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小老师”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论文_汪翠珍

发挥“小老师”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论文_汪翠珍

汪翠珍 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傅家镇中心小学 255000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学习应是一种活动。他强调:“学习数学惟一正确的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我发现在长期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其主要模式就是“讲例题、套法则、仿考题”,学生总是围着教师画的圈转,不能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因而知识不但学得死,也不能灵活运用,更谈不上什么“再创造”。新课标也明确指出,课堂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全面提高教学质量。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真正地去“再创造”,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呢?通过课堂教学给了我很大的启示,我的做法是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小老师”的作用,使学生们真正成为课堂上的小主人。

一、创造情境,让学生争当“小老师”

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导入新课,一开始就要把学生引到新知上来,激发其浓厚的兴趣,从而催生其强烈的探究欲望,促使他的思维处于异常活跃的状态。例如,我在教学“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时,这样导入:出示“猪八戒吃西瓜”的故事课件,让学生看着课件自己讲故事,然后同桌互讲、指名讲。老师提出:谁愿当一次“小老师”讲得会更好?通过小老师绘声绘色的讲,在故事中引出了数学问题:(1)4个西瓜,师徒4人,平均每人吃几个?(2)当猪八戒把西瓜全吃光了,其他三人还能分到西瓜吗?三人一个西瓜也分不到怎样用算式表示?”随着问题的提出,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一下子就被激发出来了,他们积极发言,说出了各自的判断。有了这样的情境,教师再引导学生学习新的知识、探究新的问题,进而写出“0÷3=0”,领会了其中的含义,同时对学生进行了关心他人的思想教育,归纳出了“0除以任何不是零的数都得0”。

二、在操作实践中,让学生争当小老师

教学活动是一个师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只有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才能让他们集中注意力,积极动脑,探究新知识。教师在课堂35分钟内,应尽量做到学生能做的让学生自己去做、学生能想的让学生自己去想,其中适量适时地设计一些实践操作活动是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有效途径。如在教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时,可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例2的(1)、(2)题,然后小组交流,争当小老师,在视频展示台上边演示边讲给同学听,由此得到了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和宽的关系: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这样就使学生觉得老师没有讲自己也能学会,从而尝到了成功的喜悦,提高了课堂学习的效率,同时,学生的创新意识也得到了增强。

三、在故意出错中,诱发学生争当小老师

平铺直叙的教学,容易使学生对学习感到单调乏味、失去兴趣,并导致他们对知识作深一步探究的轻视和忽视。如果教师在教学中有目的地设置一定的障碍,不仅学生对这一知识具有一种特殊的记忆效果,更能通过争当小老师激发起学生探究的浓厚兴趣。我在教学教材中的“商中间有零的除法”时,就注意让学生从矛盾中掌握新知。先由教师在黑板上讲题,在其过程中,故意示出学生容易出错的题,忘记“商零”,让学生都当小老师给老师检查正误。有的学生抢先举手了,有的学生皱起了眉头,有的学生脸上对老师充满了信心,还有的……见此情景,他们表现的机会来了,探求其中奥秘的欲望油然而生。接着我让学生经过观察争当小老师,先让对老师充满信心的学生A回答。他说:“老师不会出错的。”接着同学们大眼瞪小眼,感到很惊奇。有的学生沉不住气了,把小手举得高高的,要表现自己。我马上把B叫起来。“老师!我有不同的看法。”“好!就让你当一次小老师。”他快步走上讲台,当起了小老师,很快指出了老师出错的地方,及出错的原因。他讲得让每个同学口服心服,明白了算理,最后还告诫同学们:“以后做题要认真仔细,不要再出这样的错误。”我说:“谁还想对同学们说点什么?”又有同学积极的举起了自己的小手,C说:“我想告诉同学们,以后要自信,犯了错误不要紧,只要敢于承认,改了还是一个好学生。”听了“小老师”的精彩回答,我满意地鼓起了掌,同学们也高兴地鼓起了掌。通过设置这样一个思维障碍,既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又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四、在寻找规律中,激励学生争当小老师

著名数学家波利亚教授曾说过:“在数学教学中必须有猜想的地位,教学不应该压制学习中的萌芽……”这里的“猜想”,并不是毫无根据的“乱想”,而是有规律可循的推测。在课堂教学中,应尽量创设让学生主动学习的情境,把学习数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学生自己去归纳具有规律性的东西,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如: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18页方框里的思考题时,引导学生观察四个式子,观察各行数的排列规律,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先让小组交流,再让“小老师”讲给同学们听,小老师一本正经的样子,不一会儿就把题目讲完了,并问:“谁还有不明白的吗?请举手!”然后再不厌其烦地讲给不懂的同学听,直到讲得每个同学都听明白了为止,他才像完成了一项历史使命一样高高兴兴地回到自己的位子上。谁能根据上面的规律来创造出括号里的得数?学生通过观察归纳出了规律。这样的练习就是一种创造,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掌握了规律,既减轻了学习负担、获得了新知,又学会了研究数学问题的科学方法,培养了创造思维。

总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争当“小老师”,比以前单纯的给学生灌输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在争当“小老师”的过程中,极大地发挥了自己的主动性,思维空间被最大地打开,创造能力得到了提高,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

论文作者:汪翠珍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4年1月总第109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3-10

标签:;  ;  ;  ;  ;  ;  ;  ;  

发挥“小老师”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论文_汪翠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