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女性服饰文化的流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服饰文化论文,试论论文,女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从人类的发展进程来看,女性的社会地位与生活状态始终表现着一个时代的文明程度与文明特征,女性不仅是人类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其服饰文化在人类文明发展中具有独特的象征意义,是生活中一道耀眼的文化景观。
郭沫若说:“服装是文明的表征,服装是思想的形象。”人的着装在社会生活中产生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它的有形和无形的价值是文化长期积淀的结果,正如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对文化定义的阐释:文化是人类活动的存在方式,包括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两个方面。服装作为物质实体,从外向观,服装与人相依相伴,凸现出形与象的光彩;做内象观,服装体现人的思考,展示的精神和生活态度。作为女性装扮自我身躯、表现自我精神的服饰,无疑与人类文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个存在的物质文化实体砌构着社会文化的一部分——服饰文化。
根据著名的马斯洛需要层次,人们的需要从下至上的层次是这样排列的:
5自我实现需要┐
4自尊需要 >心理需要范畴
3社会需要┘
2安全需要┐生理需要范畴
1生理需要┘
这个“层次”清楚表明,人需要生存和自我保护的本能,产生了人类最基本的生理需要。在人类脱离蒙昧迈向文明的进程中,社会的,以及自尊的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成为人们更高层次的追求,它们形成人完整的需要过程。女性服饰文化的特点反映着人们对不同层次需要的追求,虽然一般来说,在任何时代都存在着对这5种需要的追求, 但实际上总是被一个时代的特定状况所决定。各种需要的地位是不同的,而且几乎是以某一种需要为主要追求目标,从而在女性服饰上也最鲜明地表现着对这个主要目标追求。例如在封建时代的贵族女子所追求的主要是自尊的需要,表现其在社会地位上的尊贵,在服饰的复杂程度上是任何历史时期所不及的。而现代女性的结构简单,突出身体曲线美的服饰则更表现了女性追求自我实现需要的满足,其他的需要则隐含在这一需要满足的形式中。因此,需要作为客观存在被女性服饰文化所反映,通过女性服饰文化表现着不同的需要,因而也表现着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文明状态和不同的人格特征。
女性服饰文化的变化过程与社会、政治、经济和时代变化可谓相呼相吸。种种服饰的演变都表达着人们更新观念、改进现实和追求生活的态度。她们通过衣着塑造自我形象,表达自我精神理念,同时也折射出时代的灵魂与社会物质的能量。
有五千年悠久历史文明的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美誉。因此,人们着装讲究体面、体统,加之受儒家、道教“禁欲律行”哲学思想的支配,其服饰文化在形式上更多地表现为含蓄、端庄、严谨和大方之风,用宽松的“无形之形”的服饰包裹人体,崇尚自然和谐之美,体现了东方“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东方女性受传统文化的影响,认为女性应有坚韧、服从、善良、温婉和谦和的美德,在着装上更应严守规矩,衣领紧扣,长裙曳地,不可过多袒露肌肤,否则就被视为轻浮、不自尊,有失体面而为社会所不容。所以东方女性服饰多注重服装本身层面上的装饰、美化。朝鲜、日本、印度等国传统服饰基本上也都是“宽”的文化展现。利用纹样、刺绣镶边等传统工艺点缀,以服装本体的美来代替和修饰人体的美。虽然这种服装是平面的,但通过材质、颜色、纹饰却恰当地显示女性着装者的社会地位和尊卑贵贱。但是在西方,与古希腊、古罗马的雕塑和绘画一样,女性服饰讲究比例、匀称、平衡、和谐的整体意识,追求人性美、人体美,求个性大于求共性,她们的服饰文化更讲究人体曲线美的表达。从古罗马时代,人们利用自然的悬垂褶皱,表现出人的自然形体,到哥特时期,出现了藏胸、卡腰和膨松型裙身的立体型服装,她们运用的是立体造型的方式重塑人体。西方女性的着装心态是讲求体饰美。服装是装饰、美化人体的,她们崇尚人体精确和谐的美。因此,西方女装的式样变化丰富,以满足不同女性自我表现的个性需要。
东西方女性服饰文化直到本世纪初仍保持着较大的差异。宽松、严谨、不显露人体的东方式样与西方强调人体的S 型风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诚然,本世纪初的东西方女性都没有普遍接受知识教育,在传统观念和思想的影响下,女性基本是被界定在家庭空间,充当的角色是母亲、妻子或女儿等,极少参加社会活动。以中国为例,女性的任务是相夫教子,女子无才便是德,主流社会是男性的,各种社会活动与她们毫不相干。女性的服饰成为男性表达权力的工具,她们是男性的附属品。残酷的缠足扭曲了女性自然之美,带之而来的是蹒跚纤弱惹人怜爱的形象,以满足男性对女性的占有和统治欲。她们的服饰用宽松的造型掩盖着人体的曲线美,女性天然对美的希冀与追求只能在那些用绣花和镶边来丰富和美化的着装中稍作流露。由此显见,女性的服饰文化与社会发展状态、民主平等的环境是密切相关的。只有当她们获得了人的尊严和相应的社会地位,女性才有可能真正走出家庭,参与到社会的各种活动之中,从而赢得自我权利,不再成为男性的附庸,才可能使女性服饰文化获得完整的、健康的和自由的发展。
西风东渐的辛亥革命以后,长期的闭关自守开始结束。新的文化观念的涌入,改变了传统的女性服饰,旗袍开始摆脱满清时期的僵直宽松而趋于紧身合体,在长度、领型、袖型上作了许多的变化,两侧的开叉亦有长短。旗袍改良后结构简洁、富有现代美感,表现出女性的曲线美,衬托着典雅含蓄的东方神韵。同时,旗袍的开叉又会随着女性飘逸的步态使她们的美腿时隐时现地展露,更增添了女性的美感与妩媚。二三十年代年轻女性身着旗袍、头披婚纱的装扮正是早期接受西方文化影响的时髦女性在结婚时最时尚的表现。更有一批接受西方教育的知识女性,一改中国传统女性阴柔的低调风格,开启了人性追求的大门。她们的服饰文化张扬着独立,追求着精神个性。
随着新中国的建设步伐,女性接受教育的机会大大增加,越来越多的女性参入到社会生活中来,大量女性就业,更有不少加入了白领阶层,有部分女性还担当了一定的领导职务。毛泽东的“妇女能顶半边天”唤醒了中国妇女的自我意识。然而在服装上却一味讲求简单实用的功能,特别是那场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思想的禁锢,以及对“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的批判,女性的服饰愈加变得单调起来,立领、小方领和工装的一统天下,真正是祖国山河一片蓝、灰、绿。“艰苦朴素”的口号将个性融化在革命之中,中华民族原有的特色和传统也被扼杀批判,视为封建残余在文化上的反动。在那个非常年代,“不爱红装爱武装”异化了女性的审美态度;“飒爽英姿”的一身绿军装,将服饰文化推向无文化的境地。那个时代把美的服饰拆解并置换,取而代之的是人为的单一、平淡、死气沉沉,女性的服饰也成为政治生活的符号,极端的社会“时尚”导致极端的服饰文化异变。
与此同时,西方女性服饰在迅速发展,追求个性的表现成为主旋律。50年代法国设计师迪奥首创的“新外观”形象和袒背式晚装至今一直成为西方女装的范本。原因是这些服装强调了女性的特征,表达着西方生活中的浪漫情怀与开放意识;60年代的丰裕时期女性服饰更加多样化,追逐青春装、迷你裙、宇宙装和激进装等款式;走进70年代,男衬衣、牛仔裤、喇叭裤使女性的服饰趋向无性别化。凡此种种都预示着人类将奏响服饰文化新的篇章。
从50年代至70年代,东西方女性服饰形成的巨大差异,可以看出服饰与当时的社会、经济、政治背景的密切关系。改革开放为我们开辟了新的视野——从人本体去认识服饰文化。从此,新时期女性服饰文化像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为我们的精神世界平添一朵绚丽畸葩。从中我们能够感受到改革开放以来的清新的氛围。
80年代初,我们打开了国门,历经浩劫的中国女性放眼世界的同类,文化观念、审美观念都在不断地变化,更新自我与时尚的追求使得我们的女性初尝了牛仔裤、喇叭裤带来的新鲜与刺激,追求体育运动为时尚文化的女性把运动装、旅游鞋穿得潇潇洒洒,显然这是与现代社会对运动的崇尚及对生命价值的追求息息相关的。
改革开放使我们的观念,意识、文化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飞速发展,提供了女性认识、创造和享受服饰的物质基础。在经济富裕的基础上,女性服饰的多变使流行周期变短加快,服装的种类也越来越细,用以满足不同的个性、不同的职业和不同的场合的需要。如:睡衣、家居服、市街服、社交服、休闲服、旅游服、各种运动服、礼宴服……再加上四季之分和更换新款式,女性服饰需求的质和量日新月异。双休日的生活方式,女性有了更多的时间去享受休闲娱乐。当都市女性在繁忙喧嚣的紧张生活之余,更渴求使身心放松、人性回归的生活方式,因而追求自然、质朴的休闲装正默契了今天的生活式样。女性意识的强调使职业女装也成为流行,白领丽人以穿着高品质、有个性的职业装为时尚文化之追求。前卫新潮的女性可以穿袒胸露背式、超短式、露脐式……当今社会有着多元的文化并存,各种思想、观念的相互影响、相互包容,使世界处在一个大融和的时代。国际间交往日益频繁,经济、科技、社会、艺术相互间的影响与关注使我们的生活方式更加趋同,极大地推动了女性服饰文化千姿百态、异彩纷呈的发展。东西方服饰文化在交流中互补、在吸收中繁荣。“人穿我不穿、我穿人不穿”的意识将中国女性第一次摆在了与世界同步的起点上。
在当今信息高速发达的时代,科学技术的进步日新月异,人类交往的距离和时间在大大地缩短,资源、信息共享给女性服饰提供了更广阔的创造舞台。展望21世纪的女性服饰,我们乐观地相信,那将是文化观念多元、各种消费需求并存、各种服饰风格纷呈的人文景观。如是,了解、认识、研究和推动我国女性服饰文化不仅是时代的需要,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