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期刊分类研究述评_学术期刊论文

学术期刊分类研究述评_学术期刊论文

学术期刊分级研究述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述评论文,学术期刊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C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0040(2004)03-0102-06

一、关于学术期刊内涵的界定

明确“学术期刊”这一概念很有意义,这应该是我们讨论学术期刊分级问题的前提。学术期刊是指按照一定的编辑方针进行组稿(这类稿件只能是对某一学科领域中的问题进行探讨研究,表述成学术成果的学术论文),并且这种出版物大部分是连续、定期出版的读物,很小一部分是不定期出版的(如一些学会会刊、学术年鉴等)。但是,它们每期形式基本相同,有固定的名称,用卷、期或年、月等顺序编号出版。学术期刊在形式上与以文学性、生活性、知识性为主的“消费类”期刊相同,但内容不同;因其往往具有定期性和连续性,所以也不同于一般的书籍;它也不同于学术性报纸,因为后者出版周期短、散页、主要报道学术方面的新闻、评论等。可见,学术期刊是以专门学者为作者和读者对象,报道学术研究成果的杂志。一般来说,学术期刊是由学术组织、研究机构、高等学校等主办的反映其所属会员、所属研究人员的科研成果的机关刊物。从采用的内容来看,主要应包括:独创性的学术论文、学术研究动态、有价值的科学研究“中间报告”和部分实验结果等。学术期刊上的作品特别强调学术性、探索性以及语言的专业性这“三性”。[1]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我国以往的期刊评比中,往往把真正的社会科学学术期刊与大众性的、国际上称之为“消费类”的期刊(像《故事会》、《家庭》等)混为一谈。其表现是:在历次社会科学期刊评比中,“消费类”大众期刊的比重远远超过了真正的学术类期刊。[2]这应当引起我们学术期刊界的足够重视。因此,我们这里研究和分析的是真正意义上的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的分级问题。

二、我国学术期刊分级的现状和问题

(一)近几年,国家职能部门已就期刊级别问题进行了权威性的解释

1.1996年7月,当时的国家新闻出版署期刊司就“划分期刊级别问题”进行了解释和答复:期刊级别问题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较难以期刊行政“级别”的高低来划定期刊级别的高低。主要原因是,并非所有的行政级别高的期刊,其刊登的所有文章都总体质量高,也并非所有行政级别低的期刊,其刊登的所有文章质量都低。据此,新闻出版行政机关从未以期刊行政级别的高低来划分过期刊的级别。仅为便于期刊管理工作,将期刊划分为中央单位办的和地方单位办的。新闻出版行政机关对期刊的分级管理,一方面是指国家和各地新闻出版行政机关,以及期刊的主办、主管单位,各自所应担负的职责;另一方面为促进期刊整体质量的提高。各地新闻出版行政机关在每年期刊进行的年度检验中,要对期刊的政治导向、编校质量、遵守管理规定的情况进行评估。根据评估情况,划分一定的管理档次,并非按期刊的行政级别而确定期刊级别,也是为期刊的管理工作服务。[3]

2.2000年,国家教委科技司的明确答复是:“过去在文件中有一级杂志的提法是不够严格的,今后将加以注意。”[4]

3.2002年底,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报刊司又进一步作了统一答复:(1)期刊无国家级、地方级的区别;(2)目前国家与地方关于期刊的评比与期刊的学术水平无关;(3)“核心期刊”的认定是民间行为,而非政府行为;(4)目前新闻出版管理部门还没有制定衡量学术期刊质量的权威标准;(5)新闻出版总署近几年举办过国家期刊奖、全国百种重点社科期刊奖、中国期刊方阵等期刊方面的评奖活动,不能认为获得这些奖项的期刊中的学术期刊质量就是高的,“不能作为评职称时入选论文的依据”。[5]我们认为,这是迄今为止政府职能部门最具权威和最新的意见。

所以,以往的习惯看法和划分,都缺乏权威和科学的依据,往往是片面的、不准确的,由此给现在的政府行为和学术部门的运行带来了一系列不良影响,并且这种不良影响依然存在,有些地方和单位对国家的规定或者是不了解或者是置若罔闻。因此,如何科学、客观、准确地确定中国学术期刊的级别,已迫在眉睫。

学术期刊的声誉和影响是在长时间的积淀中形成的,在发达国家,学术期刊也没有什么级别,像《科学》等期刊是靠历史的悠久、发表最优秀的论文而树立起其权威形象的;另外,在发达国家,确定一个学者学术水平的高低和是否晋升高一级的职称,一般不看他在什么级别期刊上发表论文,而是看他手中成果(无论发表与否)的水平。

但是,中国有自己的国情,学术期刊起步晚,基本还处于“无序”状态,因此,政府的干预、权威机构的介入,对学术期刊进行优劣界定,有其必然性和必要性。

(二)我国政府系统关于学术期刊分级的工作,是从期刊评奖开始的,并且首先是从自然科学期刊的评比开始的

1.1992年,国家科委、中宣部、新闻出版署联合举办全国优秀科技期刊评比活动,从全国3500种科技期刊中评比出351种优秀期刊,其中一等奖50种,二等奖100种,三等奖201种。

2.5年之后的1997年底,在国家新闻出版署的指导与组织之下,进行了首届“全国百家重点社会科学期刊”(也称“百刊工程”)的评比、认定工作,并于1998年1月公布;1999年12月又进行了第二届“全国百家重点社会科学期刊”的评比、认定工作。

3.在与第二届“全国百家重点社会科学期刊”评比的同时,国家新闻出版署和科学技术部又共同评出了首届“国家期刊奖”,其中“社科类”49种、科技类期刊64种,还分别评出“提名奖”若干。这被认定为国家级政府奖励。[6]2003年1月又进行了第二届“国家期刊奖”的评比。关于自然科学期刊的评估活动,1994年国家科委就制订和颁布了《科技期刊质量要求及评估标准》。这一系列活动,我们认为,还只能称为“学术期刊分级”的雏形。

4.应该说,接近真正意义上的学术期刊分级始于2001年全面启动的“中国期刊方阵”工程。新闻出版总署(即原“国家新闻出版署”)调动全国期刊界的智慧和力量,有计划、有步骤地建设“中国期刊方阵”,推动中国期刊出版事业的发展,并为此制订了《建设“中国期刊方阵”工作方案》。“中国期刊方阵”的基本框架分为4个层面:进入“方阵”最低层次、第一个层面的为“双效”期刊,“双效”即取得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比较好。这类期刊确定在1000余种,作为“中国期刊方阵”的基础,它由中央下放至各省(区、市)和中央有关部委评比推荐产生;第二个层面为“双百”期刊,即通过每两年一届评比产生的百种重点社科期刊、百种重点科技期刊,每届进入全国“双百”重点期刊数量控制在200种左右;第三个层面为“双奖”期刊,是在全国“双百”重点期刊基础上评选出的“国家期刊奖”、“国家期刊奖提名奖”的期刊,此类期刊约100种左右;第四个层面,亦即最高层次的为“双高”期刊,即“高知名度、高学术水平”的期刊,此类期刊约50种。这样使“中国期刊方阵”由低到高形成一个金字塔结构。[7]

5.地方政府进行的期刊评比。例如1998年四川省的期刊质量考评,评定全省期刊质量为:一级期刊179种,二级期刊93种,三级期刊6种;山东省新闻出版局每2年进行一次期刊评比,把所有期刊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等级别。

(三)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在我国学术界陆续出现了“核心期刊”的概念以及相应的评比工作

1.20世纪80年代核心期刊的理论传入中国后,情报学界终于有了替代传统的以行政级别分级的较为科学合理的新方法。1988年,兰州大学仿照美国《科学引文索引》的“期刊引文报告”的方法,选定中国出版的学术水平最高的10种自然科学期刊为依据,用各刊所载论文的参考文献,每年编制引文索引卡片,分散编印成册,名为《中文自然科学引文索引》,并从中选出104种自然科学中文核心期刊,这是中国第一个利用引文研制出的较具权威性和学术影响的自然科学中文核心期刊。1990年,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根据国外主要检索工具列出的110种中国科技期刊和兰州大学提出的104种期刊,又收录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公布的重大项目中所列中国(不含港澳台)大学的学报,经专家评议后提出286种科技核心期刊。1991年,中国科技情报研究所“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课题组重新选出1230种期刊怍为国内“学术榜”的统计源。这几次有影响的期刊分级都限于自然科学,说明自然科学期刊的分级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先于社会科学期刊的分级。[8]

2.由北京大学图书馆和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联合编制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它分别于1992年、1996年、2000年、2004年4次出版。该《总览》是以布拉德福(Bradford)的“论文在期刊中分布规律”和加菲尔德的“引文集中与分散规律”为理论依据、运用综合评价方法,在12000余种期刊中选取1800余种作为“核心期刊”。此项研究得到了国家教委人文社会科学基金“九五”规划项目资助,后又得到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资助。[9]

3.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从1987年起每年从中外文科技期刊中选择1300余种科技期刊为数据源,对论文的数量、学科分布、地区分布、引用和被引用情况进行统计,其中最重要的是按类进行“影响因子”排名。每年第四季度面向全国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发布上一年的科研论文排名。排名包括SCI、EI、ISTP分别收录的论文量和中国期刊发表论文量等项指标,并将结果以《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年度统计报告)形式公布,即所谓的“理科学术榜”。此项研究得到科技部的重点攻关项目资助。

4.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的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研究课题组自1995年开始采用“引文法”研究,以此评比出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并且每年予以公布。

5.中国科协学工部主办的1994年创刊的《中国学术期刊文摘》的引用期刊(235种)、北京图书馆和上海图书馆的馆藏中文核心期刊都有一定影响。

6.中国社会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中国社科院文献信息中心研制了《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该中心从1996年开始建立中国社会科学论文统计分析库,根据几年来的研究成果和对大量数据的统计分析,确定了1999年度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并编制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共收入506种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这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系统认定的学术研究核心期刊。该系统每年将对“核心期刊”进行更新淘汰和补充。

7.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共同资助、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承建开发了《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第一版(1996)收录期刊315种,第二版(1997)增加到582种,后又经过几次扩充,2000年收录1500种。该系统全面参照美国信息资源建设与管理SCI的编制体系,按照“二八规律”(即80%的主要文献分布在20%的核心期刊中)遴选了中国4000余种自然科学期刊中具有较高水平和较高编辑质量的核心期刊。利用该库可以查找核心期刊中发表的论文及引文,更重要的是其评价功能,利用其引文数据可评价个人、实验室、学术机构的学术水平与学术地位,评价期刊质量等。

8.《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期刊网编委会与中国科学文献计量中心确定350种期刊为“《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900种人文社科类期刊为“《中国人文社科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

9.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中文重要期刊目录。1995年3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和国家教委研究生工作办公室颁布《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中文重要期刊目录》,共收443种期刊。

(四)我国民间的期刊学会(协会)界也进行期刊相应的评比工作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学会”每4年进行一次的学报评比,就是比较成功的一种,它得到了国家教育部的支持和肯定。其评比的结果分为4个层次:双十佳、百强、优秀和单项奖;华东、华北等地区的地区性期刊学会每2年进行一次的“优秀期刊”等。

(五)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纵观上述学术期刊分级的现状,我们认为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譬如在国家的期刊评比中就存在以下几种问题。

1.能够参加期刊分级、评比的期刊太少、覆盖面过窄。全国有12000多种期刊,而国家评比的少则200种(百种社会科学期刊奖、国家期刊奖),多的也仅有千余种(“期刊方阵”工程)。根据美国心理学家弗鲁姆提出的激励力量(动力)的大小取决于个体某一行为的期望价值(效价)和个体认为将会达到其目标的概率之乘积的期望理论,我们认为,任何一项管理措施的制定,确立的目标要适宜,适宜的目标才会给人以期望,使人产生心理动力。所以,我们应当加大评比的覆盖面。

2.不宜将学术类期刊与消费类大众期刊相混淆,而国家的几次评比将二者混为一谈。

3.“消费类大众期刊”的比重远远超过了真正的学术类期刊,例如,首届“全国百家重点社会科学期刊”中,真正的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在102种获奖期刊中,仅有16种,在“社会科学期刊”中,其比重仅占15%,而占85%的是“生活、科普、文学艺术类”(占60%)和“工作、学习、指导类”(占25%)期刊;真正的社会科学学术期刊获奖率在全部社会科学学术期刊中的比重,仅占其总数的1.5%,而“消费类大众期刊”占到了12%,几乎相差10倍。第二届“全国百家重点社会科学期刊”中,真正的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有所增加,有22种,但该类期刊也只占全部获奖期刊(108种)的20%,而占80%的是“消费类”期刊;49种社科类“国家期刊奖”中,社会科学期刊的比重又有所增加,有15种,比重达31%。但“消费类”期刊依然雄踞社会科学类期刊中。[10]

4.自然科学类期刊比重远远大于社会科学类期刊。例如,以2001年“中国期刊方阵”结果:双高期刊中社会科学为10,比重仅为25%,而自然科学达75%;在双奖期刊中,社会科学为41,比重仅为40%,而自然科学达60%;在双百期刊中,社会科学为78,比重仅为39%,而自然科学达61%;双效期刊中,社会科学为500,比重不到50%。

5.“核心期刊”的分级方法也有很大的缺陷。李力民、翁甄林指出,在《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一些技术类、指导类期刊榜上有名,而一些公认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却名落孙山,而在理科学术榜上,《总览》中技术性、指导类期刊根本未予考虑。因此,各家期刊就从自身利益出发,对自己上榜的核心期刊研究课题予以肯定,竭力宣扬,并在期刊封面上显著标识;未上榜者对研究课题的科学性和权威性提出质疑,愤愤不平。科技管理者感到无所适从。[11]社会科学期刊何尝不是如此。

尽管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有待在以后的评比中改进。但是,这些评比活动、排序行为,无疑巨大地推动了中国学术期刊的分级工作的开展,推动了中国学术期刊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对理论界关于学术期刊分级讨论的审视

1994年我们在《中国人民大学学报》上发表了“关于学术期刊分级”的论文,我们认为:1.对学术期刊进行分级,能为学术期刊确定一个明确的奋斗目标,起到积极而科学的导向作用;2.建立学术期刊分级制度,有利于期刊评估工作的进行;3.学术期刊分级能为学术成果的评定提供重要的依据;4.为学术和技术人员的职称评聘提供科学的依据;5.学术期刊分级制能进一步调动人们从事科学研究的积极性,提高科学研究的水平;6.有利于国家对学术期刊的管理。由于当时处于该问题的起始时期,缺乏定量分析。[12]

1996年和1998年于鸣镝两次撰文认为,期刊的级别划分依据是:1.依据期刊主管单位划分期刊等级;2.依据期刊出版形式划分期刊等级;3.依据期刊在学术上的重要程度划分期刊等级(核心期刊、非核心期刊);4.依据期刊质量的综合指标划分期刊等级(即六项标准:政治标准、业务标准、编辑标准、出版标准、发行标准和管理标准)。[13]究竟按什么来划分期刊的级别,作者最终没有给出答案,尤其是后面的报纸观点与我们三四年前在《中国人民大学学报》上发表的观点没有什么质的区别。

1996年《晋图学刊》编辑部认为:“关于期刊的定级问题,目前有关方面尚无明确的标准和定论。我刊1996年第1期刊登了于鸣镝同志的《试论期刊等级》一文,引起了强烈反响,大家纷纷撰文,各抒己见,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此期我们选发了缪家鼎同志的文章,较具代表性。我们认为,无论是核心期刊还是非核心期刊,其优劣的关键在其质量,期刊质量的高低应是决定期刊定级的标准。”[14]该问题两年前我们就已经提出来了,而在该编辑部看来还“引起了强烈反响,大家纷纷撰文”。他们的信息域、视野太窄了。同时,也反映出在这个问题的讨论中,论者们不注意掌握信息。

2000年下半年,徐威、刘飚、胡健飞撰文认为:第一,国家有关部门从未在全国范围内对刊物划分过等级;第二,“核心期刊”的划定不是政府行为;第三,建议把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中的重要期刊作为一级期刊。[15]我们认为这种观点很模糊,既然是划分级别,就应该有一个以上,有一级就应该有二级,作者没有给出答案。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中确定的“重要期刊”与我们编辑学界的界定不可能是一样的,应该还要深刻,更有根据。

在2001年,汪继南、张丽霞就学术期刊的分级问题撰文认为:“以质量分级是较为科学、合理的分级方法,是最有学术价值的一种分级”,[16]但是他们并没有展开,只是把国内这方面的一些做法作了简要介绍。

在2001年底,陈图文等撰文认为:“期刊级别划分是当前一个热门话题,是衡量论文质量的惟一依据。”[17]我们认为,陈图文等人所提的“期刊级别划分是衡量论文质量的惟一依据”是不科学的,应该说衡量学术论文质量的是论文本身。

四、学术期刊分级的依据与方法

我们认为,对我国的学术期刊进行分级管理,在标准和依据的把握上,不能片面化,而是应当全方位地进行综合考察。上述有的论者强调仅仅用一项指标来确定期刊级别的做法显然有失公允,例如“核心期刊”论,有人用事实提出了强烈的质疑:“北京大学的学者王建喜在《语文建设》上发表了《中国现当代作家的笔名》一文,被众学者指为‘通篇谬误不止一端’,‘可谓满纸荒唐言’。众所周知,北大是我国一流学府,《语文建设》则在汉语言文字类核心期刊中高居榜首,够权威的了吧!但这样的文章权威何在?”[18]确定学术期刊分级的依据是做好学术期刊分级工作的基础。我们认为学术期刊的分级依据应主要从学术期刊自身的主客观条件两个方面来掌握和考察,具体说来,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学术期刊主办单位在国际国内的学术地位,很大程度上决定其主办的学术期刊水平和档次;第二,学术期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高低,也是确立学术期刊学术水平和级别的客观依据;第三,培养人才的情况;第四,学术期刊发行量的大小,也是确立学术期刊级别的一项指标;第五,学术期刊装帧、编排、校对、印刷质量问题;第六,学术期刊创办历史的长短也应是确立学术刊物级别的一项标准;第七,学术期刊发表论文的转载率也应是确立学术期刊级别的一项标准;第八,就目前来看,应该说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科技部以及他们联合组织的学术期刊评比是比较全面、客观的,更具有权威性。

在确定了学术期刊的分级依据之后,并非就能确定出学术期刊的级别来,这里还有个如何掌握的问题,即方法问题。我们知道,任何事物在矛盾方面都是有主次之分的。以上依据在确立学术期刊质量和级别中所起的作用也不可能是等量齐观的,它们之间也有主次之分、轻重之别。例如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应该在注重学术创新程度的前提下,还应该特别注意世界观和方法论问题以及政治路线问题;自然科学学术期刊则更应将注意力放在学术创新,生产、技术、基础科学等问题的解决与阐释上来。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按照宏观与微观、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内容与形式等方面分门别类,然后定性与定量相结合,通过加权平均的办法算出每一种学术期刊的得分来。这样,在学术期刊级别定量分析确定之后,按照得分的多少,学术期刊的级别就出来了。这里强调的是,这一系列工作都需要以大量的实际调查研究工作为基础。另外,以往国家各部门、各系统、各地区开展的多次期刊评估,取得了不少经验,这也是期刊分级工作中应参考的。我们认为在学术期刊级别评比中,各地、各系统均发现了不少学术期刊具有自己的“拳头产品”,即独具特色的栏目,这方面的学术水平也往往代表了国内甚至国际的最高水平,如地方文化研究,分布在各系统、各地区的某一方面的专家的学术成果就是这种“拳头产品”。这种情况在评比中应加以保护和考虑。有的学者提出一级(或者称“优秀”)占25%,二级(良好)占50%,三级(合格)占25%。[19]我们倾向这种观点。我们认为,级别评比应该包括所有经国家正式批准的期刊,评比结果应该是“橄榄型”的,即两头小,中间大。

学术期刊的级别问题,历来是政府有关部门和学术界在学术成果鉴定、职称评聘、期刊评估等一系列问题上人们关注的焦点,对此进行探讨意义重大。但学术期刊分级还是一个处在发展中的研究课题,这项工作的开展,一定要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及国家其他有关部门的统一部署和领导下来进行,以确保这项工作的权威性和科学性。

[收稿日期]2004-03-12

标签:;  ;  ;  ;  ;  ;  ;  

学术期刊分类研究述评_学术期刊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