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公司在华制造业投资与市场垄断,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在华论文,跨国公司论文,制造业论文,市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发表的《2004年世界投资报告》显示,如果不计卢森堡的特例(FDI流入额为870亿美元,FDI流出额达960亿美元),2003年中国第一次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外国直接投资接受国(如图1所示):中国2003年吸收外国直接投资额达到535亿美元,比2002年高出8亿美元;截止到2003年12月底,全国累计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465277个,合同外资金额9431.30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金额5014.71亿美元。(注:商务部网站公布的数字。)
图1 2003年接受外国直接投资最多的前十国 单位:十亿美元
附图
资料来源: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
据最新资料统计,《财富》500强企业中已经有400多家投资中国内地,投资项目达2000多个。伴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跨国公司加快了投资中国市场的步伐,并呈现出新的投资方式——从合资合作走向独资控股,从绿地投资发展到并购本土企业或上市公司。在跨国公司带来先进的技术设备、管理经验、国际市场渠道的同时,随着跨国公司投资规模、生产经营规模的扩大,最终将可能形成跨国公司垄断市场的局面。中国商务部公平贸易局于2004年5月公布了一份题为《在华跨国公司限制竞争行为表现及对策》的报告。报告指出, 一批跨国公司目前已经利用自己在技术、品牌认知度、资金、管理等方面的优势地位来阻碍、限制市场竞争,从而统治中国的相关产品市场。这个报告使人们注意到跨国公司带来的市场结构与竞争政策的问题。随之,反垄断、维护市场竞争秩序的呼声越来越高。制造业作为跨国公司投资的重要部门已经受到一定的冲击。在制造业的一些产业部门,跨国公司已经具备了较高的市场集中度与进入壁垒等垄断行为的结构性前提。
一、跨国公司在制造业的投资引发市场垄断
根据商务部公布的统计数字看,截至2003年,制造业的外商直接投资金额达到全部外资总额的63.66%,是我国吸收外资份额最多的行业(参见表1)。
表1 外商直接投资行业结构(截至2003年)
行业名称
项目数(个)
比重% 合同外资(亿美元) 比重%
总计465277 1009431.31
100
农、林、牧渔业 13333
2.87
180.361.91
采矿业 524 0.11
16.81 0.18
制造业 338952 72.85 6003.98
63.66
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654 0.14
56.82 0.6
建筑业 10040
2.16
242.492.57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52351.13
238.132.52
批发和零售业23565
5.06
288.423.06
金融业 48 0.01
8.65 0.09
房地产业40941
8.81808.96
19.18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15438
3.32
301.7 3.2
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察业 35280.76
41.59 0.44
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10333
2.22
163.191.73
教育14820.32
25.86 0.27
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 12040.26
54.33 0.58
资料来源:中国投资指南网站。
在制造业中,跨国公司在华投资最密集的行业主要集中在国家政策重点鼓励的产业、市场前景广阔的基础工业或垄断性较强的行业,如微电子、汽车制造、家用电器、通讯设备、办公用品、仪器仪表、制药、化工等行业。因为我国的制造业与发达国家相比,在产业结构、产品技术含量以及高端产品的研发能力等方面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所以跨国公司通过充分利用其资金优势、技术优势,迅速占领我国市场,形成市场集中、竞争不充分的局面。
中国商务部公布的《在华跨国公司限制竞争行动表现及对策》中的统计资料显示:
(1)在软件行业方面:软件产品主要分为三大类即操作系统软件、支撑软件、应用软件。其中,操作系统软件、支撑软件市场基本被国外软件垄断。比如,微软(中国)公司的桌面操作系统软件的市场占有率高达95%。
(2)在感光材料行业方面: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市场占有率高达80%以上。其中柯达公司超过50%;富士公司超过25%;其它如柯尼卡公司等占8%~9%。目前,国内企业生产感光材料(胶卷)的只有乐凯一家,市场份额15%左右。2003年10月29日,柯达公司以4500万美元现金出资和提供一套用于彩色产品生产的乳剂生产线和相关的生产技术,换取了乐凯公司转让其持有的乐凯胶片股份有限公司20%的股份,市场优势地位进一步加强。
(3)在手机行业方面:2002年,跨国公司手机市场占有率为70%,其中摩托罗拉占26.8%,诺基亚占16.7%。国产品牌手机市场占有率为30%,其中波导占9.9%,TCL占7.8%。值得注意的是,国产品牌手机市场占有率呈逐年快速上升趋势。
(4)在照相机行业方面:无论是传统相机还是数码相机,跨国公司在市场上占有绝对垄断地位。以上海市场为例,传统相机产品,奥林巴斯市场占有率为25%,美能达占20%,位居前列;数码相机市场,佳能占24%,索尼占22%,尼康占20%。
(5)在轮胎行业方面:目前,世界轮胎销售收入前十名的企业除德国大陆公司外,均在中国有合资或独资企业,有的还不止一家。市场竞争主要在米其林、普利斯通、固特异、佳通、锦湖等跨国公司之间开展。
(6)在软包装行业方面:利乐公司(瑞典)是全球最大的软包装供应商,控制全球75%软包装市场份额。在中国,利乐公司控制95%无菌软包装市场,占绝对垄断地位。伊利、光明、三元等国内乳业巨头都使用利乐的无菌灌装生产线及相应的包装材料。
二、跨国公司形成制造业垄断的原因分析
1.内因
我国制造业的特点是“大而不强”——优势体现在数量方面,在质量与创新上处于弱势地位。虽然从总体规模看,我国的制造工业仅次于美国、日本和德国,已经达到了世界第四位,尤其是钢铁、水泥、化纤、化肥、电视机、电冰箱、摩托车等诸多产品领域里,年产量都是世界第一;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首先,产业结构不合理,装备制造业发展滞后。衡量国家核心竞争力关键的装备制造业的工业增加值仅在我国制造业中占26.46%,比发达国家约低10%。国民经济和高技术产业发展所需要的装备严重依赖进口。2001年,进口的装备制造业产品约1100亿美元,占全国外贸进口总额的48%左右。其中,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装备的95%、轿车制造业装备、数控机床、纺织机械及胶印设备的70%都要依赖进口。
其次,产品技术含量不高,以生产低端产品为主。我国工业产品增值率仅为26.23%,与美国、日本及德国相比分别低22.99、22.12及11.69个百分点。(注:胡兆珀:“战略研究破题在即——访制造业发展科技问题研究组组长徐匡迪”,转自中国可持续发展信息网2004年3月11日。)比如钢材的进出口,中国在大量出口廉价钢材的同时,又在大量进口着高附加值的钢材。
再次,从高端制造业来看,企业在研发能力、营销能力、管理机制等方面与国外企业差距较大。例如,中国在芯片领域所获得的发明专利仅13项,而英特尔拥有的芯片专利达数万项。(注:“冲破国际专利壁垒 中国芯片产业面临三项调整”,中国新闻网2004年6月22日。)由于技术差距明显,我们停留在IT产业价值链分工末端的地位不可能根本改变。
以上差距形成了我国制造业不利于与跨国公司竞争的弱势。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在进入中国市场后,很容易以其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在高端制造行业控制中国市场,从而形成限制性竞争的局面。
2.外因
联合国跨国公司研究中心曾特别指出:“典型的跨国公司是一个规模庞大的厂商,以寡头垄断为主,拥有成亿元的销售额,其子公司分散在几个国家。”(注:李琮:“当代国际垄断——巨型跨国公司综论”,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第31页。)可见,追求市场垄断是跨国公司的本能。进入中国市场的大型跨国公司具有垄断市场的先天优势,这是国内企业所不具备的特殊优势。例如:
(1)规模优势。企业只有达到相当规模的生产,才能有效率,才能具有占领市场的优势。跨国公司突出的特征之一就是其巨大的规模。无论资产额、产值、销售收入或雇佣的工人数,都是其他企业远不可及的。庞大的规模就产生了巨大的规模优势。
(2)科技优势。各大跨国公司平均把收入的5%—10%投入科技研究和开发,数额往往高达十几亿或几十亿美元。如此巨大的资本力量可以集中大量专门人才,承担重大科技项目的研究,实现重大技术创新,开发新产品。
(3)人才优势。对于所需的各方面专门人才,跨国公司可以以其丰厚的薪水、奖金、津贴吸引并留住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同时,跨国公司有能力斥巨资组织人员培训和人力资源开发,使广大职工通过不断地充实新知识、新技术来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人才也是资本,尤其在知识经济的今天,人才荟萃的跨国公司在市场竞争中的实力是其他中小企业难以比拟的。
(4)无形资产优势。跨国公司的有形资产与无形资产相互联系,相得益彰。以雄厚的资本投入研发,才能研制和生产独具特色、质量优异的产品,具有强大的广告宣传能力,广泛的营销网络,才能把产品推向广阔的市场,以致享有盛誉,这样才会形成品牌。因此,无论是品牌效应、商标权还是专利权,跨国公司给予这些无形资产强有力的扶持和保护,从而又通过这些无形资产为企业开拓广阔的市场空间,这是东道国的中小企业望尘莫及的。
(5)管理优势。大跨国公司不仅对管理的要求比其他企业更高,而且更需要有全球战略的管理。要求管理者既着眼于全球,着眼于长远,又要紧紧把握当前的世界科技、生产、市场,乃至全世界的经济和国际关系的动向。大跨国公司可以不惜重金选聘这种优秀的管理专家担任企业的管理者。这种高素质、高水平的管理又构成跨国公司控制市场的有力工具。
(6)资金优势。跨国公司已呈现高度国际化的融资特点,在世界范围内发行的股票往往数以亿计。以巨额资本为依托,跨国公司在资金、价格上的竞争往往使东道国的中小企业束手无措。如松下公司不惜代价向我国倾销大屏幕彩电,他们声称,即使损失30亿美元,也要在中国大屏幕彩电市场占有绝对优势。再如,柯达公司为进一步拓展中国数码冲印市场,与中国银行连手推出贷款计划,为加盟柯达快速彩色连锁店的投资者提供最高达100万元人民币的融资。这些以雄厚资金为基础的营销策略是国内企业难以企及的。
正是由于跨国公司具备上述优势,我国制造企业在本土市场的竞争中往往难以企及其优势地位。而通过垄断地位获得超额利润又是企业的天性,跨国公司的发展战略无疑是以其经济利润为主导的。在这样的主、客观背景下,中国制造业面对跨国公司垄断,竞争成为利用外资发展经济过程中的必然。
三、跨国公司垄断对我国制造业的影响
(1)使我国丧失资源的控制权。跨国公司在华投资后,虽然可以在短期内带来资金及就业机会,但是其把在中国开采出来的稀缺资源陆续运回母国,将使我国付出稀缺资源、战略资源流失的巨大代价,会加剧我国经济发展与资源供给的矛盾,导致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失去资源保障。从表2可以看出,在与资源开发相关的行业中,外资的投入金额增长迅速。其中,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的外资金额同比增长达到了196.96%。一旦大型跨国公司以其资本优势、技术优势在我国市场获得垄断地位后,将控制我国资源开发的市场。这将直接影响到我国的经济安全,后果不堪设想。
表2 2003年外商直接投资主要行业参考数据
行业 项目数(个)同比(%)外资金额(万美元)同比(%)
采矿业211 28.6665566 72.14
石油、天然气开采业 14 75 13462 93.11
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 92 48.3951065196.96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
1812 14.18
713106 91.67
非金属矿物制品制造
1359 21.88
355103 30.1
合成材料制造 342 26.2
160592 89.05
资料来源:商务部公布的相关资料。
(2)造成我国企业无形资产的流失。跨国公司为了在东道国获得垄断地位,必然要消灭东道国市场的竞争企业、竞争产品。通过直接投资、购并东道国市场的竞争企业是迅速占领市场的捷径。因此,被购并企业的自有、本土化的品牌往往在并购后被跨国公司的外资品牌替代。比较典型的是日化行业,现在中华牙膏品牌依然在,但在联合利华手中经营几年也看不见广告;曾经广为人知的美加净护肤品也已不见了踪影。品牌的形成绝非一日之功,国内企业的知名品牌就这样在跨国公司的购并中毁于一旦,实在可惜。而且,品牌的流失实际上是一种无形资产的流失,这给我们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使被购并的国内企业失去了创立自有品牌的机会,未来独立发展的空间受到严重限制。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也就不会真正建立,只能沦为世界的加工制造地。
(3)将冲击我国制造业的支柱行业。按照《在华跨国公司限制竞争行为表现及对策》,目前涉及到跨国公司市场集中问题的行业是软件业、手机业、软包装业、感光行业、轮胎业、照相机业,似乎并没有涉及我国制造业的支柱行业。但是,从国际投资的浪潮看,支柱产业的安全应引起足够的重视。目前,跨国投资正在由绿地投资向跨国购并转变,这次企业购并的高潮使全球生产集中程度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国际垄断组织的实力大大增强。这次跨国购并的主角是大型跨国公司,购并的对象也是大型企业,呈现出“大鱼吃大鱼”的局面。由于我国市场的开放是渐进式的,所以这次跨国购并的浪潮没有席卷到中国。2003年4月,我国出台了《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暂行规定》。随着我国市场的逐步放开,跨国购并的投资模式将大举进入中国。下一轮的世界购并浪潮可能就会发生在我们身边。届时,我国的支柱产业:钢铁业、汽车产业、 加工组装业的大型企业就会成为大跨国公司的购并对象。如果国家的支柱产业被跨国公司垄断了,中国的工业化道路将无从谈起。
(4)将造成人才流失。一旦跨国公司在东道国市场处于垄断地位,其生产经营规模势必要扩大,从而增加了对人才的需求。由于跨国公司的资金优势和管理优势,既可以为员工提供丰厚的薪水又可以提供最先进的培训计划,所以,东道国的优秀人才将以跨国公司作为供职的首选。现在,跨国公司在华投资已经引发了优秀人才流失的问题。据网上调查,大学生毕业后的理想工作之一,就是成为跨国公司的员工。这对于国内的中小企业来说,是个沉重的打击,人力资本流失的现象值得重视。
(5)难以获得技术扩散的正外部效应。跨国公司为了保住市场垄断的地位,对于技术优势格外重视。虽然跨国公司逐渐在东道国建立技术研发机构,但是,出于技术保密和技术领先的考虑,这些研发机构大多从事产品的适应性开发,即对新产品的本地化进行研究。而有关新产品的核心技术仍然掌握在外方人员手中,创新能力仍在跨国公司的母公司。东道国将难以获得技术扩散的成果。
四、制造业应对跨国公司垄断的办法
跨国公司并购与竞争和市场结构之间的关系取决于东道国市场的当地竞争强度、领先企业行为与技术、东道国市场对贸易的开放度等诸多因素。如果东道国市场的竞争性不够,外资的进入将有助于打破原东道国市场的垄断,提高市场竞争度,从而促进东道国该产业的健康发展;如果东道国市场的竞争程度较强,跨国公司的进入将使竞争更为激烈,在这种情况下,若跨国公司在该产业已经发展成熟,具有较强的优势,则对东道国的产业构成威胁。与服务业和商品零售业比起来,我国制造业对外开放较早,市场竞争程度较为激烈。所以,制造业成为遭受跨国公司市场集中影响最大的行业。制造业中的低端工业部门凭借廉价的生产要素,尚具备一定的迎接外来竞争的实力;在高端工业部门,我们较弱的技术创新能力使我们处于绝对劣势的地位,而在技术领域,跨国公司恰恰具备绝对优势,跨国公司将利用自己的技术、资本的优势,通过对华投资以及购并我国企业挤占中国高端工业品市场。逐渐扩大的市场将提高跨国公司的市场集中度,从而具备利用其市场优势地位限制市场竞争的能力。这对于保护本国资源、保护民族品牌是极为不利的;而且,购并后的跨国公司仍掌握其核心技术,这使我国通过引进外资学习先进技术的计划落空。对此,我们要积极采取对策,引导、监督、管理、利用外国资本,防止和杜绝它们的消极破坏作用。
(1)要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反垄断的法律、法规。针对经营者搭售和附加不合理条件、掠夺性定价的限制竞争行为,规定相应的行政处罚;对价格歧视、滥用知识产权拒绝交易、独家交易、联合抵制等限制竞争行为做出相应的规定。进一步充实在跨国购并方面的法律法规。针对现有的三部外商投资法律对于跨国公司以购并方式进行直接投资没有涉及的问题进行补充,对因购并可能产生的垄断问题做出相应规定。制订《反垄断法》时,不可照搬西方的模式,必须处理好国内目前存在的行政垄断问题。制订《反垄断法》应该将涉及中国经济安全的行业划出法律适用范围。
(2)多方引进外资,形成外资并购母国多元化格局。例如,新加坡在利用外资推动经济发展中,多方吸纳外资,政府经济政策能够得到有效执行,较好地实现了政府预期经济目标。而加拿大则由于外资来源过于单一,仅依赖于美国,致使国内经济结构比较脆弱。国内企业如能在引资过程中注重引进竞争机制,让外资之间展开竞争,则可处于主动地位,获得较好的效果。如广州为解决标志汽车公司的问题,曾与欧宝、现代、本田等外商广泛接触,权衡各方的利弊,最终与本田建立合作关系,从而在价格、股权比例、技术升级、长远发展等方面取得了较为有利的成果。
(3)慎重对待稀缺资源开发、市场优势明显的投资并购业务。我们要注重长远的发展和产业安全,争取有条件地合作。尽可能处于相对控制的地位,谨防跨国公司掌握稀缺资源及市场优势的控制权。
(4)加强无形资产保护。通过完善知识产权的有关立法,与外商投资的相关法律要协调一致,对通过合资、合营、购并方式进入中国的外国企业要求其依照中国的相关法律法规,不得擅自停用原有企业的品牌,不得损害原有企业的版权、著作权、商标权、专利权。我们在与外国企业合作时,也要慎重对待无形资产,不可轻易作价出售。
(5)结成战略联盟。大跨国公司进入东道国市场后,往往与当地企业结成战略联盟,进行合作。虽然这种战略联盟有利于跨国公司以较小的付出扩大业务范围、进入新市场,加强技术力量;但是,东道国企业通过与跨国公司的合作也可以借助大企业的科技、品牌、管理、销售网络等优势,获得更大的发展机遇。国内企业应该积极地抓住机遇,迅速发展壮大,成为下一代的大跨国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