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漯河市第二人民医院内一科 462000)
【摘要】目的:探讨静脉使用胺碘酮致静脉炎的原因,寻找减少及减轻静脉炎的防护方法。方法:使用前做相关知识宣教,正确选择血管,掌握好使用的浓度,严密观察注射部位,发生静脉炎后及时对症处理。结果:患者发生静脉炎受损血管恢复正常。结论: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对胺碘酮所致静脉炎的预防控制及转归有极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胺碘酮 静脉炎 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36-0301-02
一 一般资料
患者王华,男,60岁患者右下肢浅静脉给予浅静脉留置针留置因心律失常发作住院住院第一日用5%葡糖糖稀释胺碘酮300毫克,每小时50毫升泵人,8小时后改为每小时25毫升泵人,应用胺碘酮三天后,右下肢肿胀,皮温正常,静脉穿刺处触痛明显,无硬结,局部皮肤轻度变红,沿血管走行呈条索状,并有散在的针尖样出血点,立即停止该静脉处输液,拔除留置针。
二 注射部位的选择与静脉炎的关系
1.首选中心静脉给药选择中心静脉给药,由于静脉血管管径粗,药液泵入后,很快被血液稀释,大大降低了药液对血管内皮的刺激及损伤,可有效地减少静脉炎的发生。
2.管的选择 血通过外周静脉泵入胺碘酮时,选择上肢静脉,单独开放一条静脉通路可以减少静脉炎的发生[1]。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选择外周静脉给药时,宜选择管径粗直、周围皮肤无红、肿、热、痛的上肢静脉给药,不宜选择下肢静脉给药,因下肢静脉瓣多,血流缓慢,药液在血管内停留的时间长,更易形成静脉炎,尽量避免选择关节部位,每4-6小时更换穿刺部位(避免再次选择该肢体)以免发生肢体远端红肿。老年患者静脉瓣功能减退,使用时尽量避免选择下肢静脉。
三 药液渗漏及静脉炎的防护
1药液外渗者早期以5%利多卡因加生理盐水做局部环状阻滞。利多卡因注射后对局部静脉产生作用,减轻药物对局部血管神经的不良刺激,降低局部血管的脆性,减轻和阻止液体和药物的渗漏及疼痛反应,缓解血管痉挛,改善缺血缺氧状态,有利于渗出物的吸收,减轻局部损伤[2]。局部组织出红肿热痛的用消炎止痛膏外敷,然后用纱布包扎,每日更换一次,并抬高患肢。
3输液前用5%的葡萄糖做引针穿刺,防止穿刺不成功造成药物外渗,引起局部皮肤组织的刺激,输液时要注意滴速,不宜过快,严格遵医嘱给药,使用微量泵控制滴速,输液结束后用5%葡萄糖20毫升静注,防止药液残留在血管内,刺激局部血管。
4对使用胺碘酮的患者,严格执行床前交接班制度,严密观察注射部位周围皮肤情况,如患者诉注射部位疼痛和灼热,无论局部皮肤有无肿胀均应更换注射部位。
四 心理护理
患者大多心理负担较重,因此护士应安慰患者,耐心做好解释工作,讲解该病的有关知识及治疗效果,药物可能出现的副反应,消除患者的思想顾虑,减少焦虑恐惧。通过娴熟的操作技术,高度的责任心,周到细致的护理,有效的沟通技巧,了解患者的心理活动以及家庭情况,给予患者心理安慰。进行各项护理操作时,做好详细解释,增强患者的安全感及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力量,使患者在最佳的心理状态下接受治疗,从而提高治疗效果[3]。
五 小结
胺碘酮静脉给药可引起急性血栓性静脉炎和化学性静脉炎[4]在选择血管上应该选择粗大,弹性好的血管,尽量选择上肢血管,长期输胺碘酮时,应建立系统的血管使用计划,避免长期使用同一根血管,给患者做好解释工作,告知患者或家属可能会导致外周浅静脉炎的发生,这样既预防了护患之间产生矛盾,又减轻了护士的工作压力,这样有利于提高护理工作质量。
参考文献
[1] 梁晶.外周静脉泵入胺碘酮不同给药方式对静脉炎发生不同影响的观察[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07,12(9):110-111.
[2] 王玉霞.静脉滴注垂体后叶素渗漏的教训及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9B):29.
[3] 赵丽君.输液引起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J].黑龙江医学学,1998, 12(5):48.
[4] 田文英.外用正红花油治疗静脉输液所致静脉炎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06,3(32):100.
论文作者:陈玉平,陈雨平,刘山林,王立禹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3年第36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3-12
标签:静脉炎论文; 静脉论文; 血管论文; 患者论文; 局部论文; 药液论文; 给药论文; 《医药前沿》2013年第36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