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特区应继续为中国的现代化探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特区论文,中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326(2000)05—0056—04
17世纪中叶以后,自西方开始,人类社会浩浩荡荡迈向了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每一个国家和民族,或早或迟,或快或慢,或自觉或不自觉都将汇入这股洪流。马克思看到了这股洪流,并预言人类历史将成为“世界历史”;邓小平同样看到了这股洪流,他要通过建立经济特区探索出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之路。
江泽民总书记最近视察广东深圳等地时提出,有必要在广大干部群众中开展“致富思源、富而思进”的教育活动。这是对广东等经济发达地区人民提出的新要求。对深圳等经济特区来说,致富思源,就是要求我们历史地看问题,把个人、家庭和地区的发展同中国共产党人苦苦探索现代化之路的历程联系起来,进一步增强对社会主义,对邓小平理论,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认同感;富而思进,就是要求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当下我们的发展所处的历史阶段,增强继续为中国的现代化探路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如果说,致富思源主要是要解决思想认识、理想信念和情感认同问题的话,那么,富而思进则是要求我们深入思考,如何选择继续前进的路径。
富而思进,继续为中国的现代化探路,从思想方法上说,需要我们解决好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调整思维坐标。中国的经济特区是在传统的计划经济背景下建立和起步的。在邓小平的思考中,建立经济特区是旨在冲破旧体制,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加快社会发展的一个试验。多年来,我们习惯于以内地为坐标,将特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情况与内地一些城市相比较,显得我们的总量较大,质量较高,速度较快,效益较好。而一旦我们以发达国家的城市发展为坐标,我们在不少方面便显得还有较大差距。以深圳为例,1999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436亿元,人均4200美元,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而作为城市国家的新加坡面积不足深圳的1/3,人口不足400万,但它1997 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就已达到1049 亿美元, 人均32000美元。(注:IMD《国际竞争力报告1997》。)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刘福垣不久前在深圳召开的一次研讨会上就曾指出,深圳的现代化建设定位要跳出广东,跳出全国,瞄向国际水平。这一意见是颇有见地的。这种思维坐标的调整是经济特区富而思进,加快发展的重要前提。
二是引入辩证方法。辩证思维方法是一种整体性的思维方法,要求认识事物分析问题做到观察的全面性,注意事物矛盾对立着的不同方面。因此,考察我省经济特区的现代化建设既要看到发展的成绩,又要看到所存在的不足。一方面要看到经过20年的建设,我省特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总体上已经走在全国的前列,有的经济特区的发展已接近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水平(如用美国社会学家阿·英克尔斯关于现代化国家的10条标准来衡量,深圳除适龄青年受高等教育的人数比例偏低外,其余都已达到或超过标准);但另一方面又要认识到我们不同领域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有些方面距离现代化的目标是有较大差距的。就深圳来看,如比照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指标体系不难发现,该市目前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但经济效率则显得偏低;高新技术产品占工业总产品的比重较大(1999年达40.5%),但科技进步的效能不高;经济的外向度高,但外向自主能力偏低;经济发展的速度很快,但科教文化发展显得滞后;城市化水平较高,但城乡二元结构的矛盾还较为突出。(注:参见《跨世纪发展的历史使命——深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示范市研究》附件三: “深圳现代化发展水平分析”, 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4月版。)因此,必须清醒地认识到, 今天的“富裕”才是刚刚起步,已有的成就只是前进的基础。发展经济学认为,现代化是在经济变革基础上发生的包括社会变革、政治变革、文化变革以及人的成长等一系列内容的从传统到现代的历史变迁。就此而言,我省经济特区要走的路还十分漫长。
三是校准思考方向。思考的方向决定着发展的路向。从方向的角度看,经济特区的发展有三个层面的问题。第一是政治层面的问题。即我们所要走的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之路,因此既要大胆吸收一切优秀的人类文明成果,又要牢牢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这一点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第二是战略层面的问题。经济特区有责任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模式选择,这就需要我们思考:作为经济特区应该并可能在哪些方面为全国提供示范和经验?党的十五大曾在这个层面要求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在体制创新、产业升级和对外开放方面发挥对全国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这里体制创新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诚然,特区的发展离不开全国人民的支援,也离不开香港、澳门等地区的经济背景因素,但特区发展的内在动力则主要是改革即体制的创新。第三是策略层面的问题。在这一层面,需要各部门各单位的干部群众在认真学习领会江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过程中,充分分析经济全球化、中国加入WTO以及开发大西北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按照中央、 省委的要求和各市市委作出的战略部署,结合本部门本单位的工作实际,作出具体的“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的行为选择。
富而思进,继续为中国的现代化探路,需要我们侧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具体的战略思考。
一是体制的现代化问题。体制既是一个社会的制度性因素,又是一个社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动力机制,它是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的关键性因素。制度经济学认为,只有当制度变迁诱发成本降低,提高生产要素的效率,经济增长才可能发生并得以持续。经过20年的改革开放,我省经济特区已开始了由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全面转轨,有的特区如深圳已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并由此引起了其他领域的一系列变革,正是这些变革才带来了特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应该说目前的新体制还很不完善,经济发展的动力体系和协调机制还远未成熟,因此,必须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实现制度的创新。这种制度的创新既包括经济体制的创新,也包括政治和文化体制的变革。体制的现代化有必要既注意到与国际惯例接轨,又注意到中国的国情和社会主义制度因素。就经济体制而言,当前有必要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为重点,加大国有经济布局的调整和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的力度,完善国有资产运营和监管体系,构造科学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形成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继续培育要素市场,完善市场体系;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强化投资风险约束机制;整顿社会中介组织,进一步规范经济秩序;深化医疗卫生和保险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二是技术和管理的现代化问题。著名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1971年在诺贝尔奖颁奖大会上所作的《现代经济增长:发展和思考》的演说中提出,现代经济的增长是以技术进步以及所要求的制度和意识形态的调整为基础。如果说制度从宏观层面决定了资源的利用效率,那么技术则从微观层面决定了资源的利用效率。为了实现经济的现代化目标(各经济特区情况不一,深圳的指标是到2005 年人均 GDP7000 美元左右,2010年人均GDP10000美元左右),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和中国加入WTO, 作为以外向型经济为主的经济特区必须形成以企业持续技术创新为中心的产业自动升级机制。与此相配套,还必须形成一套现代科学的管理体制。深圳等经济特区虽然目前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所占比重较大,但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当前有必要建立起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的社会机制,在完善发展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的制度方面做足文章。注意处理好技术引进和技术创新的关系,加大技术创新的政策支持力度;建立起以市场机制为核心的技术创新机制,形成包括技术成果的评估、风险投资、风险退出机制等在内的技术创新自动推进体系;充分利用各地技术资源,建立高新技术迅速扩散并能产业化的新机制。
三是文化的现代化问题。在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中,文化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与作用,这不仅因为文化是人类带有终极意义的价值目标,是城市和社会文明的标志,同时它还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供深层的人文动力。勿庸讳言,我省经济特区文化的发展与其快速的经济发展相比较,显得不够相称,主要表现为文化发展的工具理性过盛,自成长动力不足,文化人才的自组织功能较弱,高雅文化、精英文化、理性文化发展相对滞后。而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必须有经济的冲动力和人文的冲动力协调发挥作用。美国当代著名学者丹尼尔·贝尔在《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一书中不无深刻地指出:“经济冲动力成为社会前进的唯一主宰后,世上万物都被剥去了神圣色彩,发展变革即是一切。社会世俗化的副产品是文化上的渎神现象,资本主义便难以为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提供所谓的终极意义了。”于是,“现代主义已经消耗殆尽。紧张消失了,创造的冲动也逐渐松懈下来,现代主义只剩下一个空碗。”(注:丹尼尔·贝尔著,赵一凡等译:《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14、66页。)这样,资本主义的发展也就失去其内在持续的冲动力。这一分析值得我们深思。文化的现代化自然是要既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又吸纳西方文化的优秀成果从而整合构建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对经济特区来说,当下文化发展的主要任务一是要处理好通俗文化与高雅文化的关系,在加快通俗和大众文化发展的同时,扶持和培育高雅文化的成长;二是要处理好应用研究与基础研究的关系,以应用研究带动基础理论研究,以基础理论研究深化应用研究;三是处理好文化创造与文化传播的关系,使经济特区在发达的市场经济背景下,成为既是现代文化艺术产品的生产基地,又是现代文化交流与展示的窗口;四是处理好文化的产业化、市场化与文化管理的关系,建立市场调节与政府调控、法律调控相结合的文化运作模式,营造文化产业化和市场化的良性运作机制。
四是人的现代化问题。中国的现代化是一种后发外生型的现代化。有学者指出,后发现代化的特征之一是,在发达国家现代化示范效应作用下,发展中国家一旦实现经济起飞,往往可以出现高速突变式发展,这就会出现一个特殊的历史现象,即人的现代化落后于经济、社会现代化进程。(注:梁桂全主编:《改革开放20年的理论与实践——广东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版第372页。 )这一特点在我省经济特区现代化发展中体现得十分明显。例如在深圳的城市化进程中,居民素质的提高就远远跟不上社会物质层面的转换速度。在由原农民转化而来的居民身上,或转化中的农民身上,城乡二元特征体现得十分明显。他们一方面迈入了市场经济环境,开始接受现代文明的洗礼,但另一方面在思想观念、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上仍保留着传统农业文明的深深烙痕。转换中的农民利用土地、房产、股息等实现了超越一般城市居民的富裕,却同时发生了“富裕之后怎么办”的问题,出现了有劳动能力却既不劳动也不读书的“二世祖”现象。因此经济特区仍面临着人的现代化的艰巨任务。当下有必要采取教育与疏导相结合、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相结合的办法来提升人的文明素质,包括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以筑起经济特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文明主体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