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修改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几点建议_高中历史论文

关于修改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几点建议_高中历史论文

关于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修订的若干建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课程标准论文,建议论文,高中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教育部有关单位的组织下,关于高中课程标准修订的调研工作已全面展开。如何修订高中课程标准,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问题。我们作为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研制组成员,试图结合高中历史新课程实验的具体情况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一、坚持课程改革方向,弘扬历史新课程实验中业已取得的成绩

2003年,教育部制定并颁布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从2004年开始,分批次在不同省域进行高中课程改革的实验工作。近十年来,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引领、指导下,高中历史新课程的实验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突出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强化“育人为本”理念,转变教师对历史课程的认知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旗帜鲜明地指出,高中历史课程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旨在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就明确了高中历史课程必须树立起“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改变历史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在高中历史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养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掌握多元的学习方法,使获得历史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分析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过程。与以往相比,知识传授不再是高中历史教学的核心任务,学生不再是历史知识的容器。

2.依据学生的认知程度,积极探索高中历史课程的新体系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根据高中学生的认知程度,在探索高中历史课程体系方面,采取“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原则,设置了“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具体体现为“模块”加“专题”的呈现方式。无论是必修课程还是选修课程,都既有中国史内容,又有世界史内容,这有助于高中学生形成较完整的世界史知识结构,形成对人类史的整体学习和宏观认识,避免了以往高中历史教学内容体系设计中简单地把某一段历史划分为必修和选修的弊病,克服了以往高中历史学习内容选择性不足、缺乏个性化的问题,也避免了以往高中与初中历史学习内容简单重复的现象。

3.与时俱进,不断革新高中历史课程内容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努力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的不足,倡导建立开放、动态、发展的课程内容;革除课程内容过于局限于历史教科书的弊端,强调开发和利用多种多样的课程资源,进一步丰富课程内容;强调课程内容的选取和呈现应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加强与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密切联系。

比如,在高中历史必修(Ⅱ)“社会经济生活”中,增加了“国有企业改革”、“开发开放上海浦东”、“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家为例,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中国参加世界贸易组织(WTO)”等内容;在高中历史必修(Ⅲ)“思想文化”中,增加了“三个代表”等内容。在高中历史选修课程中,开设“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学习模块,尤其是把“海湾战争”也列入了学习的内容;开设“探索历史的奥秘”学习模块,尤其是把“三星堆遗址——古蜀文明之谜”和“二里头文化的探索”也列入了学习的内容;开设“世界文化遗产荟萃”学习模块,尤其是把“山西平遥古城、安徽古村落”和“昆曲”也列入了学习的内容。总的来说,《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显著增加了有关社会生活、科学技术、教育和文化思想等方面的内容,洋溢着浓厚的人文气息。

4.不断改进教与学的方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积极倡导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强调必须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弊端,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中,推荐的比较有代表性的学习活动包括:历史讨论会、收集历史资料、举办历史专题展览、编写纪实报道、观看历史影片、组织访谈和社会调查、专题演讲、绘制示意图等等。各个学校还可以根据学校实际情况以及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展其他有特色的历史活动。

5.有效促进了历史教师的专业成长

在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实验过程中,广大高中历史教师的专业素质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广大高中历史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有了极大的改变,较为普遍地树立起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历史教育意识,三维目标的教学意识更加明确,促进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发展的观念更加彰显。二是广大高中历史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得到了极大的增强。近十年来,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指引下,广大高中历史教师积极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勇于尝试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方法以及教学评价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三是广大高中历史教师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广大高中历史教师以《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中强调的课程资源观为指导,以课程目标及教学目标为参照,基于但又不拘泥于高中历史教科书,以更加开阔的教学视野,遴选有价值、有意义的学习资源,有效地提升了教学的有效性。

值得关注的是,一大批善于思考、勇于探索、谙熟实践的高中历史教师从实践中脱颖而出,成为全国知名的历史教学专家。可以说,《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实施,有效地促进了高中历史教师的专业成长。

二、要正视高中历史课程和教学中的不足与问题

诚然,在高中历史新课程的实验中,我们也发现了诸多问题。

1.历史发展脉络的清晰度问题

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中,必修模块分历史(Ⅰ)、历史(Ⅱ)和历史(Ⅲ),包括25个学习专题,分别从政治、经济与社会生活、思想与文化等领域反映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进程和概貌。应当说,《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中构建的历史的发展脉络或发展线索,是基本清楚的。但缘何许多高中历史教师认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中的历史发展脉络、发展线索不清?我们认为,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根源,并不在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自身,而是由于部分高中历史教科书的编写没有遵循《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中的先中国史后世界史的编写思路,而是采取了“中国史与世界史混编”的编写思路,正是这种编写思路导致部分高中历史教师认为历史发展的脉络、线索不清,无形中增加了学生学习历史的难度。

2.历史教学内容的重复问题

正如前言,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中历史(Ⅰ)、历史(Ⅱ)和历史(Ⅲ)分别从政治、经济与社会生活、思想与文化等领域反映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进程和概貌,避免了与初中历史课程内容的重复,但是又导致了新的内容重复。比如,关于“新文化运动”,是历史(Ⅰ)中“五四运动”部分需要学习的内容,同时又是历史(Ⅲ)中的重要内容。又如,“毛泽东思想”,既是历史(Ⅰ)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历史(Ⅲ)中的内容。再如,“邓小平理论”,无论在历史(Ⅰ)、历史(Ⅱ),还是历史(Ⅲ)中,都是重要的学习内容。

高中历史选修模块的设计也有重复的问题。比如“(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二)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三)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与必修课程存在着较多相同的内容。

3.历史教学内容的总量与难度问题

高中历史教师普遍反映目前的历史教学进度偏紧,教学课时不足,这说明历史教学内容总量有偏大的倾向。这种现象的出现,有两个原因:一是在总教学课时不变的情况下,《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增加了世界史的学习内容;二是必修课程的学习要点较多。

历史教学内容的难度问题也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之外来看这个问题,我们认为有三个关键因素不容回避:一是许多高中历史教师以高考历史的考核要求来指导常态历史教学;二是薄弱的初中历史教学没有为学生进入高中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三是许多高中历史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比较薄弱,同时,支持历史教师专业发展的机制又相当缺乏,尤其是在教育欠发达地区这一现象较为突出。这三个关键因素必然导致高中历史教学内容难度的加大。

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本身来看,我们也不能否认,《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中确实存在着一些学习难度较大的内容。比如,高中历史课程采取的“模块加专题”的呈现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高中历史教学的难度。例如,必修(Ⅰ)第四专题“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与必修(Ⅱ)第三专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存在着紧密联系,必修(Ⅰ)第九专题“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与必修(Ⅱ)第八专题“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存在着紧密联系,必修(Ⅰ)第三专题“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与必修(Ⅲ)第三专题“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存在着紧密联系,必修(Ⅰ)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与必修(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存在着紧密联系。这些紧密联系的内容分布在不同的历史模块里,无形中增加了教学负担。又如,《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中出现了许多专业性过强的学习内容,以高中历史必修(Ⅰ)比较突出。诸如罗马法的主要内容、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和《德意志帝国宪法》的主要内容等,都是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难以把握的专业性问题。再如,《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中存在一些阐述比较模糊的学习内容,例如历史(Ⅰ)中的“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专题,要求“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这一学习内容比较宽泛,表达又不清晰,无形中增加了高中历史教师思想上的困扰和教学上的难度。

三、若干具体的修订建议

以上所述有关历史新课程实验中的成绩和问题,都是我们在修订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时需参考的依据。解决这些问题,除了通过修订、完善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还需要从加强初中历史教学、推进高考命题改革、提高历史教师培训的有效性、加强对高中教学的专业支持、提高历史教科书编写质量等方面入手。这里,仅从课标完善的角度,谈谈课标修订中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1.注重宏观定位

我们认为,不能拘泥于历史学科本身来思考问题,必须充分考虑到目前我国高中教育事业发展的最新定位,以及高中多样化、多元化办学趋势的客观事实,在此基础上,综合考虑历史学科的特点、高中历史教学的现状等实际情况。只有这样,才能更加科学、准确地定位高中历史课程的目标、价值与理念。

2.增强可操作性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作为专业性的指导文件,有关课程理念与教学要求,如课程性质、课程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开设指导、学生选修课程指导,以及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科书编写建议、课程资源利用与开发建议等课程实施建议内容的修订,应该进一步做到详细阐述并通俗易懂(必要时可以提供案例支撑),不断增强课程理念与教学要求的指导意义与可操作性。

3.调整内容编排

坚持必修课程加选修课程以及模块加专题的课程内容编排结构,并根据传统历史知识的逻辑顺序与学生历史学习的认知特点,适当调整课程内容的编排思路。必修课程内容的编排,建议设计三大学习模块,分别是“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每个学习模块内,依照时序性原则设计若干学习专题,包括政治、经济及社会、思想文化等学习内容。充分考虑高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多样性和将来发展方向的多样性(如文科类、理科类、艺术类),进一步丰富选修模块内容的设计,做好选修模块内容与必修模块内容的衔接工作,进一步增强课程内容的基础性、选择性与时代性,减少过偏、过难的课程内容。

4.降低学习难度

目前,初中历史教师的专业素养,从整体上看还比较薄弱,亟待提升。加之大多数地区的初中历史没有被列入中考科目,更甚的是,很多地区学校的初三课表上竟然取消了历史课,这些诸多因素导致初中历史教学质量难以得到有效保证。大多数高中历史教师反映,升入高中的大多数学生的历史基础知识、基本能力非常薄弱,难以跟进高中的历史教学。高中历史教师往往要花一定的时间去给高中学生补初中历史课,这无形中增加了高中历史教学的难度。基于此,在修订中建议降低部分学习内容的难度,以缓解高中学生的学习压力。

5.减少学习总量

必修课程由三个模块组成,基本上一个学期(36个课时)完成—个模块的教学任务(约30课),一课时完成一课的工作量,加之学生历史基础知识薄弱,教学难度较大,尤其是必修(Ⅰ)内容更为突出。基于此,我们建议,在高中历史学习内容总量适度减少的情况下,较大幅度减少历史必修课程内容。

6.规范概念解释

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中,存在着大量的专业概念,如历史唯物主义、历史意识、文化素质、人文素养、世界观、历史观、阶级、阶级斗争、资本主义萌芽、资本主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制度等,但是又没有给出权威、准确的解释,导致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好把握和处理。建议修订后的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能对专业概念给出权威科学的解释,以防止教学中出现过于随意化甚至错误的理解。

标签:;  ;  ;  

关于修改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几点建议_高中历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