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脸线索识别性取向的研究_刻板印象论文

人脸线索识别性取向的研究_刻板印象论文

面孔线索识别性取向的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线索论文,面孔论文,性取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8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79(2014)05-0126-05

       一、引言

       性取向(sexual orientation)是指个体对不同性别的人产生的心理或行为方面持久的差异性偏好。在日常社会交往中,了解他人的性取向对关系、沟通的建立等具有重要的影响。错误地识别他人的性取向,可能会引起对方不悦、自己尴尬的情况,甚至有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例如,2012年成都某高校外国语学院韩语教师、刚考取博士研究生的罗某,因发现丈夫是同性恋,从一座公寓的13楼跳下,当场身亡。同时,被他人错认性取向也会引起愤怒和不满的情绪,甚至会遭受他人排挤等。

       在人类的交往行为中,种族、年龄和性别等社会属性,均能被人快速、准确地识别出来。[1-3]而某些社会属性,如性取向,因其隐蔽性和复杂性则较难被识别。虽然性取向的识别有一定的难度,但人的言语信息和某些非言语信息均能成为他人判定其性取向的重要线索。研究表明,动作、身体形态、步态特点、发音和注视方式等均为性取向识别的重要非言语线索。有人给被试看10秒钟的男人或女人独自运动时的身体轮廓运动短片,之后让被试判断短片中人物的性取向。[4]结果发现,被试判断的身体轮廓性取向信息的准确率高于随机水平;当短片播放时间缩短至1秒时,被试仍能对这些信息做出准确的性取向判断。Johnson的研究发现,身体形态和步态组合在一起的信息也是性取向识别的重要指标。[5]正常女性多为腰臀比例较小的沙漏型体型,而男性多为腰臀比例较大的直管状体型。女性走路时多有扭臀动作,而男性走路时多有晃肩动作。当个体呈现的体型性别与步态性别相一致时,如女性体型且女性步态,即容易被感知为异性恋;而当二者相冲突时,则更容易被感知为同性恋。在发音特征上,有研究者让美国大学生被试听英文句子的朗读,让被试评估朗读者是同性恋还是异性恋。结果显示,朗读能力好的个体及朗读声音小的个体更容易被感知为同性恋。[6-9]Nicholas指出,注视方式是重要的性取向传递方式和判断手段,个体通过对同性对象长时间直视和间隔注视等方式向对方传递自己的性兴趣[10-11]。有共同性取向的对方,通常会作出回应性注视行为;异性恋取向者一般不会关注同性别者发出的注视信号,更不会作出回应性注视行为。

       人类的面孔是一种具有丰富信息的非言语信息系统。在性取向识别活动中,面孔特征是一种比体型、步态、注视方式等非言语线索更难有意识控制和刻意改变的特征,而面孔特征所包含的信息又远比以上非言语线索更加丰富,通过面孔特征识别性取向是近期该问题研究的新转向。通过“Google学术”检索,第一篇研究面部线索识别性取向的文章是Rule等2007年发表于《心理环境通报与评论》(《Psychonomic Bulletin & Review》)的“我们和他们:感知模糊社会分类后的记忆优势”。[12]此后的6年时间里,公开发表的文章每年平均为3篇。中国心理学科学者对同性恋问题的关注度不高,且存在内容和研究方法单一、实验研究严重不足、被试面过窄以及理论探讨深度不够等问题。[13]在知网所有数据库中以“面孔识别性取向”为关键词检索到相关文章为0。本文拟通过介绍当前面孔线索识别性取向的研究现状,增进中国学者对同性恋者和同性恋问题的关注,激励研究者开展更多的实证研究,获取有价值的研究结果。

       二、面孔线索识别性取向的研究

       面孔线索识别性取向方面的研究,通常集中于面孔识别性取向的可能性、识别活动依据的具体线索、识别过程中的加工机制以及影响识别活动的因素等问题。

       1.面孔线索识别性取向的可能性

       人能在看到他人面孔时就判断出他人的性取向吗?Rule和Ambady等人给出的答案是肯定的。他们做的一系列研究证明:人的面孔中有丰富的表明性取向的信息,仅仅通过观看静态面孔的图片,就能判断出图片中人的性取向。[14-17]

       Rule等让在校大学生观看吸引力和情绪表达均无显著差异的男同性恋和男异性恋面孔图片,然后判断图片中人的性取向。结果显示,大学生被试的判断准确率显著高于随机水平;当被试看经过美化、挂在社交网上的自拍面孔照时,其判断准确率仍高于随机水平。[15]

       女性图片的研究也证明了面孔判断性取向的可能。Rule等采用同样的方法,让大学生观看女性面孔图片并判断图中人性取向。结果,判断准确率也高于随机水平。[17]

       2.面孔识别性取向的线索

       性别的二态性特征是性取向识别研究的一个有效线索。有研究表明,面孔特征的反性别刻板性是人类性取向识别的重要线索之一。

       人类的男女两性在面部特征上具有典型的性别间差异。与女性相比,男性的脸型更宽大、面颊更凹陷,且面部颜色更深、毛发更多,眉毛更浓、更低。[18-19]男女间存在面部特征差异的现象被称作性别二态化现象。男女两性的面孔性别二态特征是个体性别识别中的刻板印象。

       性别刻板印象在性取向识别中有作用吗?一些研究证明了性别刻板印象对性取向识别的影响。

       Freeman等根据男女在面孔外形和纹理上的差异,用电脑生成人工面孔图,让大学生被试对这些目标刺激图进行性取向判断。结果发现,随着面孔的外形性别与纹理性别冲突的增大,面孔被知觉为同性恋的可能性也逐渐增大。这一结果在用真人面孔图片做目标刺激时也得到了验证。同时,他们还发现判断准确率高的被试比准确率低的被试更多使用面孔的反性别刻板印象线索。[20]

       这一研究表明:个体性取向识别过程,同时受性别刻板印象影响和反性别刻板印象的影响。当个体面孔性别特征为反性别刻板印象时,更容易被判定为同性恋者。正如拥有“娘娘腔”和“假小子”等反性别刻板印象行为者易被当成同性恋者一样,[21]面孔中有反性别刻板印象特征者也更容易被当作同性恋者。因此,反性别刻板印象是性取向识别中判定同性恋者的线索。

       反性别刻板印象的线索作用在通过面孔的局部与整体结构比例的二态化认知和面孔特征对称性认知的性取向识别研究中也得到了证实。Hughes和Bremme发现与整个脸部大小相比,眼睛所占比例大的女性和下巴所占比例大的男性更容易被判断为异性恋,而眼睛所占比例大、下巴所占比例小的男性更容易被判断为同性恋。Hughes和Bremme要求大学生被试对征集来的不同性取向个体的面部图片进行性取向判断。研究发现,图片人物面孔越对称,越容易被感知为异性恋者。[22]

       3.面孔线索识别性取向的加工过程和加工方式

       有研究考察了性取向识别的加工过程。结果表明,面孔线索识别性取向的过程是一种快速且自动的信息加工过程,这一过程有构形加工和特征加工两种方式。

       Rule和Ambady以除去发型的男同性恋和男异性恋的面孔图片做目标刺激,用33ms、50ms、100ms、6500ms、10000ms和被试自我控制时间等六种时长为自变量,考察大学生被试对目标图片进行性取向判断的准确性。结果显示,除呈现时间为33ms时,其他时长下被试的判断准确率都高于随机水平,且各时长间无显著差异。即面孔图片呈现仅50ms时,图片面孔的性取向就能被准确识别出来。[14]这说明,面孔识别性取向的过程是一个快速的、自动的加工过程。

       Rule,Ambady和Hallett的另一项实验,验证了面孔识别性取向快速加工形式,且过多的思考会降低判断的准确性。他们让大学生被试判断呈现时长为40ms的女性图片中人物的性取向,之后对快速判断和思考后判断的正确率进行比较。结果发现,快速判断情况下,与判断男性性取向一样,被试判断的准确率高于随机水平;而在深思熟虑的情形下,被试判断的准确率与随机水平无显著的差异。[17]这说明面孔性取向识别是一个快速自动的加工过程,过多的思考会削弱这一加工过程。

       Tabak和Zayas考察了面孔识别性取向的加工方式。[23]实验材料为包含特征信息和构形信息的面孔同性恋和异性恋图片。图片以正立(特征信息和构形信息完整)和倒置(特征信息完整,构形信息缺损)两种形式呈现50ms后,要求被试对图片中面孔的性取向进行判断。结果显示,两种图片的判断准确率都高于随机水平,但倒置图片的准确率显著低于正立图片。这表明面孔识别性取向与一般面孔加工一样,同时具有特征加工和构形加工两种方式。

       4.影响面孔识别性取向的因素

       面孔识别性取向的准确性会受到被试的性兴趣水平和对同性恋的熟悉度等因素的影响,但与被试的种族关系不大。

       被试的性兴趣水平对其通过面孔识别性取向的正确性有明显的影响作用。Rule等让处于不同生理周期的女异性恋大学生被试判断面孔图片中男性的性取向,发现评价异性吸引力水平更高的排卵期女性所做的面孔性取向判断的准确率高于非排卵期的女性判断准确率;将面孔图片换成女性后,判断准确率则没有此生理期的差异。用认知方式启动女性被试的性兴趣后,其所做的男性性取向判断的准确率也显著高于非启动情境下判断的准确率;而对女性性取向所做的判断准确率不存在显著的启动效应。[24]这说明,性取向判断的准确性与性兴趣水平有直接的关系。

       Brambilla等发现面孔识别性取向任务中,对同性恋的熟悉度会影响性取向识别的准确性。[25]让被试判断男性面孔图片中人物的性取向,之后回答跟同性恋熟悉程度不同的5个问题。结果显示,性取向识别的准确性与被试对同性恋的熟悉度有显著正相关。即与同性恋接触越多、越了解同性恋的人,越能准确判断出人的性取向。

       Rule以不同种族大学生为被试,采用3(被试种族:Asian、Black和Caucasian)×3(面孔图片种族:Asian、Black和Caucasian)的实验设计方案考察了不同种族人群的性取向识别问题。[26]结果显示,被试性取向判断的准确率均高于随机水平,但被试种族效应、图片种族效应、图片被试交互作用效应均不显著。这说明性取向识别不受种族差异的影响,存在跨种族的一致性。

       三、不足与展望

       从以上文献分析中看到,研究者最近几年较多将性取向识别的研究转向了随意改变可能性较小的外部特征——面孔。这方面的研究揭示了面孔线索识别性取向的一些规律和影响因素。然而,现有研究仍存在关注热度不够、实证研究深度不够、被试类型少、研究设计单一等问题。

       2007年之后的研究,公开发表的论文虽逐年上升,但论文发表总量仍不够多,且论文作者集中于少数几人。现有研究揭示了面孔的外形、纹理、结构比例、对称性等特征是性取向识别的重要线索,但对识别过程这些特征如何影响性取向识别的内部加工机制的研究不够深入;对影响面孔性取向识别的外在因素的发掘不够。被试方面,现有研究中所有被试均为在校大学生。实验设计中,研究者也未考虑被试本身的性取向差异,因而,实验结果的精确性不高。反应指标设置方面,现在研究的反应指标被试对面孔图片识别时判断的反应时和准确率,缺少其他过程记录性指标,如ERP数据、眼动数据等。

       因而,未来的研究除了在扩大被试类型、改进研究设计、丰富研究手段等方面努力外,还应该注意加强性取向识别过程中的内部加工机制研究。

标签:;  

人脸线索识别性取向的研究_刻板印象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