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朝鲜族农村人口流动及其新农村建设模式--以黑龙江省朝鲜族乡镇为中心_朝鲜族论文

中国朝鲜族农村人口流动及其新农村建设模式——以黑龙江省朝鲜族村镇为中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朝鲜族论文,黑龙江省论文,村镇论文,新农村论文,中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32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311(2009)04-0071-06

一、黑龙江省朝鲜族人口概况

长期以来,由于历史和地理上的原因,中国朝鲜族主要生活在东北地区。黑龙江省有朝鲜族38.8万人,主要聚居在哈尔滨、牡丹江、鸡西、佳木斯、绥化、齐齐哈尔等地区,其中城市人口有139 800人、镇人口有39 237人、乡村人口有209 421人,分别占黑龙江省朝鲜族总人数的36%、10%、54%。[1]据2006年黑龙江省朝鲜族人口调查显示,黑龙江省有朝鲜族村314个,总人口数为291425人。黑龙江省朝鲜族人口主要分布在哈尔滨和牡丹江两市,其次是鸡西市、七台河市、佳木斯市等。朝鲜族聚集区依城市、主要铁路和公路沿线、河流分布。哈尔滨全市朝鲜族人口有13万人,其中城市人口4万人,农村人口9万人,共有86个朝鲜族村,主要分布在哈尔滨市区及五常、尚志、阿城、延寿、方正、依兰、木兰、通河等县。[2]牡丹江市共有朝鲜族村屯83个,朝鲜族人口近7万人。鸡西市有43个朝鲜族村,人口4.5万人。佳木斯市有35个朝鲜族村,人口2.6万人。黑龙江省朝鲜族户籍人口总数为241220人,现有农民人口数为129000人(不包括学生数),从事社企的为1859人,经商的为4740人,流动至国外的人口为56481人,国内的为53652人,学生数为12000人,分别占农村总人口数53.48%、0.77%、1.97%、23.4%、22.2%、4.97%。[3]

二、黑龙江省朝鲜族农村人口流动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打破了城乡分离及地域界限,人口流动成为普遍现象,各地各民族间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全方位地进行着物质与文化方面的交流,朝鲜族人口大量地由乡村流向城镇,由小城镇流向大中城市,这是人口流动的一个特点;出外打工和从事劳务是朝鲜族人口流动的另外一个特点。

(一)黑龙江省朝鲜族农村人口流出情况

在东北三省农村,朝鲜族人口大量外流的现象很普遍。以黑龙江省朝鲜族村为例,根据2006年黑龙江省民委的调查资料显示:流动人口主要分布在牡丹江市、佳木斯市、黑河市、七台市、齐齐哈尔市、绥化市、鹤岗市、伊春市、鸡西市、双鸭山市、哈尔滨市,流出至国外人口为56481人,国内为53652人,占全省朝鲜族农村总人口数的45.6%,劳务产值占黑龙江省朝鲜族村总产值的46.85%(保守数字)。[3]流动人口具有良好的劳动能力,妇女居多,一方面流向韩国、日本等国家从事劳务;一方面流向山东、北京、广东、天津等国内经济发达的地区,农村的劳务收入逐年增加,已成为朝鲜族村重要的收入来源。

黑龙江省朝鲜族村流出人口数量较多的村的数据表明:劳务人口占村总人口的50%左右,产值占村总值的50%以上,甚至高达80%以上。[3]个人经济收入的增加,使资金分散在个人手中,使经济发展难以形成规模。因此,需要政府正确引导与支持,并充分合理利用资金,这样才能大力发展农村经济。

黑龙江省朝鲜族村流出人口数量较少的村表明,人口主要以农业人口为主,国内外流出劳务人口低于50人的村产值主要以农业为主,表现为传统的农业。国内外流出劳务人口低于50人的朝鲜族村劳务人口平均占村中人口数的10%左右,产值平均占村总产值的20%-50%左右。[3]

(二)黑龙江省朝鲜族农村流出人口人员的年龄结构与职业结构

20世纪90年代中韩建交以来,中国朝鲜族人口大量外流,朝鲜族利用同韩国的亲缘、地缘、语言优势,纷纷到韩国、日本等国从事劳务,同时随着韩资企业大量进入我国,朝鲜族也纷纷到北京、天津、山东、广州等地的韩资企业打工;有的到东南沿海地区生活环境好的地方居住下来;有的到教育资源好的城市居住。据调查统计,哈尔滨市农村朝鲜族劳动力有30%在国外从事劳务,有50%在国内打工、就业、就学,在农村居住生活的不到20%且大多数是老人和儿童。这些改变了朝鲜族居住流出地和所在地的年龄结构和职业结构。[3]

朝鲜族农村流出人口人员的年龄结构与职业结构难以统计,只有通过民间答卷方式进行调查、走访。以2007年7月威海荣成市石道镇40名流动人口情况调查表为例,年龄结构:22-35岁的有11人,占27.5%;35-50岁的有22人,占55%;51-60岁的有5人,占12.5%;60-68岁的有2人,占5%。职业结构:工人5人,占12.5%;军人3人,占6%;干部6人,占5%;商人5人,占12.5%;工厂厂长4人,占10%;饭店老板6人,占15%;汉族结婚10人,占25%。40名被调查的人员中大部分来自黑龙江省。由此可见,青壮年劳动力占82.5%,职业多样化。

三、黑龙江省朝鲜族农村劳务带来的村庄模式的变化

朝鲜族人口大量、快速、大范围的流动,给朝鲜族农村带来了重大影响和巨大变化。它唤醒了朝鲜族的改革开放意识和市场经济意识,使他们从传统单一的农业生产方式中解放出来,投身到市场经济大潮中,带来了朝鲜族农村经济的转型,由农耕社会转化为产业社会。这首先表现为黑龙江省朝鲜族农村村民的职业结构的变化。据2006年黑龙江省314个朝鲜族村统计数据表明,黑龙江省朝鲜族农村劳务人口急增,从事社企、商业、运输、建筑等产业的人数增加,带来了农村就业结构的变化。其次是黑龙江省朝鲜族农村村民的产值结构的变化。黑龙江省朝鲜族农村近几年劳务人员的增加,带来了劳务收入,其收入远远超过农业收入,如阿城区道里新星村的农业收入是5万元,劳务收入达1014万元,比例为1:203;木兰县利鲜村的农业收入为8万元,劳务收入可达1444万元,是农业收入的180倍。再次是黑龙江省朝鲜族农村的劳务收入较多,具备了建设现代化农村的资金。[3]据2006年调查统计显示:黑龙江省朝鲜族农村的劳务收入为2000万—8000万元的村庄有16个,大部分村庄的劳务收入为30万—700万元,只有3个村无劳务收入,村民的年收入提高了许多。[3]黑龙江省朝鲜族农村人口的流动,更重要的是劳务带来的村庄模式的变化。

(一)农村城市化

随着劳务人员的逐年增多,劳务收入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基本上解决了现代化村庄建设所需要的资金。通过劳务,不仅使劳动人员的经济收入得到了提高,素质得以提升,掌握了相关的生产技术,而且为改变村庄的模式提供了条件。以筹建中的哈尔滨新香坊区大型朝鲜族新区和阿城县红新村为例。

筹建中的哈尔滨新香坊区大型朝鲜族新区:香坊区包括道里、道外、香坊、松北等区的城区及郊区农村,这里历来是朝鲜族聚居地区。其中,城区人口有3万人,郊区人口有1万余人。香坊区幸福镇新香坊村内有一个几十年历史的朝鲜族村,位于镇政府所在地。村里有多家朝鲜族加工业和餐饮业,村周围已规划出上百万平方米的建设用地。离新香坊村2公里处有全省一流的朝鲜族中学和初具规模的高丽一条街,居住在这一地区的朝鲜族居民和外来人口已达上万人,形成了浓厚的朝鲜族经济文化和生活氛围。另外,这一地区位于城乡结合部,地域宽阔,有大片的农田和绿地,居住环境良好,且开发成本低,房屋价格便宜,对农民进城购房有利。[2]

筹建中的哈尔滨新香坊区是具有朝鲜族特色的聚居区,也是集办公、文化娱乐、餐饮服务多功能为一体的商贸区,可吸引朝鲜族企业家、韩国商人来此创业和发展。香坊区建设一期工程完成后,首先能够吸收入住的有:一是哈尔滨市周边郊区的1300多户,近5000人;二是哈尔滨市市区人口有10%的需要改善居住条件和环境的朝鲜族居民,有住户1000余户,人口近3000人;三是哈尔滨市所辖(市)以及全国各地来创业、就业、就学的朝鲜族。目前入住的主要集中在香坊区,特别是朝一中附近的外来户朝鲜族有1000余户、3000多人。香坊区正在逐步建设8万—10万平方米的教育中心、镇企一条街以及工业园区。[2]

阿城县红新村人口有1424人,农民有56人,经商的有120人,国外劳务的有68人,国内劳务的有140人,劳务收入368万元。[3]该村是黑龙江省现代化农村建设示范村之一,又是黑龙江省省长的负责村。村内道路已硬化,路的两侧已绿化,民宅已改建为砖瓦结构,安装了上水道,由沼气取暖,已建设了几百平方米的娱乐宫和几百平方米的休闲广场。为了使村民进一步学习农业技术,村里安装了卫星接收器。由于年收入多,还经常开展娱乐活动和体育活动。

(二)旅游型的新农村

以海林市新安朝鲜族乡西安村、宁安市渤海镇瀑布朝鲜族村为例,其共同的特点是都具有较好的旅游资源和鲜明的朝鲜族民族特色,所以应充分发挥其潜能与优势,打造以旅游为主的新农村。

海林市新安朝鲜族乡西安村,距镇南2公里,总人口为1987人,国内、外劳务人员分别为100名、850名;农业收入22l万元,牧业30万元,副业5万元,劳务500万元。[3]据2007年《黑龙江朝鲜族报》报道,该村采用体验旅游和休闲相结合的方式。体验旅游表现在村里决定划拨出100亩试验田,在村里负责农耕与耕作机器的情况下,以每亩200元的价格供城市人作为体验田来播种蔬菜、大豆、玉米等作物,让他们用旅游的方式亲近大自然、体验农业生产,并使双方均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而休闲观光则是充分利用本村的自然环境,特别是河流附近的景致,吸引游客。该村现已投资数百万元,修建主要街道排水沟和连接新安镇的水泥路,并在道路两侧种植了花草和树木。为了满足旅游的需要,该村还建设了56个钓鱼场、10余家旅馆和3个旅游饭店。

宁安市渤海镇瀑布朝鲜族村人口为529人,其中农民有400人,国外劳务人员有68名,国内劳务人员有46名;农业收入31万元,劳务收入196万元,副业收入53万元,其中副业收入主要为旅游收入,人均收入为4700元。[3]他们以镜泊湖自然风光游、朝鲜族民俗游等为旅游内容。该村位于镜泊湖景区北门,是通往火山口国家森林公园的必经之地,是镜泊湖风景名胜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自然条件优越,有着浓郁的朝鲜族民俗风情。民俗村内设有居民展示区、农乐舞演艺区、文体休闲区,另外还有河谷生态观光和漂流探险等旅游项目。

(三)农业机械化农村

国内外的劳务多,于是利用劳务资金购置了农业机械,农业生产依靠农业机械化。

黑龙江省农业用地广阔,适宜农机耕种,基于黑龙江省朝鲜族村国内外劳务人员较多的情况,利用劳务收入以及国家配置的大型农机机补,部分人走向农业机械化生产,还有部分人靠农业机械化生产为主要收入。

(四)民俗型、生态型、城市型新农村

以黑龙江省海林市海林镇新合朝鲜族为例,村总人口为2008人,其中国外劳务输出人口为718人,国内劳务输出人口为180人;劳务收入为1468万元,农业收入为281万元,其余为1749万元。[3]据2007年《黑龙江朝鲜族报》报道,该村在县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建设现代化农村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果。在农业上,坚持亲环境农业和有机农业,在稻田中采用放鸭的农业技术,取得了高产。1997-2001年已建设了10栋楼,2004年开始进入二期工程,已建设了5栋七层楼房,三期工程规划建设3万平方米的建筑。另外,海林市政府决定在村西部建设一个18层的韩国商品交易市场。居民区的道路已硬化、绿化,餐饮、娱乐设施、商店已建。总之,该村向民俗型、生态型、城市型相结合的现代化农村发展。

(五)政府支持与劳务收入相结合建设现代化农村

以黑龙江省鸡西市明德朝鲜族乡为例,据2007年《黑龙江朝鲜族报》报道,黑龙江省鸡西市明德朝鲜族乡发展受到政府和企业的广泛支持,政府赞助50万、鸡西市水力发电厂赞助排水沟用的水泥、林业局支援4万元购买树木、鸡西市环境保护局提供1个乒乓球台和22把椅子、鸡西市建设局支援50盏路灯,促进了明德朝鲜族乡道路、园林、砖瓦房屋等基础建设,同时该乡还结合国内外劳务收入,重点发展经济建设。2005年,该乡国内外劳务人员为378名,劳务产值1200万元,人均收入1万元。[4]该乡结合实际,提出了发展绿色有机农业的方向,促进经济长足发展。该乡划拨出400亩农田,要在三年内普及有机农业,并在三年后,实现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该乡还投资4万元建设2400平方米的育苗棚,要在五年内实现加工20万吨稻草饲料、日加工能力50吨的目标。同时,该乡还提出要建设园林或别墅式的农村。

四、黑龙江省农村朝鲜族流动人口引起的社会问题

(一)朝鲜族农村人口急剧外流,农村劳动力严重缺乏

从朝鲜族人口聚居的吉林省、黑龙江省、辽宁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等省区来看,除了朝鲜族城市人口比较集中的辽宁省从1990年的230719人到2000年的241053人,增加了10333人以外,其他地区都呈现减少之势。吉林省由1183567人减少到1145688人,减少了37879人;黑龙江省由454091人减少至388 458人;内蒙古自治区由22173人减少到2l 859人,减少了314人。[1]

以黑龙江省为例,1982年该省有501个朝鲜族村,但由于朝鲜族人口的减少,到1990年减少至491个,2003年减少至392个,[5]到目前为止,减少至314个。[3]据近几年黑龙江民委调查,黑龙江省朝鲜族人口在过去的十几年里一直在减少,有些朝鲜族村屯已消失或只剩下几户人家。人口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大部分的青壮年在外地劳务,特别是育龄妇女居多。另外,朝鲜族生育率低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1989年,出生人口为7015人;1990上半年为3 316人;1999年11月至2000年1月30日,出生的人口为148人,与1989年相比,人口减少了6867人,与1990上半年相比,人口减少3 168人。[5]

(二)乡村干部来源不足,削弱了朝鲜族乡村的基层组织建设

许多朝鲜族乡村由于年轻人都外出务工,乡村干部很难选配。尚志市鱼池乡全乡只有两名朝鲜族干部,远远低于应配备的比例。阿城市双丰乡东光朝鲜族村和料甸乡红新朝鲜族村的支部书记,均已年逾六旬,仍坚持在工作岗位上,一方面是由于他们德高望重,工作出色,但另一方面也表明村干部后继乏人。

(三)朝鲜族生源大量减少,教育网点萎缩

朝鲜族村屯结婚生育率极低,许多朝鲜族女青年嫁到韩国,造成男青年娶妻难。许多朝鲜族村几年才有1个孩子出生,学生来源缺乏,朝鲜族学校难以后继。例如,哈尔滨市朝鲜族小学已由1996年的107所减少到目前的25所,在校小学生人数由10569人减少到2038人。全市37所朝鲜族中小学校中,有300-800个学生的有7所,有100-300个学生的有9所,有50-100个学生的有4所,50人以下的有7所。[6]由于朝鲜族学校不断调整撤并,大幅度减少,许多朝鲜族儿童只好就近上汉族小学,使本来就匮乏的生源更加减少,民族基础教育面临困境。

(四)朝鲜族村的朝鲜族人口不断减少,人口出生率低

以黑龙江省为例,1982年该省有501个朝鲜族村,但由于朝鲜族人口的减少,到1990年减少至491个,2003年减少至392个,[5]到目前为止减少至314个。[3]而这314个朝鲜族村中还存在着民族混合村。其原因很多,如农村朝鲜族青壮年的流动、各种经济的原因,加之计划生育的限制和国际结婚等造成人口的负增长相当严重(见表1),特别是近几年人口出生率太低(见表2),不少妇女外嫁或以假结婚的名义去往国外,据韩国大使馆的统计,因国际婚姻去韩国的中国朝鲜族女性1993年为1463名,1994年为1995名,1995年为7683名,1996年为10000名,1997年超过1万名。

五、中国朝鲜族新农村建设模式策略

党和国家政府重视农村发展,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概念。农村建设要进一步抓好“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是千方百计提高农民的收入,这是建设现代化农村的基础和前提;“两个基本点”是要抓好交通、通讯,抓好农村教育、医疗事业。根据现有水平,不少乡村已基本完成,但有的乡村正在规划之中。要实现“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人口少的村庄就要取消、合并,在政府的支持下具体实施,朝鲜族村结合朝鲜族农村人口大量流出劳务的特点,合理运用和开发创收的资金,提出合理的新农村的建设模式策略。

(一)依托城市建设朝鲜族集中区

通过朝鲜族集中区的建设,吸引大量的农村朝鲜族人口进城,这是社会发展的趋势,符合国家提出的加快城镇化进程的要求,也符合劳务人员的心愿。通过对朝鲜族问卷调查显示,有60%的群众要到城市居住与发展。

朝鲜族历来就有着聚居的传统习惯,因此建设一个朝鲜族人口相对集中并且朝鲜族经济、教育、文化、卫生等生产、生活和服务设施齐全的、通过利用朝鲜族与韩国的亲缘关系,招商引资、经办企业能提供大量就业机会的朝鲜族新村,既有利于朝鲜族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又有利于朝鲜族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和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二)坚持因地制宜、抓住重点、发挥优势建设现代化的农村

黑龙江省朝鲜族聚居地很广,各地自然条件、经济发展不同,已形成的经济产业也大有差异。每个村要根据自己的资源状况、经济水平、人力资源状况,扬长避短,因地制宜,制定出符合实际的主攻产业。应鼓励农民主动参与工业化,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形成农村人创新业、创大业,带动广大农民进行转产就业的全民创业,形成第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共同致富的新格局。

在因地制宜、紧抓重点、发挥优势方面,以工业为主、全面发展的桦川县中兴村,以农牧业为主、全面发展的齐齐哈尔明星村,以农副业为主、全面发展的阿城市星光村,都抓住本村的产业优势,继续发挥优势,提高产值(见表3、4、5)。

(三)发挥好政府的主导作用

在现代化农村建设中,政府的领导和支持是关键,各级政府应该发挥主导作用。首先,抓好省长、市长、乡长的现代化农村建设示范村,从中总结经验,推广给其他农村。其次,重点抓好新产业的开发,推广新技术,提高经济效益,改造村容村貌,开发建设城乡统一市场,加快农村物流体系和建设等。

(四)政府加大对劳务收入少、产值低的村庄的扶持

新农村建设是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时期做出的伟大战略选择,对于劳务收入少、产值低的村庄,政府应给予扶持,本着从“授鱼”到“授渔”的转变,加强基础设施全面改善,提高生活条件。依据当地的农业生产特点,寻找主导产业,抓住主导产业,使主导产业初具规模,促使农民收入有效增加,新农村建设要“扶上马送一程”,以怎样增加村级经济积累、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不能“只给不教”,应引导农民在国家政策扶持下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依靠自己辛勤劳动建设自己的幸福家园。

收稿日期:2009-06-08

标签:;  ;  ;  ;  ;  ;  ;  ;  ;  ;  ;  

中国朝鲜族农村人口流动及其新农村建设模式--以黑龙江省朝鲜族乡镇为中心_朝鲜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