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创新 求发展——与学会一同成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求发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追求创新与发展的学会
中国社会科学情报学会成立20周年了1 20年来,学会不断发展壮大,以学术活动为桥梁,为中国社会科学情报学界的党校图书馆系统、军队院校图书馆系统、高校系统、社科院图书馆系统、公共图书馆系统五大系统的领导、执业者、专家、学者等建立起了联系的网络,形成了交流的平台。大家通过学会举办的学术会议和学会的学报《情报资料工作》,研究、探索、讨论、争鸣、沟通,在这里保留了一份追求学术真理的纯真。
回首审视,学会20年发展的历史可以用“重创新和求发展”来概括。
2 紧跟时代步伐的学报
从1987正式作为中国社会科学情报学会会刊、2002年改称为学会学报以来,《情报资料工作》与学会的学术活动紧密结合,其每年所关注的问题紧跟时代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了关注社科信息学科理论建设、指导社科信息社会实践的良好作用。
从刊物的关注点情况看:1987年刊物的重点在于探讨社科情报理论建设、社科情报工作如何为改革开放服务、社科情报工作自身的改革问题以及“社科信息交流会”这样一种社科情报工作实践所带来的启示;1988年刊物的重点是探讨如何适应改革开放的形势,把握新时期社科情报事业的发展方向,为深化改革、为领导决策和为科学研究服务;1989年至1991年刊物的重点是把握理论与实践的结合;1992年刊物的重点是信息服务的网络建设问题;1993年至1995年刊物的重点是如何面向市场经济的主战场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经验交流;1996年至1997年刊物的重点是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发展、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问题;1998年至1999年刊物的重点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新趋势、国际国内情报信息理论和实践的发展;2000年刊物的重点是知识经济和信息网络时代社会科学信息学科的发展;2001年刊物的重点是把握21世纪社科信息学科发展的新趋势,关注知识经济和网络时代的发展,寻找和报道新的学科增长点的问题,强化管理学科特点;2002年刊物的重点是网络环境下的学科学术前沿问题,如知识组织、知识关联、元数据、搜索引擎等,社科信息理论的创新与社科信息服务问题以及社科信息服务的市场化、产业化问题;2003年刊物的重点是社科信息工作为社会科学理论创新服务的问题;2004年刊物的重点是数字革命和网络发展条件下的社科信息学科的理论建设以指导转型时期的社科信息实践的问题;2005年刊物的重点是在信息化与网络化建设、信息资源建设与管理、数字图书馆论坛等方面的问题以及围绕着业内的热点、难点问题的独到见解;2006.年刊物的报道重点是网络化、数字化环境以及多样化的信息资源条件下,信息服务和知识服务的理念、手段和方法。
多年来学会学报所经历的一系列改革,从刊名的变更、封面设计的更替、使用纸张的选择、报道篇幅的改变到报道内容的侧重点的遴选,不难看出,学会学报的发展历程也是一个“重创新、求发展”的历程。
3 我与学会的渊源
1987年7月我从武汉大学图书情报学院毕业,来到原中国人民大学档案学院执教,那时中国社会科学情报学会成立刚刚半年多。
20世纪80年代中国人民大学在当时的人大二分校,培养了我国唯一的两届社科情报专业的本科毕业生,我所在的教研室负责人赵惠丰先生是我国社科情报学教育的开创人之一,他在1985年与人合作撰写的《社会科学情报工作概论》一书是我国首部以社科情报为主题的教材。由于这些缘故,取得了理学硕士的我,开始在工作上接触社科情报,并且对社科情报感兴趣。赵惠丰先生去世时,我还是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与学会联系的链条暂时断裂,一度脱离了与学会的联系。几年后,由于感觉到学术交流的迫切性,在人民大学档案学院的支持下,我申请恢复我们学院在社会科学情报学会的理事单位资格,得到学会负责人黄长著先生的支持,学会的其它前辈如赵国琦先生等也对我开展社科信息的研究给予了很多的鼓励,从此我在社科情报领域开始了多年的探索。1997年我出版了我国第一部以社会科学信息学为主题的专著《社会科学信息学引论》,标志着自己在社科情报领域的研究开始走向成熟。
我成为了学会的积极分子。从中国社会科学情报学会第四届学术大会开始,参与了学会的历次学术活动,在学会的征文活动中多次获奖,同时兼任学会常务理事、学术委员会委员,在学术上为学会做贡献。
4 我与会刊学报的渊源
出于对社科信息问题的关注,我一直将《情报资料工作》作为发表文章的主要刊物。尽管后来我在其它情报学刊物上也发表了不少的论文,从报刊、杂志、网站的转载,从被引用的情况,从获得各种奖项的情况看,这些论文有一定的影响力和比较高的质量,但是《情报资料工作》到目前为止一直是我发稿最多的刊物,从1991年第2期在这里发表的第一篇小文章,到今年第2期的一篇专稿,我在上面发表了14篇学术论文,因此也曾多次在文献计量学的统计中被评为该刊物的核心作者。
我在《情报资料工作》上所发表的论文,涉及的面很广:
从研究社科情报的一些基本概念的内涵,如:1991年第2期的论文“社会科学情报的成分”、1993年第4期的“指导社科信息理论发展的重要新著”、1993年第6期的“动态信息源提出的必要性及其类比划分”,到研究社科信息理论的状况和发展、社科信息工作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工作任务和特点,如:1994年第4期的“中国社会科学信息理论十年发展论略”、1995年第2期的“社会科学信息工作发展的机会与对策”。
从纯粹的理论探讨,到运用科学的方法调查研究,如:1999年第4期的“决策信息需求的调查分析与服务对策研究”、1991年第3期的“城市建设信息需求调查研究与信息服务网络化组织模式”。
从关注社科情报的基本理论问题,到关注情报学的前沿和发展问题,如:2002年第3期的“关于数字图书馆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2002年第5期的“信息构建(IA)——情报学研究的新热点”。
从探讨情报学的理论和方法,如:2003年第3期的“认知过程链与情报学的新定位”、2006年第2期的“情报学的形成与定位”,到提出情报学实践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如:2004年第2期的“信息构建的目标及其在政府网站中的实现”、2005年第4期的“万维网信息构建的过程与方法研究”。
这些文章不仅在一个侧面反映了社科情报领域学术研究发展的轨迹,而且对我个人而言实际上记载了我一年一年的学术研究从稚嫩到成熟、从关注局部微观问题到逐步能够高屋建瓴的学术研究过程。值得欣慰的是,我在《情报资料工作》上的文章还有一点微薄的反响,一些文章反映了当时国内情报学研究最前沿的内容,如《信息构建(IA)——情报学研究的新热点》是我国情报学核心刊物上首篇以“信息构建”为主题的学术论文,它确立了information architecture的中文译名“信息构建”,并将国外情报学最前沿的研究热点引入我国,对其加以介绍、分析和研究;一些文章创造性地的提出了情报学理论一些方面的问题,如:“情报学的形成和定位”一文,运用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在研究国外大量的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情报学的形成和发展的动力和目标、情报学定义的特色、情报学产生和发展的特点、情报学的变与不变的问题、情报学的社会地位问题进行了独具特色的研究,很多方面的问题是在国内首次提出和运用的。
回顾以往,我个人的成长轨迹与学会以及学会学报的发展几乎是同步的,在学会与学报这里也留下了我同样的追求“重创新、求发展”的足迹。
5 美好的祝愿
20年来中国社会科学情报学会的发展有了众多的会员、有了定期的大规模的学术活动、有了核心的成员、有了精明强干的组织者,有了进一步完善的驱动力;20年来会刊、学报《情报资料工作》有了相当稳定的读者群、相对成熟的作者群、相对精干的编辑力量,有了进一步发展的可能性。
与中国社会科学情报学会近19年的关联,与学报《情报资料工作》15年的学术交往,反映了我与学会共同成长的经历。值学会20年庆典之际,愿中国社会科学情报学会越来越兴旺发达,愿会刊、学报《情报资料工作》越办越好!
收稿日期:2006-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