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湖北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的宏观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湖北论文,农产品论文,优势论文,产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湖北是农业大省,但不是农业强省。之所以说不强,主要是湖北农产品的竞争力不强,具体表现为“三低一高”,三低即:一是农产品优质率低,农产品的综合优质率仅60%,二是农业的外向度低,农产品出口仅2亿美元左右,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不足2%,三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程度低,对分散农户的网络带动作用不强;一高即农产品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高。如何把湖北农业做大做强,关键在于整合资源,充分发挥湖北农业的比较优势;打造品牌,提升湖北农产品的竞争力;合理布局,有序发展湖北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其中,科学规划和有序发展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又是关键中的关键。
一、树立整体观念
湖北农业目前正处于转型时期,传统农业的生产特点还很浓,规模化、标准化、市场化的程度不高,农产品竞争力不强。在这种格局下,发展优势农产品产业带,首先要全面分析湖北农产品的优势,选择若干优势农产品和优质产区,明确目标市场,确定发展思路,集中力量进行重点培育,尽快形成一批具有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带,辐射和带动湖北农业整体竞争力提高。为此,必须破除单一优势观念,确立“整体优势”理念。所谓“整体优势”包括“高、优、精”三个方面。
高,即农产品产量高。改革开放以来,湖北农产品供给不足问题已解决,农业和农村经济已经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但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国际国内市场的开拓,农产品的需求总量将不断增长,而农产品单位产量并不高,总量优势也呈下滑走势,特别是人口增长与耕地税减的矛盾不断在强化。近年来全省人口出生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人均耕地面积下降到0.89亩,低于全国人均1.2亩的水平,这种人增地减的态势,再次告诫我们,提高农产品产量,保证农产品有效供给是今后任何时候都必须坚持的刚性目标,也是构成优势农产品不可或缺的内容。
优,即农产品品质优。保证农产品有效供给,不断提高农产品产量,是湖北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的重要目标,但决不能因此而片面追求高产,忽视提高产品质量,重走数量型、外延式发展路子。近几年,湖北每年都要出现某些农产品此起彼伏的积压和卖难,究其原因,既不流通不畅,生产不适应的问题,更有结构不优、品质不优的问题。国内外农业发展的经验表明,无论在国内市场还是在国际市场具有优势或潜在优势的农产品,实际上都是集中在生态适宜性最佳、生产基础最好和市场潜力最大的地区生产的。树立整体优势的观念,就是要按照比较优势和优质化方向组织生产,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农产品的品种结构、品质结构,做到内在质量优(如安全性、营养性、适用性、高科技含量等)和外在质量优(如分级、包装、储存、形态等)的有机统一。
精,即农产品品种精。农产品品种结构的合理与否是增加农产品产量,提高农产品品质的基础。品种精包括四个方面:一是从空间上看除了常规品种外,多发展“名特稀”产品,打造农产品品牌和名牌,增加农产品品种,提高农产品增值能力;二是从时间上看,除正常季节产出的产品外,多发展反季节产品的生产,通过季节差价打造优质产品;三是对每一种产品本身多开发出不同用途的亚品种,以适应不同的消费需要;四是对每一个特定用途的产品分成不同的等级,以适应不同的消费档次。总之,优良品种是发展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的重要要素,必须大力培育、引进和推广,并按照生产规模化、产品标准化的要求,提高良种的集约化应用水平。
二、突出区域特色
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的形成和发展从总体走势上看,将逐步从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转变,由松散型向紧密型过渡。但也应该看到,由于市场需求和生产力发展的多层性,各地情况千差万别。一方面,由于历史沿革、资源禀赋、社会发育和市场经济发展的程度不同,造成经济启动的时序和产业在区域上呈现出不平衡性和多样性;另一方面,优势农产品产业带本身是一个多体系、多层次的复合系统,既有庞大的物质流,又有复杂的价值流,既有先进的技术流,还有快捷的信息流,“流”的顺畅是功能发挥的重要条件,而系统的整体功能又受“最小因子律”制约。由于不同地区影响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的形成和发展的关键问题不同,薄弱环节不同,瓶颈因素不同,从而使得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的形成和发展无论是具体的发展模式,还是规范的组织形态,都不可能整齐划一,而必须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从生产力发展水平出发,尊重农民的意愿,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
目前,在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的发展过程中,要注意两种倾向,一是沿袭计划经济时期的思想观念,寄希望于政府以强制性方式,搞运动式的强行推进,一哄而上;二是把一些先行地区实行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的某种模式在没有进行深入分析、把握本质、区分条件的情况下,盲目机械地照搬套用。事实上,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在我国农村的实践内容十分丰富,模式也是多种多样。如主导产业带动型是从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开始,形成区域性主导产业,在此基础上,实现产、加、销的规模经营;而龙头企业带动型则是以加工企业、冷藏以及运输销售公司为龙头,围绕一项产品或产业实行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以畜产品优势产业带的建设为例,湖北目前可以按照“公司+自办饲养场+合同饲料场”或“公司+产业协会+农业养殖小区”的模式合理布局,逐步建设猪、蛋、奶优质产业带。即长江流域优质三元猪产业带、江汉平原优质禽蛋产业带和宜黄高等级公路沿线奶牛产业带。由此可见,不同的模式对应着不同的条件,不同的条件又蕴含着不同的形式。因此,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的形成和发展不可公式化、概念化、简单化地对待,不能唯模式,而应根据各地实际和生产力水平灵活运用,让实践进行选择,有步骤、分阶段地推进。
三、选准优势产业
优势产业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能充分利用区域资源优势和资源潜力,布局合理,产品市场需求旺盛,技术含量高,具有较强产业关联性,且在产业结构中处于主导地位的产业。在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的形成和发展中,选好、选准优势产业的真谛,不在于它本身的发展,而在于它的激活效应、乘数效应和升级效应。通过优势产业的培植,带动经济发展主导部门的技术进步和优先发展,带动千家万户的农民发展区域经济并参与国内、国际经济大循环,带动农村产业结构的升级,使农村产业结构不断由低级向高级演进。然而就湖北各地优势产业的发展来看,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一方面是优质产业缺乏特色,优势不优,力量分散,不仅市场占有率低,而且功能不完善,主导地位不高;另一方面受地方保护、行政区域壁垒的制约,布局重复,结构趋同,既缺乏合理的分工,又不能形成规模,其结果必然导致相同产业共同生产后的低水平过度竞争,形成同类种群同向增长的拥挤效应,由此而推动市场费用上升,阻滞产业化链条的延伸。由此看来,选好、选准优势产业不仅仅是优势资源的利用、优势项目的选择问题,而且是发展战略的转换与生产要素的重组问题。有关研究表明,目前湖北具有规模优势的农产品(总产量在全国的排序)依次为:油菜和淡水产品居第1位,稻谷居第3位,蔬菜居第4位,生猪居第5位,柑桔居第6位,反映出这6种农产品生产在全国具有较强的规模优势;而湖北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排序依次为:1.柑桔,2.特种水产品,3.蔬菜,4.生猪,5.水稻,6.棉花,7.油菜籽,8.大豆,9.小麦,10.玉米。即柑桔、水产品等比较优势大,小麦、玉米比较优势小。为此,在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的形成和发展中,确立优势产业发展战略必须全面分析规模优势和比较优势,有舍有取,合理配置。同时要有意识地打破生产要素流动在各个部门之间处于相对平衡、相对停滞的局面,在部门之间、产业之间、区域之间培育新的生长点和发展极,把有限的生产要素集中在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部门或行业中,使其快速增长,通过产业带的建设,带动和凝聚相关产业,发挥群体优势,并通过产业链的延伸和协作空间的扩宽,使相关产业和配套产业相得益彰、使优势产业带协调发展。
四、延伸产业链条
社会化大生产的不断发展,与农业密切相关的农用工业、农技推广、市场营销、贮藏加工等将逐步从传统产业中剥离出来,成为相对独立的产业(行业),并在自下而上的发展中形成一种以农业生产为中心的既相互制约、又相互促进的产业链。产业链由产前、产中、产后各参与者主体以一定的组织形式联接而成。通过产业链,将农业拓展延伸到二、三产业,将农工商融为一体,减少中间环节,节约生产交易成本,增加生产经营利润,使整个产业带实现种养加、贸工农、产供销综合经营的有序发展。在发达国家,农业的产业化链条是非常长的。据美国农业部的统计,1995年全美食物销售值中,产销各环节的份额分布大致是:农场主(即生产)占25%、运输占6%、加工占33%、批发占10%、零售占26%,排在第一、第二位的是加工、零售,而不是生产,这表明农产品产后环节的增值空间大,中间环节利润商。现在我国农产品生产在产量上与世界农业大国相差无几,但在产后领域却相距甚远。因此,推进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的形成和发展最主要的问题还不是“一体化”,而是要加长、延伸产业链。一是延伸生产链,主要是把国内外的新技术、新品种应用到生产领域,提高科技进步的贡献率,目前湖北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为45%左右,与发达国家的70%~80%的贡献率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同时,在生产过程中增加新工序和新工艺,提高产量和质量,使产品品质升级,实现生产环节的初级增值。二是延伸加工链,主要是发展系统加工、深加工和精加工,使产品形态升级,实现加工环节的再次增值。三是延伸营销链,通过拓宽市场,扶持和利用多种“二传手”,实现产品的价值转化,获得最大利润。延伸产业链,当前应注意两种倾向:一是不能强拉硬配,搞“包办婚姻”。延伸产业链是从农业总体上讲的,各个地区和企业该不该延伸,怎样延伸,则要视具体情况而定。如果在市场条件、企业条件都不具备时,强行延伸产业链,新延伸的链条可能会因战线过长而使经营主体鞭长莫及,一遇风吹草动,产业链就会断裂。二是注意在深层次上研究产业链的联结方式。产业链的联结,核心是利益问题。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产业链才牢固,否则,产业链再长,也会因缺乏利益驱动和制度约束而中断。
五、完善利益机制
利益机制始终是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形成和发展的核心,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就是要让农民在产业带的发展中得到实惠,增加收入,这应是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形成和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如果利益机制不健全,农民在产业带的发展中得不到合理的收益,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的形成和发展就难以展开、难以持久。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的形成和发展涉及多方利益主体、多种连接关系,在利益总和既定的前提下,各利益主体是依据其在利益共同体内所处的地位和所发挥的作用进行分割的。众所周知,农户一般从事的是初级产品的生产,处于出卖原料的地位,是价格的消极接受者。而收购、加工和营销企业,特别是龙头企业,一般处于主导地位,不仅极易形成非政府买方垄断,对价格有绝对发言权,而且这些企业到底获多少利、利润如何分成及其利润返还比率,分散的农户是无法知晓的,更无权参与决策。在这种情况下,实行利润分成或利润返还也只能算是一种“良心账”,或者是一种安抚行为。因此,建立利益协调机制,通过利益纽带使产业带中的各个主体都能获得平均利润,农民的利益才能得到落实。保护农民利益首先必须牢固确立农户的市场经营主体地位,尽快建立起以充分发挥农民民主权力为实质、真正代表农民利益、属于农民与政府之间的中介组织和利益表达机制,由他们为农民办事说话,从市场获取信息,提高谈判地位,从而把农民分散的、零星的、单个的经济行为纳入到有组织、现代化的市场经济活动中来。二是大力发展行业协会。行业协会能在参与解决国际贸易纠纷,加强行业自律,维护行业秩序,减少无序竞争等方面发挥作用。目前,湖北发展行业协会的主攻方向是:精心培育大量农产品主要是粮、棉、油等产品的行业协会,尽快建立出口量较大如猪、香菇、蜂蜜等产品的行业协会,积极鼓励农民因地因产品制宜创办各种基层行业协会。三是合理分配利润,保证农业的平均利润率。农业所得利润率偏低,就会导致农业萎缩,由此其他各环节便会成为无源之水。当然,农业利润率过高,又会影响对农产品加工营销的投资,从而阻滞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的形成和发展。为了保证一体化链条内利润率的合理分配,农民应参与经营与决策,特别是参与财务与人事的监督与决策,否则,农业利润的获取和农民利益的保护很可能是一句空话。
六、加强宏观调控
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和推动。问题的关键是政府该如何引导,如何推动。现在有一种倾向,一方面各级政府可能会把发展优势农产品产业带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主要工作,政府希冀运用行政力量,通过统一规划和加强领导来快速推动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的生成;另一方面是各级政府及管理部门都有自身的独立利益,利益的不一致和信息的不对称,使得他们在行使权力时缺乏相应的责任约束,可以享受行使权利得到的利益,而不必承担相应的决策风险。政府行为一旦融于这种利益格局之中,必然会以“引导”、“规范”的名义,指挥或插手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的发展,或者指定所属企业为龙头企业,或者生拼硬凑一条龙,或者下任务、压指标,以行政命令推动产业带的形成。看来界定政府职责,规范政府行为,研究政府在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中的作用刻不容缓。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的形成和发展是农业经营主体的自主行为,一切取决于经营主体的自我和自觉的选择。政府的职责是为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的形成和发展创造良好的软硬环境,承担宏观调控任务;政府的作用应体现在全面提供和改善服务、发育和培植市场、理顺和协调利益关系等方面,通过政府因势利导的组织,做一些市场不能为、农民做不了的事。具体说就是要做到:第一,在发展方向上,有所为,有所不为。紧紧抓住湖北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进行优先发展和集中开发;在总体采取高新技术与传统技术兼顾、结合的前提下,对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产业和具有竞争优势的企业和地区,应不失时机、千方百计地促进其占领技术制高点;集中扶持发展一批产品有竞争力、技术有成长性、对农户和整个行业有较强辐射带动力的“龙头”企业;选择一部分生产和技术基础好、通商条件方便又易于进行封闭式管理的地区,建立“出口保护区”,高密集度投入资本、技术、信息和政策,完全按国际惯例进行规范运作和管理。第二,在发展方式上,出奇制胜,差别发展。目前湖北农业在整体上还处于传统农业阶段,在时间紧迫,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必须采用“差别发展”、“错位经营”等超常规的思路和方法,选择和扶持那些最具增长或出口潜力的产品、企业和地区以时间换空间,出奇制胜,有效抵御国外廉价产品和跨国农业公司的强大冲击。第三,在发展规划上,突出优势,合理布局。农业部最近已经编制了专用小麦、专用玉米、高油大豆,“双低”油菜等11种产品的优势区域规划,湖北应尽快组织专家,制定“湖北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布局规划”,优先选择资源条件好、生产规模大、市场区位优、产业化基础强、环境质量佳的集中产区,重点扶持,优先发展,力争在3~5年内,做大做强一批优势农产品产业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