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容有序的聚焦文化--论20世纪90年代福克纳的研究状况_福克纳论文

兼容有序的聚焦文化--论20世纪90年代福克纳的研究状况_福克纳论文

兼容有序 聚焦文化——谈90年代福克纳研究的态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态势论文,年代论文,文化论文,福克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I712.0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31(2004)05-0003-05

1993年,我在《外国文学评论》上发表了题为《福克纳研究的新趋向》一文,对80年 代西方(主要指美英)福克纳研究作了一个很浅陋的介绍和分析。[1]现在整整十年过去 了,福克纳研究又有了哪些进展和变化呢?我搜集的资料很有限,在此发表一点管中之 见。

福克纳被誉为“美国的莎士比亚”,对他的研究正如对莎氏的研究一样,源源不断, 常研常新。现在美英不少大学的英语系都开设“福克纳研究”课程,或者作为“美国南 方文学研究”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美国南方文学研究学会的统计(SSSL:Bibliography)自上世纪70年代至2003年英美作者就美国南方文学发表的专著和论文, 共20351篇(部),其中论著2638部,论文17713篇,其中福克纳名列第一,共2598篇(部) ,遥遥领先于第二、第三、第四位的马克·吐温(1444篇)、埃德加·艾伦·坡(1261篇) 、弗兰纳莉·奥康诺(601篇)。又根据美国伦道夫-梅肯学院(Randolph-Macon College) 汤姆斯·英奇教授(Thomas M.Inge)1996年的统计,以福克纳研究为主题的博士论文就 超过了七百篇,论述福克纳的专著也在五百部以上。[2]这些数字当然与研究莎氏的论 著相比,可谓小巫见大巫,但是考虑到福克纳研究,仅起始于上世纪的四五十年代,至 今只有六七十个年头,而莎士比亚研究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了。

福克纳研究,跟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以及其他作家研究一样,有一个过程,逐步发 展和成熟的过程。在发展过程中,必然会有起有落,有高潮有低谷。

1997年是福克纳诞辰一百周年,也是福克纳研究的一个高潮,研讨会、专著和论文的 数量和质量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当年在福克纳家乡牛津,由密西西比大学英语系和南 方文化中心举办的第24届福克纳研讨会是历届年会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来自世界各地的 宾客云集,其中有不少著名学者,如Joseph Blotner、David Minter、Michael

Millgate、André Bleikasten、Warwick Wadlington等人。会议的主题是“福克纳百 年:回顾与展望”(Faulkner at 100:Retrospect and Prospect)。会后出版的论文集 无疑是对过去几十年福克纳研究的一个很好总结,对于21世纪福克纳研究也肯定会起到 导向的作用。

在福克纳百年庆典之后,福克纳研究显然有所减缓。从我搜集的一些福克纳研究的书 目索引来看,1997年以后出版的专著和论文数量显著减少。在我写上一篇文章时,我查 阅了《美国文学》(American Literature)杂志1989年和1990年两年的合订本,共刊出 论文48篇,其中有关福克纳的论文7篇,占14.6%,在被评论的作家中独占鳌头(居第二 位的是海明威,第三位是马克·吐温)。[1]最近,我对2002~2003两年《美国文学》杂 志也做了统计,发现竟然没有刊出一篇有关福克纳的论文。就是在该刊的书评栏目里, 过去每期都有一、二篇,多至四、五篇,而最近两年,只有一篇书评,还是评介福克纳 与莫里森对比的一本论著。我还对我院图书馆订的几种美国重要的文学期刊,如The

Sewanee Review、The Kenyon Review、Partisan Review、Critique等八种杂志做了统 计,发现有关福克纳研究的论文,同样寥寥无几,令人慨叹系之。再说在福克纳研究领 域里较有代表性和权威性的一本论文集,即以十年为一个周期,冠名为《威廉·福克纳 研究XX年》的论文集(William Faulkner:X Decades of Criticism),在1951、1960和1 973年都及时出了福克纳研究20年、30年、40年的论文集,50年便断档了。直至2002年 琳达·华格纳-马丁(Linda Wagner-Martin)博士才编辑了《福克纳研究60年》。

令人感到更遗憾的是在福克纳研究方面具有较大影响的《福克纳通讯和约克那帕塔发 评论》季刊(Faulkner Newsletter and Yoknapatawpha Review),在运营了整整20年后 (1981~2001)已于2002年1月正式宣布停刊。该期刊在宣布停刊的通知中并未说明原因 。但是有一个原因是毋庸讳言的,即稿源的不足。从美国“南方文学研究学会”(SSSL) 编制的目录来看,60年代在它所收录的期刊上共发表福克纳研究论文159篇,70年代537 篇,80年代1099篇,90年代794篇,2000年至今仅4篇。尽管21世纪的前10年只过去了三 年多,但发表的文章少得实在让人难以置信。在这样的稿源情况下,要维持一本专业性 的刊物实在难以为继,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那么,其原因何在呢?我认为一是与美国 文学界的大气候有关,主流作家,特别是一些白人男作家,受到新兴的边缘作家的挑战 与冲击,如少数族裔作家和妇女作家来势凶猛。不少黑人作家、华裔作家、犹太裔作家 、西裔或拉丁美洲裔作家等已经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中心。二是文艺理论和批评方法进 入一个相对的沉静期,不像七八十年代新的理论、新的批评方法风云迭起。因此,在70 年代至90年代前期运用新的理论和新的方法来解读福克纳及其作品的论著,层出不穷, 热闹非凡,而自90年代中后期,随着理论热的消退,福克纳研究必然也在思考新的研究 方向。三是大众文化,特别是影视文化和传媒文化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 使人的思想情绪变得愈来愈浮躁,潜心研究严肃文学的人数骤然减少。

但是,我坚信福克纳研究决不会就此一蹶不振。相反,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一定会 东山再起,重新繁荣起来。

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University of Strasbourg)安德尔·布莱卡斯坦教授(André

Bleikasten)在他的一本题为《最了不起的失败: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The Most

Splendid Failure:Faulkner's“The Sound and the Fury”)的专著中就曾精辟地指出 :虽然70年代的结构主义、被誉为法国的弗洛伊德的雅克·拉康(Jacques Lacan)和法 国的“新批评”对他的研究很有启迪和帮助,但是他更向往采用一种兼容的批评方法(

eclectic critical approach),因为要消化吸纳福克纳作品中丰富多彩和错综复杂的 内容,单靠一种方法是难以应付的。[3]他本人就应用兼容的方法写出了两本重要的著 作,一本便是上面提到的评论《喧哗与骚动》的书,另一本是对《我弥留之际》的解读 。这两本书不仅对于我们理解福克纳这两部小说很有价值,而且他采用的方法也很有启 发,十分实用。他兼收并蓄,从不同的视角来分析研究,博采众长,无论是传统的或最 新的视角与方法都不排斥,为我所用。

考察过去十多年的福克纳研究,我认为也正是朝着这个方向在发展。英国文学评论家 尼古拉斯·特里德尔(Nicolas Tredell)借用布莱卡斯坦的“兼容有序”(disciplined eclecticism)一词来概括90年代福克纳研究的趋向,并指出90年代和80年代有很大差异 。70~80年代西方文艺理论和批评方法纷呈、派别林立;同样,在福克纳研究上观点方 法各异,标新立异。当时一批年青的批评家,年少气盛,他们在新思潮和新理论的影响 下,企图突破以往陈规旧律,闯出一条新路,指责传统的批评对紧迫的社会和思想问题 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到了90年代文学批评界出现了一个相对沉寂的时期,着手反思和 重建文学理论和批评方法。在七八十年代以前讨论过的一些“老”问题和最近十多年争 论的“新”问题都被提出来重新审视和探索。[4](P146)在理论热消退后,文学研究的 一个显著的变化是它开始摆脱了对某个特定的理论或政治立场的从属关系,淡化强烈的 派别色彩,采取一种更加包容的态度。

据此福克纳研究的情况在90年代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1995年出版的《剑桥文学指南 :威廉·福克纳》(以下简称《指南》)的编者菲利浦·温斯坦(Philip M.Weinstein)在 序言中说:他编这本书并没有设定一个指导思想来贯彻始终,统领全局,相反,他主张 不同观点的交锋。他又说很多文学研究在口头上说存在着根据不同的批评方法应该允许 存在多个“福克纳”,但实际上并没有这样做。温斯坦决定实践这一原则,约请了九位 福克纳学者,连他本人共十人,各人选择一个题目撰写论文。他要求论文作者在撰写过 程中必须参阅其他人的论文,允许持不同观点,互相交锋,也可以表示支持或做进一步 的补充。十篇论文纵横交错、点面结合,俨如指南。论文分成两组。第一组他称之为“ 世界里的文本”(the texts in the world),从大处着眼,展现福克纳小说的社会与文 化背景,用韦立克(René Wellek)的话说,着重从外部来研究福克纳(the extrinsic

approach),或用我们现在的流行语来说,宏观研究。文章分别论述了福克纳与现代主 义、后现代主义、大众文化的关系,以及从欧洲与拉丁美洲作家的角度来研究福克纳。 第二组他称之为“文本里的世界”(the world in the texts),从研究文本入手,探讨 福克纳的创作思想、人物分析和写作技巧等。他选择了福克纳的三本代表作《喧哗与骚 动》、《八月之光》和《押沙龙,押沙龙!》,着重从内部来研究福克纳(the

intrinsic approach)。当然,他们不同于“新批评”的方法,因为他们并不排除对作 家生平和社会文化背景等因素进行研究,强调从多个视角来解读福克纳的作品,尤其对 于作品中所反映的种族、性别等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5](PP1-13)

温斯坦将这些文章讨论的内容归纳为七个问题,并认为这些问题组成了当前福克纳研 究的“专题”(profession)。他提出的七个问题内容很丰富,措辞晦涩艰深。我反复阅 读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做了一个粗浅的诠释。首先,阅读虽然是一件个人的事,对文本的 理解因人而异,各有各的见解,但由于社会文化不是静止的,在不断的变动中,个人对 文本的理解,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在很长时期内,甚至在90年代福克纳一直被认为是一 位现代主义作家,从形式和内容与欧洲同时期的一些小说家相比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是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福克纳的有些作品又有后现代主义的特征,所以温斯坦设问两者之 间的关系是什么?同时,福克纳的那些严肃高雅的作品与大众文化中的一些迅速发展的 形式,如电影、杂志故事和畅销小说等之间又是什么关系?再说,福克纳的小说一直在 探索人的主观世界,人的思想感情和活动空间,他的文本又是如何把外部世界与内心世 界沟通起来的?作为20世纪初的一个白色人种的男作家,福克纳对于种族和性别问题究 竟采取了什么态度。简而言之,那就是我们今天应该如何解读福克纳,在新的文化语境 下重新考虑福克纳与现代主义的关系,他与后现代主义又是什么关系,他在大众文化里 的生存状况,以及作品如何显露出他在种族和性别问题上的矛盾和压力。[5](PP1-13)

我们不难看出《指南》收录的文章和编者提出的问题与以前几本论文集已有很大的变 化与不同。如果说《指南》是1995年编的,还不能概括90年代整个十年福克纳研究的发 展情况的话,那末我们再来看2003年由东南密苏里州立大学(Southeast Missouri

State University)福克纳研究中心主任罗伯特·汉布林教授(Robert W.Hamblin)编的 题为《21世纪的福克纳》(Faulkner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的论文集。该书收 录了十篇论文,其主旨是要告诉读者:福克纳研究在新的世纪将走向何方?福克纳研究 中还有哪些地方有待探索?论文的作者都参加了1997年在密西西比大学举行的福克纳百 年诞辰研讨会。这十篇文章大多是根据他们在会上的发言整理写成的。我觉得文集中有 这样几篇文章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其一是特里莎·汤纳(Theresa M.Towner)的文章, 她认为那种把福克纳作品分为“主要的”和“次要的”的传统做法是非常不妥的,这样 做必然会使福克纳的一些重要作品和重要人物被忽视,因此她认为应该全面研究福克纳 。作者在2003年为此又写了一本专著《福克纳后期作品和种族关系》(Faulkner on the Color Line:The Later Novels),进一步表述了她的观点。长期以来评论界认为福克纳1949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后创作能力开始走下坡路,后期的作品大不如前期的。汤纳博士对此持不同意见。她认为后期的作品反映了他角色的转变,从一个“乡下人”变成一个“公众人物”。他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种族观点,并努力寻找新的叙事技巧。论文集中还有三篇文章,分别从福克纳与后殖民的拉丁美洲——“另一个南方”、福克纳和印第安土著人、种族身份等不同角度分析福克纳的种族观。由此可见,种族问题已经成为福克纳研究的一个热点。而研究的地区也从美国的南方,扩大到了美洲的南方——拉丁美洲。[6]

我还对美国“小蓝光”网(Littlebluelight)所编辑的一份福克纳研究的书目索引进行 了一番统计和分析,此书目是经过精选并按编年方式编排的,从1975年开始到2003年为 止,共收入142个书(篇)目,其中有专著、传记、论文等。我把它划分为两个时段。197 5~1989年为第一段,1990~2003年为第二段。第一阶段共66项,第二阶段共76项。我 对后者又按内容作了分类。种族与性别问题占了很大的比重,而且其中竟然有四项是对 福克纳和莫里森作对比的,主题都是紧紧围绕种族问题和奴隶制给南方与美国留下的遗 产问题。种族和性别问题在90年代福克纳研究中成为一个热点有许多原因,美国黑人女 作家托尼·莫里森在199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可能是一个间接的原因。莫里森的硕士学 位论文就是论述福克纳和弗吉尼亚·沃尔夫(Virginia Woolf)的,而她的小说,特别是 1987年出版的小说《爱娃》(Beloved)可以被看作是对福克纳的回应和修正。1996年威 廉·达希尔-鲍尔(William Dahill-Baue)在《密西西比季刊》(The Mississippi

Quarterly)上发表了一篇论文,探讨福克纳和莫里森小说中有关“黑人英语”和“标准 英语”的问题。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缘由是在一次课堂讨论时,达希尔-鲍尔谈到福克纳 如何在《喧哗与骚动》中把牧师的复活节布道从“标准英语”转变为“黑人英语”。班 上一名黑人女学生对老师使用“标准英语”和“黑人英语”两个词表示强烈的不满,认 为他贬低黑人英语,另外,有“扩大化”的倾向,因为并非所有的美国黑人都使用“黑 人英语”,更不能根据小说中人物的“种族身份”而确定他或她使用什么英语。这场争 论后来发展成一场社会大辩论。正如达希尔·鲍尔在他的论文中指出的那样,这不是一 场“抽象的理论概念之争”,而是一场政治观点之争,它可能在任何一个有多民族学生 的课堂里发生,所以他认为重要的是要探讨“福克纳和莫里森的种族身份是否影响和操 纵了他们对于黑人问题的表述”[4](P158)。这不由得让人想起亨利·路易斯·小盖茨( Henry Louis Gates Jr.)关于种族的观点:“种族”不是一个名词,而是一个“虚构” ,是一个为维护某些人群的特殊利益而制造的一个文化“概念”(category)。汤纳认为 这个“种族”概念在阅读福克纳的作品时非常重要,因为福克纳知道人们如何完成具有 破坏性的语言行为,还因为他的作品揭示了把矫揉造作的语言变为自然的语言的过程。 [6]

由性别和种族到语言,很自然地让人联想到阅读,而阅读又是正确评价一个作家与作 品的先决条件。无怪《剑桥文学指南:福克纳》的编者将理查德·莫兰(Richard

Moreland)的《福克纳和现代主义》一文放在首位,因为他在文章一开始就谈了他自己 研究福克纳的方法和体会,即把阅读、写作和教学三者结合起来。他认为福克纳的作品 都存在三个文本,即阅读的文本(readerly texts),读者注意的是作品所反映或陈述的 现实,以及作者要告诉读者的信息或常识。第二个是写作的文本(writerly texts)。这 个文本着重于作家如何批评作品所反映的现实。第三个文本可称之为“参与文本”(

participatory texts),即读者、作者、师生一起参加到作品所描述的那些现实社会中 去之后共同产生的文本。作者认为文本的多重性反映在不同时期的创作中。从美国文学 的发展来看,19世纪后期的作品强调反映客观现实,所以被称为现实主义作品,而从20 世纪初开始的现代主义文学则更强调文学的批评作用。后现代主义的、或多元文化的、 或后殖民的文学作品倾向于把重点放在作品本身以及产生、接受和流通它的社会背景之 间难以处理的关系上。

文本具有多重性的观点确实对于评价一位作家和作品关系重大。最近,我国文艺界召 开了一次200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J.M.库切及其小说的研讨会,与会者对于如何解读这 位南非作家,特别是对他作品中“性”这一题材发生了激烈的争论。女作家王安忆对于 库切将其小说的最终意义都归结为性很不以为然。她说她阅读小说时通常是站在读者和 作者的双重立场上,“作为读者,一定希望看一个好故事,而站在作家的立场,不仅要 写一个故事,还要有意义。”我想王安忆的阅读经验就是上面提到的站在不同立场上阅 读一部作品,从而看到存在不同的文本。对王安忆的观点,持不同意见的学者则认为王 没有把西方小说家放在西方的语境与环境中来阅读。这里我们不去判断他们的是与非, 但由此可见,站在不同立场和把作品放在不同的语境中阅读,就有可能得出迥然不同的 结论。在新的世纪里,阅读和研究福克纳的作品同样需要根据变化了的语境重新探讨不 同“文本”的意义。[7]

福克纳与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是当前研究福克纳的另一个热点。关于福克纳与现代 主义已经讨论得很多了。这里着重说一下福克纳与后现代主义。帕特里克·奥唐奈教授 (Patrick O'Donnell)认为,首先要弄清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之间的关系。他用《押 沙龙,押沙龙!》中昆丁·康普生使用的一个譬喻,说两者的关系就好比一粒石子掉进 一个池塘的水中,引发出一圈圈的涟漪,涟漪一直扩散到相连的另一个池塘里。作者把 两泓池水比作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关系。这些涟漪可以被看作是福克纳文本经历现 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化过程中的动态,也是经历不同历史转变的动态。激起涟漪的石 子可看成是“福克纳”。这个譬喻形象地显示对文本的了解不是通过寻求作家本人的意 图,而是通过领会不断变化的语境。在涟漪不断向外扩展的同时,最初的那个涟漪被保 留了下来,它与其它涟漪之间存在着一种张力或者说一种矛盾,一方面他承认历史的进 程,另一方面他又想阻止这个进程。这种张力或矛盾是福克纳在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 之间挣扎的一个表象。奥唐奈教授认为福克纳的小说《去吧,摩西》是较集中体现这个 矛盾的作品。现代主义往往反映了作家的这样一种企图,努力构建一个独立自主的、想 像的“世界”,以替代那个失去政治、文化和宗教秩序的世界。对于福克纳来说,他就 是要用他创造的约克纳帕塔发“语言王国”,来替代那个消失了的世界。但是他在构建 他的语言王国时又不可避免地在某些方面复制了他要竭力摆脱的过去。生活在约克纳塔 帕发土地上的那些人物,如塞德潘、康普生、沙多里斯等世世代代都在不断重复讲述在 奴隶制和内战阴影笼罩下发生的故事。这就是现代主义的双重性。但是福克纳在重复过 去和不断革新之间的过程中有所突破,涟漪扩展到了相连的另一个池塘里,成为以后现 代主义形式出现的涟漪。在《去吧,摩西》中的主人公麦卡斯林身上,福克纳的后现代 主义表现得较为充分。[5](PP31-32)

近年来,福克纳研究者注意的另一个问题是福克纳与大众文化的关系。众所周知,福 克纳1931年发表了小说《圣殿》。书中对性和暴力的描写引起了好莱坞的注意,尔后二 十年福克纳断断续续为好莱坞的米高梅和华纳两家电影公司工作。他的这段经历对福克 纳的创作有什么影响,严肃文学和大众文学的关系、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与文化产业 的关系等,已经成为一些专著和论文的研究对象。在美国文学史上不少著名的作家都有 过类似福克纳的经历,如菲茨杰拉德、韦斯特、米勒、怀尔特等,这些富有才华的作家 为了生计或其它原因先后来到好莱坞,这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也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依稀看到近十年来福克纳研究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新变化。我把 这些变化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从注重形式的研究到更注重内容的研究;从关注地域和 历史的研究到更关注种族和性别的研究;从强调福克纳作品的现代主义特性到开始研究 福克纳与后现代主义和大众文化的关系。从这些变化中我们可以比较清楚地发现福克纳 研究,正如文学理论和批评一样,变得更包容、更有序,与文化研究越来越密切地联系 在一起。我在题目中说“聚焦文化”,因为按芒斯和雷杰(Jessica Munns and Gita

Rajan)编写的《文化研究读本》(A Cultural Studies Reader)一书的编写思想,文化 研究的三个重要领域是媒体、种族、性别。[8]当前福克纳研究的热点正好集中在这几 个方面,是否可说成动向,还得拭目以待。对过去的回顾总是会容易些,而对未来的预 测总是会更困难些。今后的趋向是什么难以一言概之,学者们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似 乎面对一种玄机谁都可以理喻,却无由言说。

标签:;  ;  ;  ;  ;  

兼容有序的聚焦文化--论20世纪90年代福克纳的研究状况_福克纳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