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密克[1]2000年在《扁桃体免疫细胞表型与功能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扁桃体是免疫系统中的一个二级淋巴器官,位于上消化道、呼吸道共同入口处。扁桃体起源内胚层的第二咽囊,是一个进化晚期才出现的器官。胚胎第12周第二咽囊壁被淋巴母细胞浸润,扁桃体开始发育,到出生时扁桃体已具有隐窝、淋巴上皮、初级淋巴滤泡等结构,但直到出生后接触到外界抗原才形成次级淋巴滤泡。扁桃体最具特征性的结构就是隐窝系统及网状淋巴上皮,这是免疫活性区。网状淋巴上皮是一种开放的上皮结构。动态的上皮细胞、特殊的M细胞以及不连续的基底膜,使得抗原可以进入上皮内;同时通过上皮表达的多聚免疫球蛋白受体(PIgR),将合成的SlgA分泌到隐窝中。淋巴上皮内分布着B细胞、T细胞、FDC、浆细胞等各种免疫细胞。网状淋巴上皮下是滤泡区和滤泡旁区,是B细胞对胸腺依赖抗原进行特异性免疫应答的地方。扁桃体的功能状态与年龄有关。 SO军医大qq士学住论文2000.5 4~10岁时功能最活跃,20岁以后开始退化。表现为扁桃体组织内主质细 胞减少、间质细胞增加。慢性炎症可加快退化的过程。扁桃体属于粘膜相 关淋巴组织(MALT),是呼吸道免疫的高效诱导部位,可能还与机体免 疫耐受的形成有关。 虽然实验室研究表明扁桃体具有较高的免疫活性,但切除扁桃体以后 未见局部免疫或全身免疫下降。因而生理条件下扁桃体在机体免疫功能中 所扮演的角色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因为表型反应了细胞的功能状态,本研 究对比了胯扁桃体细胞(PTC)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的表型及 其自然杀伤功能,并进一步探讨了M-日对EBV转化的扁桃体B细胞的 趋化作用。主要结果如下。 首先,通过间接免疫荧光染色和流式细胞术分析,对比了PTC与PBMC 表型的差异。发现PTC中CD20ta细胞所占比例为PBMC的4.6倍,且 平均荧光强度高,可能是因为胯扁桃体0T)作为 MALT的诱导区,B 细胞分化较完全。 其次,用’‘Cr 4h释放实验研究了 PT和 PBMC的 NK细胞的活性。发 现未经活化时PTC的自然杀伤活性非常低。大剂量IL-2活化后,在效靶 比为200:l时杀伤率达61.50,是未活化时的12.8倍。而对于PBMC,静 止时效靶比为 100*时杀伤率己达到引%,IL-2刺激后有提高,但幅度不 大。可见PTC储备着一定的免疫能力,一定条件下才释放出来。 然后,以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方法对NK细胞在扁桃体中的分布进行 了定位研究。发现CD56的NK细胞主要位于扁桃体的生发中心,与其它 H级淋巴器官相似,提示B细胞与NK细胞间可能有着的密切关系。 第四,用间接免疫荧光染色流式细胞术分析的方法,研究了两种与NK 细胞杀伤功能有关的新分子血小板 T细胞活化抗原l0TA)和 9.IC3 在扁桃体中的表达。其中PTAI 的表达呈诱导式。原位杂交表明,PTAI 主要分布于扁桃体的滤泡旁区,少量分布在生发中心和内皮细胞上,与本 实验室前期对人的其它淋巴器官和小鼠的研究结果相似。 从以上研究可知,扁桃体既有自己的特征,又有普通二级淋巴器官的 基本结构,因此通过对扁桃体的研究来了解其它淋巴器官的特性。同时由 于扁桃体取材容易、来源广,故常作为研究人淋巴细胞和淋巴器官的好的 摘要5 第四军医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in 5 材料来源。在本研究的最后一部分,我们系统地观察了INF-口对EBV转 化的 PT的 B淋巴母细胞系(h-LCL)的趋化作用。IN’---Q是一种具有 多种免疫调节功能的细胞因子,同时也是一种促炎因于。TN’--口在外周淋 巴器官的形成中有重要作用,并可直接趋化B细胞。其受体TNFlt-l与淋 巴器官的发育有密切关系。MR-I缺陷的小鼠生发中心(GC)形成障碍。 我们尝试用EBV转化扁桃体B细胞,获得B淋巴母细胞系(TB-LCL)。 在此基础上研究了人重组 TNF-a(ibM.a)对 TB.LCL的趋化性。发 现,rhTN’F川对TB工CL有明显的趋化作用,其趋化作用有剂量依赖关系 和时程特征,并可被抗IN’---日中和活性ab所阻断。可用该模型研究 TNFM R相互作用及其在二级淋巴器官形成中的作用。 本研究表明,扁桃体不仅是一个执行体液免疫功能的器官,而且有一 定的细胞免疫活性,是具有一定免疫潜力的器官。两种与NK细胞杀伤功 能有关的新分子PTAI和9.IC3在扁桃体中有表达。rh1N*---口对h.LCL 有明
翟长文[2]2013年在《扁桃体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分型、预后及其与EB病毒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第一部分原发性扁桃体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免疫分型的研究目的:探讨原发性扁桃体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 DLBCL)的Hans免疫分型、临床病理、预后的相关性以及与非扁桃体原发DLBCL分型比较。方法:收集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Formalin-fixed paraffin-embedded, FFPE)原发性扁桃体DLBCL标本81例,原发性非扁桃体DLBCL42例。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 IHC)技术检测CD10、Bcl-6、MUMI,根据Hans分类方法将原发性扁桃体与原发性非扁桃体DLBCL分为GCB(Germinal center DLBCL)与non-GCB(Non-germinal center DLBCL)两个亚型,用SPSS19.0软件分析原发性扁桃体与非扁桃体原发DLBCL之间分型的差异性,以及病人临床病理资料、预后的相关性。结果:81例原发性扁桃体DLBCL中,14(17%)例为GCB型,67(63%)例为non-GCB型。在原发性扁桃体DLBCL中,分型与病人的性别相关性(P=0.016)有统计学意义,non-GCB中男性所占比率较高,GCB中女性所占比率较高。42例原发性非扁桃体DLBCL中,18(42.8%)为GCB型,24(57.2%)例为non-GCB型,原发性扁桃体DLBCL与非扁桃体DLBCL相比,各型所占比率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398,P=0.002<0.05。结论:原发性扁桃体DLBCL中,以non-GCB型为主;non-GCB中男性所占比率较高, GCB中女性所占比率较高;与非扁桃体原发DLBCL分型相比,各型所占比率不同。第二部分原发性扁桃体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与其他部位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EB病毒感染的差异性研究目的探讨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 EBV)在原发性扁桃体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 DLBCL)与其他部位的感染率的差异性,同时比较两种EBV检测方法。方法收集81例原发性扁桃体DLBCL、42例原发性非扁桃体DLBCL,20例扁桃体慢性炎,10例鼻腔NK/T淋巴瘤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Formalin-fixed paraffin-embedded, FFPE)组织。以上组织标本均行原位杂交(In situ hybridization, ISH)实验;其中31例扁桃体DLBCL标本行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用SPSS19.0软件比较两种EBV检测方法;探讨EBV在扁桃体DLBCL与其他部位DLBCL中的存在有无差异。结果81例原发性扁桃体DLBCL进行EBERs ISH检测,有20例阳性;31例原发性扁桃体DLBCL行LMP1PCR扩增,18例阳性;42例原发性非扁桃体DLBCL行EBERs ISH,3例EBERs ISH阳性;两种方法在扁桃体慢性炎中均未检测出EBV存在。原发性扁桃体DLBCL在EBV检出率与原发性非扁桃体DLBCL相比较,t=5.603,P=0.018<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卡方检验原发性扁桃体DLBCL中LMP1PCR和EBERs ISH两种方法的检测阳性率,t=11.139,P=0.001<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原发性扁桃体DLBCL在EBV存在率上显著高于原发性非扁桃体DLBCL。原发性扁桃体DLBCL组织中检测EBV, LMP1PCR方法敏感性统计学上显著优于EBERs ISH。第三部分:原发性扁桃体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预后相关因素的研究目的:探讨原发性扁桃体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 DLBCL)的Hans分型,CD5, Ki-67, EBV的表达及肿瘤内坏死情况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随访病人,获取病人资料。利用第一部分扁桃体DLBCL的分型数据;CD5,Ki-67免疫组化(IHC);第二部分原位杂交(ISH)数据及复习HE切片,探讨与扁桃体DLBCL预后相关因素。所有数据经SPSS19.0运算,P=0.05为检验水准。结果:原发性扁桃体DLBCL中,non-GCB型有较好的结局(P=0.042);CD5表达与病人生存期及结局相关性(P>0.05)没有统计学意义;较高的发病年龄(P=0.041)及较高的Ki-67评分(P=0.039)与预后负相关;EBERs阳性与预后正相关(P=0.033),肿瘤组织内坏死的出现与预后(P=0.016)正相关。结论:Hans分型、EBV、Ki-67、发病年龄及肿瘤内组织坏死情况均可提示原发性扁桃体DLBCL的预后。
葛娟[3]2014年在《HCLS1参与调控B淋巴瘤细胞分化机制的初步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淋巴瘤是原发于淋巴造血组织的恶性肿瘤,随着人类生存环境的不断恶化及人们生活工作压力的不断上升,近年来淋巴瘤的发病率逐年升高。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肿瘤的发生是由于正常细胞分化紊乱或分化阻滞的结果。诱导分化治疗是未来肿瘤治疗的一个新的发展方向,B细胞淋巴瘤是研究诱导分化的非常好的模式肿瘤,因为该系统肿瘤的发生是由于淋巴造血细胞分化紊乱或分化阻滞的结果,在淋巴造血细胞发育分化的不同阶段都可以产生相对应类型的肿瘤,并且不同分化阶段的淋巴造血细胞都有其相应的免疫表型及基因特征,便于鉴别和检测。霍奇金淋巴瘤(Hodgkin lymphoma, HL)是一种淋巴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其包含2个独立疾病:结节性淋巴细胞为主型HL (nodular lymphocyte predominant Hodgkin lymphoma, NLPHL)和经典型HL (classical Hodgkin lymphoma, CHL),这两个HL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在病变组织中仅有少数肿瘤性大细胞——霍奇金(Hodgkin)细胞和Reed-Sternberg (H/RS)细胞,而瘤细胞周围有大量反应性非肿瘤性的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lymphoma,NHL)是一种原发于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在恶性淋巴瘤中非霍奇金淋巴瘤(non Hodgkin lymphoma, NHL)所占的比例远高于HL,很多国家NHL的发病率有增高趋向。NHL有如下病理组织学特点:正常淋巴组织结构被全部或部分破坏;可呈现大量单一异型淋巴细胞;癌变部位的异型淋巴细胞可浸润被膜及邻近正常组织;出现较多病理分裂相。CHL是单克隆性淋巴细胞肿瘤,病变由H/RS细胞组成,背景中有数量不等的非肿瘤性背景炎性细胞。约98%以上的H/RS细胞起源于生发中心阶段分化的成熟B细胞。KUppers等采用显微切割技术从组织切片上挑取单个H/RS细胞,通过单细胞PCR技术分析以及基因重排证实绝大部分的H/RS细胞来自淋巴器官生发中心(germinal center,GC)的前凋亡B细胞,也称为“残疾的B淋巴细胞”,该细胞具有B细胞表型丢失和发育不全的早期浆细胞分化潜能等B细胞分化紊乱的特点。本课题组多年来致力于HL的基础研究,构建了脂质体CD99基因稳定过表达的CHL细胞株L428细胞亚系,命名为“L428-CD99”,采用免疫细胞化学、实时荧光定量RT-PCR, Western blot,免疫荧光共聚焦、原位杂交、miRNA反义寡核甘酸瞬时转染、生物信息学分析等方法,在对L428-CD99细胞亚系进行系列鉴定后,观测上调CD99后L428细胞B细胞分化相关表型、细胞形态和细胞生物学行为等改变,明确上调CD99的H/RS细胞复现B细胞表型、打开向浆细胞分化的开关基因PRDMI并诱导向末端B细胞方向再分化的调控机制,为进一步阐述H/RS细胞的发生发展机制提供参考依据,本课题组运用荧光差异双向凝胶电泳技术对人源性L428-CD99细胞和空载体转染的L428-Con细胞进行进行双向凝胶电泳实验,结合软件分析和手工筛选,挖取了差异蛋白质点,采用灵敏且高通量的肽质量指纹图谱蛋白质鉴定方法鉴定差异蛋白,共获得38个与CD99作用相关的高质量蛋白质斑点,并从差异蛋白中挑选出Hematopoietic lineage cell-specific protein (HCLS1,HS1)蛋白作为研究对象。Hematopoietic lineage cell-specific protein是造血系细胞特异蛋白,简称HCLS1或HS1,基因名称HCLS1,是一种表面抗原受体信号通路中酪氨酸激酶的底物。HCLS1主要在淋巴结,骨髓,脾,胸腺,扁桃体,外周血,粒细胞,巨噬细胞等表达,而在非造血组织中不表达。HCLS1是一种重要的B淋巴细胞受体(BCR)介导的信号转导分子,结合骨架蛋白,参与调节B淋巴细胞发育过程。同时,HCLS1蛋白的氨基端包含了类似的Jun-, Fos-, Myc-等双螺旋结构的蛋白家族的DNA链接序列,可能参与了信号传导以及转录因子的调节。研究表明,HCLS1是造血细胞中主要的酪氨酸激酶的作用底物,参与了胞外刺激因子介导的免疫应答以及细胞因子介导的分化,如在G-CSF的刺激下HCLS1与LEF-1相互作用,促进了LEF-1转入核内并介导了粒细胞的分化。同时,研究发现,HCLS1的敲低可导致促红细胞生成素介导的红细胞的分化,增殖能力减弱。然而,目前还未有HCLS1对于淋巴瘤相关分化机制的研究。HCLS1在L428-CD99中高表达,那么该蛋白是不是参与CD99调控H/RS细胞和B淋巴细胞转化中的重要调节蛋白呢?在HL以及其他B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和功能又是如何呢?为此,本课题采用免疫组织和细胞化学、实时荧光定量RT-PCR、Western blot等方法,探究HCLS1在病理组织和淋巴瘤细胞中的表达与定位,干扰HCLS1基因后检测相关转录因子的表达以及细胞生物学行为的改变,初步确立HCLS1在HL及B细胞淋巴瘤中的功能和地位。目的1.HL组织以及细胞株L428及L428-CD99细胞亚系HCLS1的表达。2. HCLS1在B细胞淋巴瘤与细胞株的表达。3.调控HCLS1对B淋巴瘤细胞株再分化及增殖与凋亡的影响。探究干扰HCLS1基因对L428-CD99、OCI-Ly8、OCI-Ly10细胞增殖能力、凋亡和周期的影响。方法一、HL组织以及细胞株L428及L428-CD99细胞亚系HCLS1的表达利用western blot、Real-time PCR、细胞免疫化学检测L428及L428-CD99细胞中HCLS1的表达;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western blot检测L428及L428-CD99细胞中HCLS1和CD99的表达。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HL组织中HCLS1的表达。二、HCLS1在B细胞淋巴瘤与细胞株的表达收集B淋巴母细胞性白血病/淋巴瘤(B lymphoblastic leukaemia/lymphoma, B-ALL)、套细胞淋巴瘤(Mantle cell lymphoma,MCL)、滤泡性淋巴瘤(Follicular lymphoma, FL)、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Marginal zone B-cell lymphoma, MZL)、伯基特淋巴瘤(Burkitt's lymphoma, BL)、小淋巴细胞性淋巴瘤(Small lymphocytic lymphoma,SLL)、淋巴浆细胞淋巴瘤(Lymphoplasmacytic lymphoma, PL)临床病理标本,通过免疫组化方法观测HCLS1表达;进一步利用Western blot、Real-time PCR及免疫组化检测不同分化B淋巴瘤细胞株HCLS1的表达。三、调控HCLS1对B淋巴瘤细胞株再分化及增殖与凋亡的影响1.L428-CD99细胞、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细胞(OCI-Ly8、OCI-Ly10)瞬时干扰HCLS1基因对B细胞分化的影响L428-CD99细胞和OCI-Ly8、OCI-Ly10细胞瞬时转染HCLS1小分子干扰RNA(small interfering RNA, siRNA),利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Western blot检测HCLS1的干扰效率及B细胞分化相关基因PRDM1,Pax-5, Bcl-6以及Bcl-2的表达差异。2. L428-CD99细胞,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细胞(OCI-Ly8、OCI-Ly10)瞬时干扰HCLS1基因对增殖与凋亡的影响利用CCK8实验、流式细胞仪检测,探究干扰HCLS1基因对L428-CD99、 OCI-Ly8、OCI-Ly10细胞增殖能力与凋亡的影响。四、统计学处理采用统计软件SPSS13.0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采用析因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和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多重比较选用LSD法比较各组间差异。Real-time PCR检测HCLS1的表达水平采用多个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和两个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流式细胞仪检测凋亡指数和细胞周期采用两样本t检验。real-time PCR检测PRDM1、Pax5、Bcl-6、和Bcl-2的表达水平采用两个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按a=0.05水平,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一)HL组织以及细胞株L428及L428-CD99细胞亚系HCLS1的表达1.实时荧光定量RT-PCR、western blot、免疫细胞化学检测结果显示,与L428细胞相比,过表达CD99的L428-CD99细胞HCLS1表达明显增强(T=14.54,P=0.005)。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HL组织中H/RS细胞呈弱阳性或者阴性表达(+/-),而周围背景B淋巴细胞均成强阳性表达(+++);(二)HCLS1在B细胞淋巴瘤与细胞株中的表达1.实时荧光定量RT-PCR、western blot、免疫细胞化学检测结果显示HCLS1表达水平在BL细胞株:RaJi、Ramous、Daudi, DLBCL细胞株:OCI-Ly8、CI-Ly10,以及L428-CD99细胞系表达较高,在多发性骨髓瘤细胞株KM3、PRMI-8226细胞以及具有B母细胞肿瘤表型的多发性骨髓瘤IM9细胞株中HCLS1的表达水平较低。2.不同分化阶段的B细胞淋巴瘤组织免疫组化结果显示,HCLS1蛋白定位于细胞浆,在检测的B细胞源性的NHL组织B-ALL,FL,MCL,MZL,DLBCL, BL,SLL, PL中,HCLS1在瘤细胞胞浆弥漫阳性表达,阳性强度在(++-+++),其中在DLBCL(GCB型)中,瘤细胞均为强阳性(+++),低级别的FL中,肿瘤性滤泡的瘤细胞也是强阳性表达(+++),滤泡旁的细胞表达强度减弱(+-++),更有趣的是在肿瘤旁相对正常的淋巴组织中生发中心强阳性表达,而套区及滤泡间区弱阳性表达;经过统计学分析,NHL组织各组间HCLS1的表达无显著差异(X2=2.176,P=0.63)。(三)调控HCLS1对B淋巴瘤细胞株再分化及增殖与凋亡的影响1.成功构建了瞬时干扰HCLS1的L428-CD99细胞,OCI-Ly8细胞,OCI-Ly10细胞,结果显示瞬时干扰HCLS1基因之后,B细胞激活蛋白Pax-5以及生发中心标记物Bcl-6表达明显降低,浆细胞分化开关蛋白PRDM1降低,Bcl-2蛋白降低。2.瞬时干扰HCLS1基因之后,L428-CD99细胞,OCI-Ly8细胞,OCI-Ly10细胞的增殖能力减弱,细胞的增殖率降低,而对细胞的凋亡率影响不大。结论1.过表达CD99的L428细胞亚系L428-CD99细胞HCLS1的表达量增高,CHL组织中H/RS细胞呈弱阳性或者阴性表达(+/-),而周围背景B淋巴细胞均成强阳性表达(+++);2.HCLS1在Raji、Ramous、Daudi、OCI-Ly8、OCI-Ly10、L428-CD99细胞系表达较高,而在IM9、KM3、PRMI-8226细胞系HCLS1的表达水平较低;HCLS1在生发中心以及生发中心后来源的肿瘤细胞高表达,B母细胞肿瘤以及浆细胞瘤中表达较低。3.HCLS1在不同分化阶段的B细胞淋巴瘤组织中普遍高表达。4.瞬时干扰HCLS1基因之后,生发中心的重要标记物Bcl-6、浆细胞分化开关蛋白PRDM1、B细胞特异性激活蛋白Pax5及凋亡和分化相关蛋白Bcl-2均降低。HCLS1很有可能参与调节B细胞相关分化基因的表达,在B细胞在生发中心以及生发中心后阶段的发育与分化起到关键的作用。5.瞬时干扰HCLS1基因之后肿瘤细胞的增殖能力减弱,肿瘤细胞的凋亡率没有明显变化。创新之处1.初步揭示HCLS1蛋白在不同分化B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规律。2.首次提示HCLS1可能参与调节了B细胞相关分化基因的表达。
杨莎[4]2009年在《IgA肾病扁桃体细胞上清对肾系膜细胞及小管细胞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IgA肾病(IgAN, IgA nephropathy)是一类以肾小球系膜区IgA沉积为主要特征的疾病,是最常见的原发性肾炎之一。病因不明,预后不佳,目前仍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每年约有1~2%的IgAN患者进入终末肾衰竭,需要肾脏替代治疗。加之本病好发于青少年,男多于女,给国家和个人带来了沉重的经济和社会负担。因此,对其病因和发病、疾病进展机制的研究成为全世界医学工作者尤其是广大肾病学者关注的热点之一。已有许多关于扁桃体与IgA肾病发病机制之间关系的报道。扁桃体的物理、化学或炎症的刺激常常加重IgA肾病患者的尿检异常,多项长期的临床病例随访研究的结果提示扁桃体切除可以改善IgA肾病患者的尿检异常并维持稳定肾功能,但其具体机制仍有待进一步阐明。较单纯慢性扁桃体炎患者(Chronic Tonsilitis, CT),伴有IgA肾病患者的扁桃体单个核细胞(Tonsillar Mononuclear Cells, TMCs)及其分泌产物的异常已被多项研究证实。IgA肾病患者TMCs对抗原的反应明显强于对照组,受到刺激后可以分泌更多的炎症因子。IgA肾病患者扁桃体免疫细胞比例明显倒置,淋巴细胞在亚群比例、凋亡等方面表现异常,分泌IgA, pIgA的细胞明显增多,还可以生成低糖基化的IgA1分子(唾液酸和乳糖基明显减少),与肾脏系膜沉积的IgA类型一致,并自主性高分泌IgA和TGF-β, IFN-γ等细胞因子,影响肾小球硬化的细胞因子MCP-1和抑制小管增殖的IL-8等细胞因子亦增加。IgAN患者TMCs在PHA刺激后的分泌产物除了对扁桃体自身免疫产生调节作用,是否会对人肾脏固有细胞,如肾小球系膜细胞和肾小管上皮细胞的生长与分化产生影响,与非IgAN的慢性扁桃体炎患者比较是否有明显差异,目前尚未见报道。前期的研究发现IgAN患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feral blood monouclear cells, PBMCs)培养上清与肾小球系膜细胞共培养可以上调ICAM-1表达,TMCs培养上清与系膜细胞共培养,较非IgAN慢性扁桃体炎患者,可以上调系膜细胞TGF-β1, PAI-1, IL-6的表达。单一的细胞因子作用研究很多,但体内环境复杂,不同的细胞因子共存时可能出现多效、重叠、拮抗或协同的作用。因此,在IgAN中,为了以接近体内的状况来观察TMCs及其产物在IgAN发病机制中的可能作用,我们收集IgAN和非IgAN漫性扁桃体炎患者手术切除的扁桃体,分离其中的TMCs并收集上清,直接作用于人肾小球系膜细胞(HMC)和人肾小管上皮细胞(HK-2),并收集TMCs培养上清与HMC共培养后的上清再作用于HK-2细胞,观察这两种肾脏固有细胞间的相互联系及不同细胞培养上清液对人肾小球系膜细胞和肾小管上皮细胞的增殖与分化作用上的差异,并初步探讨相关可能机制,探索扁桃体免疫在IgAN发病、疾病进展中的可能作用。本研究共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IgA肾病患者TMCs培养上清对人肾小球系膜细胞凋亡及相关机制研究目的观察IgA肾病患者TMCs培养上清对人肾小球系膜细胞凋亡的影响及相关机制,探讨IgA肾病TMCs分泌产物在IgA肾病中的可能作用。方法收集13例IgAN和非IgAN CT患者手术摘除的右侧扁桃体,分离TMCs进行体外培养;各组病人均分PHA刺激和未刺激两小组培养,PHA体外刺激TMCs72小时,收集PHA刺激和未刺激的细胞培养上清液;将PHA刺激和未刺激的IgAN和非IgAN CT患者TMCs混合培养上清按所需浓度与人肾小球系膜细胞共培养24小时,流式细胞仪测定系膜细胞凋亡率,RT-PCR检测系膜细胞Bcl-2,Bax,Fas mRNA的表达;应用ELISA检测PHA刺激和未刺激的TMCs培养上清液中的TGF-β1水平。结果PHA刺激的IgAN患者TMCs上清与人肾小球系膜细胞共培养后,与阴性对照组、PHA刺激的非IgAN CT组、未刺激的IgAN和非IgANCT组相比,系膜细胞的凋亡率明显升高(P<0.05)。系膜细胞的Bcl-2/β-actin mRNA下调至阴性对照组的25%,Bax/Bcl-2比值增加至阴性对照组的4.3倍,与阴性对照组、PHA刺激的非IgAN CT组、未刺激的IgAN和非IgAN CT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gA肾病患者TMCs PHA刺激的上清亦可使Fas/β-actin mRNA表达增加至阴性对照组的2.38倍,与阴性对照组、未刺激的IgAN和非IgAN CT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gA肾病患者TMCs培养上清液中TGF-β1表达水平较非IgAN慢性扁桃体炎患者,明显升高(P<0.05),但PHA刺激组与未刺激组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IgAN的TMCs体外PHA刺激的培养上清与人肾小球系膜细胞共培养后能促进系膜细胞的凋亡,此机制可能与其下调系膜细胞Bcl-2基因表达,增加Bax/Bcl-2比例,上调Fas基因表达有关。2.IgA肾病患者的TMCs培养上清液中TGF-β1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HA体外刺激不能显著诱导TMCs生成TGF-β1。IgAN患者TMCs培养上清液中的TGF-β1水平的高低可能与其增加系膜细胞凋亡率的作用无关。第二部分IgA肾病患者TMCs培养上清对人肾小管上皮细胞增殖、凋亡和转分化研究目的观察IgAN患者TMCs培养上清及其与人肾小球系膜细胞共培养后的相应系膜细胞上清对人肾小管上皮细胞增殖、凋亡和转分化的影响,探讨IgA肾病TMCs分泌产物在IgAN中的可能作用。方法将PHA刺激和未刺激的IgAN和非IgAN CT患者TMCs培养上清按20%浓度加入培基与人肾小球系膜细胞共培养24小时,收集不同TMCs相应的混合系膜细胞上清。不同浓度的TMCs培养上清及其相应的系膜细胞上清与HK-2细胞共培养,在12小时,24小时,用MTT比色法检测细胞增殖。TMCs培养上清及其相应的系膜细胞上清按所需浓度与HK-2细胞共培养24小时,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HK-2细胞凋亡率的改变。采用RT-PCR检测HK-2细胞Bcl-2, Bax, E-cadherin和α-SMA mRNA的表达,采用Western Blot检测E-cadherin和α-SMA蛋白的表达。结果PHA刺激的IgAN患者TMCs上清及其相应的系膜细胞上清以20%的浓度加入培基与HK-2细胞共培养24小时后,与阴性对照组、PHA刺激的非IgAN CT组、未刺激的IgAN和非IgAN CT组相比,HK-2细胞的存活率明显降低(P<0.05),细胞凋亡率显著增加(P<0.05),且细胞存活率随上清浓度的升高而降低,随作用时间的延长亦降低。PHA刺激的IgAN患者TMCs上清与HK-2细胞共培养后,HK-2细胞的Bcl-2/β-actin mRNA下降至阴性对照组的40%,Bax/Bcl-2比值增加至阴性对照组的2.41倍,与阴性对照组、未刺激的IgAN和非IgAN CT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亦可使HK-2细胞的E-cadherin/β-actin mRNA下降至阴性对照组的43%,与阴性对照组、未刺激的IgAN和非IgAN CT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增加HK-2细胞的α-SMA mRNA表达,与阴性对照组、PHA刺激的非IgAN CT组、未刺激的IgAN和非IgAN CT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HA刺激的IgAN患者TMCs相应的系膜细胞上清与HK-2细胞共培养后,可使HK-2细胞的Bcl-2/β-actin mRNA下调至阴性对照的47%,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使Bax/Bcl-2比值增加至阴性对照组的2.23倍,与阴性对照组、PHA刺激的非IgAN CT组、未刺激的IgAN和非IgAN CT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亦可使HK-2细胞的E-cadherin/β-actin mRNA降低至阴性对照组的66%,并增加HK-2细胞的α-SMA mRNA表达,与阴性对照组、PHA刺激的非IgANCT组、未刺激的IgAN和非IgAN CT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蛋白水平,PHA刺激的IgAN患者TMCs上清与HK-2细胞共培养后,HK-2细胞的E-cadherin/β-actin下降至阴性对照组的50%,与阴性对照组、未刺激的IgAN和非IgAN CT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增加HK-2细胞的a-SMA蛋白表达,与阴性对照组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HA刺激的IgAN患者TMCs相应的系膜细胞上清与HK-2细胞共培养后,HK-2细胞的E-cadherin/β-actin下降至阴性对照组的47%,并增加HK-2细胞的a-SMA蛋白表达,与阴性对照组、PHA刺激的非IgAN CT组、未刺激的IgAN和非IgAN CT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HA刺激后的IgAN的TMCs培养上清及其相应的系膜细胞上清与人肾小管上皮细胞共培养后,HK-2细胞增殖受抑,细胞凋亡率增加,此机制可能与其下调HK-2细胞Bcl-2基因表达,上调Bax/Bcl-2比值有关。PHA刺激后的IgAN TMCs的培养上清及其相应的系膜细胞上清亦可诱导HK-2细胞转分化,下调E-cadherin基因和蛋白表达,上调α-SMA基因和蛋白表达。肾小球系膜细胞和小管上皮细胞间可能在IgAN患者中存在交互关系。
冯敛, 李祖望, 李华斌, 吴长有[5]2011年在《人扁桃体和外周血中B细胞亚群、表型和功能的比较》文中认为目的比较观察人扁桃体和外周血中B细胞的亚群分布、表型及功能特征。方法分离人扁桃体单个核细胞和外周血PBMCs,流式细胞术检测其B细胞表面分子的表达;将人扁桃体单个核细胞和外周血PBMCs进行体外培养后,ELISA法检测培养上清中免疫球蛋白(Ig)含量。结果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表明,与PBMCs中B细胞亚群不同,扁桃体单个核细胞中含有较高比例的生发中心细胞(GC cells),且初始B细胞(naive B cells)比例较低。与PBMCs相比,扁桃体单个核细胞中CD19+CD38highCD20+/-浆细胞的比例较高,但两者B细胞表面IgM和IgG表达的差异并不显著(P>0.05)。扁桃体B细胞上表达CD69的水平明显高于PBMCs中B细胞,而CD25在扁桃体及PBMCs中B细胞上均不表达或表达甚微。ELISA检测结果表明,未经刺激的扁桃体单个核细胞产生IgG的含量高于PBMCs,IgA和IgM含量与PBMCs相比,差异不显著。结论人扁桃体和外周血中B细胞亚群分布及功能特征均存在一定差别,为进一步研究B细胞如何在淋巴组织中发挥免疫功能提供了实验依据。
夏金金[6]2016年在《体质、证型、皮肤黏膜炎症与肾脏病理关系的探索》文中提出目的:1.比较皮肤黏膜炎症在慢性肾炎与普通人群中的发病情况2.鉴于文献中已证实皮肤黏膜炎症与IgA肾病的因果关系,我们以IgA肾病作为模型,研究皮肤黏膜炎症在IgA肾病人群中为什么高发,与哪些因素有关,探索反复发生的原因及可能的防治对策。3.比较不同病理类型慢性肾炎患者群体中皮肤黏膜炎症的发病情况,找出不同病理类型之间有差异的各种临床指标,为采用临床表型预测肾脏病理类型做出初步探索4.鉴于以往的研究发现一种证型可以包含多种体质,我们进一步探讨体质、证型共同对慢性肾炎临床病理的影响方法:1.收集85例肾源性孤立性镜下血尿患者和85例普通人群的皮肤黏膜炎症的资料进行病例对照研究,比较皮肤黏膜炎症在慢性肾炎与普通人群的发病情况。2.采用流行病学现场调查方法,收集162例IgA肾病患者皮肤黏膜炎症、炎症诱因及中医体质的资料,研究皮肤黏膜炎症在IgA肾病人群中的高发原因,分析中医体质与皮肤黏膜炎症、炎症诱因的相关性,探索可能的防治对策。3.采用流行病学调查方法,收集226例已行肾活检明确病理类型的慢性肾炎患者皮肤黏膜炎症、临床特征、中医体质及中医证型的资料,比较不同病理类型慢性肾炎患者群体中皮肤黏膜炎症的发病情况,找出不同病理类型之间有差异的各种临床指标。4.研究方法和调查内容同第三部分,收集104例脾肾气虚型IgA肾病不同体质的临床资料和102例膜性肾病不同体质的临床资料,分析体质、证型共同对肾脏临床病理的影响,为病理预后判断提供依据。结果:1.慢性肾炎与普通人群皮肤黏膜炎症患病率比较肾源性孤立性血尿病例组和对照组基线资料无差异,皮肤黏膜炎症比较显示:血尿组有皮肤黏膜炎症的发生率比对照组高,炎症种类越多,两组比较越有统计学意义。不同种类的皮肤黏膜炎症比较中,每年有无感冒、感冒≥3次/年,每年有无口腔溃疡、口腔溃疡≥2次/年,慢性咽炎、慢性扁桃体炎、慢性鼻炎、反流性食管炎、慢性皮肤病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急性炎症如感冒和口腔溃疡,每年发作次数越多,两组比较越有统计学意义。为什么反复或慢性皮肤黏膜炎症在慢性肾炎群体中发病率很高?这些皮肤黏膜炎症的发生与哪些因素有关?它们与肾脏病的发生和发展有什么关系?2.IgA肾病皮肤黏膜炎症及相关因素的调查研究2.1 162例IgA肾病患者一般情况分析162例患者中男性92例,女性70例,平均年龄为35.9±12.5岁,平均病程42.9±35.5月,其中以肾病综合征起病有1 9例(11.7%),以肉眼血尿起病有25例(15.4%),起病时伴镜下血尿有150例(92.6%)。2.2 162例患者的中医体质分布162例IgA肾病患者中医体质分布以平和质78例(48.1%),气虚质23例(14.2%),阳虚质20例(12.3%)为主。兼夹体质有三种,气郁质7例(4.3%),特禀质15例(9.3%),和血瘀质6例(3.7%)。2.3 IgA肾病患者的皮肤黏膜炎症分布反复或慢性皮肤黏膜炎症一共有9种,其中有炎症141例(87%),无炎症有21例(13%),慢性鼻炎患者24例(14.8%),慢性咽炎61例(37.7%),慢性扁桃体炎28例(17.3%),牙龈炎或牙周炎68例(42%),反复口腔溃疡28例(17.3%),反复上呼吸道感染43例(26.5%),慢性肠炎35例(21.6%),慢性胃炎或十二指肠溃疡31例(19.1%),皮肤炎症(荨麻疹或痤疮)71例(43.8%)。一个患者可有多种皮肤黏膜炎症炎症,数目多集中在2-3种。2.4皮肤黏膜炎症的诱因分布我们调查了反复或慢性皮肤黏膜炎症的诱因分布,主要是气候变化70例(43.2%),饮食因素37例(22.8%),失眠因素44例(27.2%),劳累因素48例(29.6%),情绪因素11例(6.8%),过敏因素19例(11.7%)。2.5中医体质与炎症类型比较9种炎症类型与中医体质比较发现,某些炎症在不同体质之间存在分布差异,慢性鼻炎,气虚质比平和质发病率高,有统计学意义。与平和质相比,反复上呼吸道感染气虚质和阳虚质发病率高,有统计学意义。与平和质相比,慢性胃炎或十二指肠溃疡,阴虚质发病率高,有统计学意义。和平和质相比,湿热质反复或慢性皮肤炎症发病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2.6中医体质与炎症诱因的比较在体质与炎症诱因的比较中我们也发现,在不同黏膜炎症诱因下体质分布有差异,例如气候变化的诱因导致的炎症以气虚质和阳虚质患者比例较高,与平和质和痰湿质比较有统计学意义,饮食因素诱发或加重皮肤黏膜炎症的患者以湿热质和阴虚质较多,与平和质和阳虚质相比,有统计学意义。过敏因素诱发炎症患者以痰湿质居多,与平和质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皮肤黏膜炎症在IgA肾病患者中发病率很高,与中医体质相关,那么在其他病理类型的慢性肾炎中发病情况如何?体质、证型能否用于预测慢性肾小球肾炎的不同病理类型?3.不同病理类型慢性肾炎的皮肤黏膜炎症比较及临床表型初步探索3.1 226例患者的一般基线资料226例患者年龄大多集中在18岁到55岁之间,男性133例,女性93例,病程中位数为38(12,48)月,其中局灶节段硬化型肾小球肾炎1例(0.4%),IgAN组136例(60.2%),MN伴系膜IgA沉积(IgA+MN)组患者有15例(6.6%),MN患者有61例(27%),MCD组为13例(5.8%)。3.2 226例患者的中医证型和中医体质资料226例患者中有3例缺少中医体质和证型的资料,余223例患者进行统计分析,其中中医证型分布以脾肾气虚152例(68.2%)和脾肾阳虚48例(21.5%)居多,标证分布以水湿证32例(14.3%),湿浊证48例(21.5%),湿热证58例(26%),血瘀证32例(14.3%)较为常见。中医体质中以平和质78例(35.4%)最多,其次是气虚质29例(13.0%),阳虚质39例(17.5%),痰湿质40例(17.9%)。3.3皮肤黏膜炎症对慢性肾炎不同病理类型的影响FSGS例数较少,故未纳入比较。结果显示慢性鼻炎、慢性咽炎、反复或慢性牙龈炎/牙周炎、反复皮肤痤疮在不同病理分布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后反复或慢性牙龈炎/牙周炎以IgA+MN、MN患者居多,与IgAN比较有统计学意义,IgA+MN比例高于MCD。IgAN上呼吸道炎症和皮肤炎症居多,和MN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3.4慢性肾炎不同病理类型临床参数的比较列出了20种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包括年龄、病史、临床指标、中医体质和证型等,进一步两两比较后发现,IgAN年龄、肾病综合征比例、肾功能异常比例、24小时尿蛋白、白蛋白、血肌酐与其他三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MCD患者年龄低于MN(P<0.01),MN组血清IgA、C3低于IgAN组,IgE高于IgAN组,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1),体质与证型比较中,MCD组脾肾阳虚证和阳虚质比例较高,与IgAN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1),IgAN痰湿质比例较高,与MN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本研究中,发现不同病理类型肾炎之间中医体质和证型分布有差异,我们以往的研究还发现有时一种证型可以包含多种体质,而这些是否会对肾脏临床病理产生影响?4.中医体质、证型与慢性肾炎临床病理的相关研究4.1脾肾气虚型IgA肾病不同体质的临床病理比较4.1.1三种体质肾脏病理Katafuchi积分以及临床指标比较我们纳入了104例脾肾气虚型患者,中医体质辨识主要为三种体质,平和质40例、气虚质19例和夹湿体质(包括湿热质和痰湿质)45例。气虚质肾小球积分低于平和质,夹湿质肾血管积分高于平和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肾小球积分和总积分都有气虚质最低,其次平和质,夹湿质最高的趋势。总胆固醇、甘油三酯、肌酐和尿酸的比较中都有气虚质最低,其次是平和质,夹湿质最高的趋势。4.2膜性肾病不同体质的临床病理比较4.2.1基线和病理比较102例膜性肾病中,中医证型主要为脾肾气虚68例(64.2%)和脾肾阳虚30例(28.3%),肺肾气虚1例(0.9%)、气阴两虚2例(1.9%)、阴阳两虚1例(0.9%)例数较少未纳入比较。随访中无特禀质、气郁质及血瘀质,痰湿质和湿热质均为夹湿体质,因各自例数偏少,故合并为一组,脾肾阳虚型患者除阳虚质以外,其他体质例数较少,故合并为非阳虚质一组。其中平和质43例(42.2%),气虚质11例(10.8%),夹湿质14例(13.7%),阳虚质24例(23.5%),非阳虚质6例(5.9%)。这五种体质在年龄、病程、高血压分布中无统计学意义。五组患者性别分布有统计学意义。体质指数比较中,脾肾气虚型患者三种体质中平和质、阳虚质最低,气虚质、非阳虚质其次,夹湿质最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脾肾气虚夹湿型患者的Ⅱ期膜性肾病的比例高于其他体质类型,其次是平和质脾肾气虚型,气虚质脾肾气虚型比例最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2.2五种体质实验室检查结果比较肾功能方面,夹湿质血肌酐高于气虚质和阳虚质。24小时尿蛋白中,夹湿质最高。血肌酐和24小时尿蛋白比较中都有气虚质最低,平和质其次,夹湿质最高的趋势。阳虚质临床病理比较并不比非阳虚质重。结论:1.皮肤黏膜炎症在肾源性血尿患者中发病率更高。其中每年有无感冒,感冒≥3次/年、慢性咽炎、扁桃体炎和鼻炎,有无口腔溃疡、口腔溃疡≥2次/年,反流性食管炎,慢性皮肤病在肾源性血尿组发生率高。2.IgA肾病患者皮肤黏膜炎症发病率很高。3.IgA肾病很可能是从自身炎症性疾病到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大疾病谱。4.中医体质与皮肤黏膜炎症类型相关,尤其是气虚质、阳虚质与上呼吸道炎症,阴虚质与慢性胃炎,湿热质与反复或慢性皮肤炎症。5.中医体质与炎症诱因相关,尤其是气虚质、阳虚质与气候变化因素,湿热质、阴虚质与饮食因素,痰湿质与过敏因素,这些可以指导个体化预防。6.体质与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可能是IgA肾病产生的重要基础。7.不同病理类型的慢性肾炎患者皮肤黏膜炎症分布有差异。8.四种病理类型之间还有许多其他指标(包括临床和实验室指标、中医体质及中医证型)有差异。9.联合这些指标可以为下一步建立预测模型提供依据。10.如果把气虚质发展至脾肾气虚型称为先天禀赋不足造成的气虚,平和质、夹湿质发展至脾肾气虚型称为后天失养导致的气虚,无论是IgA肾病还是膜性肾病的比较中都有先天禀赋不足导致的气虚的临床病理轻于后天失养导致的气虚。
邓忠彬[7]2003年在《人ICOS分子的表达与单克隆抗体的研制及其生物学功能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ICOS(Inducible co-stimulator)是最近发现的CD28家族的新分子,主要表达在活化的T细胞上,与表达在B细胞、巨噬细胞或树突状细胞表面的相应配体GL50分子相互作用,在机体的再次免疫阶段、炎症反应、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免疫和移植免疫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展示了其潜在的应用前景。然而,ICOS-GL50在机体免疫调节中的分子机制尚待进一步阐明,更重要的是,目前对ICOS-GL50的功能研究主要集中在小鼠。鉴此,本研究在国内率先采用基因工程技术克隆了全长的人ICOS基因和胞外段cDNA,构建了ICOS转基因细胞,并在大肠杆菌中成功表达了具有生物学活性的ICOS可溶性重组蛋白,对其生物学功能作了初步探讨。利用ICOS转基因细胞作免疫原,成功获得两株鼠抗人ICOS单克隆抗体,并对其中一株的生物学特性作了鉴定。在此基础上,分析了ICOS-GL50在DC成熟与体液免疫中的作用,并进一步研究了ICOS-GL50信号对多发性骨髓瘤细胞体内外生物学行为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 一、人ICOS分子的表达及其生物学活性研究 1、人ICOS的基因克隆及其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 采用RT-PCR法从活化的人T细胞中扩增了ICOS全长基因,装入T-vector克隆载体。重组质粒T-ICOS经测序确证后,进而PCR扩增ICOS胞外段编码cDNA,即可溶性的ICOS基因片段,并克隆入表达载体pET-28a。构建的重组表达载体pET-ICOS经酶切和序列分析证实后,转化BL-21大肠杆菌,在1~5mmol/L IPTG诱人Icos分子的表达与单克隆抗体的研制及其生物学功能的研究中文摘要导下,重组蛋白以包涵体方式在BL一21菌株中诱导表达。分离的包涵体经变性、复性和FPLC分离纯化后即获得了较高纯度的ICOS重组蛋白。2、L929一ICOS转基因细胞的建立 合成全长ICOS(包括引导肤序列)特异性引物,引物中分别引入刀。朋Hl与Ec口RI酶切位点,以T-ICOS质粒为模板进行PCR反应。PCR产物经刀口脚Hl与Ec口Rl双酶切后装入逆转录病毒表达载体pGEZ舰A一介nn,测序正确的重组表达载体pGEZ一ICOS与辅助病毒载体pHIT6O和pHIT456混合后,脂质体法转染包装细胞293T细胞,以获得具有感染能力的重组逆转录病毒,后者再感染L929细胞于6孔板中,在zcocin(500林留ml)加压筛选获得抗性转基因细胞的基础上,采用免疫荧光标记和流式细胞仪分选,即获得了高表达ICOS的转基因L929细胞。3、ICOS蛋白抑制Daudi细胞的生长和增殖 我们检测了部分人的恶性淋巴瘤细胞株的GL50表达,初步结果表明,Daudi、HL6O细胞高表达该分子,其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9.1%、80.1%。为了观察Daudi细胞高表达GLSO分子的生物学意义,将L929一ICOS转基因细胞、可溶性ICOS分别与Daudi细胞体外共培养后,分析了Daudi细胞的生长抑制及凋亡效应。当培养24小时,显微镜下两组均见Daudi细胞聚集成团,细胞中出现颗粒,折光性和立体感减弱。同时,Daudi细胞的表型也明显发生了变化,导致粘附分子CD54、趋化因子CXCR4下调,Fas表达水平有不同程度的升高。通过细胞计数、流式细胞仪分析证实L929一ICOS转基因细胞对肿瘤生长的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并能促使细胞凋亡,可溶性ICOS重组蛋白也有类似的作用,并且对Daudi促凋亡的效应高于转基因细胞。另外,研究还发现,大多数高表达GL50分子肿瘤细胞,同时也异常表达了B7、CD40分子,它们之间有无内在联系?这种现象与恶性B细胞的生物学行为有何关联?值得我们进一步的研究。 综合本研究结果:我们成功地在大肠杆菌中表达出ICOS重组蛋白,并构建了高表达膜型ICOS分子的转基因细胞,对其生物学功能研究表明,ICOS转基因细胞和重组蛋白均能直接并显著地抑制恶性淋巴瘤Daudi的体外增殖,畴导其凋亡,故重组ICOS蛋白在恶性B细胞肿瘤的生物治疗中可能具有潜在的运用价值。人IcOS分子的表达与单克隆抗体的研制及其生物学功能的研究中文摘要二、ICoS一GL5o在DC成熟及T细胞依赖性B细胞产生抗体中的作用1、ICoS一GL50在诱导DC分化成熟中的作用 树突状细胞(DC)是体内己知功能最强的专职性抗原递呈细胞(妙C),能摄取、加工及递呈抗原,并能刺激未致敏T细胞的增殖和活化,从而启动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应答。对骨髓、脐血来源的CD34+造血干细胞的研究发现,CD34+造血干细胞不表达GL50,但是经过TNF一。、GM一CSF刺激后,可以在12h内诱导上调表达GL50,值得注意的是,GL50先于CD80/C D86被诱导表达,提示GL50可能是单核向DC成熟发展过程的早期分化指标之一。目前仅了解DC表达GL50,但是对于其是否在DC的分化成熟以及增殖方面起作用,至今还没有报道。为了探索GL50在DC上表达的意义,我们用ICOS转基因细胞和可溶性ICOS蛋白初步研究了其在DC的成熟中的作用,研究结果显示:在经GM一CSF+IL一4诱导的同时加入ICOS蛋白,可以诱导单核细胞向不成熟的DC分化过程中上调CD40、CD83,在低剂量CD40 mAb进一步的刺激下,可以发育成为成熟的DC,值得关注的是,成熟的DC细胞的CXCR4、CDla、CDI lb下调,而CD45RA上调。我们推测ICOS一GL50早期激发后,有可能使不成熟的DC向Ix型的DC
田甜[8]2016年在《CD14~+HLA-DR~(-/low)髓系抑制性细胞及滤泡辅助性T细胞在肺癌中的意义及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我们之前的研究表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外周血CD14+HLA-DR-/low髓系抑制性细胞(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s, MDSCs)可能参与非小细胞肺癌疾病进展过程,并与进展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化疗近期疗效相关。进一步检测小细胞肺癌患者外周血中CD 14+HLA-DR-/low MDSCs的百分比和绝对值,与健康对照者进行对比,分析MDSCs和小细胞肺癌病人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和其对于总生存期的预后价值。同时,检测非小细胞肺癌病人外周血中CD4+CXCR5+ICOS+滤泡辅助性T(T follicular helper, TFH)细胞和CD4+CXCR5+PD-1+TFH细胞的百分比,并与健康对照对比,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预后价值,及其免疫抑制的机制。方法:收集小细胞肺癌患者42例,健康对照37例的外周血,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D14+HLA-DR-/low MDSCs的百分比和绝对值。病人组和对照组的MDSCs对比采用t检验,MDSCs和病人临床病理特征进行统计学关联分析,MDSCs与生存期的关系用Kaplan-Meier法分析,MDSCs的预后价值采用Cox回归分析。收集非小细胞肺癌患者90例,健康对照74例的外周血,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D4+CXCR5+ICOS+ TFH细胞和CD4+CXCR5+PD-1+ TFH细胞的百分比。不同的组间相互比较用Mann-Whitney U-test或卡方检验。生存分析应用Kaplan-Meier法分析,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应用Cox法进行。通过体外实验研究CD4+CXCR5+ICOS+ TFH细胞和CD4+CXCR5+PD-1+ TFH细胞参与非小细胞肺癌免疫抑制的机制。结果:1.小细胞肺癌病人中CD14+HLA-DR-.low MDSCs的绝对值和频率比健康对照者显著升高。2.升高的MDSCs百分比与小细胞肺癌病人疾病分期和血清LDH水平具有相关性。3.MDSCs百分比升高是小细胞肺癌病人总生存期缩短的独立预后因素。4.非小细胞肺癌病人外周血中CD4+CXCR5+ICOS+TFH细胞百分比比健康对照显著升高。5COS+ TFH细胞百分比与NSCLC病人的吸烟情况,肿瘤分化,肿瘤TNM分期具有相关性;PD-1+ TFH细胞与NSCLC病人的肿瘤组织学类型,肿瘤分化和肿瘤TNM分期存在相关性。6.CD4+CXCR5+ICOS+ TFH细胞百分比升高是NSCLC病人无进展生存期缩短的独立预后因素。7.NSCLC患者的CD4+CXCR5+ICOS+ TFH细胞和CD4+CXCR5+PD-1+ TFH细胞具有抑制CD4+T细胞和CD8+T细胞激活增殖和分泌IFN-y的能力,且发挥抑制功能需要近距离的细胞-细胞接触。结论:CD 14+HLA-DR-/low MDSCs百分比在小细胞肺癌病人外周血中显著升高,和病人的疾病分期和血清LDH水平具有相关性,是预示小细胞肺癌病人总生存期缩短的独立预后因素。CD4+CXCR5+ICOS+ TFH细胞百分比在非小细胞肺癌病人外周血中显著升高,而且是预示非小细胞肺癌病人无进展生存期缩短的独立预后因素。NSCLC患者的CD4+CXCR5+ICOS+ TFH细胞和CD4+CXCR5+PD-1+ TFH细胞通过近距离的细胞-细胞接触来抑制CD4+T细胞和CD8+T细胞的数量和功能。我们的研究为将CD14+HLA-DR-/low MDSCs作为小细胞肺癌病人的肿瘤预后标志物和将CD4+CXCR5+ICOS+ TFH细胞作为非小细胞肺癌病人的肿瘤预后标志物及将该两群细胞作为潜在的免疫治疗靶点提供了依据。
杨纯[9]2010年在《双峰驼呼吸道粘膜和眼结膜相关淋巴组织的结构与机能》文中认为以健康成年双峰驼为研究对象,运用解剖学、组织学、组织化学、电子显微镜技术和免疫细胞化学等研究方法,对其呼吸道粘膜和眼结膜相关淋巴组织的解剖学特点、显微结构特点、超微结构特点、免疫细胞构成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1.双峰驼]NALT由扁桃体、孤立淋巴小结、集结淋巴细胞、弥散分布淋巴细胞、上皮内淋巴细胞和腔内淋巴细胞构成。扁桃体共六种,由成对的腭扁桃体、成对的咽鼓管扁桃体、成对的会厌旁扁桃、鼻咽扁桃体、软腭扁桃体和舌扁桃体构成咽淋巴环。舌扁桃体、软腭扁桃体和咽鼓管扁桃体肉眼下不可见。解剖学定位接近,相互毗邻的会厌旁扁桃体和腭扁桃体上皮均为复层扁平上皮,咽鼓管扁桃体和鼻咽扁桃体上皮均为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腭扁桃体形态特征明显,淋巴结节表面隐窝明显、数量多,增加了接触抗原的表面积。双峰驼软腭扁桃体被覆非角质化复层扁平上皮,表面具有上皮内陷形成的特异性孔洞或具有较小开口的隐窝。双峰驼舌扁桃体由少量集结淋巴细胞构成。次级淋巴小结由滤泡相关上皮(follicle-associated epithelium, FAE)、顶区(dome area, DA)、中心滤泡区(follicular area, FA)和滤泡旁区(parafollicular area, PFA)构成。咽鼓管扁桃体上皮内有淋巴细胞、纤毛细胞、M细胞和微绒毛细胞分布。滤泡中心细胞密度高、电子密度低。主要由淋巴母细胞、小淋巴细胞、FDC细胞和少量巨噬细胞构成。淋巴母细胞胞质多、线粒体丰富、胞核形状不规则或圆形、内含大量常染色质。FDC细胞有较长的细胞质突起,细胞器少,细胞核不规则,核膜致密,界限清楚,染色质凝聚、沿核膜内侧分布,核仁大而明显。双峰驼咽鼓管扁桃体中具有CD3+,CD20+,CD68+和仅见于滤泡生发中心的FDC+阳性细胞分布,表明其具有正常粘膜反应所需的细胞学基础,在粘膜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2.双峰驼LTALT由分布于喉前庭、喉下腔及气管吻端腹侧粘膜内的淋巴小结、集结淋巴细胞、上皮内淋巴细胞、弥散淋巴细胞构成。次级淋巴小结由FA、DA、PFA及其上方的FAE构成。FAE较正常的喉粘膜上皮薄、无纤毛、内有大量淋巴细胞浸润。DA核着色较深,相对较厚,形成帽状结构,其顶端朝向上方。FA由大量淋巴细胞、淋巴树突样细胞,以及少量巨噬细胞构成,内有毛细血管分布。PFA内有HEV分布。双峰驼FVC粘膜也有淋巴小结分布,CD20+、CD3+和CD68+细胞以不同比例分布于FAE及淋巴滤泡中,FDC+细胞仅分布于FA。上述结果表明构成LTALT的淋巴小结和炎症细胞是正常双峰驼喉的组织形态的一部分。LTALT是双峰驼上呼吸道防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FVC可能部分参与双峰驼喉免疫防御。所有受检成年健康双峰驼BALT仅由分布于上皮及固有层的弥散淋巴细胞,及少量淋巴细胞集结构成。双峰驼的支气管及细支气管内未检测到淋巴小结。双峰驼的气管由69-74个不完全的透明软骨环所组成。气管的表面被覆由纤毛细胞、杯状细胞和基细胞组成的假复层柱状纤毛上皮。纤毛密集、具有典型的“9+2”结构。纤毛细胞胞核椭圆,线粒体丰富。杯状细胞胞核较大,胞质内有数量、大小和电子密度不同的分泌颗粒。上皮内白细胞和淋巴细胞偶尔可见。固有层和粘膜下层为含有明显的弹性纤维的疏松结缔组织。粘膜和粘膜下层共厚536.4±83.8μm(n=27)。粘膜下腺为管泡状,含有粘液性分泌物(酸性和碱性)。气管肌平滑,位于气管软骨环开口端的内侧面。气管外膜由含有大量弹性纤维的疏松结缔组织包被。3.双峰驼CALT由主要分布于结膜穹隆、第三眼睑的集结淋巴小结和孤立淋巴小结,以及结膜上皮和粘膜固有层的弥散淋巴细胞共同构成。淋巴小结具有结构与NALT及LTALT中的类似。FAE上皮中有扁平细胞、M细胞和浸润的淋巴细胞分布。FAE表面有少量细菌粘附,偶见大量杆状细菌集结、簇状分布。M细胞表面微绒毛短小、排列整齐,顶端胞质中有大量小囊泡,游离核糖体和少量粗面内质网分布。M细胞与下方淋巴细胞紧密连接。生发中心明亮,其内有淋巴母细胞、FDC细胞、巨噬细胞和浆细胞分布。FDC形态结构与呼吸道淋巴小结中的类似。滤泡旁区血管丰富,HEV与淋巴管相伴出现,腔内均有淋巴细胞分布。双峰驼淋巴小结内有B、T淋巴细胞,CD668+细胞和仅分布于生发中心的FDC+细胞。上述结果表明CALT具有粘膜免疫的细胞学基础,是EALT的有效组成部分,在眼粘膜免疫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周慕珩, 叶玉玲, 林汉良, 陆献瑜, 赵国华[10]1995年在《218例结外非霍奇金恶性淋巴瘤免疫组织化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报告结外非霍奇金淋巴瘤218例。原发于鼻咽48例,鼻腔23例,扁桃体32例,口腔10例,胃肠道54例,骨19例,软组织7例,皮肤7例,其他部位18例。除6例(2.8%)滤泡型外,均为弥漫型212例(97.2%)。按国际工作分类,以大细胞性(包括免疫母细胞性)和混合细胞性为多占132例(60.5%)。发生部位最常见为胃肠道54例(24.8%),其次为鼻咽部48例(22%),第三位为扁桃体32例(14.7%);若将发生于上呼吸道和上消化退病例合计共113例(51.8%)。居本组病例首位,胃肠道发生者居第二位。全部病例石蜡切片用单克隆抗体LCA、L26、UCHL1和Mac387作免疫组化染色,证实为B细胞性淋巴瘤146例(72.6%),T细胞性淋巴瘤51例(25.4%),4例(2%)未能分类,无一例为组织细胞性。在胃肠道(46例)和扁桃体(27例)以B细胞性为主(92%和90%),鼻腔淋巴瘤大多为T细胞性15例(68%)。鼻咽淋巴瘤则B细胞性24例(57%)较T细胞性18例(43%)稍多。骨的淋巴瘤19例中B细胞性占15例(79%),其中10例原发于颌骨属Burkitt淋巴瘤。
参考文献:
[1]. 扁桃体免疫细胞表型与功能的研究[D]. 闵密克. 第四军医大学. 2000
[2]. 扁桃体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分型、预后及其与EB病毒的相关性研究[D]. 翟长文. 复旦大学. 2013
[3]. HCLS1参与调控B淋巴瘤细胞分化机制的初步研究[D]. 葛娟. 南方医科大学. 2014
[4]. IgA肾病扁桃体细胞上清对肾系膜细胞及小管细胞的影响[D]. 杨莎. 中南大学. 2009
[5]. 人扁桃体和外周血中B细胞亚群、表型和功能的比较[J]. 冯敛, 李祖望, 李华斌, 吴长有. 免疫学杂志. 2011
[6]. 体质、证型、皮肤黏膜炎症与肾脏病理关系的探索[D]. 夏金金.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6
[7]. 人ICOS分子的表达与单克隆抗体的研制及其生物学功能的研究[D]. 邓忠彬. 苏州大学. 2003
[8]. CD14~+HLA-DR~(-/low)髓系抑制性细胞及滤泡辅助性T细胞在肺癌中的意义及机制研究[D]. 田甜. 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 2016
[9]. 双峰驼呼吸道粘膜和眼结膜相关淋巴组织的结构与机能[D]. 杨纯. 兰州大学. 2010
[10]. 218例结外非霍奇金恶性淋巴瘤免疫组织化学研究[J]. 周慕珩, 叶玉玲, 林汉良, 陆献瑜, 赵国华. 中山医科大学学报. 1995
标签:生物学论文; 基础医学论文; 扁桃体论文; 淋巴瘤论文;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论文; 细胞分化论文; 淋巴系统论文; 基因合成论文; bcl-2论文; bcl-2蛋白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