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潍坊工商职业学院为例
闫炳亮(潍坊工商职业学院 潍坊市经济学校 山东 诸城 262200)
潍坊工商职业学院以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为契机,不断深化内涵建设,大力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快学科专业建设,调整弱势专业,构建基于工作过程课程体系建设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不断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逐步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高职人才培养新模式。
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1.积极推行院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平台加模块、专业加方向、技能加特长的“32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3”就是前3个学期开设公共基础和专业基础平台课程,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和专业理论素养;“2”就是第4、5两个学期依托院内外实训基地和“院中企”,提高学生专业水平和职业能力;“1”就是最后一学期的顶岗实习,依托“企中院”进一步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2.企业冠名培养模式。与企业合作共建了“福田雷沃数控班”、“惠发营销班”、“新郎服装设计班”等47个冠名合作班。院企双方共同修订冠名班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把企业课程、技术嵌入到课程体系中;院方师资与企方技术人员共同组建师资队伍,院方师资重点讲授专业基础课,企方师资重点讲授专业技能课程。这种冠名培养模式突出专业人才培养的指向性、针对性时实效性,实现了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零距离对接。
3.研究孵化培养模式。各专业成立研究(事务)所和服务中心,采用半工半读的培养模式,开展课题研究,研究新技术、新工艺、开发新产品,培养学生技能和专业创新能力。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近两年来,7个研究(事务)所和服务中心共吸纳700余名优秀学生参研、参训,研发新产品27种,其中11种已实现在产;申报国家级专利22项,其中数控装备研究所《一种新型汽车的固定拉丝装置》和《三相半桥逆变器中IGBT驱动电路的设计》两项专利被专家鉴定为具有较高价值推广专利;共为企事业单位培训技术人员482名,技术服务600多人次,改造改进大型设备90多台套,在实现良好社会和经济效益的同时,培养了参研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研发能力、创新能力和项目管理能力。
二、加快学科专业建设
按照“市场需求为导向、课程建设为基础、实践教学体系为重点、考评体系为保障”的专业建设方略,做大做强机电工程类专业、做特做精服装纺织工程类专业,学院先后投资3000余万元为两个特色专业建设了两个近1000个工位大型实训中心;机械模型室、电子电工实验室、服装CAD实验室、服装立裁实验室和纺织实验室等8个实验实训室被确评为省级示范实验室;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在教学中逐步形成了“示范模拟训练”、“现场教学”、“项目教学”和“任务驱动”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服装设计和纺织工程技术专业,充分利用“校中企”进行“现场教学”和生产性实训,依托新郎希努尔服饰有限公司、山东桑莎集团、中纺金旭等国内大型名牌企业的“企中校”形成顶岗实习优势,实现实习就业一体化。
三、积极调整弱势专业
近年来,该院加强了对市场的调查,加大力度调整和增设专业。其中,机电一体化技术、建筑工程技术和服装设计三个专业就业率高,均保持100%的就业率。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电子信息技术和涉外旅游管理三个专业就业率偏低,主要原因是专业师资队伍不足;就业门槛低,初高中毕业生基本满足就业,对大专毕业的学生需求低迷;与地方产业需求有偏差等。据此学院已暂停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和电子信息技术招生,涉外旅游管理专业调整培养方向。
四、着力构建基于工作过程课程体系建设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新的课程体系由“职业基础能力模块”、“专业基本能力模块”、“专业核心能力模块”和“拓展能力模块”组成,采取宽基础、多方向的课程结构,通过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完成本专业所面向的职业岗位群所需的基本专业能力培养。职业基础能力模块和部分专业基本能力模块课程保持学科体系课程的结构形式;专业核心能力模块课程采取“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方法,从职业分析入手,以培养职业行动能力为目标,按照由“典型工作任务→行动领域→学习领域”的开发步骤,以学习情境为载体,对传统的学科式专业课程进行解构和重构,形成了以行动体系的课程结构形式为特征的专业核心能力学习领域;“拓展能力模块”供学生选修,为学生选择不同的职业岗位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空间。
五、加大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力度
学院通过教学管理制度、顶岗实习管理制度、院企合作管理办法等9项制度和办法的实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团队业务水平,形成学院、教学督查科和专业教研室三级分工科学、职责明确的教学管理机构。学院层面有教务处、督导室负责监督与指导,学院设立的督导组;专业教学科层面有科领导、教学秘书进行管理与部署,成立了由科主任、教学秘书、教研室主任组成的教学质量监控小组,负责每学期对科内教学工作进行全面检查。通过学生评教、教师评学、教师互评、专家评议等方式,对教与学全过程进行监控和评价,突出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专业技能考核。
参考文献
[1]胡玲洁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才智,2012,(14)。
[2]秦克涛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运行的探索[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13)。
论文作者:闫炳亮
论文发表刊物:《职业技术教育》2013年第12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4-21
标签:专业论文; 能力论文; 课程论文; 人才培养论文; 模块论文; 职业论文; 潍坊论文; 《职业技术教育》2013年第12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