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课环节案例解析及改进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环节论文,案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目前中学英语课堂教学普遍存在重开头、轻结尾,重导入、轻结课,开头热闹、结尾马虎的现象。而课堂教学的结束活动对中小学课堂教学非常重要,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对新语言的明晰的认识,对巩固所学新语言有比较明显的作用(鲁子问、王笃勤,2006)。
结课环节往往是指课堂结束前的3~5分钟,该环节与课堂导入环节一样重要,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艺术的结课不仅可以对整堂课的内容进行概括总结,还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达到“课虽尽而意未完”的效果,使学生回味无穷,从而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王天荣,2010)。
二、案例解析
笔者通过课堂观摩和自身的教学实践,总结了多种结课方式,并分析了其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
1.悬念式结课
悬念是众多学生求知欲的动力源。制造悬念就是要在学生已形成的概念、对某些问题的生活体验与对这些问题的更精确的解释与陈述之间树立矛盾(王天荣,2010)。
[案例1]
笔者在教学《牛津高中英语》(译林版,下同)模块八第一单元Reading部分Appreciating Literature 一课时,为了保持学生阅读英语文学原著的热情和兴趣,在结课环节用如下问题激发学生课后阅读的动机:
T:Who is the strange man that gives Pip a lot of money?
:I think he is Pip's father.
:I believe he is Pip's uncle.
:I think he is Pip's...
:I think...
T:Really? If you want to know who he is,you can read the novel Great Expectations in the library after class and tell me the answer.
[评析]案例1中的结课方式可以使条件较好学校的学生课后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源,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学生对教学内容和文学作品产生浓厚兴趣,同时也能把英语教学变得生动、活泼而有实效(刘林峰、朱瑛,2010)。
[案例2]
模块二Unit 1 Reading部分Boy Missing,Police Puzzled一文讲述了一位小男孩看到UFO后离奇失踪的故事。某教师利用课文素材在课堂尾声提出了如下问题:
T:What really happened to the boy? Where did the boy go?
:I believe that the boy was taken away by an alien.
:I think the boy was murdered by someone.
:I believe that...
T:Why do you think so? Write down your reasons within 80 words after class.
[评析]案例2中,教师巧妙利用课文内容,在结课环节启发学生想象小男孩失踪的原因。学生在课后将教师布置的任务转化为内在的写作需求,培养了学生课后积极思维的习惯,也保持了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连贯性。
2.讨论式结课
在下课前的几分钟,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讨论本节课的重难点,让学生获得对所学内容系统、完整的印象。这样做不仅有利于突破教学的重难点,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3]
模块5 Unit 3 Reading部分The Perfect Copy一文主要介绍了克隆技术以及不同人对克隆的看法。某教师在结课环节设置了以下问题让学生讨论:
T:Cloning is a topic we have studied in this class.What's your opinion of cloning? Do you agree with it? Work in groups and discuss with your partners,and then present your answers.
:I agree with cloning because we can clone students to help us do homework,so we are able to enjoy our holidays.
:I am in favor of it.If we clone humans,doctors can do research on them.
:I disagree because cloned humans may disturb the natural order of our world.
[评析]案例3中,学生的答案多种多样,其思维能力在相互碰撞中得到了提高,对文章主题思想的理解也得以加深。
3.启发式结课
外语课堂的佳境就是学生学有所思,学有所悟,学有所获,学有所盼,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学生的学(陈素萍,2009)。教师结课时要始终扮演“导”的角色,并且要使结课具有启发性,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拓展。
[案例4]
模块11 Unit 3 Reading部分Sir Clive Sinclair讲述的是英国著名发明家克莱夫·辛科莱的成功经历。在教学完语言知识点及文章结构后,笔者在课堂尾声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总结思考:
T:What characteristics does Sinclair have? And what is the secret of his success?
Some words to describe him:
·brains
·talent
·education
·hard-working
·_______·________
·Sinclair was blessed with brains and spent much of his time educating himself.
·_________________.
T:What can you learn from his successful experiences if you want to be a success like him in the future?
Your response:·___________
·___________
(注:划线部分为学生要填充的内容。)
[评析]教师的提问引导学生总结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启发了学生对成功人士取得成绩之前艰辛历程的思考,并意识到若要成功应具备像克莱夫·辛科莱一样的人格品质。
4.导入式结课
教师可以将结课环节与下节课的学习内容联系在一起,使结课环节成为下节课的有效渗透与导入,既节约教学时间,又可以为后续教学作铺垫。
[案例5]
模块9 Unit 4 Welcome to the Unit中引入了不同文化信念背后的故事,并在Reading部分介绍了《圣经》中的谚语。某教师在课堂尾声列出了一些谚语,并提问:
T:Many common English phrases and expressions have special origins.Now let's guess the meaning of some English idioms.
Many basic concepts and principles of Western culture have come down(流传下来)from the Bible.
T:Do you know the meanings of these biblical idioms?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answers,you can look for them in the Reading part after class.
·feet of clay_________
·a little bird told me_________
·the salt of the earth_________
·apple of their parents’eye_________
[评析]在案例5中,教师的有效引导使学生对谚语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使学生的思维在结课环节仍然处于活跃的状态。
5.跨文化意识培养式结课
以跨文化意识培养的方式结课,不仅可以让学生感受文化载体的不同含义,加深对中西方文化的了解,还可以增强学生的跨文化意识、鉴别能力与交际能力,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
[案例6]
模块9 Unit 3 Reading部分National Flags,Colours and Cultures一文主要介绍了法国、美国和印度尼西亚三国的国旗颜色及其含意。某教师在授完新课后的结课环节设置了以下活动:
[活动一]分组讨论并翻译如下含有颜色词汇的短语:
(注:右侧下划线处的翻译为参考答案。)
[活动二]分组讨论并翻译下面一段话:
Mr Brown is a white man,but also a very yellow man.He was very red with anger when he found himself cheated by his close friend,but he said nothing.Last Friday,a black letter day,he had a car accident.He was looking rather green and has been feeling blue lately.When I saw him,he was in a brown study.I hope he will soon be in the pink again.
(参考答案:布朗先生是位忠实可靠的人,但胆子很小。当他发现被好朋友欺骗时,气得满脸通红,但他什么也没说。上周五是个倒霉的日子,他出了车祸。最近他脸上蜡黄,闷闷不乐。当我见到他的时候,他心事重重。希望他能早日健康起来。)
(李明秋、齐丽霞,2008。略有改动。)
[评析]在结课环节让学生完成以上翻译任务,能引导学生探讨中西方颜色词义内涵和象征意义的差异,加深学生对课文中涉及的颜色词汇的理解。
6.赏析式结课
课堂是美的课堂,课堂教学之路是向美之路,用感性的艺术形式泼墨描绘其亮点,滋润、陶冶学生,让师生携手把教育实践与结果拼成一幅充满感情的、敏锐的、富有表现力的图景(李华青,2011)。赏析式的结课使得英语课堂教学的生命力旺盛而持久。
(1)诗歌赏析
英语诗歌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英语文化的发展,并深刻体现了英语国家人们的情感以及他们对人生、自然和社会等的思考。
[案例7]
模块10 Unit 3 Reading部分Aids Today一文以说明文的方式讲述了艾滋病的传播方式以及预防方法。某教师在分析完文章结构和语言点后,引入以下诗歌并让学生齐读。
Life
Life can be good,life can be bad,
Life is mostly cheerful,
But sometimes sad.
Life can be dreams,life can be great thoughts,
Life can mean a person,
Sitting in court.
Life can be dirty,life can even be painful;
But life is what you make it,
So try to make it beautiful.
(陈芝,2008)
学生读完后,师生一起总结:Life is the most precious thing that nature gives us.So all of us should cherish our lives.
[评析]在课堂尾声学生通过齐读诗歌,不仅感受了英语诗歌优美的旋律,还意识到保护自己、珍惜生命的重要性。该设计培养了学生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了学生的文学修养。
(2)影片赏析
教学软件中的经典英语原版电影和卡通片内容健康丰富,情节生动感人,语言诙谐幽默,学生可以在不知不觉中对英语国家的人文、地理、风俗、文化背景有更多的了解(姜建军,2006)。
[案例8]
模块8 Unit 1 Reading部分Appreciating Literature一文简单介绍了英国19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狄更斯及其作品Great Expectations。某教师在课堂尾声给学生播放了该小说最后一节的电影片段,并配上英文字幕,最后教师用多媒体呈现了以下独白:
We walked,hand in hand,out of the old garden.As the morning mist had risen long ago when I first left the forge,so the evening mist was rising now,and in the clear moonlight I saw no shadow of another separation from her.(Williams,2006)
[评析]学生通过欣赏视频,切身体会到英语对白的语言美,并对文学作品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也在这样的课堂环境中逐渐得以培养。
(3)音乐赏析
音乐是人的一种情感体现,它可以抒发一个人的喜、怒、哀、乐,而一首优美动听的歌曲还能让人产生美的感受(姜建军,2006)。利用英文歌曲结课是教师与学生沟通、分享美的感受的最好媒介。
[案例9]
某教师在教学完模块8 Unit 1的Project部分后,在结课环节播放了一首脍炙人口的苏格兰民歌——Auld Lang Syne,让学生欣赏。
Auld Lang Syne
Should auld acquaintance be forgot,
And never brought to mind?
Should auld acquaintance be forgot,
And days of auld lang syne?
For auld lang syne,my dear,
For auld lang syne,
We' ll take a cup o' kindness yet
For auld lang syne.
(陈彦君,2008)
[评析]学生听完后发现歌曲里面有很多类似英语的单词,结合教师的讲解明白了苏格兰方言对英语语言文化的影响,也了解了此民歌是十八世纪苏格兰诗人罗伯特·彭斯(Robert Burns)根据当地人民用苏格兰方言口传的民歌记录下的,加深了对历史文化和名人的了解,拓宽了文学视野。
三、改进思考
笔者在平时的课堂观察中发现,很多教师对结课环节的处理并没有取得应有的效果,使得沉闷的课堂一直延续到下课。也有一些教师一直采用某种结课方式,课堂形式单调,缺少变化和活力。教师在课堂结课环节应避免模式化教学,而是要鼓励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增进对所学文本的理解。结课活动应把握以下几点原则:
1.针对性原则
(1)针对课型,提高课堂效率
不同的课型应采用不同的结课方式。案例5中,教师引用《伊索寓言全集》中的谚语,自然地从Welcome to the Unit环节过渡到Reading环节,引发了学生探究圣经谚语的欲望,主动从阅读材料中寻求答案,提高了后续课堂教学的效率。案例8中,教师针对课型特点,通过播放视频,并引用原著中的一个片段,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加深了学生对小说主题的理解,也培养了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
(2)针对学生认知水平,扩大参与面
学生的认知水平各不相同,教师在设计结课环节时应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尽量扩大学生的参与面。这样不仅可以体现以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案例6中,教师让学生完成形式多样含有颜色类词汇的翻译任务,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由于学生对颜色在汉语中的含义较为熟悉,英语基础较好的学生能结合对文本及中国文化的了解积极思考,如将红豆翻译成 a pea representing love;英语基础较弱的学生多直译为a red pea。最后他们通过讨论,一起得出了更准确的答案:love peas。在整个翻译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较活跃,讨论热烈,真正实现了优势互补,相互带动,无形之中扩大了活动的参与面。
2.启发性原则
启发不是暗示,不是把答案直接告知学生,而是给学生指出解决问题的途径,从而激励学生充分利用所学材料,发挥已具备的语言能力,积极参加语言活动(朱纯,1994)。
(1)启发学生的想象力,突破思维定式
启发式的结课是艺术的结课。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挖掘文本内涵,从多个角度启发学生的想象力,激活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内化所学语言。
案例2中,教师在课堂结尾让学生想象小男孩失踪的原因,学生的思维得以拓展,在回答时用到了be taken away by,be murdered by,I believe that等词组及句型,最后在课后将自己的想法形成文字,为有效的语言输出打下了良好基础,也拓宽了个性化语言的生成空间。
(2)启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其乐于学习
情感教育在结课环节的巧妙融入可以提升课堂的层次。教师在结课环节中应利用各种活动或任务启发、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情感体验理解文本,在文本的基础上建构个人意义(傅瑞屏,2011),使得学生乐于学习。
案例7中,教师以齐读诗歌作为结课方式。学生读后基于对文章及诗歌内涵的理解及个人的生活经历,自然升华出了cherish our Eves的体会,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对文本的理解中,体会到了学习英语的乐趣。
3.开放性原则
(1)营造开放的课堂气氛
教师应多利用开放性话语启发学生倾听、表演、思考,营造开放的课堂环境(赵立龙,2011)。在结课环节,开放的课堂环境与气氛有利于学生放开自我,缓解紧张情绪,提高学习效率。
案例7中的诗歌赏析、案例8中的视频赏析、案例9中的音乐赏析等,让学生从应试教育的题海中跳出来,全身心地投入到欣赏活动中,真正享受学习英语的乐趣。
(2)设置开放的课堂任务
开放的课堂任务使得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发挥的空间。在结课环节,教师若能设置开放型的任务,必定会激发学生的思维。
案例3中,教师在结课环节让学生讨论克隆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利弊,话题贴近生活,学生有话可说,不少学生使用了agree with,be in favor of等表述观点的词组。教师无需质疑答案的对与错,只要学生的答案符合逻辑,说出理由,就要表扬学生,鼓励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4.选择性原则
(1)选择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应从不同渠道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例如,将异国的风土人情、文化习俗、名人故事引入结课环节,并列出故事中出现的相应的生词。
案例5中的授课教师在介绍相关谚语时,有意识地把concept,principle,culture,come down from等词汇在黑板上列举出来,让学生在带着兴趣了解谚语的同时实现词汇的附带习得。
(2)选择时机,巧妙结课
教师应选择恰当的时机结课。教师对结课时机的把握至关重要,往往应安排在下课前的3~5分钟。课堂的生成终究是动态的,教师唯有把握好结课的时机,才有可能在课的尾声将课堂气氛再次推向高潮。
5.互动性原则
互动是交际的核心,因为它既是学习得以实现的途径,也是学习的目的,其本身就是重要的交际能力(程晓堂,2009)。在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之间的互动更为频繁,互动的作用也更为突出。
(1)加强语言形式的外显互动,促进意义建构
二语习得理论认为,语言学习的重要途径是在意义协商的过程中建构意义(Ellis,2003),在意义协商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通过说话的外显方式传达信息,沟通思想,建构意义。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接触语言、体验语言、学习语言和使用语言。
案例2中的结课环节,正是因为有了教师的问题“What’s your opinion of cloning? Do you agree with it?”,才引发了学生对课文中的目的语be in favor of,immoral等词块的输出,并在使用目标语言的同时建构新的意义。又如,在案例9中,教师在结课环节解释了民歌中的苏格兰方言对现代英语发展的影响,使得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材料,从而促进了对诗人及历史文化背景的新的意义建构。
(2)渗透隐形互动,引发思维碰撞
互动的内涵不仅限于以语言交流为形式的行为互动,也是学习者内部心理机制与外部社会环境的相互影响。这种隐形互动可能并不以促进行为互动的活动形式呈现,往往以教师话语为主要载体(刘鹏程,2010)。教师话语若能促进学生对社会、人生价值、行为思想的思考,也是一种隐形的互动。
在结课环节,教师若能与学生进行这种隐形的互动,必定能引发双方的思维碰撞,启发学生再度审视自己、社会和人生价值。案例4中的最后一个问题(What can you learn from his successful experiences if you want to be a success like him in the future?)就是很好的例证。
四、结束语
恰当的结课将英语语言知识与语言的学习隐含在各个任务与活动中,使课堂彰显活力,能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与人格修养,并能从不同角度感受到英语的语言美。教师应不断思考、开发与创新结课艺术,使英语学习更加有趣、有效并富有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