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社会的阶段性特征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_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转型社会的阶段性特征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_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转型社会的阶段性特征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阶段性论文,特征论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论文,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从社会生产满足社会成员需求的角度,以解决社会成员温饱需求为主要任务的社会发展阶段,我们称为生存型社会发展阶段;以保障社会成员的全面发展、自我实现需求为主要任务的社会发展阶段,我们称为发展型社会发展阶段。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成员的生存和温饱问题,已经基本解决,我国社会从整体上进入一个从生存型社会向发展型社会转型的历史阶段,这是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背景,也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面对的外部环境。

一、转型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及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一)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及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推动经济进入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轨道,优化结构、扩大内需、产业升级、关注民生、自主创新和低碳发展,是我国“十二五”时期经济发展的核心内容。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将进一步深入发展,也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经济增长速度与增长质量的矛盾、产业结构升级与智力支持的矛盾、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约束的矛盾、经济快速增长与发展不平衡的矛盾、经济持续增长与收入分配结构不合理的矛盾、投资拉动和消费拉动的矛盾、公共需求全面快速增长与民生公共产品短缺的矛盾、经济发展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矛盾等等,需要妥善处理。

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直接影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一步融入经济全球化,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会增多,经济波动的可能性会加大,需要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经济发展中的成绩、问题与矛盾,需要有效解决经济发展及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导致的大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如物价上涨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影响,需要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给大学生带来的思想道德观念、心理心态、思维行为方式等的变化,如“官二代”、“富二代”、“贫二代”的社会讨论对学生心理的投射,改进教育引导的策略与方法。二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对社会的人才需求结构和人才的知识结构都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要适应社会对人才新的要求,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理念、人才培养模式与方法等方面进行调整;针对社会对人才“一专多能”、“拔尖创新”的素质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采取更多寓教于学、寓教于乐的方法,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经济建设所需要的人才。

(二)政治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及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方向和主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强调,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内容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全面推进法制建设、加强反腐倡廉建设”三个方面;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完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推行政府绩效管理和行政问责制度、加快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四个方面。社会转型期,我国政治发展必然面临三个现实问题:一是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会更加尖锐复杂;二是改革、发展、稳定三个方面的矛盾会更加突出;三是政治生活的社会动员与自主参与的矛盾会进一步凸显。

政治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学生的民主政治意识、自主参与意识、表达意识逐步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加强现代政治素养教育,塑造理性的政治心理,引导大学生合理有序地参与政治;二是学生的法制意识、维权意识更强,学生和学校之间的诉讼时有发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充分发挥法律基础教育的育人功能,要善于运用法律的资源与手段创新工作,需要将教育与切实维护学生合法权益紧密结合,以增强实效;三是学生政治关注度进一步提高,江西进行的一项大学生政治心态现状调查显示,65%的学生非常关心政治,27%的学生比较关心政治①,这就会让社会政治热点问题更热,敏感问题更加敏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形势与政策教育,及时回答学生关心和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而不能采取回避的态度。

(三)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及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一方面是社会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多样化带来的社会结构的变化;另一方面是“物质性矛盾与文化性矛盾、政治性矛盾并存,简单矛盾向复杂矛盾转变,接触性矛盾向非接触性矛盾延伸,隐性矛盾向显性矛盾发展,使我国社会发展处于矛盾凸显期”②。有效预防并化解各种矛盾,必须主动适应环境变化,科学把握发展规律,提高社会管理的科学化水平。唯有如此,我们才能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因此,生存型社会向发展型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就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社会贫富差距问题、社会公平问题等导致的社会浮躁心理、焦虑心理、社会冷漠情绪扩张蔓延,导致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增多,自杀事件屡有发生,因恋爱、交友等人际关系矛盾导致的极端事件也时有发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压力更大;二是社会矛盾导致的社会突发性事件、群体性事件的影响会传导到高校,影响高校和谐稳定的因素进一步复杂化,如何做好新时期高校的安全稳定工作,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面对的新课题;三是社会管理创新与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互动,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是进行社会管理的有效途径,能够发挥积极的作用,“唤起全社会积极面对社会管理新课题,引导全社会确立社会管理新观念,帮助全社会学习社会管理新知识新方法”。③另一方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应该吸收社会管理的优秀成果,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价值理念要从彰显群体价值到尊重个体价值,教育向度要从线性层级化到联动、互动网络化,载体形式要从显性教育主导到注重隐形教育,教育对象要从灌输与适应到能动与创造,效果评估要从一维向度到多维向度”④,不断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科学化水平。

(四)文化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及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中央十七届六中全会做出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既要让人民过上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又要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生存型社会向发展型社会转型时期,也是我国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关键时期,目标是“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

文化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主要有这样三个方面:一是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文化信息传播从单向封闭走向互动开放,文化价值日趋多元化,不同社会思潮相互激荡,人们思想活动的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明显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难度更大;二是社会工具理性的膨胀与价值理性的萎缩,让很多大学生的思想道德陷入困惑,道德理性和现实功利主义心理重合,追求理想和个人本位价值观的对立统一,自我认同和自我迷失的情绪共存,考试作弊、剽窃他人成果、盗窃他人财物等道德失范现象频发,大学生公民道德意识教育的任务更重;三是文化传承与创新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使命,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各种文化思潮,吸取西方文化精华,弃其糟粕,传承优秀民族文化,培养大学生高度的社会主义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推进文化的创新、创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含量”必须更高。

(五)高等教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及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2010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26.5%,进入了国际公认的大众化发展阶段。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从总体上看,我国高等教育还不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明显差距。不断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必须始终贯穿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各项工作之中。”生存型社会向发展型社会转型,我国的高等教育将围绕提高质量,呈现出新的特征与趋势,比如:教育对象大众化、教育平台信息化、教育发展国际化、教育功能社会化、办学层次多样化、学习体系终身化等。

高等教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主要有这样三个方面:一是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已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首要任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等教育不可缺少的主要组成部分,新时期如何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重要问题。二是高等教育规模扩大,使得学生就业焦虑呈低年级化的特征,就业矛盾更加突出,以及由就业问题引发的社会问题更多,如北漂、南漂、蚁族,对用人制度、就业公平等的抱怨,成为影响高校和社会稳定的潜在因素,高校学生就业工作的压力进一步加大;三是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带来了大学生教育管理的新课题,如高校由不收费到收费、到按学分制收费,会影响学生心态的变化,学生中途出国留学、交流学习,也要求大学生管理工作作出相应的调整。

二、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提高育人质量

生存型社会向发展型社会转型,社会各方面的阶段性特征,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新的要求和新的任务,也提供了新的机遇。社会转型带来的当代大学生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变化,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与时俱进、创新发展,才能不断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吸引力和亲和力,感召力、说服力和实效性。

(一)理念创新: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生存型社会向发展型社会转型,绝大多数社会成员逐渐将聚焦目标从物的追求转变到人的全面发展上来,社会成员对生存与尊严、发展与自由、权利与义务的追求更加强烈,大学生也更加关注自身的发展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围绕中心工作来开展,才能解决“两张皮”的问题,提高针对性,增强实效性。发展是教育的永恒主题,教育的目的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促进人的发展。近年来,不少高校提出和实践了“以生为本”的工作理念,强调“处处讲求尊重学生、爱护学生、理解学生、关心学生,乃至依靠学生、塑造学生,处处从方便、体贴、适合学生的需要的角度思考问题、开展工作”。⑤马克思曾说,未来新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⑥。学生最重要的任务是学习,最根本的利益是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生为本”,最重要的应该是关注、帮助大学生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因此,新时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必要明确提出并坚持“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理念。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就是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刻把握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人才的要求,积极推动人才培养理念更新、人才培养体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革新,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全面发展、终身学习、多样化成才的理念,扩展教育的内容,拓展教育的时空范围,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切出发点都应该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要结合学生的发展需求和思想行为特点改进教育引导的策略与方法,或者激发学生发展的动力,或者引导学生发展的方向,或者帮助学生发展的实现,将所有具体工作都与学生的发展结合起来,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学生的发展,在学生的发展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实效性。

(二)体制机制创新:科学化与灵活化

长期以来,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逐步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的领导体制,形成了“学校—职能部门—院系—年级—班级”的层级式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这种领导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有利于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利于宏观管理和具体任务的落实。但是,职能部门过多,不利于统筹规划,各职能部门各负其责,不利于形成合力;管理与运行层级过多,容易导致重事务轻教育,先管理后教育,管理育人的功能发挥不佳,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容易导致教育信息传递过程中的耗损,不利于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影响教育的效果。

生存型社会向发展型社会转型,对我国社会管理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样,也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体制机制提出了创新的要求,要求组织架构更加科学化,机制运行更加灵活化,切实将“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要求落到实处,真正发挥全员育人的作用。具体来说,一是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体制机制,应逐步从多链条的层级化、分散化的职能部门设置向扁平化、大学生工作体系化转变,从行政管理模式向以学生为主体的发展型管理、服务型管理、包容性管理、参与型管理、协作性管理、预防性管理和保障型管理模式转变,从一维向度的工作考核到多维向度的效果评估转变。二是要求大学生教育管理要根据《教育法》、《高等教育法》和相关法规依法进行,从偏重追求教育管理效率价值向尊重和保障学生合法权益的价值取向转变,从“从严从细管理”向适当适用法律保留原则转变,从偏重结果的实体正义向注重程序正当和证据保全转变,将法制化的水平作为衡量学生教育管理科学化程度高低的重要依据。

(三)方式方法创新:精细化与生活化

生存型社会向发展型社会转型,各领域从粗放型走向集约型的发展特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指出:“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出名师,育英才。”社会转型中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高等教育的发展,也导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更加复杂,影响因素更加多样;大学生自身的思想行为呈现个体多样性的特征,他们思想活跃、积极、进取,但理想信念比较模糊,个性独立、乐观、张扬,自主意识、竞争意识强,价值观念多元、务实、自我,功利性取向明显,道德选择困惑,知行缺乏统一性,网络成为重要的生活工具,但媒介素养欠缺等等,这都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紧跟时代和学生个性特征的变化,在方式方法上要实现精细化与生活化。

精细化是一种现代管理理念,“求精”强调决策的科学性,追求最佳、最优的解决方案;“求细”强调实施的过程性,细节决定成败,要仔细、细微地对待每一个环节和流程,在“精心”、“精细”的基础上实现“精品”的结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细化,就是要逐渐以“大锅饭”的群体教育为主向注重分层分类的群体教育与强调个体适应性的个别教育发展,逐渐由软约束的随意性活动向注重目标和规划的制定转变,由简单策划实施向注重过程控制转变,由实施完了就完了的经验型向注重质量评估转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细化,需要高素质的思想政治工作者,这就要求要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建设,努力使他们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专家。

教育的生活化,是教育应从“理想世界”回归到“生活世界”。长期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目标理想化、内容知识化、价值工具化、过程教条化的倾向,使得思想政治教育难以真正入耳、入脑、入心、入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就是要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上,坚持先进性与广泛性相结合,既以培养理想信念坚定的接班人为目标,又要注重培养文明道德素质优良的建设者;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上,要将教育内容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引导学生在体验生活中思考人生,在深入生活中认知世界,在成人做人中提高价值追求,在回应回答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中澄清和坚定认识;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上,要坚持显性载体和隐性载体相结合,物质载体与精神载体相结合,课程载体与活动载体相结合,解决教育载体与管理服务载体相结合;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上,要注重时代话语体系的运用,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注重平等互动中的疏导,注重交际施教中的示范。

(四)途径创新:课堂化与社会化

马克思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⑦思想政治教育不是静态和僵化的施教,而是在一定社会关系和社会联系中进行的动态性社会性活动,实质是丰富和发展受教育者的本质,使受教育者能更加适应社会发展的时代要求。生存型社会向发展型社会转型,使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逐渐由封闭的校园环境、现实环境向社会环境、虚拟环境扩展,社会因素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影响更加深刻,这就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教育育人与实践育人相结合,在坚持课堂化的同时,要更加注重社会化的新要求。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化,就是要坚持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坚持不懈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当代大学生的头脑,教育引导大学生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信念;要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课和其它课程的育人作用,提高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各种社会思潮的责任意识与能力水平;要特别重视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体系化,心理健康教育、形势与政策教育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及时回答学生关心和关注的现实问题,化解学生思想上的困惑。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也是在自身实践活动的参与与体验中获得认知、行为验证中获得发展的。大学生的成长经历,主要是在学校度过,接受教育的模式主要是课堂教育,这不仅让大学生对社会的感性认识较为缺乏,也影响了学校教育内容的认同、接受和内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化,有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要联系社会实际,回应社会现实,用理论教育解释现实,用社会现实证明理论,从而用科学的理论指导自身的实践;二是要注重发挥社会资源的育人作用,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三是艰辛知人生,实践长才干,要注重实践教学、军事训练、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勤工助学、创新创业、寒暑假社会实践等实践育人作用的发挥,让学生在了解社会中认识社会,在理解社会中提高思想认识,在实践中升华知识、提高素质,将爱国热情和成长成才的强烈愿望转化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际行动。

(五)手段创新:现代化与信息化

生存型社会向发展型社会转型,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以数字化、网络化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突飞猛进,带来了人类传播媒体和传播方式的革命性飞跃,深刻影响了社会舆论的形成与传播,尤其是覆盖广泛、快捷高效、影响巨大、发展势头强劲的信息网络,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成为意识形态较量的重要战场,对青年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手段的现代化,一是强调要运用计算机、多媒体、虚拟现实等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手段,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教育,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二是要运用多学科研究成果,对传统思想教育手段加以改造和整合,让传统手段在富于时代气息中创新发展。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手段的信息化,一是要求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分析和研判学生思想动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和预测性;二是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站、博客、手机报等载体的建设,运用各种新媒体主动占领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构建立体化的教育网络,牢牢掌握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和话语权;三是要适应现代信息传播的规律和当代大学生信息接收的特点,善于对已有信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加工,在引导中快捷地传播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提高学生的媒介素养,培养学生自主辨别、选择、使用信息的能力。

①廖信伟、钟继润:《大学生政治心态现状调查与特征分析》,《党史文苑》2011年第12期。

②翁礼成:《新时期我国社会矛盾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理论探讨》2012年第1期。

③孙其昂:《加强社会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高校理论战线》2012年第2期。

④银红玉、曾长秋:《社会管理科学化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转型》,《求索》2011年第9期。

⑤张永红:《试论以生为本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毛泽东思想研究》2006年第5期。

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649页。

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6页。

标签:;  ;  ;  ;  ;  ;  

转型社会的阶段性特征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_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