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威海市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零四医院 264200
摘要:目的:探究介入技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近远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与2014年6月至2015年8月收治的110例确诊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患者,这些患者都符合脑血管内植入支架的标准以及诊断标准。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5例。结果:两组患者接受治疗前在病变血管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12月后对比治疗前在病变血管方面有显著差异(P<0.05),对照组则无明显差异(P>0.05)。NIHSS评分上治疗前两组患者得分上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在1、6、12个月的手术治疗之后NIHSS得分有了明显的提高(P<0.05),且与对照组相比,在同一时间段内,两组患者的得分有显著差异(P<0.05)。两组患者在脑梗死复发率以及病死率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介入技术在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方面安全有效,比单纯的药物治疗的效果更好。
关键词:缺血性脑血管疾病;脑梗死;介入治疗
缺血性脑血管病简称为脑缺血性病(ischemic cerebral disease),是导致人类死亡的三大疾病之一。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主要包括了短暂性缺血、脑梗死等,占脑疾病死亡的80%[1]。许多因素都会导致脑血管疾病,例如:动脉硬化、血流动力学变化、血液成分改变、外伤等,其中的主要治病因素是脑动脉狭窄,可以通过改善脑血流从而达到降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发病几率[2]。介入治疗属于微创范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微创技术的能力在不断被呈现。本次研究采用了介入治疗,并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本院2014年6月-2015年8月收治的110例符合脑血管内植入支架的标准以及诊断标准,确诊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患者。随机分为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观察组患者55例,男性患者29例,女性患者26例,年龄43-85岁,平均年龄(60.5±10.3)岁。
对照组患者55例,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27例,年龄42-87岁,平均年龄(60.6±10.5)岁。
其中,观察组脑梗死患者37例,对照组41例,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上无明显区别(P>0.05)。
1.2方法
所有患者术前统一进行常规检查,主要包括血常规、心电图、凝血功能以及肝肾功能的检查。之后观察组在术前3d服用阿司匹林300mg/d,以及氯吡格雷75mg/d[3]。了解患者血管造影情况,确定动脉狭窄的部位,之后使用股动脉入路的方式进行支架置放,术中密切监测患者的体征和神经系统状态。术后患者继续服用上述药物,6个月之后替换服用阿司匹林100mg/d。对照组为单纯药物治疗,药物的使用剂量和时间与观察组完全一致。
1.3.观察指标
定期随访两组患者,时间为术后1、6、12个月,对患者神经功能评分(NIHSS)以及病变血管状况、脑梗死复发率以及病死率进行统计。
1.4统计学处理
本文数据均经SPSS18.0版处理,患者神经功能评分(NIHSS)以及病变血管状况为计量资料,用()表示,采用t检验;、脑梗死复发率以及病死率为计数资料,用%表示,使用卡方检验。若存在p<0.05,则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各项指标比较存在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中各组数据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详见表格1:
3结论
目前主流的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方法为内科保守性治疗和创伤性治疗,其中创伤性治疗中的搭桥手术主要就是针对颅内动脉狭窄,但是风险性较高,作为外科术式并不算完善。内科保守性治疗主要是通过药物作用对血液的各种指标进行干预,虽然有一定的效果,但是单纯的药物治疗的效果并不显著。
目前国内学者越来越重视应用血管内支架对颅内外的严重动脉狭窄状况进行治疗,但是其安全性和近远期的疗效还值得进一步探究[4]。
本次研究显示,观察组在接受治疗之后的12个月内病变血管未发生明显变化,说明单纯的药物治疗对病变血管的收效胜微。观察组在手术后血管病变情况较术前得到了明显的改善,说明血管内支架对动脉狭窄的程度拥有一定的改善效果,可以有效降低缺血性脑疾病的发病率[5]。
综上所述,介入治疗在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方面有较好的疗效,同时可以促进患者的恢复速度,值得在临床方面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陈娟.介入技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观察和护理[J].世界中医药,2016,11(B06):1991-1992.
[2]张明宇,周杨,李欣欣.介入技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临床疗效[J].中国现代医生,2016,54(13):98-100.
[3]陈娟.介入技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观察和护理[J].世界中医药,2015,12(A02):1124-1125.
[4]卫杰,耿昌明.介入技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49例疗效观察[J].海军医学杂志,2016,37(1):47-50.
[5]熊峰.介入技术联合药物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临床研究[J].中国社区医师,2017,33(3):11-12.
论文作者:刘浩,张淑芳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8/28
标签:缺血性论文; 患者论文; 脑血管疾病论文; 血管论文; 两组论文; 疗效论文; 差异论文;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1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