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工业生产成为主要力量,但工业生产也是造成大气污染的重要因素,工程生产中产生的工业废气由各种方式排放到大气中,污染我们的空气,这不仅给地球生态环境带来恶劣影响,也损害到人类的健康。本文从我国大气污染的现状进行综述,随后从产生的危害及大气污染防治进行阐述。
关键词:大气污染;现状;危害;治理措施
1 大气污染的现状
大气污染是指人类生产、生活活动或自然界向大气排出各种污染物,其含量超过环境承载能力,使大气质量发生恶化,使人们的工作、生活、健康、设备财产以及生态环境等遭受恶劣影响和破坏,污染源可分为天然污染源和人为污染源。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大和人类健康威胁较大且绝对排放量较大的废气主要包括:含二氧化硫SO2、悬浮颗粒物TSP、一氧化碳CO、重金属气体、温室气体C2HCl3等污染物的有毒气体及其他气体[1]。根据对主要大气污染的分类统计分析,其主要来源可概括为几大方面:燃料燃烧、工业生产过程、交通运输等,各种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大气污染排放量虽仅占大气污染总排放量的1/5左右,但由于排放点比较集中,浓度较高,所以对工矿区或局部的大气污染较为严重。近年来,私人轿车的数量急剧增多,交通运输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特别是一些柴油大货车和冒烟车辆,排放的尾气中夹杂着大量的可吸入颗粒物,是导致疾病的重要因素,对人体的危害极大。
2 大气污染的危害
2.1 重金属气体
重金属微粒随呼吸进入人体,铅能伤害人的神经系统,降低孩子的学习能力,镉会影响骨骼发育,对孩子极为不利,重金属微粒可被植物叶面直接吸收,也可降落到土壤之后,被植物吸收,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
2.2 二氧化硫SO2
二氧化硫具有很强的刺激作用,能刺激眼结膜和鼻咽部黏膜。二氧化硫易溶于水,易被上呼吸道及支气管黏膜的富水性黏液所吸收。而因主要作用于上呼吸道和支气管以上的气道,造成该部位的平滑肌内末梢神经感受器受到刺激而产生反射性收缩,使气管和支气管的管腔变窄,气道阻力增加,分泌物增加,严重时可造成局部炎症或腐蚀性组织坏死。
2.3悬浮颗粒物TSP
随呼吸进入肺,可沉积于肺部,引起呼吸系统的疾病。颗粒物上容易附着多种有害物质,有些有致癌性,有些会诱发花粉过敏症,沉积在绿色植物叶面,干扰植物吸收阳光和二氧化碳以及放出氧气和水分的过程,从而影响植物的健康和生长,进而影响整个生态系统。
2.4一氧化碳CO
血红蛋白与一氧化碳的亲和力要比与氧的亲和力大200-300倍,同时碳氧血红蛋白的解离速度却比氧合血红蛋白的解离慢3600倍。一旦碳氧血红蛋白浓度升高,血红蛋白向机体组织运载氧的功能就会受到阻碍,进而影响对供氧不足最为敏感的大脑和心肌功能造成组织缺氧,从而使人产生中毒症状。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5温室气体C2HCl3等
阻断地面的热量向外层空间发散,致使地球表面温度升高,引起气候变暖,发生大规模的洪水、风暴或干旱,气候变化会促使南北两极的冰川融化,致使海平面上升,其结果是地势较低的岛屿国家和沿海城市被淹,气候变暖会使地球上沙漠化面积继续扩大,使全球的水和食品供应趋于紧张。
3大气污染的防治
3.1优化产业结构,减少污染排放
在区域内整合产业构成,从源头抓起,对整改无望或整改不力的企业要采取关、停、并、转、迁等措施。将城市主导风向的下风向区域作为工业生产区,并在工业区和生活区之间设置间隔区域,减少单位区域内的污染物排放。
3.2提高环保意识,增强自律观念
影响城市环境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居民生产生活中的废气排放也是很重要的因素,因此要加强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让他们意识到城市就是他们自己的家,保护环境就是保护自己生存的家园。环保部门要组织相关的宣传教育,知识普及以及学习培训,进而提高居民的环保意识,改善自己的生活环境。
3.3加大环保投入,改善能源结构
大气污染的预防治理过程决不仅仅依靠个人的意识以及企业的相关措施,需要国家整体的防治计划并严格实施,加大废气处理设施的研发和配套建设。同时加大资金投入,积极改变经济发展模式,适当改善经济组织架构,对落后的企业、设备要坚决进行淘汰,积极发展可持续性产业,并积极寻求清洁环保能源,减少对大气的破坏。
4 结语
我国目前人均耗能水平还很低,但能源消耗量将呈现大幅度上升趋势,在近期内,我国的能源结构仍将以煤为主,煤炭消耗量的增加将加重我国城市大气污染程度,而大幅度提高治理城市大气污染的投资困难较大。因此,我国大气环境质量发展趋势不容乐观。总之,我们要防治大气污染,就要减少人为污染物的排放,要提高能源利用技术,开发绿色能源,使用无污染的太阳能等,采取积极切实的措施,保护我们共同的蓝天。
参考文献:
[1]黄忠学.浅谈大气污染危害及其治理建议[J].自然科学2015,(8).302.
[2]童志权,陈焕钦.工业废气污染控制与利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89.
[3]覃世金.黄磷生产中“三废”综合利用的思路[J].湖北化工1997,(2).
[4]林肇信.大气污染控制工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5]席胜伟.大气污染危害性分析及治理途径[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16(12).
[6]戴铭红.森林资源[J].环境导报,2001(6).
论文作者:陈文龙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6年3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6
标签:大气污染论文; 血红蛋白论文; 废气论文; 氧化碳论文; 工业生产论文; 气体论文; 能源论文; 《基层建设》2016年3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