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投入、投资收益与西部大开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大开发论文,投资收益论文,资本论文,西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850.59;F01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461(2011)01-0064-07
西部大开发十年以来,政府不断加大投资,资本形成额从1999年的6,432.56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31,829.04亿元,但是均低于东部地区各年的资本形成额,尤其外资的利用额远远低于东部地区。四大区域的地区生产总值增长贡献率比较分析表明,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典型的投资驱动型。西部地区的总资产贡献率、全员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并不低于其它地区,西部区域的产业效益并没有想象中得那样低下,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拓展资本形成方式、理顺资本投资渠道、优化投资方式、建立投资长效机制等,仍然是现实的选择。
一、地区生产总值增长三大动力的区域比较
(一)西部地区生产总值年均投资贡献率较高
2000年以来,西部地区区域生产总值增长的投资贡献率较高,尤其高于东部地区(见表1、图1)。
图1 2000年~2008年四大地区投资贡献率比较
注:东部地区包括京、津、冀、鲁、苏、沪、浙、闽、粤、琼;中部地区包括晋、豫、皖、鄂、湘、赣;西部地区包括:蒙、陕、甘、宁、青、新、川、渝、黔、桂、滇、藏;东北地区包括黑、吉、辽。 2000年~2008年各区域的平均投资贡献率分别是东北地区76.57%、西部地区65.52%、中部地区57.97%、东部地区45.61%,东北地区占首位,但是2000年~2006年各区域的平均投资贡献率分别为:东北地区62.61%、西部地区67.10%、中部地区53.90%、东部地区45.64%,西部地区最高,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东北地区2007年投资贡献率达到108.89%,从而拉高了年均投资贡献率。分年度看,西部投资贡献率从2000年的39.52%快速提升至2001年的71.00%,此后持续保持在60%以上的高水平,2003年一度高达84.77%,显示了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的巨额投资推动效应。2003年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使东北地区投资贡献率首次达到55.14%的高水平,并在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五年内都高于西部地区而居于第一位。中部地区则呈现出逐年增高的趋势,而2004年促进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显著加强了该趋势,但相比于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而言,中部地区的变动态势比较平稳,这反映了中部振兴战略与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战略在战略着眼点和政策手段上的显著区别。东部地区仅在2003年、2004年一度达到较高的水平,其他年份均保持在45%以下,显示了该地区区域经济增长的多元驱动的显著特点。
(二)中部地区消费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贡献率高于其它三大区域
2000年以来,东部地区消费对区域生产总值增长贡献率始终不是很高,2000年~2004年东部地区消费对GDP的贡献率低于中部地区,2005年~2007年其贡献率均低于西部地区,并且均低于50%;中部地区消费贡献率总体上比其他三个地区高,但2004年和2005年比西部地区分别低7%和11%;西部地区消费对GDP的贡献率波动频繁;东北地区消费贡献率在2002年~2006年、2008年持续低于其他三个地区,特别是在2003年~2006年间以及2008年处于较低水平(见表2、图2)。
图2 2000年~2008年四大区域消费贡献率比较
(三)西部地区出口贡献率持续为负数
2000年以来,东部地区出口贡献率总体上高于其它三大地区,西部地区持续保持为负贡献,在四大区域内是最低的(见表3、图3)。2000年~2007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平均出口贡献率分别为:东部地区10.32%,中部地区-1.39%,西部地区-11.84%,东北地区-9.96%。东部地区货物和服务净出口贡献率较其他地区明显要高,从2000年到2008年,东部地区只有在2003年的贡献率为负,2000年、2005年、2006年、2007年和2008年的贡献率均高于10%;中部地区货物和服务净出口贡献率只有在2000年、2001年、2007年和2008年为正,并且均低于6.00%;西部地区的货物和服务净出口贡献率除2008年之外均为负,可见,西部地区的出口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不大;东北地区货物和服务净出口贡献率在2000年、2003年和2005年为正值,且都高于5%。由此可见,东部地区的出口较有力地促进了该地区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表现为较明显的出口导向型。
图3 2000年~2008年四大区域净出口贡献率比较
由此可以看出,2000年~2006年西部地区在生产总值增长年均投资贡献率上高于其它地区,东北地区2007年的投资贡献率达到108.89%,但是东北地区的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GDP的贡献率很不稳定,西部地区的消费和净出口对GDP的贡献相对稳定,因而,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表现为投资驱动型。
二、东、中、西、东北四大区域投资效益分析
以上分析表明,中国目前尚是一个比较典型的投资驱动型经济,而西部地区在四大区域中表现得尤其突出。在这样一种经济形态下,投资收益的高低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意义显得格外重要。此处从总资产贡献率(利息支出除外)、成本费用利润率和全员劳动生产率方面来分析四大地区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的投资效益。
(一)西部地区总资产贡献率逐年提高并有逐步超过其它区域的趋势
东北地区总资产贡献率的增长波动很大,2001年、2002年出现负增长,仅在2003年和2004年实现较大幅度的增长。除东北地区在2001年~2003年总资产贡献率出现负增长之外,其他三大地区2001年~2007年总资产贡献率一直呈现正增长的状态。其中,东部地区增长波动较大,而且除2003年、2008年增长的较其他地区快之外,其他年份均低于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2000年~2008年中部地区总资产贡献率一直处于稳定的增长状态,而且增长量逐步增加。西部地区在2004年、2008年有较快的增长,其他年份处于相对稳定的增长状态,西部地区的总资产贡献率的增长稍逊于中部地区的总资产贡献率的增长(见表4、图4、图5),但是2000年~2008年西部地区的总资产贡献率只在2002年、2007年分别低于中部地区0.23%、0.8%,其它年份均高于中部地区。因此,总体说来,西部地区的总资产贡献率要高于中部地区,在实施西部大开发后从2003年总资产贡献率的增量有了明显提高。
图4 2000年~2008年四大区域总资产贡献率比较
图5 2000年~2008年四大区域总资产贡献率增量比较
(二)西部地区成本费用率近几年逐步升高并跃居首位
在四大区域的成本费用率的比较中,东部地区的成本费用率比较稳定,且一直处于较低水平,2003年~2008年其成本费用利用率均低于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从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西部地区的成本费用率一直处于增长状态,从2002年开始西部地区的成本费用率跃居第二位并一直处于快速增长状态,2006年在四大区域中跃居首位,与其它三大区域的差距逐渐拉大(见表5、图6)。
图6 2000年~2008年四大区域成本费用率比较
(三)四大区域全员劳动生产率均逐年升高,但西部地区的增长量逐年稳步增加
2000年以来,四大区域的全员劳动生产率均实现了较快的增长,但西部地区的增长速度最快,由2000年的37,403.09元/人·年一举增长到2007年的174,446.16元/人·年,远高于中部和东部地区,略低于东北地区(见表6、图7)。
图7 2000年~2007年四大区域全员劳动生产率比较(元/人·年)
图8 2000年~2007年四大区域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量比较(元/人·年)
从图8可以看出,东部地区只有在2004年的全员劳动生产率的增量明显,但与其它三大区域的增长状况趋同,其它年份增长趋势并不明显,而且从2004年开始其全员劳动生产率的增量一直低于其它三大区域。中部地区增量逐年增加,而且在2007年居于首位,但其全员劳动生产率一直低于西部地区。东北地区的全员劳动生产率一直高于西部地区,但是西部地区的全员劳动生产率的增量从2005年开始持续高于东北地区,其差距有逐渐加大的趋势。
三、四大区域中西部地区资金投入较少
以上分析说明,西部地区的投资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加大投资能促进西部地区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投资是国民经济的组成部分,是经济增长的一个基本因素。资金的来源直接影响着投资额以及投资渠道。不论是在国内的财政投资还是利用的外资方面,西部地区的投资额都很低,均低于东部地区。
(一)东、中、西和东北四大区域人均财政支出情况
2000年~2007年,西部人均财政支出比东部、全国的人均财政支出都低。2004年东部的人均财政支出为704元,西部的人均财政支出仅为144元,东部是西部的4.9倍,其他年份东部地区的人均财政支出是西部地区的1.5倍左右(见表7、图9)。一方面,财政支出直接构成和影响东、中、西部地区的总需求,适当的财政支出规模可以达到调控东、中、西部地区的总供需关系的目标;另一方面,财政支出结构的确立与调整,则对东、中、西部地区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形成和变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图9 2000年~2008年四大区域人均财政支出情况(元/人)
(二)西部地区固定资产资金投入中利用外资额很低
2000年以来,四大区域的固定资产资金主要来源于自有资金。在利用外资方面,东部地区最高,但每年都低于10%,中部地区次之,每年都低于5%,西部地区则低于2%,东北地区最低平均不到1%。自有资金成为过去几年资金增长的主要来源,公司利润的增长推动了自有资金的增长(见表8)。
固定资产投资直接推动着经济增长的态势,固定资产的年增量对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影响重大[1]。东部固定资产投资从2003年的10,702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85,453亿元,西部由5,380亿元增加到36,567亿元,这四年东部的增量约是西部的2.7倍。从表9、图10可以看出,2003年~2008年中、西部地区固定资产的增量明显低于东部地区,2004年到2005年东部地区的投资虽然减少了,但是2005年到2008年东部的固定资产增量仍然高于中、西部地区,2005年东部地区增量为9,761亿元,西部地区仅为3,951亿元,2006年、2007年、2008年东部地区固定资产增量分别为西部地区的2.3倍、1.95倍、1.49倍。可见,西部的固定资产投资虽然增加,但是依然不如东部上升的速度快,我国资金向东部倾斜度减小,但是流入东部地区的资金还是持续大于西部。
图10 2000年~2008年四大区域固定资产投资增量比较
(亿元)
(三)西部地区利用外资的情况
1.西部地区投资总体规模小
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我国政府在外资政策等方面,总是在积极鼓励外资扩大在中西部投资,但在收效上并未有大的改观。西部地区由于教育水平、交通通讯、基础设施等公共物品的供给不足,吸引外资的环境落后,导致西部地区吸引外资的能力很低。2008年西部地区利用的外资的总额为1,597亿元,占全国利用外资总额的6.87%,而且,在利用外资增长速度上,西部地区的情况也没有明显的好转(见表10、图11)。
图11 2000年~2008年西部地区吸引外资对比(%)
2.外资投资结构不合理
从三次产业的布局来看,以2007年为例,第一产业在东、中、西部所占的比例分别为36.7%,26.6%,26.8%,作为利用外资的主要产业——第二产业在东、中、西部的分布为56.7%,18.6%,16.0%。在三大产业中,我国第二产业利用外资占全国利用外资总额的比例为55%,而在西部地区第二产业利用外资仅占全国的16%。外资的主要流向生产效率高、技术含量高和技术密集型的产业,而在目前,西部地区效益偏低的第一产业占比重较大,而投资少、见效快、最具有活力的第三产业比重较小,这样又决定了出口,出口的初级产品多,制成品和技术含量高的产品出口少,不符合国际资本流动的要求。由于在投资环境方面的不利影响,西部在吸引大项目,创新能力,吸引先进技术方面都不如东部沿海地区,因而外资难以进入西部地区。
(四)金融与财税政策制约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是经济发展的血液,是促进地区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助推器”。 “一刀切”的金融政策没有体现对西部的政策倾斜,不利于西部的融资,影响了西部经济的发展。例如:统一的存款准备金和利率制度。东、西部相比较,东部资金的边际利润率高于西部地区,这样在贷款方面东部地区就会获得相对优惠的利率。在贷款管理方面,没有针对西部地区实施的特殊政策,不论是在存贷比例、贷款结构还是授信额度上,都是实行全国统一的标准。此外,2007年7月20日国家环保总局发布的文件规定:“金融机构应依据国家产业政策,进一步加强信贷风险管理,对鼓励类项目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积极给予信贷支持;对限制和淘汰类新建项目,不得提供信贷支持;对属于限制类的现有生产能力,且国家允许企业在一定期限内采取措施升级的,可按信贷原则继续给予信贷支持;对于淘汰类项目,应停止各类形式的新增授信支持,并采取措施收回已发放的贷款。”这保护了西部的环境,但对于那些限期内升级的企业,银行因为担心贷款的风险,可能不会考虑给予贷款或减少贷款。
从目前对西部实施的优惠政策来看,主要集中在所得税上,资源税率低,征收范围窄。西部地区是能源、矿产的集中地,但没有从丰富的资源中收益。过低的资源税导致利益分配机制不合理[2]。现行的资源税征收范围仅限于盐和矿产品,大部分资源没有征税,且采用定额税。西部地区开发出来的资源,运到东部加工、出口,输出资源的高附加值使东部地区受益,因而造成了西部地区财政收入的流失。
(五)西部地区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制约西部经济的发展
近年来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中小企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扩大了就业渠道,成为高新技术产业中最活跃的新生力量之一,有力地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3]。据2007年《中国统计年鉴》显示,西部城镇就业问题的75%以上是中小企业解决的,中小企业创造了西部65%以上的工业总产值,63%以上的出口额,50%以上的利税。西部中小企业占西部企业总数的99%,但是所使用的贷款资源低于全部贷款的20%。此外,中小企业由于内部管理、盈利能力、信誉、技术等方面比较差,银行出于对资产的安全性的考虑,不情愿发放贷款给中小企业,影响了企业的规模和效益,以致制约了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
五、进一步加大对西部地区投资的建议
(一)拓展资本投入来源
1.继续加大政府投资力度
对于一些基础设施的投资,需继续加大政府的投资力度,因为这些公共设施为公共物品或者是准公共物品,只有政府投资才能达到预期效益,政府投资不在于“多”而在“精”[4]。西部大开发以来,西部基础设施有了明显改善,但是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相比,在路况质量和路网密度上差的还很远,特别是区域之间的“断头路”急需解决,加强西部地区国际通道、西部省区之间的通道、东西部地区通道、大能力煤运通道的建设,加强西部铁路既有线改造。良好的交通设施是促进西部地区特色产业发展的关键之一。
2.建立中小金融机构,发挥商业银行的信贷功能
借鉴美国经验,针对中小企业的经营状况,建立中小企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给予适当的优惠。对于投资于高新技术及以高新技术产品为基础的技术密集型中小企业,可以考虑引进风险投资资金。
3.发展地区优势吸引外资和私人投资
西部大开发以来,利用外资较少,2007年利用外资最多,占全国的比例为6.07%。外资的难以引进关键在于西部地区投资环境差,缺少自我发展能力。政府应该根据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和产业比较优势,加快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培养旅游、矿产、能源等优势产业,确实发挥东西部投资促进机构的作用。对于某些优势产业,采取国际贷款融资,开展补偿贸易融资等。目前,私人和企业资本正在急剧增加,这些资本应该被吸引到西部的交通建设中,有助于克服国家财力的不足。
(二)优化投资方式
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投资驱动特征,大规模的资本投入会降低资本的边际生产率,因此要优化投资方式,提高资本的利用率。在投资的形式结构上,改善人力资本投资和研究开发投资,优先发展人力资本投资,积极跟进研究开发投资,同时,使人力资本投资与物质资本投资协调发展[5]。在投资的空间配置上,着力发展有潜力的地区,对于缺少潜力的地区,政府采取措施鼓励其地区的劳动力到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就业。在部门投资结构上,根据地区资源优势、资本稀缺状况、产业结构等的制约因素,选择主导部门进行投资。
(三)创立投资瞄准机制
西部大开发以来,其地区有关政府制定招商引资产业目录,从中反映了当地现有的产业优势,但是这些目录大多体现的是政府的意图,并不代表投资者的意愿,招商项目大都没有得到投资者的青睐。西部大开发以来,政府投资主要集中在基础设施和环境保护领域,对地区产业发展的支持不明显。在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如果没有政府的支持,西部地区很难获得与东部地区平等的竞争条件。在新的发展阶段,西部大开发要贯彻“十一五”规划,发展“6大特色优势产业”,创立投资瞄准机制,使有限的资金投入到优势产业中,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企业,“输血型”援助与“造血型”援助相结合,发展特色优势,增强创新能力,从而吸引更多的投资者。选择辐射能力强的、发展经济基础好、对发展地区经济带动作用大的地区进行投资,如:云南花卉、新疆瓜果、重庆柑橘。对于由于急于求成、盲目追求发展速度而导致资源高消耗、污染高排放的行业和企业要适当减少投资或关闭。
(四)建设投资长效机制
在当代市场经济和全球化的条件下,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都不能独立于其他国家和地区单独发展。东部地区在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经验和国际交流方面有许多优势,西部地区在土地、劳动力、市场空间等方面的优势可以和东部地区形成互补,这些构成了东、西部合作的基础,积极开展同东部的经济联合,引用东部的资金、技术、人才。在宏观政策层面上进行调整,促进东部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西部的转移。在处理好利益分配的前提下,在“优势互补、合作双赢”和“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原则下,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建立东部地区对西部地区的投资长效机制,促进合作与联动发展[6]。支持和参与西部大开发是东部地区责无旁贷的任务,也是东部地区长期坚持的使命。
(五)创新投资收益回报机制
第一,降低高管人员的个人所得税比率。针对西部地区人才流失严重的问题,高管收入作为特殊人力资源和企业家精神的回报,政府可以考虑适当降低高管人员的所得税比例,增强西部地区对高级人力资本的吸引力。
第二,促进潜在的人力资本的形成。在国家重点建设工程中,要求中标承建企业要按照一定的比例招收、培训工程所在地建设工人,在建设过程中提高西部地区的劳动力素质,促使西部地区潜在人力资本的形成。从某种意义上,承建公司的利润所得以收益的形式回报给西部地区。
第三,生态建设中的区际利益补偿转移。在西部地区开发、投资建厂,给西部带来经济利益的同时对环境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对在西部地区的投资者征收适当的生态税,不仅增强了投资者保护环境的意识,而且使西部地区保留了一部分经济利益。
第四,发展航道运输,带动沿岸脱贫致富。十年来,西部地区支流航道和码头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鼓励沿岸居民借船出海,建立小型商品交换集聚地,发展沿岸旅游业,沿岸居民就可以靠自己的力量脱贫致富。
(六)东、西部实施有差别的金融政策
第一,对西部地区贷款的条件、利率、期限、还款等进行优惠;央行积极给予再贷款、再贴现的支持,对西部金融机构的贷款比例、资产负债比例给予合理的标准[7]。降低投资进入门槛,给予金融政策的支持。可以设立专门机构,对欠发达地区给予金融政策的支持,对参与西部大开发的金融机构提供贷款贴息、投资补贴。第二,创新融资工具。设立西部开发建设专项投资基金,鼓励上市公司发行企业债券,对于大型设备开展融资租赁等。第三,尽快推出资源税的改革,适量扩大征收范围,改从量征收为从价征收,增加政府税收收入[8]。第四,地方政府虽然不拥有完整意义上的税收制定权,但拥有部分税种的征收权和减免权,如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等,地方政府可以根据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做进一步的调整,以吸引资金的流入。
(七)建立比较完善的政绩考核体系
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摒弃过时的“以GDP为纲”而忽视环境保护的“唯发展思路”,要明确“环境保护的目标也是要带来经济效益”的。健全官员的激励、监督和约束机制,扩大政府政绩考核范围和方式,如将地方政府负债纳入政绩考核体系,设计公众测评表和问卷调查表。转变政府的职能,由市场与经济的主导变为经济和社会的管理者,调节经济、管理社会和公共事务、监管市场。削弱政府对经济的直接干预,完善市场体制,市场能解决的问题要靠市场解决。
收稿日期:2010-12-01
网络出版网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13.1356.F.20110119.1822.004.html 网络出版时间:2011-1-19 06:22:00 PM
标签:投资论文; 贡献率论文; 西部大开发论文; 总资产贡献率论文; 全员劳动生产率论文; 中国东部论文; 投资资本论文; 经济论文; 优势资本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