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渤海区域经济与区域文化的融通,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区域经济论文,环渤海论文,区域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已将环渤海经济区作为宏观研究的重点。我省也提出秦唐沧率先发展,率先突破建设经济文化强省的目标。这不仅是对经济界的要求,处在“中国最有经济价值的黄金地带”的秦唐沧,文化建设更负有不可推卸的历史重任。
一、秦唐沧在环渤海区域的位置
自然地理位置。在环渤海16城市中,秦唐沧处于核心地位,便于左右逢源;如果把如英文C字的地貌比作一张拉紧的弓,秦唐沧处于弓背,对内外都有广阔用武之地。
交通条件。16城市的陆上交通均衡发达,不同在港口,秦唐沧不具欧亚大陆桥起点站。秦市具有吞吐能力500万吨的大港,唐沧由于兴建京唐、黄骅港,已初具海上优势。航空优势基本被拥有吞吐能力在500万吨以上的港口城市占尽,唐沧劣势明显。
科技含量。环渤海区综合科技实力公认为全国第一。从综合实力指标看,秦唐沧在全国排序最佳位置是唐山的第53位,秦沧位置还要靠后。主要原因是科技文化含量不足。
经济水平。在全国国民生产总值超百亿的20个城市中,环渤海区6个。秦唐沧三市均未进入20强。全国百强县中,秦唐沧只有一县列入。
产业优势。环渤海区域的优势产业是能源和重化工业,煤炭、石油、钢铁产量占全国40%。唐山72%是重工业,其企业密度和工业产值在16城市中处上游。秦沧二市优势不太明显。
由上可看出:秦唐沧在环渤海诸城市中具有不同的优势与劣势,问题在于如何扬长避短。据新华社报道,1992年环渤海区台资增长速度已超南方。而秦唐沧至今还非热点,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还未实现大的飞跃,利用地区优势谋求大发展的一些重要举措还处在准备、起步阶段,在环渤海经济圈内是滞后了。对此,从区域文化的视角可做如下分析。
二、环渤海诸城市的文化比较
文化依赖、服从和服务于经济,也反映并以强大的助推力作用于经济。环渤海16城市经济发展进程不一,从深层次上分析,就有个文化差异问题。
1、观念和倾向选择。文化首先表现或体现为观念、意识、精神及心理素质。经济活动归根结底是人的行为。这行为是由一定观念和由此决定的心理状态、心理素质支配的不同观念必导致不同行为,引起不同经济活动结果。冀东大地历史上较少战乱,土地丰饶,生活相对稳定,为形成内倾或内在超越的文化奠定了物质基础。此种文化个性形成的经济选择,往往趋于内向型产业结构,强调自给自足,不重外联,满足于资源型产业的发展和初级的、低加工层次的产量增长。这便是唐山至今重工业仍占72%,产品“黑笨粗”,虽经改革开放十几年,还未真正形成电子、化工等高科技产业的文化积淀。相比之下,山东沿海历史上曾有多少人背井离乡,闯荡天下,由此注入了外倾或外在超越的文化基因。这种经济倾向选择,更有利于外向型、开发性产业结构的形成和发展,产品往往以交换为主要目的,更为重视资源开发的广度和深度,更为强调产品质量的增进和资源及产品价值的不断增殖。谈到山东环渤海城市与秦唐沧产业结构的差异和后者经济结构变迁之难与慢,不能不说这是原因之一。
当然,不同观念和倾向的成因不会是单一的,事实是,要经过漫长的历程和异常复杂的多因素影响。不同的是,山东通过各种文化手段把其外倾文化加以凝塑、弘扬,取得社会共识;我们由于文化的力度和广度不够,内倾文化形成的怪圈没能真正打破,还深藏在无意识之中,外倾文化自然不能站稳脚跟。
2、规模和氛围感应。以区域经济分,16城市形成三个文化圈:胶东半岛,津京冀、辽宁。各文化圈的规模和氛围,与其经济圈的规模和速度成正比。在胶东,文化规模已成为弥散于山东经济及其它对象客体环境的一种“场”:1984年始,潍坊的国际风筝节,烟台的国际葡萄酒节,青岛的国际啤酒节,泰安的国际登山节,曲阜的国际孔子文化节,淄博的国际琉璃艺术节,荷泽的国际牡丹节等,使山东形成了文化的整体规模,创造了一种强烈的氛围,这是一种既具理性的评价,又富含情感情操的体验。这种文化体认方式及其体认内容,构成了文化意识与经济意识的重要部分。人们置身或观察这一文化效应场时,自然与之发生感应,不自觉地获得特殊的趋同。在如此氛围的感受中,投资则成为必然。而秦唐沧的这种文化规模是残缺的。秦唐至今没有大型国际文化活动项目;沧州的国际艺术活动时而在省会举办,难以形成此种特殊感应。整个河北,也还未形成整体文化规模,创出山东那样的文化氛围效应场,氛围感应自然就逊色了。
3、项目和产业塑造。文化立项的依据是地方区域特色。愈具有特色,其生命力愈强。环渤海诸多文化项目,成功者的突出征象是,背后有着雄厚的产业大军:潍坊国际风筝节是风筝制造产业和旅游业;大连国际服装节是服装制作业;青岛国际啤酒节是啤酒业;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是旅游业和白酒酿造业;淄埔国际琉璃艺术节是陶瓷业。比较而言,秦唐沧的文化项目,还未能直接促成某种新产业的诞生或老产业的发展。这样的项目,就只能小文化的圈子内“自娱自乐”,形不成声势和影响;即使由此促进了艺术品类的发展和水平的提高,因缺乏经济基础也难持久,最终又将陷入恶性循环的怪圈。
4、手段和生态驱动。文化与经济互为手段和目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从根本上说这是一种生态需要。环渤海诸城市的崛起者,都离不开这种双向生态驱动。潍坊借助文化手段取得经济成功,其文化也借助经济后盾创出新型风筝并带动了其它民间工艺、艺术的兴盛。青岛为使经济快速发展,特别注重营造文化氛围:市北区有元宵山会、台东区有萝卜会,即墨有老酒节、平度有石头节,四方区的糖球会已列入国家旅游局国际旅游项目;尤其在经济新区,开发伊始便兴建了大量文化工程,如声闻中外的青岛油画院、黄岛艺校、花林影视厅、金沙滩旅游观光区、小珠山风景区等。淄博更注重创造好的文化环境,在市中心占地300亩开辟具有西班牙风格的文化广场;并拟建聊斋大世界,仿迪期尼乐园的形式再现聊斋幻景。在这个问题上,秦唐沧乃至河北的滞后是显而易见的。就秦唐沧而言,经济开发区的建设在区域经济不占优势的客观条件下,自然强化经济手段而淡化文化手段,从而减弱文化与经济的生态联系,势必造成经济新区建设乃至总体发展的当代新的差距。现代经济是以文化、娱乐、趣味等为媒介的复合活动。有了上述生态意识的驱动,就会找到文、经结合的独特方式来吸引人才、资金,提高城市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国际化品位。开发文化的意义不仅在于维系文化本体的存在与提高,更重要的是由此牵动生态效应,启动一方经济发展与各项事业的繁荣。
三、环渤海区域经济与区域文化的融通机制
环渤海区域经济与区域文化的融通机制,是客观的,内在的。运行轨迹是:
1、主体素质。环渤海区域经济近几年崛起,带有明显的市场经济特点。而市场经济的主体是人,其素质的高低,最终成为影响市场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因此,实现人的解放,发挥人的潜能,创造人的未来,便成为发展市场经济中一个带有核心性的问题。无疑,主体素质的提高,就落在了文化的身上。现代哲学家卡西尔曾说:“走向人的理智和文化生活的那些最初步骤,可以说是一些包含着对直接的环境进行某种心理适应的行为”。所谓“适应”,即人们在有意无意之中调整自己的行为和思想,使之合乎所处环境的要求。改革开放的环渤海区域经济,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或大或小的变化,所以这种调整就处于经常不断的持续之中。一次次的调整和适应显现出一个过程,这就是市场主体被文化所塑造的过程,区域文化促进主体素质的提高就产生于这种过程中。同样面对改革开放的客观条件,威海人凭着高素质及时做出调整。根据距韩国近、在韩华侨多的优势,提出了“借韩兴威”的战略,成为我国为数不多的同时拥有国家级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和火炬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城市。经济学家于光远认为,社会进步的基础是企业,企业发展的关键是改革,改革深化的方向是自主,自主经营的依靠是文化。威海经济崛起的奥秘,凭藉的正是深层的“文化力”。
2、人文环境。用区域文化为社会进步、人才蕴育成长和招商引资创造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日益被人们所重视。因为好的道德、传统、氛围和环境会使一个地方、单位人才辈出,为市场竞争培育出出色的骨干。从更大的范围讲,环渤海诸城市的经济发展过程,越来越表现出经济和社会、文化综合活动的特征。愈加体现出环境的重要。在经济的周围,密布着科技、教育、人才、信息、文化等要素。由于众多环境的作用,诸城市才具有较强的经济文化社会活力。就象恩格斯当年评价法国巴黎一样:“在这个城市里,欧洲的文明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在这里汇集了整个欧洲历史的神经纤维,每隔一定的时间,从这里发出震动全世界的电击”(《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5卷,第550页)。区域文化设施的增加和改进,大大丰富了区域经济的神经系统,区域文化的稳固和扩大,则加强了区域经济的神经系统,区域文化活动的广泛开展,又增强了区域经济神经系统的兴奋度。这样,文化环境优势的积累与经济的发展形成双向反馈,最终促进文化与经济的共同演进。
3、观念引导。观念是推动市场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人们在区域经济中的一切心理和行为都是由观念支配的。很显然,如果人们的行为缺乏道德的约束,经济活动就会失去规范。观念的推陈出新还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激励创新活力。因为观念群的更新和现代意识的确立,已成为一种新的文化经济现象。这种现象能够积极引导经济行为,拓展新的经济活动领域。孔府家酒全国出口量第一,靠的就是观念文化的推陈出新。他们利用中国历代文化都与洒联在一起,而酒又与孔子联在一起的史实,开发创新,跻身全国名酒行列,并将在几年后,赶上和超过杏花村汾酒。不少成功的事例都说明创新观念的重要性,证明新的观念可以激发新的创造力,导致新的产品的系统构思、功能设计、结构外形、审美情趣的产生,告诉我们发展区域经济需要包括观念文化的大文化背景的参照,区域经济的实践一刻也离不开对区域文化的思考和探索。
4、经营方式。在当今的市场经济中,经营方式已由过去的生产──销售──市场的样式变为市场──销售──生产的模式。在新的经营模式中,文化不仅是生产单位与市场联结的桥梁和媒介,而且日益成为生产、流通、消费的要素。从生产角度分析,新兴的学科文化为经济的发展增强了内在动力。近几年兴起的企业文化、社区文化、村镇文化、校园文化等学科,成为新文化的凝聚点和生长点。企业文化的兴起,改变了传统的生产行为,社区文化的发展使经济运行更趋平衡,村镇文化的研究,明确了村镇经济发展的导向。从销售角度分析,文化的含量已远远超过经济含量。表现最为明显的是广告文化正在迅速跻身于经济领域之中并占有相当位置。通过发挥文化的优势,利用演出、装彩车、上电视等多种形式,高密度、大强度地宣传某个地区或一个企业的某种产品,“跟着广告走”形成一种从众意识,加快销售。从消费角度分析,文化对消费观能起到引导的作用。文化通过潜在与直观的途径,影响社会风气的形成,尤其是社会消费风气的形成和发育会直接影响到经济发展的内容和水平。
四、环渤海区域经济文化的融通策略
要实现建设文化、经济强省的目标,必须有切实可行的融通策略。
1、认识区域文化资源优势,强化特色建设。
人们在思考论证一个地方经济发展优势时,往往只注意到自然、矿产、水文、交通、劳力资源等,却很少想到习以为常的文化资源。上述分析表明,各种民间的、传统的、风俗的文化活动、设施,也是极其宝贵的资源,是发展经济不可低估的优势。关键是如何挖掘这种文化资源,并把文化资源优势变成经济优势,进而将经济优势变成市场优势。
环渤海诸城市区域不同,各自文化优势不一,秦唐沧三市优势明显:
旅游资源。这里山海齐观,地貌类型各异,秦唐与京津连接延至沧州,形成环状旅游地带,辐射地域广阔,可与山东、辽宁及内陆众多国内外旅游线路衔接,形成多层面的旅游网。如“长城游”,秦市得天独厚,但由于唐山境内4县市界段尚无开发,与天津盘山段,北京慕田峪段形不能衔接;“北戴河游”的北戴河、抚宁南戴河、昌黎黄金海岸已连成一线,唯有乐亭金银滩仍未并网;从清东陵经承德至北京的“皇室寻踪游”,也必有很强的吸引力。尤其是清东陵新辟的度假村等18大景观,特色更加明显;沧州铁狮子是河北三大古迹之一,又是徐福率千童渡海之处,古沧州曾是专门发配犯人的地方,火烧草料场等诸多史实,都是旅游的绝好资源。如此等等,宜由旅游局等权威机构做统筹考虑。
人文资源。河北是东方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从旧石器时代直至明、清均留下一流文物。近年在玉田、迁安等地的考古发现,使人类文明史又上溯了几万年。这些高层次、开拓性的资源尚待利用;“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名垂史册的“家”们如熠熠繁星,嵌满历史长河上空。丰润现已确定为曹雪芹祖居地,浭阳酒因之更名为“曹雪芹系列家酒”后,外商慕曹之名而来,销量大增。此类资源,潜力无限。
民俗资源。秦唐沧的节日习俗,传说掌故,地方风物、风俗礼仪,既有相同之处又各有独特之处,是一笔无穷的财富。单就庙会而言,迁西县辛集、景忠山庙会期间,日达万人以上,辐射京东及关外,几年来越办越盛,但影响面和质量远不如北京龙潭庙会。如何使此类活动自觉地为经济服务尚待研究。
当然,秦唐沧的文化资源绝非仅此。应选准突破口,开发各自的特色文化。强化特色,不仅是文化本体之需,也是经济建设之求。有必要培育根基,在全省鼓励推广特色文化村、镇乃至更大范围的创建特色文化活动和沿海文化带活动。有了群众基础,特色文化才能真正落到实处。精品强项才能源源不断,服务经济才能充满后劲。
2、选准依托,创新产业,统筹规划,造成河北文化的宏大规模和浓厚氛围
按照此思路:唐山很有必要举办“豪门国际啤酒节”,豪门的人、财、物尤其知名度已具备条件,将此节办成与青岛、北京国际啤酒节齐名的国际文化经济活动是非常现实的,由此可带动陶瓷、钢铁、煤炭、水泥等业扩展国际市场,同时再与“唐山”这个华侨祖国的习惯称呼联系起来,在世界确立唐山形象,把唐山真正推向世界;秦皇岛山海关艺术节已初具规模,因无强大经济后盾,故显逊色,如与消夏、旅游结合起来,选准龙头经济,定会大放异彩;沧州国际杂技节由沧州举办的条件已渐成熟,应强化产业性质,以保动力的永久性。也可考虑举办国际武术节或将之与杂技节合并;承德的特殊历史文化地位大有潜力可挖,需总结经验把避暑山庄的国际文化经济活动坚持下去;邯郸举办以古文化特别是梦文化、太极文化为龙头的国际文化艺术活动,也独具魅力。这些,都需省市共同努力,既要解放思想,总结区域文化特色。做好可行性研究,选准立项,进行操作;又要注意合理布局,防止一拥而上。目的只有一个,手段和形式应是多样的。
3、拉紧弓弦,协同动作,形成整体优势。
几年来,华东、华南、西北、西南以及计划单列城市之间频繁举办各种活动,就是环渤海四省市,尚未联手,如进一步发挥这张弓的内聚功能,还可直接向北京、内蒙、山西、吉林、黑龙江、江苏等省市辐射。尤其处于弓背地位的秦唐沧这些向度不高的城市,在文化上也采取“内内外”的拉紧弓弦外射战略,对各城市的经济发展就不仅是形式的引导,更是观念强化。当然,这需要高层次来组织。
4、确立外向型文化格局,尽快将文化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市场优势
外向型经济必然有外向型文化与之伴随。环渤海发展经济的模式是“内内外”,即先与国内单位联办,强筋壮骨,再吸收国外资金,走向国外。文化经过内联的锤炼,也要打出去扬国威、显实力,增强国外经济联谊的信任感。山东不泛此种例证:孔子文化节已办成国际文化经济界“友谊的桥梁、合作的媒介”;泰山登山节开辟了对美、日、德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经贸活动;潍坊更树立了“国际风筝城”、“世界风筝都”的鲜明形象。
总之,发展外向型文化,促进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文化工作者应有紧迫感、神圣感、使命感。不然,面对这一历史机遇,我们又会失之交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