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工厂”需要准备什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工厂论文,世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一个时期以来,许多企业、政府部门、学术界人士,十分关注我国制造业的发展,有的国外媒体甚至说,中国已成为“世界工厂”,“中国制造”在世界无所不在;国内有些人士也默认,中国能否在本世纪成为世界最大的加工工业中心,这不是不可能,而是现实。对此,我们当然应该高兴,说明我国工业化程度在提高,经济发展快,但同时也要保持清醒的认识和正确分析,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
一
必须明确认识,制造业的高度发展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制造业是指对原材料(采掘业的产品和农产品)进行加工或者再加工以及零部件加工装配工业的总称。不言而喻,近百年来,我国制造业一直比较落后,国家工业化程度比较低。因此,我国要实现工业化,必须大力发展制造业。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近日发布的《中国现代化报告2002》将18世纪世界现代化分为两个阶段,第一次现代化是以发展工业经济为基本特征的经典现代化;第二次现代化是以发展知识经济为基本特征的新现代化。《报告》还将21世纪上半叶我国现代化建设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知识化、信息化和工业化并重,基本实现第一次现代化;第二阶段是以知识化、信息化为主,全面完成第一次现代化;第三阶段是知识化,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基本实现第二次现代化。分析这个报告对我国现代化阶段的划分,可以看出,工业化是我国现代化的基础,我国经济发展一个重要指导思想也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信息化不能代替工业化,而只能用信息化来带动、促进工业化,工业化为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提供了基础和用武之地。可以断言,今后一段时期内,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的主要内容,制造业是我国经济结构的主干,经济增长的重点,所以必须大力发展制造业。
如何认识当前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呢?应该肯定,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和十五大以来,我国制造业迅速发展,技术水平明显提高,产品品种增加,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增加值仅次于美国、日本和德国,居世界第四位。近日,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公布的《科技创新与中国制造》研究报告指出,中国已经成为第四生产大国,目前100多种产品的产量成为世界第一。这的确是个了不起的成绩。但是现在还不能说我国已经成为“世界工厂”和“世界制造业的中心”。当然,这是我们的愿望,是求之不得的大好事。“世界工厂”、“世界制造业的中心”不能只看产品的数量,更重要的还要看产品的增加值和它的质量。我国制造业的增加值仅为美国的22.1%、日本的35.43%,劳动生产率约为美国的4.38%、日本的4.07%、德国的5.56%。就说数量,我国制造业大量还是来料加工,电子工业许多产品、设计的知识产权并不掌握在我们手里,至于质量和档次,与发达国家也有不小距离。因此我国制造业与“世界工厂”、“世界制造业中心”的目标还有不小的距离。
但是,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前景是光明的,对我国成为“世界工厂”、“世界制造业的中心”是乐观的,是充满信心的。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和经济结构的调整,资源在重新配置,给我国制造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我国国内市场广阔,劳动力资源丰富,国家政治稳定,加入世贸组织,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这些都为经济发展带来极为有利的条件。近年来,引进外资不断增加,全年吸引外资多达520亿美元。许多跨国公司纷纷来我国投资办厂,甚至把一些高科技终端产品也拿到中国来制造。据悉,日本制造业有七成已有意加强对华投资,中国正在成为全球工业家最喜欢的工厂。同时,我国一些企业也到国外投资办厂,积极有效地利用国内外两种市场,两种资源,这也是“世界工厂”的应有之意。我国成为“世界工厂”、“世界制造业的中心”是大有希望的。
二
迎接“世界工厂”、“世界制造业的中心”到来,我们需要准备的是什么?所谓“世界工厂”,产品的数量是一个方面,要在世界上占第一位,但更重要的是质量,要在世界上数一数二,首屈一指。同时,产品不仅在国内有市场,在国外市场上也大有销路,要象海尔集团生产的名牌产品那样,能在国外设立地区总部,并与大零售商建立销售关系。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畅销,只靠价格低廉是没有出路的,价格低廉只能畅销一时,从长远讲还要质量和服务来保持畅销不衰。制造高质量的产品是一个企业科学研究、设计制造、生产工艺综合能力的反映,没有高水平科技人才,高素质的劳动者是不行的。而我国缺乏和需要的正是技术和人才。正因为如此,日本经济产业省的一名高级研究员认为,中国不会很快成为“世界工厂”。他说:“中国工业仍然是一种劳动密集型、低成本的模式”,“中国的出口产品仍然局限在较低一级的产品上”。所以他认为,“中国真正成为能够与日本并驾齐驱的先进工业化国家之前仍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和国家非常重视人才的培养和使用,一支庞大的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正在建立起来,1997~2001年大学毕业生累计达450万人,研究生累计达27万多人,全国已建成60多个留学人员创业园,970多个博士后流动站,400多家企业博士后工作站,在站博士后研究人员达8000多人。据统计,2001年全国务类专业技术人才已达4000万人,其中国有单位2800多万人,国有企事业单位中,具有高级技术专业职称、职务的达180多万人,中级职务的达890多万人,具有中、高级职务的人数占国有企业专业技术人才总数的38%。这些专业技术人才,在企业创新,新产品开发制造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他们是未来“世界工厂”的中流砥柱。但总的来看,我国科研成果在生产中的应用、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不够,许多科研成果被弃置,坐着冷板凳。有资料显示,我国先进科技成果用于生产实践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方面与发达国家还存在不小差距。先进国家先进科技成果转化率为60~80%水平,而我国只有15%左右。由此可见,我国专业技术人才不算太少,科技成果也算得上丰硕,问题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不够。这里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科技成果是不是先进、是不是适合生产要求的问题,也有转化的水平和技能是不是跟得上的问题。先进的科技成果是生产先进的高质量产品的前提,迎接“世界工厂”的建成,培养造就一支庞大的科技队伍必须抓紧,并且要能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转化为产品,只有这样,“世界工厂”才能保持强大的生命力。
三
建成“世界工厂”还必须拥有数以亿万计的高素质的职工队伍,这是“世界工厂”的基础。抓紧培养造就亿万高素质的劳动者也是迎接“世界工厂”到来的重要任务。目前,我国因职工队伍文化素质比较低,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84%。因而科技知识比发达国家也更低。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率比我国高,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职工队伍科技素质比我们高。我国与美国相比,在成年劳动者中,具备理解科学知识水平的劳动者美国为13.3%,我国为3.1%,具备理解科学过程水平的美国为13.3%,我国为2.6%。具备理解科学影响水平的美国为26.4%,我国为1.9%,具备科学素养水平的,美国为6.9%,我国为1.4%。我国劳动者素质不能赶超发达国家劳动者素质,“世界工厂”也是难以建成的,即使一时建起来,基础也不牢,早晚会垮塌的。
高技能人才是职工队伍中的中坚力量,他们在制造高质量产品生产中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技能是质量的可靠保证,技能关系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成效。没有高技能人才,高质量的产品是生产不出来的。技能的高低反映在产品质量上是非常明显的。一个国家制造业发达程度不仅取决于产品设计,关系产品质量的生产技能也至关重要。在汽车制造业发达的德国和以制造机械表而闻名的瑞士,无论高科技的设备多么先进,却永远不能代替技术工人那双灵巧的双手。我国一位飞机制造专家曾形象地说,同样的飞机零部件,如果由我们工人装配只能飞400小时,如果由俄罗斯人装配能飞800小时,而如果由美国人装配能飞1200小时。这当然并不完全准确,但却说明了技能的极端重要性,也大体反映了我们技术工人的技能水平。“世界工厂”犹如一座庞大的建筑,高级技能人才就是构成这座建筑的框架。框架牢固,建筑才能巍然不动。
我国高技能人才的状况如何呢?可以用“严重不足,令人堪忧”来概括。我国1.4亿名城镇职工,其中技术工人只占一半,而技术工人中初级工人又占60%,中级工占35%,高级工只有5%。这与发达国家高级工占40%相差甚远。产业大军中的青年工,其技术水平绝大多数达不到现在技术等级所规定的标准。
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为提高产品质量,我国企业开始重用高素质技术工人,近一时期以来,掀起技工争夺战。市场上高级技工特别紧俏。青岛塑料模具厂急需一名经验丰富的高级塑料模具技工,竟开出了年薪16万元的天价,应聘者却寥寥无几。深圳等一些城市劳动力市场上高级钳工的高中低三个工资价位分别达到6600元、4300元、3200元,超过了研究生的价位。日本《产经新闻》报道,日本有关机构听说中国严重缺乏高级技能人才,正在筹划建立一个“日本技术人才交流中心”,输出国内企业被淘汰的中老年技术工人到中国重新就业。这一典型事例反映了我国技术工人严重短缺的情况。我国技术工人的这种状况连国内的要求都不能满足又怎么能适应“世界工厂”的要求呢?这是显而易见的。因此,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加快培养高技能人才,不仅是适应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提高企业产品质量和效益的急需,也是适应经济全球化,迎接“世界工厂”到来的急需。为此,国务院前不久及时召开了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明确了新形势下职工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目标,制定了促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政策措施,发出了《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对提高我国劳动者素质必将产生巨大的作用。《决定》发出不久,劳动保障部高级技能人才培训工程便立即启动,高级技能人才短缺的状况在今后3~5年内有望得到缓解。
四
现在,我们正在面临着“技工荒”,也在不断思考着人力资源大国为什么会出现“技工荒”和今后怎样避免“技工荒”再出现。对于想成为“世界工厂”的国人来说这个问题太重要了。
中国长期处于封建社会,又是一个农耕时代延绵时间很长的国家,重农轻工思想十分严重。在儒家传统思想统治下,“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观念根深蒂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鄙视技术、轻视体力劳动的思想在社会上还有不小的市场。虽然在古代老子就提出“人多技伎,奇物滋起”,提倡人们要多掌握一些技能,但一直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没能形成传统。直到现在一些人们对学习技能不感兴趣,不想从事体力劳动,具体表现是重视学历教育,轻视职业教育,以致在教育事业大发展的今天,一方面高等学校年年扩招,仍不能满足需求,另一方面,职业技术学校,特别是技工学校招生困难。对此,技工学校校长十分困惑。原因就在于技工学校培养的是技工,即使是高级技工还是和“工”字连在一起,还要和机器打交道。连续多年的学历热,家长和学生在教育选择上仍然是学历优先,致使技术工人断代、奇缺。再看看德国却是另一番景象。德国工业革命在欧洲比较晚,但后来居上成为工业化比较高的国家。因此,德国人特别重视学习技能,职业教育十分发达,被认为是世界上职业教育最好的国家,职业教育成为德国经济发展的秘密武器。在那里,接受职业教育是一种风尚,人人都以有某种职业技能为荣。在未来“世界工厂”所在国家,如果人们还坚持重学历轻技术的观念,不愿学习技术,太跟不上时代发展了,所以,防止“技工荒”的再发生,首先必须树立起工业化现代化的观念,在全社会形成热爱技能、学习技能、掌握技能的新风尚。
鼓励人们学习技能,国家要在政策上进行积极引导。在德国受过职业教育的人都享有较高的工资待遇,受到社会的奖励和尊重,而我国在“大锅饭”年代,受教育与不受教育一个样,激励不起职工学技能的积极性。在前不久国务院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会议上朱镕基总理强调,“要提高工程师和熟练工人的地位和待遇,充分发挥工程师、技师和熟练工人的作用”,最近国务院发布的《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也明确,企业要根据实际需要举办职业教育和培训机构,实行培训、考核、使用、待遇相统一的政策。这个四方面相统一的政策,关键还在落实待遇。市场上推出的高级技工的价位十分诱人,但只是个别现象,作为制度在企业推行十分困难。有关部门不是一直在呼吁,高级技工、技师、高级技师要和助理工程师、工程师、高级工程师一样,享受同样的工资福利待遇吗?但有几家企业实行了呢?虽然目前还有一些人在坚持,技术工人工资再高依然不愿当技术工人,但从长远来讲,工资待遇还是激励人们学技术,当技术工人的有效机制,在全社会营造起学技术光荣、当技术工人受人尊重的风尚,还必须坚持培训、考核、使用、待遇相统一的政策,在提高职工工资福利待遇上多下功夫。
实行职业技能鉴定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一些发达国家的普遍做法。实践证明是促进职工学习技术的有效措施。我国借鉴国外的这一做法近十年,取得一些成效,但还不够明显。近年职业资格鉴定事业有快速发展,每年约有300万人参加考试,全国累计有1500万人次参加职业技能鉴定取得了不同等级的职业资格证书。职工上岗实行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也是对生产高度负责的体现,是保证产品质量的有力措施。学历证书是证明劳动者应该达到的职业理论和技能水平,职业资格证书是证明实际达到的职业理论和技能水平。职工的技能是产品质量的信誉,劳动者都能捧着两种证书上岗,那么他们手中的产品就可以让市场、让消费者大大放心了,中国产品在世界上的声誉也会大大提高。
回想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国有企业生产着傻大黑粗的产品,东南沿海地区从事着“三来一补”的加工业,而现在整个国家要成为“世界工厂”,这种历史性的跨越发展怎不令人兴奋?真的到了哪个时候,在“世界工厂”里,个个职工都是高素质的劳动者,生产着高水平、高质量的产品,中国产品再也不是廉价的圣诞礼物,“中国制造”成为人人争相购买的心爱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