的不同主要是指所有制和分配制度不同;上层建筑的不同主要是指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这是从制度层面上对两种社会制度的区分。非常明确的是,两种社会的根本不同不包括社会生产力方面。在这里,虽然没有提出完全新的观点,但他综合了邓小平的观点,是一种更概括的讲两种社会制度的区别,这对人们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充分认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具有重要意义。
(三)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深化了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的观点。江泽民同志指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使人民的生活日益改善,不断体现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的特点。”[10]在这里,强调了发展生产力的目的,我们不是为发展生产力去发展生产力,而是为着增强国力、改善民生、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去发展生产力;同时,把后三方面也作为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对待,特别是把“不断体现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的特点”作为一个根本任务提出,是创新的提法,针对性很强,提示我们时刻不忘积极主动地体现和展示社会主义较之资本主义的优越性,增强社会主义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在与资本主义的竞争中赢得主动和优势。
(四)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观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是一种创新,它还需不需要发展?能不能发展?对此,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给予了肯定的回答。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把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观中隐含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容明确化、具体化了,他指出:“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11]这段话集中体现了江泽民同志接班以来对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的新情况的新认识——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性和迫切性。迫切性在于,科技革命是推动社会主义发展的决定因素,而科技进步的关键又在于高素质的人才;现实性在于,我国已总体上进入小康社会,也能够提供促进人的素质提高、全面发展的条件。因此,这是对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观的发展。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发展了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观,也承继了江泽民同志对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观的发展,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四中全会上又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理念。以人为本就是指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社会主义的一切发展都是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本目的。和谐社会强调的是社会主义社会构成要素各方面相处状况的一种相互适应的协调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以及它们各自内部的互相适应和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因此,以人为本、和谐社会体现的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这是对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观的发展。
二、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推动,从理论和实践上探索和回答“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第二个基本观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观点
中国共产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者、组织者、实践者,党强则国强,党弱则国乱,党亡则国亡。因此,党的自身建设是邓小平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的题中应有之义,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早在20世纪60年代,邓小平就尖锐地提出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的问题;在改革开放之初,他又进而提出:执政党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党?1980年,结合改革开放的实践,邓小平就提出了要完成这些任务,就要坚持党的领导和改善党的领导问题。他认为,坚持党的领导,是“四个坚持”的核心。在中国,坚持党的领导,是历史形成的,不是谁自封的,因此,只有坚持党的领导,其它三个坚持才能做到;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保证改革开放的伟业沿着社会主义的正确方向前进;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保持和巩固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调动亿万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这个问题上,要反对从右的方向去否认坚持党的领导的倾向,澄清思想混乱,把这个问题讲清楚,教育青年,不要迷信资本主义社会的所谓民主,要对西方社会的民主进行反思。实际上,这也是一种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邓小平对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问题进行过认真的思考,他认为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要慎重对待,要总结经验教训,进行反思,“比如,我们历来说,工厂要实行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军队是党委领导下的首长分工负责制;学校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如果今后继续实行这个制度,那么,工厂的车间是否也要由党总支领导?班组里边是否也要由党支部或者党小组领导?同样,大学的系是否也要由党总支领导?这样是不是有利于工厂和大学的工作?能不能体现党的领导作用?如果这个问题解决得不好,可能损害党的领导,削弱党的领导,而不是加强党的领导。共产党实现领导应该通过什么手段?是用这种组织形式,还是用别的办法”[12],都应该实事求是地加以解决。结合改革开放条件下执政党所面临的新情况、新任务,围绕坚持党的领导和改善党的领导,邓小平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对党的建设目标、组织建设、制度建设、纪律建设等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建党思想。这些思想的要点是:
(1)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党的思想路线为执政党建设的全部基础的观点。
(2)新时期党的建设的目标是,把我们党建设成为有战斗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成为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坚强核心。
(3)确立了以四项基本原则为主体的党的思想建设和以密切党群关系为核心的作风建设的观点。
(4)在正确认识思想作风建设与制度建设的辩证关系的基础上,确立了新的历史时期党建的一条新路子——加强党的以领导制度和组织制度为主的制度建设。
(5)确立了保证全党统一和有战斗力的纪律建设的观点。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不仅全面继承了邓小平新时期的党建思想,而且还把探索和回答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个基本问题放在这一时期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重点位置。如果说,在邓小平时期,重中之重是抓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抓经济的发展,那么,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继续抓重中之重的同时,还把抓的重点放在了运行重中之重的领路者、组织者、实践者——中国共产党身上。这是努力使党适应国际大环境和国内小环境的变化发展,正确把握党的历史方位的需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党的建设,必须坚持以时代发展的要求审视党自身。
早在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接班之初,邓小平就语重心长地强调:常委会的同志们要聚精会神地抓党的建设,这个党该抓了,不抓不行了;并将惩治党内腐败问题,提到关系改革开放成功与否的高度。要聚精会神抓党的建设,作为邓小平政治交待的一个重点,引起了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高度重视,这也是党的总书记江泽民同志在接班之后的几年的实践中,考虑得最多的一个问题,反思最深刻的问题。作为探索和回答这个问题的第一个成果,就是把邓小平的党建思想归纳为解决“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他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创造性地运用于当代中国,围绕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开创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13]第二个成果,则是在新世纪之初,深刻总结建党近80年的基本经验和教训,深刻认识深化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党的新要求,深刻了解当前世界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时代要求与挑战,在2000年初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在江泽民同志把邓小平的党建思想归纳为“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伟大工程,并进而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思想发展进程中,他提得最多、运用得最多、也强调得最多和阐释得最详细的概念是“创新”、“创新精神”和“与时俱进”,他把这几个概念作为坚持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体现,并认为,不如此就不能创造性地推进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所以,江泽民同志党建思想发展的每一步,无不包含着对党的建设问题的深刻反思,无不包含着充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精神的创新精神和与时俱进。这充分说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引领江泽民同志党建思想形成的强大力量。
同江泽民同志一样,胡锦涛同志在发展党建理论时,也特别多地使用着“创新”、“与时俱进”,以及排比使用“求真务实”、“锐意进取”、“勇于变革”、“永不僵化”、“永不停滞”等体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概念和词句,在实践中,以这些作为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建党规律的推动力量。事实证明,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探索和回答“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时,所确立的党建思想,是党在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过程中的新的执政理念,亦是党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最新成果。
三、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推动,从实践和理论上探索和回答“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第三个基本观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观点
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问题之一,亦是当代中国社会的主题。解决发展问题,在当代中国尤为紧迫,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决定性意义。因此,以围绕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发展社会主义”构建的邓小平理论高度关注发展问题,发展观是邓小平理论的核心组成部分。而邓小平一系列发展观点的形成,尤其体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催化作用,一次又一次的思想解放,使一个个关于发展的观点相继而出:
(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到十二大,恢复和重新确立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全党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扫除了思想障碍;“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二大,我们打开了一条一心一意搞建设的新路”[14],确定了二十年翻两番(从1981年起)的目标,以及产业重点发展的问题。这是关于以经济发展为中心,以及经济发展的奋斗目标和发展战略步骤、发展重点的观点。
(2)党的十二大以后,加快发展速度的问题成为邓小平关注的重点。据资料统计,《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共119篇文章,多数都直接或间接地讲到加快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问题。如果说,《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着重解决我们党的工作重点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那么,《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则着重回答了抓住机遇,加快发展,集中力量把经济建设搞上去的问题。加快发展靠什么?邓小平明确回答,靠进一步解放思想。1986年,他对天津负责同志讲,“我看你们潜力很大。可以胆子大点,发展快点”[15];1988年5月中旬,邓小平又指出:“我们党的十三大和全国人大七届一次会议,精神都是进一步解放思想,进一步解放生产力”[16];当月下旬还指出:“我们现在不是要收,而是要进一步改革,进一步开放。思想要更加解放一些,改革开放的步伐要走得更快一些”[17]。同时,进一步提出发展战略分“三步走”的步骤,以及发展的动力观点、全面协调发展的观点、发展途径的观点等也相继而出。
(3)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国经济发展的国内外环境面临一系列重大问题,过分强调“稳”而导致市场疲软、经济滑坡,发展迈不开步子。正在这一关键时刻,邓小平到南方视察,多次发表讲话,再次强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回答了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重大认识问题,促进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又一次思想大解放。在这个过程中,他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18]的著名论断,强调指出:如果对“发展才是硬道理”这个问题不搞清楚,就会变得谨小慎微,不敢解放思想,不敢放开手脚,结果是丧失时机,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从而进一步丰富、深化了“产业重点发展论”;“经济发展台阶论”;“先富带动后富论”;“对外开放发展论”;以及判断发展方向的标准等发展观点。至此,邓小平的发展观已具完整形态。
在邓小平充满思想解放精神的“南方谈话”的鼓舞下,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党的十四大上正式作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大决策,从体制层面上完成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以此为标志,中国走上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道路,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加速发展的新阶段。这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推动下的又一新成果。
江泽民同志在任总书记期间,把发展问题同党的性质、执政理念密切联系起来,并融入到党建理论之中。在党建问题上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新理论,他认为,只有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用发展的成果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才是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的根本解决。在此期间,江泽民同志还相继提出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观点,提出了坚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观点,提出了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观点等,充实、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开创的发展观点。
江泽民同志对邓小平发展观的充实、丰富和发展,仍然离不开党的思想路线的推动,仍然是他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结果,正如他所说:“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充分说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引导社会前进的强大力量”[19];“面对进入新世纪的新形势和新任务,要完成改革和发展的艰巨任务,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20]。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锐意进取,在探索和回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观上取得了重大进展,提出了体现继承前人与解决现实问题,促进社会全面持续发展相统一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指出:“树立和落实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对于我们更好地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具有重大意义。……必须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坚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坚持在开发利用自然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样的发展观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21]在党的十七大上,他又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大会报告的主题,并对此加以了详解,他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22]以十七大为标志,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围绕“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而逐渐形成的科学发展观已达成熟。科学发展观是对“发展是硬道理”观点的直接继承、发展和发扬光大;其内容包括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提出“五个统筹”,强调不仅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社会中的各种矛盾、各种关系,而且要正确认识和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关系,努力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科学发展观,既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是对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近30年中国社会发展经验的深刻总结和高度概括;也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经验的深刻总结和高度概括。
科学发展观是原创性的创新理论,是创新思维而非常规思维的结果。创新思维在中共党内,唯有不断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才能奏效。因此,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同党的思想路线相伴而来的,其逐渐成熟,亦是一次又一次不断地思想解放的结果。
标签: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论文; 邓小平南方谈话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社会发展规律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领导理论论文; 社会改革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历史规律论文; 经济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