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海贵[1]2003年在《知识经济下我国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运用系统论的思想和研究方法,综合运用哲学、教育学、管理学和经济学等方面的理论知识,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对我国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分析与研究。 文章首先探讨了知识经济的发展与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这是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时代背景。接着,分析了知识经济条件下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内涵、特征,以及我国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现状,指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内涵丰富、特征多样,它既是一项科技活动、也是一项教育活动、文化活动和经济活动,活动的开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其次,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进行了理论研究,比较全面分析了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系统的主客体要素、结构与功能以及系统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指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系统是国家创新体系的子系统,同时这一系统与大学教学系统、科研系统、校园文化系统以及社会服务系统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活动的开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此基础上,文章从加强组织领导、构建科学合理的运行机制、加大资金投入与加强基地建设、营造良好的内外环境等几个方面对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和建议。最后,作者从哲学的高度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进行了思考和总结,以便进一步深化对活动的认识。
邹海贵[2]2002年在《知识经济条件下我国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运用系统论的思想和研究方法,综合运用哲学、教育学、管理学和经济学等方面的理论知识,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对我国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分析与研究。 文章首先探讨了知识经济的发展与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这是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时代背景。接着,分析了知识经济条件下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内涵、特征,以及我国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现状,指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内涵丰富、特征多样,它既是一项科技活动、也是一项教育活动、文化活动和经济活动,活动的开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其次,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进行了理论研究,比较全面分析了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系统的主客体要素、结构与功能以及系统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指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系统是国家创新体系的子系统,同时这一系统与大学教学系统、科研系统、校园文化系统以及社会服务系统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活动的开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此基础上,文章从加强组织领导、构建科学合理的运行机制、加大资金投入与加强基地建设、营造良好的内外环境等几个方面对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和建议。最后,作者从哲学的高度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进行了思考和总结,以便进一步深化对活动的认识。
王以梁[3]2014年在《我国大学生科技创业支撑环境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创业就业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的可行路径。为此,国家及地方各级政府纷纷出台了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政策。事实上,在西方发达国家创业就业已经成为大学生自主就业的重要方式,其创业就业的成功率达到20%到30%,对比之下,我国大学生创业就业成功率仅有1%。究其原因,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是发达国家大学生的科技创业的数量与水平明显高于我国,而制约我国大学生科技创业的关键因素是环境,进一步说,我国缺乏对大学生科技创业的支撑环境。首先,本研究运用创新哲学的分析方法,将大学生科技创业置于创新实践的概念框架之下,将科技创业理解为创业主体与创业客体谋求协同的实践过程,创业客体既包括创业的实践对象——科技创业企业、产品或服务,还包括客观的创业环境。创业主体与客体是相互作用的,特别是构成客体之一的环境支撑因素对主体影响很大。通过系统分析的方法归纳了科技创业支撑环境的一般要素构成,并在此基础上提升出构成大学生科技创业支撑环境的关键要素,即创业教育资源是大学生科技创业的智力支撑环境,影响主体实践的知识完善过程;产业环境和资源平台建设是大学生科技创业的物质支撑要素,影响实践主体创业活动的技术实施过程;政策和制度是大学生科技创业的公共保障支撑要素,影响实践主体创业活动的社会化过程;文化是大学生科技创业发生的深层土壤,影响大学生科技创业的动机和心态。其次,本研究采取对比分析的方法,通过对发达国家大学生科技创业成功经验的分析与综合,得出大学生科技创业成功来自于核心支撑要素之间的协同,主要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其一是提升能力的创业教育与孕育创业的文化环境协同,其二是创业资源平台建设与创业政策要素的协同。前者,解决了大学生科技创业的智力支撑问题,后者解决了大学生科技创业的物质环境支撑问题,环境支撑要素在以上两个维度的动态协同是保障大学生科技创业更容易成功的关键。最后,本研究运用案例研究的方法,通过对我国大学生科技创业的典型案例分析,对比发达国家的经验,从四个方面揭示出当前我国大学生科技创业实践存在的一般性问题,即我国大学生科技创业的资源供给不丰富,科技创业缺乏公共保障,科技创业智力支持不完备,科技创业的文化建设薄弱,针对以上问题给出了我国大学生科技创业环境支撑体系建构的对策与建议。
张廷[4]2008年在《论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体系的构建与实施》文中研究指明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要求,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具有勃勃生机和强大活力的体现。在举国上下强调创新的今天,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已成为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在强化学生创新意向,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提高探究性学习能力等方面,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武汉科技大学高度重视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开展,形成了一些好的做法,也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绩,蓬勃发展的实践迫切需要系统的理论进行指导。因此,深化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认识,并且对其进行系统的理论研究,从而构建科学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重要课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随着我国科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进步以及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已经经历了叁个阶段(80年代初-1989年;90年代初-1999年;2000年以后)的发展历程,武汉科技大学课外科技活动在这叁个历史阶段呈现出不断发展的良好态势,展示出蓬勃的生命力。然而,活动的深人开展也面临许多急待解决的问题,如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质量不高、运行机制不健全、发展不平衡等等。但问题的实质在于思想认识滞后,定位不准,活动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本文运用系统论的研究方法,结合教育学、管理学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进行比较全面和深人的分析和研究。文章深入剖析武汉科技大学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开展状况,进行系统地输理和总结,最终提出科学构建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体系的思路和方法。本文以笔者多年来参与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所获得的实际经验为基础,从实践出发研究理论,并用升华后的理论返回来指导实践的开展,对于下一步推进武汉科技大学课外科技活动的开展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武汉科技大学作为省属普通高校,研究成果具有显着的推广价值。
王彦为[5]2005年在《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与实践互动作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邓小平语),“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江泽民语)。温家宝总理2004年初视察中科院时指出,科技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科技创新是增强经济竞争力的关键。随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突飞猛进的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到来,对科技创新人才的需求量的急剧加大。建设良好的创新环境和造就开创性人才,已成为各国政府和教育界共同关注的一项重要课题。我国政府基于此制定了“科教兴国”战略,提出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提高国家创新能力。首先要做的基础性工作就是创新性人才的教育培养和建立促进科技创新人才产生的良好环境。其次实践环节的加强是有力促进大学生科技创新与科技创业重要手段。通过实践这块“试金石”的检验,可以验证所学知识是否理解、领会了;同时也是检验大学创新教育的水平,所传授的创新理念,创新方式是否适合经济的发展;是否有益于创新实践的发展。都需要实践的检验。实践不仅是检验大学生是否成才的根本标准,而且是唯一的标准本研究从我国大学生的创新教育现状和科技创新实践的现状出发,立足创新教育体系和科技创新实践体系全面建立的角度,分析二者之间的互动作用和互动关系,重点研究了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和科技创业状况;并从中得出促进二者良性互动的一些条件,提出了具体拓展途径和监管方法。力图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和实践提供一些思路,为解决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提供一些的帮助和建议。
黄栩[6]2011年在《大学生科技创新知识产权保护法律问题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经济全球化及世界性科技进步的迅猛发展,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已成为各国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法律制度和基本政策手段。在振兴国家经济,增强国际竞争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创新型国家建立过程中,各国高校科技创新力量为创新型国家提供重要支撑,而大学生科技创新作为高校科技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应该得到关注与重视。本文从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形式、内容及发展着手,解读知识产权制度在大学生科技创新中的作用,分析大学生知识产权保护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对破解大学生科技创新中的知识产权保护存在的法律问题进行了探索性研究。知识产权制度推动科技创新,为科技创新提供公平环境,对大学生科技创新起到积极作用。但是囿于我国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起步较晚,实践中存在保护意识欠缺,以及知识产权制度法制体系不完善等具体问题,不同程度地阻碍了大学生科技创新科研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建议落实“十二五”规划中知识产权的教育目标,本着利益平衡的原则,加强高校知识产权的系统教育,将其融入到教学体系中;建立高校服务大学生知识产权保护的专业部门;依据鼓励创新原则和利益平衡原则,不断完善知识产权权属与利益分配激励机制;建立健全我国知识产权法律法规,促进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赵金华[7]2014年在《基于科技创新的我国理工院校创业教育》文中研究表明1989年北京国际教育会议上将专业教育、职业教育和创业教育称为21世纪教育的叁张通行证。此后,创业教育逐渐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近年来,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呈现出较快的发展态势,其中,理工院校由于数量多、理工专业特色明显及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密切关系,其所开展的创业教育逐渐在高校创业教育中凸显出来,对它的研究正在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在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经济发展对科技创业型人才迫切需求,理工院校依托科技创新优势,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发明创造、技术转移及科技成果产业化等方面与社会经济发展建立起密切联系。在这样的背景下,理工院校创业教育将基于科技创新而开展,并藉此形成自己的特色。充分发挥创业教育在理工院校人才培养中的积极作用,需要辩证看待教育、科技与经济之间的关系,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和依托科技创新的前提下,为理工院校创业教育的发展找寻适合路径。论文首先通过介绍理工院校创业教育的背景、意义、内容及现状,提出理工院校创业教育是高校创业教育中一个值得关注的领域,其对社会经济发展及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其次,论文对理工院校的内涵、创业教育及其相关概念、理工院校创业教育的理论基础和理工专业的创业者进行分析,认为理工院校的特点决定其在科技创新方面具有一定优势,这要求理工院校的创业教育不能忽视其专业背景因素,并应在充分发挥这个优势的基础上开展创业教育,理工院校创业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理工专业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这种全面发展之中包含着个性化发展的因素。再次,论文对理工院校创业教育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回顾,总结出我国理工院校创业教育的基本经验,并通过分析国外与理工院校创业教育有关活动对我国的启示,从整体上进一步把握我国理工院校创业教育的状况,为梳理存在的问题创造条件,在此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归纳出我国理工院校创业教育的问题比较集中地表现在观念、模式、课程及实践四个方面。最后,论文针对我国理工院校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理工院校创业教育发展的对策建议,即:树立基于科技创新的创业教育观念、构建起创业教育的“混合型”模式、加强理工院校创业教育的课程建设及打造创业教育实践的“循环圈”。其中,关于理工院校创业教育的“观念”、“模式”和“实践”,既是研究的重点所在,也是论文的创新思考,是通过明确理工院校创业教育的内涵及特征、选择适合理工专业背景的创业教育运行方式和解决当中的突出问题来系统地推进理工院校创业教育的尝试。论文还对我国理工院校创业教育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芦新宇[8]2007年在《理工科大学生科研能力的训练模式及其评价研究》文中指出进入21世纪的知识经济时代,关乎国家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与发展成为了各国政府和高等教育界关注的一个焦点。世界各国的研究型大学的共同特征是在本科教育阶段致力于培养和造就富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高级人才,通过教学相长,激发科研的灵感和研究欲望,产生新的科研活力;科学研究处于研究型大学的中心地位,是发展理论和探索高新科技前沿的重要基地。本文按照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体现创新和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构建了理工科大学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在本文中较详尽地叙述了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构架,明确提出了以创新能力、思想道德、文化、业务和身心素质等基本规格为内容的培养目标;建立弹性学制和学分制,改革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的培养体制;采取现代先进的教学手段,开展互动式教学和加强教学与科研实践结合的培养过程。本研究还构建了一套能够反映大学生科研能力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实测证明具有较好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为理工科大学科研管理工作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手段;为其它管理评估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也为营造大学创新环境,改进大学管理决策提供了必要的信息和理论依据。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把教育理念与教育实践紧密结合起来,通过更新本科生教育观念、改革本科生教育培养过程、加强制度建设、构建合适的物质环境、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加强导师队伍建设等措施来达到培养和提高本科生科研能力的目的。
邹海贵, 常立农[9]2002年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内涵、特征及价值探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实践的发展 ,特别在现代科技革命和知识经济条件下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应该重新定位。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具有教育的、科技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等五个层面的全新内涵 ;同时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具有活动主体的层次性、活动范围的宽广性、活动内容的丰富性、活动过程的复杂性、活动目的的多样性等五个方面主要特征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价值与意义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
钟军[10]2006年在《机电类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分析与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和现代科技的进步,高等学校应把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摆在突出位置。面对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形势与需求,机电类大学生将责无旁贷担负起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的历史重任。 本文首先探讨了知识经济的发展与创新型国家的建设,这是研究大学生科技创新的时代背景。接着运用系统科学的一般理论,比较全面地分析了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系统的主客体要素、结构与功能,以及系统与环境间的相互关系。其次,针对当前机电类大学生培养和科技创新能力情况及存在问题的分析与研究,提出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构建创新型机电类大学生培养模式;构建机电类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保障体系,并以此来推动科技创新活动的深化发展。最后,为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活动的质量和效果,培养和造就更高素质机电人才,指出要加强对机电类大学生的现代工程教育和人文素养教育,同时要求机电类大学生在科技创新过程中,走绿色创新之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 知识经济下我国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研究[D]. 邹海贵. 湖南大学. 2003
[2]. 知识经济条件下我国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研究[D]. 邹海贵. 湖南大学. 2002
[3]. 我国大学生科技创业支撑环境研究[D]. 王以梁. 东北大学. 2014
[4]. 论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体系的构建与实施[D]. 张廷. 武汉科技大学. 2008
[5]. 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与实践互动作用研究[D]. 王彦为. 东北师范大学. 2005
[6]. 大学生科技创新知识产权保护法律问题研究[D]. 黄栩.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1
[7]. 基于科技创新的我国理工院校创业教育[D]. 赵金华. 南京师范大学. 2014
[8]. 理工科大学生科研能力的训练模式及其评价研究[D]. 芦新宇. 大连理工大学. 2007
[9].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内涵、特征及价值探析[J]. 邹海贵, 常立农.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
[10]. 机电类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分析与研究[D]. 钟军. 合肥工业大学. 2006
标签:高等教育论文; 知识经济论文; 科技论文; 大学论文; 大学生论文; 创新创业教育论文; 国家科技创新体系论文; 创业能力论文; 大学生现状论文; 创新理论论文; 发展能力论文; 创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