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解教师工作倦怠的对策_职业倦怠论文

缓解教师工作倦怠的对策_职业倦怠论文

缓解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倦怠论文,对策论文,教师职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心理学上把在职业环境中由于长期的情绪紧张和人际关系紧张而导致的应激反应所表现出来的一系列心理和生理反应的综合症称之为职业倦怠。国内外的研究表明,教师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一旦教师出现职业倦怠现象,其表现不但影响到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影响到教师本人的身心健康,而且会给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带来潜在的威胁。正如美国学者Dworkin(1987)所说:“且不论教师职业倦怠对教师个体及学校组织产生什么样的后果,这些教师的学生才是最终的受害者和牺牲者。”[1] 世纪之初,我国基础教育进行的课程改革,对教师而言这不仅仅是课程改革本身,而且也是教师职业生活的全面变革。课程改革所带来的全新的教育理念,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以及对专业技能新的需求,使教师习以为常的生活突然之间变得陌生起来,使教师感受到前所未有的职业危机和生存挑战。而这种危机与挑战如果没有引起有关人员的重视,得不到有效的缓解,教师的心理健康就会受到严重的威胁,从而产生心理逃避、退缩、偏执、攻击等不良行为,并且表现出各种各样不适应的反应,对学生容易失去爱心,对教育教学工作丧失信心,工作效能感降低,更严重的是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兴趣丧失殆尽,表现为突出的职业倦怠现象。教师职业倦怠不仅仅是一种状态,也是一个长期累积与发展的过程。在一定意义上,教师出现的职业倦怠不仅影响到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也影响到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那么,面对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形势,究竟该怎样来缓解和克服教师的职业倦怠呢?

一、建立社会支持网络

随着社会的变迁,教育的复杂性越来越需要教师的工作具有创造性,以解决学生群体中层出不穷的问题,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并适应未来多变的社会挑战。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块黑板、一本课本的鹦鹉学舌、照本宣科的教师形象在今天急剧变革的社会中已不再适应形势的发展,而需要以新的形象来代替。建构教师新形象,必须借助社会力量。众多的研究发现,社会支持系统是个体应对压力的重要外部资源。建立社会支持系统,最重要的就是营造起教师职业良好的公共信任氛围。公共信任、支援的氛围会使教师具有高度的自尊感和使命感,把教育教学视为一种可追求的事业,从而对其有积极、肯定的看法。相反,对学校教育长期的抨击与批评、对教师劳动价值和劳动属性的蔑视,教师合法权益经常受到威胁得不到保障的情况下,必然会使教师作为职业人,在评价自身时受到不良影响的冲击,从而导致教师的教学士气低落产生倦怠感,进而对自己的职业选择产生怀疑。

在树立教师新的职业形象,建立社会支持性网络的过程中,各级政府应提高对基础教育优先发展、适度超前发展、优质均衡发展的战略认识,担负起政府办教育的责任,切实增加对教育的投入,实现教育发展方式的变革,由外延数量扩张型的教育发展模式转变为依靠科研走内涵发展、提高办学质量的轨道上来。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建立健全教师终身学习体系,依法治教,保护学校和教师的合法权益,改善教师的生存状况,提高教师的生活标准。建立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风险机制,保护学校和教师的改革热情,鼓励教师进行教育创新,提高教师专业自我约束的能力。关注教师的身心健康,研制区域性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标准和防御机制。

二、减少工作负荷

众多的研究发现,学生问题是教师工作负荷增加的最直接的原因,也是导致教师职业倦怠的最强势的压力源。以笔者所在的济南市为例,中小学班额普遍在50—70人左右。班额过大,使得教师在很多情况下不得不例行公事和超负荷劳动。维持学生学习纪律和管理学生的困难正在耗尽教师的心力。另外,除学生人数多以外,我们的教师还面临着一个现实的问题,那就是由于独生子女带来的问题。独生子女的脆弱和安全问题、不良的家庭教养方式、家长过高的期望等给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不仅如此,近几年离异家庭、单亲家庭子女增多为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学生群体中的问题行为如早恋、违纪、校园暴力、网瘾等等问题经常使教师焦头烂额、疲惫不堪。而学生学习成绩不高、学习水平的低下与学生学习动力不足使得教师常常感觉到教育的无奈。对教师而言,要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远比其它工作更易让他感到疲倦,[3] 管理学生的困难已经成为教师职业压力和倦怠的主要因素。因此,教育行政部门应根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情况,通过积极有效的措施,保护现有的教育资源,并根据城市发展布局和人口变化规律,通过积极的行政干预,在推进教育均衡化发展的同时,控制班级规模,缩小班额,以减轻教师的工作量。

教师的工作负荷过大还在于教育行政和学校干预过多给教师带来的机械性的、刻板的教育教学任务和非教育教学性任务的增多。如对教师布置和批改作业的硬性规定,要求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要做到全批全改。设计者的初衷是积极的,在于让教师关注学生的作业,并通过作业的批阅掌握学生对知识理解掌握的程度以便改进教学。但这一简单的要求却将教师的时间和精力过多地消耗在机械性的对学生作业简单的划对错号的过程中。举例来说,如果一个初中数学教师教两个班,每班班额在60人左右,每天布置10道题,教师批改一本作业需要花费2分钟时间,那么教师批完这两个班的作业就需要花费4个小时。4个小时划对错号的机械劳动将使教师的思维、情感和身体等因缺乏新异刺激感到极度的疲劳。这种耗时低效的作业批改方式和行政命令正在耗尽教师有限的时间、精力,使教师没有更多的时间来思考自己的教育智慧和行为改进计划。诸如此类的行政命令正在迫使教师离开创造性的工作岗位而走向庸俗、浅薄、单调和刻板,这样的工作要求日益成为教师不堪重负的负担。教育管理和评价中的各种评比活动和对文字材料的需求正在占用教师大量的时间,逐步引导着教师远离课堂和学生。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把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还给教师,使教师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来思考和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去发展课堂教学的技能。

三、改革教师队伍的组织与管理方式

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学校系统不仅具有科层制组织特性,还具有专业自主化的特征,仅仅用科层制视角组织学校的权力机构是不行的,学校管理者要善于授权,增加教师工作的自主性与可控性,减少工作中的不确定性,防止和缓解职业倦怠。教师往往从五个方面来理解赋权问题:专业发展、决策制定、自我效能、自主性以及效果。在一定意义上,教师赋权主要表现为一种外在权利,这种权利可以增强教师的实力,由此教师便能提高自己的职业地位,获得专业知识,并且参与决策制定。但从教师对于赋权的理解来看,教师似乎更倾向于把关注的重点放在“内在权利”上。[4]

这种权利是指教师在工作中表现出来的态度和信心,它与教师的自我判断有关,表现为教师有能力做出决定,并且能在工作中感受到自己的效力。如果教师觉得他们充满了“权利”,他们就会有信心做好任何事情,并且更主动地承担工作责任,而教师的信心与效力也会随之不断增强。因此,学校应实行民主开放的管理模式,赋予教师更多的专业自主权与自由度,提供教师参与学校管理、进行决策的机会,增强教师的责任感和安定感。

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看,并不是每一个阶段都会出现教师职业倦怠。学校管理者应根据教师在职业发展中易出现职业倦怠的阶段,根据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帮助教师制定合理的专业发展规划,并采取有效措施支持教师学习、培训与研究的需要。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教师要由每天单调、乏味的生活走向教育的幸福之路,唯一的办法就是让教师走上研究之路。要引导教师在自己的课堂上、在自己的校园中开展行动研究,走校本研究之路。教师成为自己工作的研究者而不是一个简单的执行者的时候,将大大提高教师的工作责任感,有助于教师把握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和新的趋势,不断改进课堂教学实践,并增进教师的自我效能感。就学校而言,在科研中开展教育改革与实践是实施素质教育、增进教育创新的有效办法,能够促进学校各项工作的整体发展,有利于学校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与风格,也有利于缓解和抑制教师职业倦怠的产生。而“传统的学校气氛可能并不鼓励或者甚至妨碍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分析反应,导致教师对专业学习采取固执己见或自我防卫的方式,结果是教师的学习很快就达到停滞不前的地步,教学也变成了例行公事,保守、缺乏质疑”。[5] 而且,如果学校的人际关系不和谐,教师之间各自为政,缺乏交流与激励,甚至是相互攻击,都将使教师产生严重的倦怠。

学校应建立学习型组织文化,为教师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合作的校园文化环境,创设促进教师间交流合作的氛围和机制,为教师之间相互反思以及合作创造机会。要加强学校教研组建设,建立教师“共同的教学文化”。“共同的教学文化”不仅仅是把教师集合在一起工作,而是强调教师之间的伙伴关系,以及在伙伴关系基础上形成的真正的分享与合作,这是一种建立在信任、尊重和交往基础上的合作。要把教研组建设成教师的精神家园,建设成教师学习、研究、工作和生活的共同体。

四、平衡工作与家庭生活的关系,减少生活的困扰

家庭生活和工作是个体生活中最重要的两个组成部分,然而二者有时又是一对矛盾。工作持续不断的高要求、高压力意味着时间的大量投入。有研究表明,我国中小学教师的日平均工作时间为9.76小时。《中国教师报》刊登了《一个女班主任的一天》,文中写的女班主任从早上6∶00到校到晚上21∶30离校,在校工作15个半小时。[6] 而笔者所在的济南市的小学教师每天在校时间平均约为10小时,而初中教师则平均在13小时。很多教师描述自己的工作状态时都不无感慨“两眼一睁,忙到熄灯”。工作时间的延长意味着家庭生活时间被剥夺,人们对家庭生活质量的追求和愿望在家庭生活时间被剥夺和占用后就会遭到打击,夫妻感情交流、亲子互动以及必要的家庭亲情活动因没有时间而日趋减少,严重者已荡然无存。

国外有关家庭——工作之间关系的研究表明,工作在对家庭生活产生巨大影响的同时也深受其影响。“在一个人的生活领域,其工作方面和生活的其它方面有着一种自然的联系。”有研究认为,“人们不能在破裂的家庭和紧张关系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学习机构”“家庭生活比较好的教师也容易领导的好。”[7] 出于职业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人们以工作为中心投入的同时也会感到工作过后情感的空虚与贫乏,缺乏家庭亲情抚慰的心灵与肉体很容易体验到工作带来的痛苦。当教师以牺牲家庭生活和亲子关系为代价投入工作的时候,如果工作本身并没有因自己的努力出现企盼的图景,教师就会陷于挫折的深渊之中而不能自拔,就会出现严重的情感衰竭。

有研究者认为保持工作和家庭生活的平衡有助于缓解教师的职业倦怠,并提出了协调工作与家庭生活的具体办法。夫妻双方建立平等互助的伙伴关系,共同决策、充分交流,注意保持家庭生活与工作的合理界限,并充分享受家庭生活的价值与快乐等都有助于缓解和克服教师的职业倦怠。从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看,从教6—10年的教师和15—20年(35-40岁)的教师职业倦怠感最强,这一年龄段的教师面临着社会、家庭和学校工作的巨大压力,是学校生活中承担责任的主体力量。家庭赡养老人与教养子女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需要教师调适好在家庭生活中的角色,因此,学校要充分考虑到教师对家庭生活的需要,帮助教师设计并打理好自己的家庭生活。一个有竞争力的学校“不仅支持个人学习掌握教学方面的知识,还支持学习掌握生活各方面的知识。”[8] 帮助教师建立家庭生活与工作之间的平衡,减少生活的困扰,“结束工作与家庭之间的战争”。

五、帮助教师学会自我调适

研究证明:人们不可能仅仅从改变外部的生活条件中获得幸福,“人们,他们学会控制内心的经历,他们将能够决定他们生活的质量”。[9]“那些设法使大家生活变好而没有首先学会管理好自己生活的人,其结果往往将事情搞得一团糟。”[10] 克制自己是一种最必要的能力,它既关系到一个人的工作成就,也关系个体自身的身心健康。教师要善于掌握自己,调控自己的情绪,学会正确地抑制自己每日每时的激动,以平和的心态投入工作和生活。在充满竞争的现代社会里,压力无处不在,教师一方面要敢于正视现实困难和问题,反思压力源,掌握积极的应对策略(以问题为中心的策略和以情绪为中心的策略),控制和降低不良情绪的困扰。另一方面也要学会调控自己的生活,加强体育锻炼,保持良好的饮食生活习惯,合理休假、适度放松,增加生活的幽默感、加强学习,提高人际与社会的适应能力,对自身与工作之间的匹配度保持清醒的头脑并能够灵活的调整,设定合理的专业发展规划与工作目标,并从工作中挖掘现实的、个性化的意义等。转换工作理解的角度,当不能改变工作的环境、条件以及策略时,教师要学会改变理解问题的角度与问题的解决方式,只有如此,教师才能够正确的理解压力,并使其保持在适度的范围内,而不至于导致职业倦怠。

标签:;  ;  ;  

缓解教师工作倦怠的对策_职业倦怠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