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艺术中专美术专业的语文教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语文教学论文,中专论文,美术专业论文,艺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艺术中专美术专业的学生,大都专注专业课而忽视语文课。扭转艺术中专学生学习的偏科现象,提高其对学习语言重要性的认识,并产生吸引力与兴趣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从打基础做起,提高学生对学习语文的重要性的认识
美术专业的学生,之所以忽视语文学习,是他们认为只要专业学好就行了,语文课学好与否无所谓。其实,语文学科是各门学科的基础课,与美术专业更为紧密相关。二者同属社会意识形态。其起源、反映形式、作用都是一样的,只不过一个是语言艺术,一个为造型艺术而已。所以,语文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着美术鉴赏、创作能力的提高和打好专业基础的问题。就对美术作品的鉴赏而言,它大致经过感觉、知觉、联想和想象三个阶段。凭借一般的直观艺术感觉,对作品做出“象不象”、“美不美”的评价是很不够的,还必须具有综合、判断、想象、联想的能力,并具有一定的思想水平、认识水平,这些在很大程度上要靠学习语文获得。
美术和文学作品一样,都是通过形象来反映现实生活及作者思想感情的,只不过是表现形式各异罢了。东汉王延寿在著名的《鲁灵光殿赋》中说:“图画天地,品类群生,写载其状,托之丹青。千变万化,事各谬形。随色象类,曲德其情。”这说明美术创作不仅是描绘可视的事物形象,也同文学作品一样,还要描绘出事物的“形”、“神”、“情”。试想,一个文知枯竭的人,一个在文学作品中连事物的“形”、“神”、“情”都把握不准的人,要想把画绘好,那是一定办不到的。西欧有些名画,多是取材于文学名著。中国有些山水画珍品也汲取古诗词的意境、神韵。评鉴作品善用“诗情画意”一词,说明好的诗文要含有画意,而好的画又何尝不饱蕴诗情呢!在历史上名画家兼为文学家的有之,如王维等;文学家的画在绘画史上占有要位的也为不鲜,如苏东坡的《墨竹图》就是一例。
让学生明白美术与语文的关系,会极大地提高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二、讲文谈画,引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讲授语文课中的一些文学篇章,尽可能采用讲文谈画的方式,来引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如讲《风景谈》这篇散文,从几个词语中选择6个能准确概括课文“风景”的词语,学生选出“沙漠驼铃”、 “高原归耕”、“延河夕照”、“石洞雨景”、“桃林小憩”、“北国晨号”。为什么第一幅图不选“沙漠风光”而选“沙漠驼铃”呢?沙漠风光可以没有驼铃的画面,而沙漠驼铃呢?在荒凉、贫脊的沙漠地带,驼铃的出现,会反衬人类活动创造的“风景”的庄严、妩媚;用它来借代人类活动,揭示人类比自然更伟大的道理。这样用画去帮助理解课文内容,很容易让学生明白作者的写作目的。
“太阳已经下山,却将它的余辉换成了满天的彩霞,河水喧哗得更响了,跌在石头上,便喷出了雪白的泡沫,人们把沾着黄土的脚伸在水里,任它冲刷,或者掬起水来,洗一把脸,在背山面水这样一所在,静穆的自然和弥漫着生命的人”。这段文字可以织成美妙的图画。要绘成这幅画,用暖色画出夕阳的余辉映照着美丽山川和汤汤急流的水,一队生产归来的人,把沾着黄土的脚伸进水里,有的还掬水洗把脸,歌声笑语飞扬,动作舒展自如,展现劳动后愉快的心情,歌颂解放区山美、水清、人幸福,这样就理清了课文的“形”,并领悟了蕴含于“形”中的“神”,一幅解放区风光图不就绘成了吗?
利用文学艺术和绘画艺术的内在联系,把文中的“风景”放在画面中去体会,既能引起学生研究课文的兴趣,又对他们绘画创作恰当地表现主题提供帮助,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阅读效果也就大增。
《荷花淀》一文的插图,画面的背景是芦苇丛和荷花淀,相连接处游击队正伏击日军的军舰,军舰炸开了花。正面几个女子在荷花淀的小船边,镇静自若,神采飞扬望着开战处,似乎在说:“我们送丈夫光荣参军,就是为了打鬼子、保家乡,去看丈夫虽没见着,可看见他们在打仗,也就心满意足了,丈夫打敌人,我们也光荣、自豪,我们的丈夫能打敌人,我们妇女为啥不能?回去也要组织起来打鬼子、保家乡。”按课文三个部分去想象分析画面,看着画面回忆课文,很容易就理清了全文的层次,明确了全文的中心,对人物形象也有了深刻的认识。
对于作品的选材角度,学生往往不愿探究,上面所说的画面反映的虽是战争,可是,看不到尸体横陈,看不到惊慌失措,看到的却是中午的阳光把大片荷叶晒得平摊在湖面上,微风轻轻掀起荷叶的一角,荷花竞相怒放,女人的表情是那么坦然、羡慕。作者为什么要这样画?认真地分析课文,把握主题,找出构图的角度和作品反映主题的角度相统一的地方,是画好这幅图的关键所在。作品主题表现角度的独具匠心,是通过赞美家乡的美,歌颂人们对生活的爱,以及这种美和爱绝不容鬼子来践踏的描写,着重表现了妇女们的乐观主义精神,从而达到歌颂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目的。
《荷花淀》这篇文章传神的细节描写,学生虽然比较容易体会,但同时也容易忽略,拿学生熟悉的美术作品作比较,使他们从中受到启发,体会课文中的妙处,就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荷花淀》中“夫妻话别”一场,“水生嫂听到丈夫要去参军,编芦苇的手震动了一下,想是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鼻子有些酸,但她没有哭。”在这里作者没交待“震动”和“没有哭”的原因。为什么要这样写?学生会感到困惑,回答不出来。丰子凯的《美女图》这幅画画的是一个窈窕淑女,臂挽着花篮,飞迈着轻盈的步履,背对观众走去,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白,让读者自己去透视人物内心复杂激烈的情感活动。和欣赏《美女图》这一作品一样,有多少个观图者,就有多少个美女;而阅读《荷花淀》也是有多少个读者,就有多少个水生嫂。作者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
总之,文学和美术有内在联系的统一性,在教学当中,利用学生对绘画感兴趣的特点,采用讲文谈画的方式进行语文教学,就能够收到语文教学的更好效果。
(文稿收到日期:1994—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