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农业生产力的增长及其启示_农业论文

美国农业生产力的增长及其启示_农业论文

美国农业生产率的增长与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生产率论文,美国论文,启示论文,农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农业总要素生产率TFP(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指在一定地区和时期内农业生产的总产出与总投入之比,是反映农业的生产力水平和运营效率状况的综合指标。农业TFP提高是科技进步、经营运作效率改善等各方面作用的综合结果,表明了生产效率的提高和农产品生产(或供给)能力的增加。短期看,农业生产率提高使生产者因生产效率的改善而增加收入;长期来看农业生产率的增长将带来农产品及食品加工业生产成本下降,进而带来食品价格下降,使消费者直接或间接受益。作为基础产业,农业生产率提高不仅带来食品价格下降,还使得原本用于“必需品”生产的大量资源得以释放,为非农产业部门的发展提供更多可用资源,从而支持整个经济的快速增长。在二次大战以后迅速增长的美国经济中,农业部门具有最高的增长效率,其1.8%的年均增长率全部来自生产率的增长。

一、美国农业投入产出增长趋势

1948-1996年期间,美国农业总产出增长了约1.35倍,年均增长率为1.8%。其中种植业和畜禽养殖业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84%和1.66%。由于受气候条件变化影响较大,种植业增长的波动大于畜禽养殖业,构成了美国农业增长波动的主要部分。40年代后期至60年代,异常优越的气候条件带来了美国农业越常的稳定增长。70年代及以后频频出现的高温、干旱和水灾等自然灾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美国农业的短期增长。除气候条件外,70年代强劲的出口需求和对未来食品短缺的过度担忧,使该时期美国农业产出的年均增长速度达到了2.25%,是二战后的最高水平,并造成美国80年代的长期农产品过剩。在政府限耕政策的干预作用下,80年代农业年均增长速度回落到1.68%。进入90年代,农业增长又稍有加快。1948-1996年期间,美国农业资本投入和中间投入的增长,被劳动投入的大幅下降所抵消,使得总投入水平年均增长率为负0.09%,略呈下降趋势。但其间仍有两个短期增长高峰:第一个增长高峰,出现在二战刚结束的“美国农业二次革命”时期,此间美国农业经历了一些关键性的技术变革:首先是完成了农业的机械化进程,实现机械动力对畜力的替代;其次是现代科学开始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杂交技术改善了农作物品种,经现代科学改良的畜禽养殖技术大规模应用;化肥、杀虫剂等农业化学品开始大量投入使用。与此同时,农业生产装备系统及信息系统得到完善。1948-1960年期间,美国农业资本投入和中间消耗投入增长的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3.22%和2.97%,均为二战后最高水平。第二个高峰期出现在70年代,这也是1948-1996年期间农业总投入增长最快的时期。由于出口需求等因素拉动谷物价格上升,促使农场投入增加,特别是化肥、农药等短期投入大幅增长,以快速增加农业产出。

在1948-1996年间的近半个世经中,美国农业总投入水平虽相当稳定,但各类投入的变化却差异很大。首先是农业劳动投入的持续下降,农业从业人员由1948年的760万下降到1996年的290万。在农业劳动者数量下降的同时,劳动者素质却有很大提高,1964年仅有1/3的农民完成了高中学业,1990年这一数值达到了3/4以上。农业劳动投入年均2.51%的下降速度,是综合计算了农业劳动投入的质量提高和数量减少后的结果,因此单纯农业劳动时间投入数量的下降更快。其次是中间投入,1948-1996年美国农业的中间投入年均增长1.25%。其中增长最快的是杀虫剂,年均增长率达到6.42%;肥料投入年均增长1.22%,燃料电力消耗增长最慢,年均增长率只有0.82%。美国农业在40年代后期才开始使用合成农药,到70年代初期农药在主要农作物生产中已普遍使用。顺应于环境保护的需要,80年代初期,农药在质量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农药对害虫的针对性、杀灭效率的提高,以及对生态和人类健康危害程度的降低。农药投入的增长既反映了农药投入数量的增加,也反映了农药质量的提高。在所考察的1948-1996年间,美国农业资本投入的年均增长率仅为0.62%。而且自80年代开始农业资本投入总水平不断下降,表明美国农业规模的扩张主要发生在80年代之前。

表1 美国农业投入成本结构变化(%)

 资本品 农场

雇用

肥料 农药 燃料 种子饲 其他投

时期  投入 劳动力 劳动力

 电力 料等

 入

19489 32 9 30.33 36 8

1993

28 17 7 43 4 21 16

各类投入的异向变动,使美国农业投入的成本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主要特征是资本对劳动的替代,见表1。农业投入成本构成中,资本品的成本份额由1948年的9%上升到1993年的28%;而与之相应的是劳动力成本份额由1948年的41%下降到1993年的24%。但两者份额之和却一直较稳定。在中间投入结构中,相对变化较大的依旧是农药的成本份额;种子、饲料等投入的成本份额下降显著,而包括设备维修、农场咨询等内容的其他投入的成本份额却大幅上升。反映了美国农业生产中消耗品的利用效率、生产服务的专业化和社会化程度的提高。

二、美国农业生产率增长及影响因素

1948-1996年期间,美国农业总生产率TFP虽然有少数年份下滑,但总体来看保持了一种良好的上升态势。50年代由于农业机械化进程对资本和中间投入增长的大量需求,使这一时期农业生产率增长缓慢。然而这种投入滞后效应,也带来了60年代农业生产率的稳定增长。70年代由于对美国农业出口需求的大量增加等原因,造成对农业产出增长的过度需求,引发农业投入规模和集约程度的双重数量扩张,而却淡化了对效率增长的追求,使这一时期农业生产率的年均增长率仅为1.25%,远低于60年代1.96%的增长水平。选成这一时期美国近50%的农业产出增长依靠投入增长实现——二战以后美国农业最低的增长效率。80年代美国的金融结构调整,给农业带来较大的冲击,加上70年代农业过度增长造成的农产品过剩,使80年代农业资本和中间投入首次出现负增长。除由农药质量提高引起的农药投入小幅增长外,其他各类主要农业投入全面大幅下降。政府的休耕计划,使1983年美国农业耕地闲置达8千万公顷。内部和外部的双重压力,迫使美国农业走上了依靠效率求发展的内涵增长模式。在总投入年均下降1.68%的情况下,依靠生产率年均3.36%的增长率,农业总产出仍以年均1.68%的速度增长。进入90年代,美国农业沿着内涵增长的模式稳健发展,在农业总投入小幅下降的同时,总产出仍得以较快增长。

美国农业生产率在不同时期增长的时际波动明显,而各州间生产率增长速度的区际差异也较大。美国大陆48个州的农业生产率年均增长水平约为2%,高于这一增长水平的州除西北地区的华盛顿州、俄勒冈州、艾达荷州、北达肯特州外,大都分布在经济发达的美国东部地区。有意思的是在农产品销售量排名前十位的州中,大多数州的农业生产率增长低于美国总体水平。

1948-1996年期间美国农业生产率的增长,是由农业内部及外部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气候变化显然是影响年度生产率变动的重要且不可预知的因素,1974、1988年的干旱,1983年的早霜冻和1993年的大水都造成了当年农业生产率水平的大幅下挫。一些对整体经济带来冲击的宏观因素,也会通过影响农产品的相对价格和农业的资源配置,从而间接地影响农业生产率的变动。而具有政策意义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农业研究与开发(R&D)投入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农业R&D的社会目标是增加农产品的有效供给,降低农业生产造成的不利环境影响。具体包括:改良动植物品种以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开发和改进生产设备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研发高效低毒的肥料和农药以降低农业生产对生态的破坏,以及对农业经营管理模式与方法的研究。农业R&D投入不仅是提高农业生产率,而且也是防止农业生产率下降的必要手段。因为长期使用的作物品种有可能发生退化使产量和产品品质下降,而且容易成为更多病虫害攻击的对象。因此仅为防止生产率下降,就必须保持一定的农业R&D投入水平。美国农业R&D资金,主要来自于政府的公共农业研究投入和私营部门的开发研究投入。前者主要用于美国农业部、各州农业试验站和相关的各类高等院校进行的基础性农业科学研究。后者主要用于私营企业对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产品加工的产品开发研究。两者的重点不同,作用相互补充,但都对农业生产率的增长起着显著的推动作用。研究表明:1949-1991年间农业生产率增长的75%来自于农业R&D投入,其中的50%归因于农业领域的公共R&D投入,25%归因于私营部门的农业研究开发投入和这种研究所带来农业投入物技术含量的提高。对农业生产率影响较大的另一个因素,是农村地区基础建设公共投资。包括跨地区及乡村公路、水利、通讯、教育、卫生设施以及各种公用生活设施建设的公共投资。1950-1970年代,美国政府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大规模投资,显著地改善了农业的生产和经营条件,促进了美国农业生产率的增长。研究也显示,1949-1991年间农业生产率增长的25%左右归因于农村地区基础建设公共投资。

三、几点启示

1.政府投入是推进农业生产率增长的关键。作为基础产业,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将推动社会公共福利的增长。农业的这种外部性决定任何企业或部门对提高农业生产率的R&D投资,无法通过常规的渠道获取这种投资的全部甚至是必要的回报,因此完全的市场投资机制必然造成某些领域的农业R&D投资不足。而政府作为社会公共福利的代表,有责任采取措施增加农业技术的有效供给,同时促进农业生产领域对新技术需求,推动农业生产率增长。这方面的政府投入有:(1)直接的农业R&D投资,特别是在企业不愿介入的农业基础科学研究、农业环境科学研究等领域的直接投资。美国政府对农业R&D的公共投资在80年代之前不断增加,以后基本稳定在25-30亿美元(1992年不变价)的水平上。这种投资不仅直接增加了农业生产技术的供给总量,同时也为私营部门的R&D投资提供了开发平台。(2)政策和立法投入,这方面的作用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是启用专利法、知识产权法和作物品种保护证书制度,这些法规保证了农业R&D投资能够获取必要的回报,激发了私营部门对农业R&D的投资欲望。70年代中期以前,美国私营部门的农业R&D投资规模与政府这方面的公共投资大致相当,之后私营部门的投资不断增长,90年代约高出政府投入25%-30%。其二是通过环境和资源保护政策和立法,限制落后技术(被淘汰的农药、杀虫剂、资源利用方式等)的使用,既保护了资源和环境,也扩大了农业对新技术的需求,加快了农业技术的更新速度。政府对农业生产率增长的促进作用还体现在对农村地区发展的公共投资,这种投资改善了农业的生产和经营条件,提高了农村居民的医疗保健水平、科技文化素质和生活质量,也显著地促进了美国农业生产率的增长。

2.增长的动力决定增长的方式。投资推动、需求拉动和效率推动分别成为不同时期美国农业的主要增长动力,从而形成了不同的增长方式。1948-1960年间的美国农业机械化进程和技术更新,带动了资本和中间消耗品投入的迅速增长。70年代强劲的需求拉动美国农产品价格上升,较高的价格水平促使农民扩大投入规模以获取更多的利润。这种产业升级时期和产品需求旺盛时期的投入增长,使产出增长与农业生产的效率增长并存,但却都对同期生产率的增长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也导致生产率增长的减缓,从而形成了这两个时期效率型增长与投入型增长同时推动的混合增长方式。60年代和80年代后,强劲的生产率增长抵消了总投入下降造成的影响,支撑美国农业产出继续增长,特别是80年代农产品过剩带来的市场压力,促使农业生产效率的大幅提升,形成了效率推动型的增长方式。

3.中国农业生产率的增长。由于不断受到各种政治运动的冲击,我图农业生产率*除建国初期的小幅增长外,在1980年以前的很长时期内处于徘徊的状态。1980-1995年期间农业生产率年均增长约2.2%,与国际先进水平大致相当。但由于人口增长产生的农产品大量需求,拉动农业总产出以年均6.7%高速增长,从而导致生产率增长对产出增长的贡献率不足1/3,形成了需求拉动下的粗放增长方式。从农业生产率增长的国际经验来看,近期我国农业生产率增长及农业增长方式转变,既有有利的条件也有不利的因素。有利条件为:(1)扩大内需的积极财政政策,推动了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2)西部开发环境先行的方针,退耕还林、还草,限制载畜量等措施,使得在减少资源投入的同时提高了投入质量,并改善了生产环境。(3)农业生产率水平较低,适当地推动能够以较高的速度增长。不利因素包括:(1)农业R&D投入力度不够,实用性强的农业新技术有效供给水平较低。(2)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农民收入增长压力较大。(3)在农村特别是在广大中西部地区,文化、医疗卫生、教育等公共事业投入严重缺乏,而且短期内难以得到根本改善。政府在推动生产率增长方面,除提高对农业R&D和农村基础公共设施的直接投入水平外,应尽快开始对农业科技领域内的政策投入,从而激发企业及私营部门在农业领域的R&D投资欲望,提高农业新技术有效供给的总水平;同时灵活运用价格、税收等经济杠杆推动生产领域的技术更新。

*生产率增长研究,国内学术界多称为科技进步问题研究。在含义及数量上生产率的增长率与广义的科技进步率相当

标签:;  ;  ;  ;  ;  ;  

美国农业生产力的增长及其启示_农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