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思想政治课应突出经济伦理道德教育_经济论文

经济思想政治课应突出经济伦理道德教育_经济论文

经济类思想政治课应凸显经济伦理道德教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政治课论文,道德教育论文,伦理论文,经济类论文,思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新经济”时代的到来,新的问题层出不穷,经济道德伦理面临新的困惑,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意识到经济的发展与人类的伦理道德越来越密不可分。提升学生的经济伦理道德素质不仅成为经济类思想政治课的主要教学目标之一,也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在教学中我们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理顺“经济人”与“道德人”的关系

不可否认,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人,包括相当一部分中学生认为,经济活动追求的是效益或营利,与伦理道德不相干,而且彼此冲突,讲道德的人往往会在经济竞争中失败,不讲道德的人却往往能在激烈的商战中大展宏图。甚至有些人一想起“经济”,就会联想到“尔虞我诈”“弱肉强食”等字眼。就连一些理论家也认为,“经济管理与伦理道德属于不同的学科,不同学科的专家应当安心于自己的领域。经济学家的本职是研究经济学,而不应‘狗拿耗子’多管闲事地谈论道德”。[1] 经济真的与伦理道德格格不入吗?非也。为此,我们必须首先理顺“经济人”与“道德人”之间的关系。

“经济人”是由意大利经济学家帕雷托第一次明确提出的,但其思想渊源应追溯到古典经济学奠基者亚当·斯密。近百年来,一直有人把“经济人”理解成是一种完全受物质利益驱使的人,这纯粹是对“经济人”的一种误读。“虽然斯密承认人的自利是个经验事实,但这只是一个强烈的行为动机,而非人性本身。相反他指出,人除了利己之外,还有同情的本性,有把别人的幸福看成是自己的原始感情”。[2] 可见,“经济人”并不是与“道德人”完全对立的两种人,而只是对人在市场中的经济维度上的理性抽象,共存于同一人性之中。退一步来讲,即使有人把“经济人”等同于完全受物质利益驱使的人,那么我们所要培养的学生,也应是有德性的“经济人”。

因此,在经济类思想政治课教学中,一方面教师必须讲清,“在市场中的经济维度,其经济行为主要是以交易形式进行的自利行为。在交易活动中,‘自利’是每个人的根本目的。无论任何人,即使是心怀高尚的无私者,他的交易活动也不可能不以‘自利’为其经济活动原则。至于说他追求财富的终极目的,是为了抚养和教育子弟,还是为了从事某项公共福利事业,应另当别论。”[3] 另一方面,每个人都有经济与道德上的两重性,“市场力量”这只看不见的手尽管有调节私利与公益关系的伦理功能,但在社会转型期间,它还存在着伦理缺陷,因此我们要加强经济伦理道德教育,正确处理“自利”与“利他”的关系。

二、更新学生的经济伦理道德观念

人类的生产活动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开拓的实践活动,由于资源、环境、人口等因素的变化,人们的经济价值观念也应不断更新。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突破陈旧、僵化的经济价值观,促使学生的经济伦理道德与时俱进。现例举《经济生活》模块中几个经济伦理道德聚焦点。

聚焦点之一:自然资源有价值吗?

“价值”是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经济生活》模块中仍沿用传统的价值概念,即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没有劳动参与的东西就没有价值。如果简单地按这一概念组织教学,学生往往认为资源与环境是无价值的,因为没有凝结人类的劳动。这为人们在经济生活中掠夺式地开采资源,肆意地破坏自然环境提供了理论依据。自然资源真的没有价值吗?非也。自然资源虽非人们直接加工制造,但人们为了保护它,防治环境污染付出了大量辛勤的劳动,这不仅保护了生态环境,也直接提高了经济效益;同时,自然资源的保护与环境的美化,也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相反,并不是所有的劳动都对人类有益,诸如过量砍伐树木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只会产生有害的价值。

聚焦点之二: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是一回事吗?

在传统经济观念中,经济增长,特别是GNP的增长是衡量经济发展的唯一指标,人们为了GNP的增长可以不顾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及人自身的发展,严重混淆了人类经济活动的目的和手段。“我们把这种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并认为社会发展就是经济增长和国民生产总值增加的观点称为片面的社会发展观。有人把这种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观念和行为称为增长癖,也称为经济主义。”[4] 因此,在教育中我们应突出生态、经济和社会诸方面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强调“人民是我们关注可持续发展的中心”。[5] GDP只是一项重要的经济指标,而非唯一指标,经济增长不等同于经济发展,要倡导绿色GDP理念。

聚焦点之三:消费能拉动经济发展,是不是消费越多,贡献越大?

“工业社会的价值观念是:‘消费更多的物资是好事’的美学意识和‘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的物质欲望’的伦理观念的总和。”[6] 在这种最大生产、最大消费等思想的影响下,人们往往被灌输高消费、超前消费、消费即美德等思想。青少年正处于感性消费阶段,追求时尚、攀比消费屡见不鲜。结合我国“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独生子女家庭多”等具体的国情,消费主义观念有所抬头。有部分学生会认为,“谁消费得起,就允许其消费,不能干涉其消费自由”。针对这些思想和行为,我们在教学中必须让学生明白:人类的消费应以不破坏自然环境为前提,倡导绿色消费;人类的消费应注重维护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引导公平消费;人类的消费也应是一种健康文明的消费,在满足物质需要之外,还应关心人类精神的发展。毫无节制的消费不仅是对劳动与财富的不尊重,对整个社会的发展也是有百害而无一利。

三、消除学生生活中的经济伦理道德疑虑

新课程更加关注学生的当下生活,提高教育的实效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期,存在着较多的伦理道德冲突,处理不好就会引起学生思想波动,甚至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怀疑,大大降低了教育信度。因此,教师应摒弃灌输式教学模式,勇于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对这些冲突进行探究,及时消除经济伦理道德疑虑。现例举一些行之有效的方式。

1.启发引导式

【教学片断】

(1)教师以谈心的方式展开本片断的教学活动,从部分学生的角度出发,假设国家要是不实行企业改革,就没有下岗工人,也就没有再就业。如果就业形势不严峻,老百姓的生活也会得到改善。

(2)学生畅谈自己对下岗再就业的看法,教师认真倾听,投情理解,适时引导。

生:我确实有过这种想法。因为我生活在单亲家庭中,母亲一人供我上学和生活,前几年母亲又下岗了,只好以替人代充液化气谋生,生活特别艰苦。所以我几乎感觉不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也得不到大家庭的温暖。(其他学生面露惊讶之色,生怕其受老师的批评。)

师:这位学生很实在,他的处境我相信大家都能理解,老师能感受到他的心情。但我想请大家先思考这两个问题:“国家为什么要实行下岗再就业工程?”“国家为解决就业问题做了哪些努力?”

在本片断中,教师为解决教学难点,即如何看待经济发展中的失业现象,采用启发引导式教学方法,让学生身临经济伦理道德冲突:“工人下岗会影响其家庭生活水平,从这个方面看具有不道德性;但工人下岗有利于国家和企业的发展,从这个方面看又具有道德性”。在此基础上,教师运用“道德上可接受的对策”,通过两道思考题的追问,引导学生调解伦理道德冲突。学生在个人利益与国家集体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比较中,终于明白了工人下岗还是符合社会主义经济伦理道德的。

2.讨论辩论式

在新的经济形势下,人们对某些经济活动在价值判断上会发生偏差,作为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从经济伦理道德视角,来评价这些经济现象的正负道德价值。“真理越辩越明”。为此,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一些专题展开讨论或辩论。如:

(1)“私家车”的增多对社会的影响,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2)“性感广告”是善行还是恶举?

(3)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有没有过时?

(4)市场经济的本质是“利己”还是“利他”?

(5)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公平优先还是效率优先?

(6)金钱万能吗?等等。

3.合作探究式

“人没有困惑过,就没有思考过”。中学生的经济生活就是丰富的课程资源。面对生活中的经济道德困惑,教师善于组织学生合作探究,自我发现、自我钻研、自我解决,从实际体验中提升经济伦理道德素质。如研究性学习活动:

(1)课题提出。网上购物是一种新型的交易方式,深受中学生的喜欢,但这样的现代化交易方式并未得到社会大众的广泛接纳,许多学生因此而感到疑虑。鉴于这种情况,教师设计了一个研究性课题:“网络交易中的道德研究”,供学生合作探究。

(2)探究过程。学生通过较大规模的社会问卷调查、广泛收集资料、结合网上购物的亲身经历体验以及各小组的交流讨论等。

(3)研究成果。发现在简单的网上购物中,存在着不少道德问题:由于双方信任程度太低,在用身份证号码登录并取得会员资格时,至少有30%的身份证号码是按身份证号码的组编规则伪造的;个人信用卡号码由于一次网上购物而被非法滥用的案例不少于网上交易次数的10%,因此客户信用卡号码的安全问题值得关注;网上交易经常发生收到的货品与网上照片呈现的货品相差甚远的现象,商品的质量和售后服务问题严重,等等。

(4)感悟升华。学生通过对“网络交易中的道德研究”课题的探究,真正认识到“诚信”在现代经济中的重要性,“诚信”不仅是一个道德问题,也是一个经济问题。“诚信”是现代文明人的必备素质,中学生必须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为打造诚信社会而努力奋斗。

标签:;  ;  ;  ;  ;  

经济思想政治课应突出经济伦理道德教育_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