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与当代国际关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国际关系论文,化与论文,当代论文,全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全球化是当代国际社会活生生的事实,也是人类面临的最富挑战性的课题,它全面而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现实与未来。本文仅从国际关系的角度考察、探究全球化的影响及其所提出的问题。
一、全球化:当代国际关系的基石
全球化是指当代人类社会生活跨越国家和地区界限,在全球范围内展现的全方位的沟通、联系、相互影响的客观历史进程与趋势。显而易见,这一概括总体上讲还是一种现象描述,但也指出了最为重要的质的规定性,即全球化是一种客观历史进程与趋势。换言之,不管人们是赞同还是反对,全球化都会按其自身逻辑向前推进,不以任何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科学技术的进步所导致的交通与通讯手段的历史性突破,就是市场经济向全球的扩张、辐射。前者为全球化创造了打破空间和时间障碍的物质手段,后者为全球化提供了永不衰竭的内在驱动力。由于信息时代的到来和现代市场经济前所未有的全球扩张,全球化的规模日益扩大,速度空前加快,这正是今天国际社会普遍感受到全球化震撼的缘由。
全球化加强了全球范围内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科技的相互联系,导致了各国的相互依存。这种无法割断的联系,一方面创造了交流、创作、互补的条件,有利于人类共同体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带来了全球化问题,增加了生存与发展的脆弱性。
1.国际关系的内容得到调整,经济、社会、文化、科技、环境等非军事化内容明显加强。
2.国际关系行为体日趋多元化,非国家行为体的作用显著增强。非国家行为体作用的加强首先表现为数量增多,活动领域扩大。二战前,国际组织仅有500多个,而且前据不完全统计已超过3万个。跨国公司发展迅猛,其数量已达近4万家,控制着世界贸易的1/2,世界总产值的2/5,以及75%的技术转让和90%的生产技术。跨国公司虽主要从事经济活动,但由于它是全球化的重要载体,加之利益的驱使,所以无论从容观还是主观上讲,必然广泛介入国际关系。
3.国际关系的主旋律发生变化,国际冲突开始让位于国际合作。全球化和世界的相互依存改变着国际关系行为体的传统思维,愈来愈多的人接受着这一共识:在我们共存的大千世界,各国的经济制度、政治体制、历史传统、民族文化、发展模式、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千差万别,它们将长期并存于同一个地球,任何国家、民族也不能凌驾于他人之上,独霸天下。不同社会制度政治力量多元并存的基本事实要求人们学会相互尊重,学会协商对话,以处理相互间的各种问题。“一方所得必定为另一方所失”的国际交往法则已经过时,取而代之的应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新观念、新法则。
二、全球化与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新课题
全球化、相互依存不仅深刻影响了当代国际关系,还引发出诸多国际关系理论研究课题,需要我们进行认真的梳理和深刻的思考。而只有真正从理论上把握国际关系变动的真谛,才能驾驭21世纪的国际关系。
1.国际安全(international security)研究
第一,安全的单元多元化。在传统安全观中,安全的单元是国家,至于其他安全单元则较少被提及,起码不占主导地位。转变中的安全观则认为,安全主体已不再局限于国家,小至个人,大至全球,出现了个体安全、全球安全等等提法。从宏观上讲,新安全观的视野又转向比国家更大的共同体,认为全球化与全球问题已使安全界限远远超越国家,必须从全球安全的高度通盘认识安全问题,协调安全关系。显而易见,现阶段重要的是在个体安全、国家安全、全球安全之间找到适宜的结合点。
第二,安全的要素多样化、综合化。除领土、人口、资源与政治主权外,经济、社会、文化、科技、环境等因素均对安全产生影响,从而成为安全的新要素。由此导致了经济安全、环境安全、社会安全、文化安全、科技安全等等新提法的问世。这些提法未必被学术界一致认同,但它们所依据的事实却是令人深思的。安全要素多元化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至于在诸要素中何者更重要,则要依具体问题而定。简单地讲军事政治要素比经济、环境要素重要,或经济环境要素比军事政治要素重要都是不妥当的。
第三,安全手段的复合化。同传统安全观相比,安全手段的变化趋势是明显的,那就是军事手段作用的相对下降,使综合动用多种手段解决安全问题成为一种明智的选择。
第四,安全的不可分割性受到重视。传统安全观坚持安全是相对的且可以分割,否认共同安全、绝对安全,因为国际社会的无政府状态决定每个国家安全利益的满足都需要以牺牲他国的安全利益为前提。而新安全观则认为,各行为体追求自身安全的同时必须考虑到其他行为体的安全、国际社会整体的安全,否则就无安全可言。立足于安全的不可分割性,学术界提出了“共同安全(common security)与“合作安全”(cooperative security)两个概念。
2.国际协调与国际机制(international regime)研究
伴随全球化的拓展,当代国际关系中非军事政治领域的问题日益增多,非国家行为体的地位显著提高,国际合作凸现,这一切使得协调国际关系显得更为必要,同时也有了更多的可能。切实推进国际对话与合作,充分发挥国际组织等非国家行为体作用,以制度性安排整合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这就是国际协调与国际机制所关注的问题。
机制的组织安排主要体现为国际组织的建立与作用。从迄今为止的事实来看,有效的国际机制大都要以某个或某些国际组织为载体。
三、全球化与当代中国对外关系
中国是世界的中国,在全球化大趋势和相互依存日益加深的历史制约性下,当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必须顺乎潮流,自觉进行调整。对于一个曾经是封闭的、意识形态主导对外关系的国家而言,改变和调整传统的对外战略与对外政策,无疑是困难的,有时甚至是痛苦的,但别无他途。令人欣慰的是,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以邓小平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我国的对外关系已迈出了走向世界、走向未来的历史性步伐。
1.高举改革开放的旗帜,更加自觉地把我国现代化事业置于世界舞台。
在全球化和相互依存时代,任何一个国家的生存与发展都离不开世界,试图封闭起来,仅仅靠自身的自然、经济、政治、文化和人力资源发展壮大起来,在今天已成为梦幻。所以改革开放绝非权宜之计,而是历史的选择,是长久的治国之策。中国的改革开放不是已达到极限,而是尚未适应全球化的要求,尚未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因此,进一步解放思想,克服对外开放中的迟疑、摇摆,更加自觉地融入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的交流与合作,仍然是中国现代化事业特别是对外关系的主要议题。
2.改变对抗性政治思维,超越意识形态分岐,确立以国家利益为主导,积极争取人类共同利益的对外战略。
全球化与世界的相互依存告诫我们,人类社会生活中不仅有对抗、较量,而且有深刻的联系和共同的利益。即便是对抗与较量,也愈来愈需要采取文明的手段予以处理。全球化为寻求各国、各民族的共同点提供了可能,但全球化不可能也不应该泯灭丰富的个性,这就要求在对外关系中牢固地树立求同存异、共处竞争意识。
3.开展全方位外交,积极、主动参与国际机制的建构与实施。
全球化与相互依存凸现了国际协调与国际机制。如同全球化过程中发展中国家要付出更多代价,经历更多痛苦一样,在实现国际协调和建构国际机制的过程中,发展中国家同样感受到大国制定、安排、控制规则的不公正,这又是一个无奈。但必须看到,以国际机制取代大国霸权毕竟是国际关系的一种历史性进步。所以,中国应积极、主动地介入国际机制的建构与实施(包括国际规则的确立,国际组织的建立与改革)。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就其总体实力而言,在国际事务中还很难起主导作用。但中国又是一个公认的政治大国,这种特殊地位要求我们以平和的心态审视当代国际关系,同时又积极进取,全面介入国际机制的建构,努力发挥政治大国应发挥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