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永会 吉林省松原市宁江区第二中学 138000
劳动技术课程是对中小学生实施劳动技术教育的基础教育课程。劳动技术课程在"以劳辅德、以劳增知、以劳强体、以劳益美"等诸方面具有独特的功能,是任何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是改变德育的"灌输"局面,"寓德于教"的最佳课程。
一、寓德于教,提升德育的实效性
1.充分发挥技术学习的综合教育功能,拓宽德育的基本途径。中小学劳动技术课程标准指出,劳技学科的总目标是使每个学生“会动手、能设计、爱劳动”,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要求学生在学习技术知识、掌握技术操作、增强技术意识的同时,培养正确的劳动观念,养成良好的劳动行为习惯,初步建立技术价值观;形成乐于交流、善于合作的团队意识和不断进取的创新精神,激发振兴中华、服务人类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2.在广泛的技术活动中学会做事、学会做人,提升德育的实效性。劳技学科的德育渗透是让学生通过社会和生活相关现象的调查(如家政服务、礼品设计、环境美化、电器维修等)、积极的劳动体验和广泛的技术活动的亲历,在学生接受技术知识、掌握技能的同时,积极参与美化生活、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关心生活、社会,并具有社会责任感。
3.突现技术教育的全过程,强化德育的潜移默化作用。劳动技术课程是通过设计一个项目、完成一件制作、满足一种需求、解决一个问题等活动,让学生经历需求调查、方案设计、材料选择、工具使用、作品评估修改等过程,掌握基本的技术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综合应用各方面的知识与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在自主的实践操作活动中体验、感悟道德境界
1.从动手实践到养成劳动习惯。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能感受和发现各自的兴趣爱好,认识劳动是日常生活、发展生产、建设祖国、推进社会进步的基本手段,懂得脑力劳动必须和体力劳动相结合,树立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思想,培养学生热爱劳动、不畏困难、认真负责的劳动态度。
2.从爱技术到爱学习,实现爱国主义教育。劳动技术教育很突出的特点是,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对学生进行遵守劳动纪律、注意劳动安全、爱护劳动工具和珍惜劳动成果的教育,培养学生勤于动手、乐于实践,养成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许多学生往往从爱技术学习,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发展为爱学习,发现自身学习的价值,进一步发展为报效祖国的愿望。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结合劳技教材,德育过程有以下三个主要方面:
(1)技术发展史的教育是极其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国古代的发明创造举不胜举。(2)通过了解我国现代先进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科技人员奋发图强、报效祖国的感人事迹,增强他们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崇高感情。(3)进行国情教育。在劳动技术课教学中要不失时机地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国情,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当前我国在科学技术的某些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激励他们努力学习,激发振兴中华、服务人类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三、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形成德育合力
1.技术活动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增强服务于社会和家庭的意识。在劳动技术课程标准中,要求技术学习与社会活动紧密结合,走出教室面向社会,“从某些熟悉的环境出发,利用已有的知识及调查的结果,产生技术需求”,“着重于培养在现实环境下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客观地评价技术工具并能应用自身的技术素养解决客观世界的实际问题”;让学生通过社会观察,在发现需要、产生方案、分析和解决问题过程中产生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意识,加强社会的责任感。
2.技术与家庭紧密相逢,拓宽常规教育渠道,创设爱家、爱国、爱人民的境界。中小学技术教育中多数项目是与家庭生活密切相连的,如工艺、园艺、布艺、加工、维修、电工、电子等。如果有计划地精心组织一些活动,把学生学会的技术与为学校、家庭、社区服务相结合,寓德育于技术的各项活动之中,会使每个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和启迪,在活动中受到锻炼和体验,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和熏陶,不断地提高素质。不少学生通过技术活动,感受到父母工作的辛苦,感到做好工作的不易,产生了珍惜父母的劳动和劳动成果的思想,逐步形成了爱家、爱国、爱人民的思想界境。
3.技术教育的发展性评价,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促进持久发展。劳动技术学科完全改变了传统的教学评价模式,它以技术学习的全过程为对象,以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为主。课程标准提出:“评价的对象、方式、过程、手段都要以有利于学生发展为原则,既关注学生技术知识与技能学习和操作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技术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凡参与劳动技术学习与实践过程,完成或基本完成所规定的学习任务,都应当给予肯定。”技术学习的评价方式,要让学生感受学习成功的快乐,培养学习的兴趣,激励学生去追求学习的过程和学法,学会如何做事,如何相互协作、相互帮助和交流,体验集体的力量,在长期的活动中学会如何做人。
学科教学的教育资源不仅仅局限于学科内容本身,大的教育契机是学科教学中育人的无形载体。让学生受到真实、有效的德育,还取决于教师对育人契机的发现和恰到好处的把握,取决于教师对学生个性的了解,取决于教师高超的育人艺术。因此,优化师资队伍,在提高劳技教师德育渗透意识的同时,着力提高劳技教师自身的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是劳动技术课“寓德于教”的重要环节。
在劳动技术课教学中“寓德于教”是一个长期的任务,是与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密切相关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才能不断提高它的规范性和实效性。
论文作者:张永会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5年10月总第222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1/27
标签:技术论文; 德育论文; 学生论文; 学科论文; 社会论文; 培养学生论文; 劳技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5年10月总第222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