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花菜种植技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黄花菜论文,种植技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黄花菜是一种营养价值高、具有多种保健功能的珍品蔬菜。黄花菜属百合科萱草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又名金针菜、健脑菜、忘忧草、萱草等。 1 生物学特性 黄花菜株高约1.6m,节狭长,对生于黄花菜的短缩茎上。短缩茎是一个厚度为3mm左右的圆盘,是黄花菜的重要器官,其发育的好坏直接决定着黄花菜分蘖多少、生长好坏等。花薹从叶丛中抽出,高80~90cm,顶有花枝4~8个,花枝梢端持续分化出30~60个花蕾。花蕾5~10cm长,花为淡黄、黄绿或黄色。黄花菜根系发达,分布在地下20~40cm的土层中,其纤细根部由肉质根和块根组成,这些根群贮存营养和水分,减轻盐碱危害,提高黄花菜的抗旱、抗寒能力,使其在-30℃以下时仍可安全越冬。 2 生长周期 黄花菜在秋季或第2年春季定植。秋天定植的黄花菜第2年就可采摘;春季定植的黄花菜当年秋季进入采摘期,但花蕾数量不多。黄花菜在定植后第3年进入盛产期,定植一次能连续采收15~20年,采收10年后产量下降。 主要生长阶段分为苗期、抽薹期、蕾期和秋冬期等。无论春季定植还是秋季定植,对黄花菜的生长阶段都没有影响。苗期在3~5月间,抽薹期在5~6月间,花蕾期在6~9月间。 黄花菜是一种喜光、喜水、耐盐碱的植物,适宜生长温度为5℃~30℃,黄花菜对土壤要求不严,在pH 5.0~8.6的土质中均可栽培。 3 分株繁殖 黄花菜种苗繁殖一般有分株繁殖、短缩茎切块繁殖两种方法,生产中多采用分株繁殖法。分株繁殖是从母株丛上挖出一部分或全部根茎繁殖黄花菜幼苗的方法。包括选苗、挖苗、分苗和定植等环节。 在种植黄花菜前选好地块,通常选择土层深厚肥沃、耕作层厚度在30~60cm的壤土、黏壤土和沙壤土进行栽培。深翻20cm以上,每亩撒施25kg复合肥作为底肥,把底肥翻入土中,耙细、耙碎。 选苗、起苗 选择生长健壮、无病害的多年生老黄花菜丛作为母根,挖去株丛1/4到1/3的分蘖作为种苗。挖苗时尽量连根挖起,随即将起苗坑填埋好,并给剩余苗株培土,保护黄花菜根部。挖苗可在黄花菜采收结束后至第2年4月进行。挖苗也是改善黄花菜产量的有效方法,当发现黄花菜因种植年限长而减产时,可将黄花菜的老株挖去2/3,提高老株萌蘖力。 去掉种苗上的泥土,适当用力将种苗掰开,以自然分蘖为参照,以1蘖或2~3蘖作为一株。修苗时,将衰老须根和块状肉质死根及过长的条状肉质根去掉,留取3~4条5cm左右的肉质根。修整后的小苗生根能力很强,长势更旺,种苗修好后即可定植。 定植分为秋季定植和春季定植两种。 秋季定植多在9月中下旬前后进行,适宜的温度为旬平均气温18℃左右。 春季定植选择在3~4月,可适当提前,否则会因新根生长不足便进入抽薹期,影响植株营养积累。采用等距法,行间距约80cm,等行距栽培便于采摘,同时便于对黄花菜进行田间管理。 可用小木棍、细绳、白石灰等在田间作好标记,确定开垄沟位置,犁出一条宽20cm、深12cm的垄沟,定植时把种苗依次斜放在沟的一侧,苗间距在10~15cm。可依土壤状况确定合适的种植密度,耕层深厚肥沃的,分蘖较多,可适当稀植;土壤贫瘠的,可适当密植。定植前将垄沟轻浇一下,浇湿浅表层土即可。覆土时一手扶种苗,把种苗根茎部分封入土中,轻轻压实周围土壤,覆土标准上不封顶,下不见根。黄花菜栽植的深浅与产量关系密切,适当浅栽可使黄花菜及早分蘖,提前进入盛产期,栽培的适宜深度在10cm左右。 4田间管理 苗期指新发苗或定植苗出土生长到花薹开始显露前这一段时期,属于黄花菜的营养生长阶段。 中耕除草 中耕深度约10cm,除草时锄头不可距幼苗过近,以免碰伤幼苗。苗期需中耕除草1~2次。 浇水施肥 黄花菜在苗期多处于干旱少雨季节,应及时浇水,保证土壤含水量在60%~70%之间。浇水要浇透,等到土壤快干透时再浇第2次。黄花菜苗期短,为40天左右。施肥工作应尽早进行,可采用穴施或沟施两种方法,每亩施复合肥25~40kg。 病虫害防治 管理得当,苗期黄花菜病虫害发生较少,应做好预防,可选用15%的三唑酮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3%甲维氯氰800倍液或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对蚜虫、红蜘蛛、叶枯病等进行预防,每隔半月喷施1次,交替使用,可在苗高5cm、10cm时分别进行喷施。 抽薹期管理 抽薹期指花薹露出新叶到花蕾分化前这一时期,是黄花菜由营养生长阶段向生殖生长阶段转变的时期。 水肥管理 抽薹期黄花菜对水分特别敏感,如缺水就会造成抽薹延迟,甚至不抽薹,影响花蕾数量,个头发育,减少黄花菜的产量。此期应充分浇水,使耕层土壤全部湿润,一般每隔1周浇水1次。 抽薹期黄花菜需要大量营养,一般在花薹开始抽出时和花蕾开始分化时各施肥1次,以施速效化肥为主,每亩施尿素22.5kg、过磷酸钙15kg、硫酸钾7.5kg。此期施肥总量应占全年施肥量的30%左右,施肥与浇水可结合进行,以提高肥料利用率。 病虫害防治 抽薹期是黄花菜病虫害防治的重要时期,主要病害为叶枯病,虫害为红蜘蛛。 叶枯病主要为害叶片和花薹,发病初期,在叶尖端和边缘上出现水渍状小点,以后从叶尖逐渐向下蔓延形成黄褐色长条形病斑,并在其上产生大量黑色霉点,严重时全叶干枯,形同枯燥的茅草,常导致植株整片枯死。叶枯病常用防治方法是:用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喷雾防治,每隔7~10天喷雾1次,共喷2~3次。 红蜘蛛主要活动于叶片背面,靠吸食叶片的叶绿素颗粒和细胞液生存,使叶片受到破坏,呈现出灰色斑块状,为害时会传播大量病菌,使植株受到感染。及时防治也是控制叶斑病和蚜虫的有效方法。防治方法:用1.8%的阿维菌素乳油4000~5000倍液或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500倍液喷雾防治,每隔5~7天喷1次。 花蕾期管理 花蕾期指花薹分化出花蕾到采摘结束前的一段时间。 水分管理 花蕾期在每年6~9月,此时正值雨季,应视雨量决定是否灌溉,保持地表湿润为好;若遇连续阴雨,要及时排除积水,减少病虫害和落蕾的发生。 施蕾肥 可催蕾壮蕾,提高成蕾率,防止黄花菜脱肥早衰,延长采摘期。蕾肥在采摘后5~10天时施用,此期要补充大量营养,用总含量大于45%的高浓度复合肥撒施,每亩用量在45kg左右。 5 采收 6月末7月初,黄花菜花蕾陆续达到采收标准,要及时采摘。黄花菜采收期极短,如采摘不及时,黄花菜在一夜之间花蕾竞相开放,失去商品价值。 黄花菜可当鲜菜销售,也可加工成干菜销售,用途不同,其采收标准不同。采收鲜菜标准是4~5cm,采收干菜标准5~7cm。 采收过早,花蕾未长足,分量轻;采收过迟,花蕾裂嘴或开放商品性差。鲜食黄花菜应在商品成熟期进入市场,在花蕾还有一天多不到两天就要开放时采收。干制黄花菜在花蕾开裂前2小时进行采摘,这样的黄花菜制成的商品色泽油亮、丰满有弹性,品质最好。采摘时间在9~10时或15时前进行,阴天和雨天应在13时前进行。 采后商品处理 采后的黄花菜按用途进行挑选,分级后装入专用塑料袋,及时装运到指定地点,每包装量10kg。 采收后植株管理 秋、冬季是黄花菜进行光合作用积累有机养料的重要时期。 一要保证黄花菜的水分供应,采摘后期叶片与花薹大部分保持绿色,制造的营养通过叶片回流到庞大根茎并储存,用于来年的花薹分蘖和叶片生长发育前期所需的养分。采收结束后到11月,黄花菜的叶、薹等组织还能持续保持绿色,这对黄花菜非常重要。 二要使地表干净,叶片枯黄后将地上部分齐地割去,运出大田,可降低越冬害虫数量。 三要培土回根,保护黄花菜的地下组织顺利越冬,所用土壤要经过消毒的安全干净的细土。 四要深翻松土。黄花菜此时比较娇嫩,既怕涝又怕旱,在黄花菜周围深翻松土可保持土壤中的水、肥、气、热的协调,为黄花菜的根系创造正常的生长发育环境条件。 联系电话:0431-81919599花椰菜栽培技术_黄花菜论文
花椰菜栽培技术_黄花菜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