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裂不得人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不得人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李登辉公然抛出“两国论”后,两岸关系形势发生急剧变化。以李登辉为代表的分裂势力一时兴高采烈,但很快就遭到了一切维护祖国统一人士的迎头痛击。分裂不得人心,又一次被证明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蓄谋已久 精心策划
7月9日,李登辉接受“德国之声”电台专访。在谈到两岸关系时称,台湾“自1991年‘修宪’以来,已将两岸关系定位在国家与国家,至少是特殊的国与国关系”。这是李登辉继抛出妄图肢解中国的“七块论”后,干脆撕去伪装,公开、明确的将两岸关系定位为“国与国关系”的分裂活动。
李登辉提出“两国论”是一次蓄谋已久、精心策划的分裂行动。早在去年10月辜振甫来访前,李登辉即指示身边的幕僚人员着手研究如何突破一个中国的理念,提出要重新定位两岸关系。为此,台湾专门成立了一个名为“强化中华民国主权地位”专案小组。今年5月, 李登辉又在《台湾的主张》一书中写道,在他退休后希望与国际法的学者好好研究,“就台湾的国家定位问题提出更完整的解释”。经过精心准备,李登辉终于按捺不住,赤膊上阵,公开地、明确地将两岸关系定位为“国与国关系”。
李登辉此时发表“两国论”,具有广泛深刻的政治背景和不可告人的政治企图。
其一,企图借助外力,使台湾问题国际化。科索沃危机发生后,由于美国霸权主义膨胀,并悍然袭击中国驻南使馆,中美关系动荡反复,美国内出现新一轮反华逆流,反华势力蓄意将台湾纳入TMD, 炒作“政治献金案”、“间谍案”、“人权问题”、“西藏问题”,增加对台军售,以阻挠中美关系发展。美国国会中的反华势力又相继提出“考克斯报告”、“强化台湾安全法”等一批反华提案。美日进一步加强军事联盟。日本国会通过“新日美防卫合作指针”及相关法案。李登辉错误估计形势,以为机不可失,急不可待地抛出“两国论”,意在借助国际反华势力,加剧台海紧张局势,使台湾海峡成为新的热点,甚至不惜引发两岸军事冲突,以便引外力介入,实现他分裂祖国的图谋。
其二,给汪道涵会长访台设置新的障碍,阻挠两岸对话与谈判进程。去年10月,海协邀请辜振甫来访,揭开了两岸政治对话的序幕,并达成四项共识,决定进行包括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对话,汪会长应邀于适当时候访问台湾。今年1月28日, 钱其琛副总理在纪念江泽民总书记关于台湾问题的重要讲话发表四周年座谈会上表示,“两会应切实落实四点共识,及早就对话包括政治、经济对话作出安排”,并提出如何安排政治、经济对话的构想,还宣布“汪道涵会长计划于今年适当时候访问台湾”。汪会长访台成为两岸关系中的大事,受到海内外密切关注,并将对两会对话的继续与深入产生深远影响。这使李登辉如坐针毡,面临着巨大压力。与此同时,美国政府基于自身利益,于今年3 月首次公开提出,鉴于两岸通过对话寻求和平解决分歧的过程可能会很漫长,在这个过程中,应该考虑签订若干个“中程协议”。台湾问题始终是美国手中的一张牌。“统”固非所愿;“独”也不符合美国眼前战略利益。在美国看来,维持海峡两岸“不统不独不战”的局面,最符合美国的利益。此外,岛内广大台湾民众要求改善两岸关系,推动两岸对话的呼声也在进一步上扬。面对岛内外的促谈压力,梦寐以求实现分裂野心的李登辉,在对话与谈判面前进退失据,忧心忡忡。不谈,何以昭告天下;要谈,又怕统一进程打破他执意要分裂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美梦。因此,他急于在汪会长访台前抛出“两国论”,将两岸关系定位为“国与国会谈”,从而企图从根本上破坏两会接触、交流、对话的基础,以阻挡两岸政治对话与谈判的进程。
其三,加紧进行分裂部署,以图确保在下台后其分裂路线继续延续。今年台湾政局的焦点是下届“总统”选举。台湾各主要政治势力正在为此抓紧布局。各候选人为争取台中间选民支持,围绕两岸问题大做文章。有的候选人提出了开放两岸“三通”、进行两岸政治性对话与谈判等政策主张,挑战李登辉的“戒急用忍”政策及拖延两岸政治对话与谈判的做法。为因应下届“总统”选举,民进党通过所谓《台湾前途决议文》,在坚持“台独”立场的前提下,也不得不对“台独”主张作某些政策性、策略性的调整,并试图比以往更多更积极地参与两岸关系事务。李登辉下台在即,深感时不我待,充满了“人亡政息”危机感,急欲抢在下台前,完成分裂部署,将“台湾主权独立的地位”进一步明朗化,以为此举可以约束继任者,继续延续其分裂路线。
紧锣密鼓 破坏统一
李登辉的“两国论”发表后,两岸关系形势急剧恶化,台海局势骤然紧张。李登辉是造成这一紧张局势的罪魁祸首。
台湾高层政要对李登辉的“两国论”随声附和,跟进表态,强调李登辉只是“对两岸客观存在的政治和法律现实作了明确澄清和务实定位”,提出只要能确立两岸“国与国关系”,即可对两岸会谈持开放态度,“什么都可以谈”,并且歪曲台湾问题的性质,以继续欺骗国际舆论与台湾民众。
台湾分裂势力紧步其后尘,欲将“两国论”转变成台湾当局的政策,甚至鼓噪要按“两国论”进行所谓“修宪”、“修法”,图谋将李登辉的分裂言论法律化。明眼人一看便明白,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岸对话与谈判的基础,如果在台湾地区的所谓法律上把两岸关系定位为“国与国关系”,那就从根本上破坏了发展两岸关系的基础,使中国的和平统一变为不可能。
民进党等“台独”势力更是推波助澜,肯定李登辉的“两国论”,认为李登辉的“两国论”与民进党理念不谋而合。民进党中央发表声明,称“特殊的国与国关系”,可以作为建立双边和平架构的基础。建国党也称赞李登辉的“两国论”,并要台湾当局继续努力使“台湾成为主权独立的台湾共和国”。
台湾岛内的分裂势力和“台独”势力的上述表演,充分表明他们根本不顾台湾人民求安定、求和平、希望稳定和发展两岸关系的愿望,执意要把台湾引向灾难的深渊。
分裂不停 斗争不止
李登辉抛出“两国论”后,迅即遭到一切维护祖国统一的力量的坚决反对。
7月11日,中央台办、 国务院台办发言人就李登辉分裂言论发表谈话,严正警告台湾分裂势力,立即悬崖勒马,放弃玩火行动,停止一切分裂活动。
12日,汪道涵会长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针对台湾当局、特别是辜振甫声称两岸会谈就是“国与国会谈”发表的谈话,明确表示,这使海协与海基会的接触、交流、对话的基础不复存在,要求辜振甫予以澄清。同时,外交部发言人发表谈话,正告李登辉和台湾当局,不要低估中国政府维护国家主权,尊严和领土完整的坚定决心,不要低估中国人民反分裂反“台独”的勇气和力量。
李登辉的“两国论”引起海内外中国人的极大愤慨和强烈谴责。《人民日报》、新华社、《解放军报》等新闻媒体连续发表评论员文章,批驳李登辉的分裂言论,揭露李登辉上台以来的分裂活动和分裂本质。解放军报评论员文章指出,中国人民解放军正密切注视台湾海峡对岸的动向和事态发展,并且有坚强的决心和足够的实力,保卫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祖国的统一。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社会各界、港澳同胞、海外华侨华人等,也纷纷以各种形式批判李登辉分裂言论。分裂不得人心,李登辉分裂祖国的言行,遭到了海内外中国人的同声谴责。
7月18日,江泽民主席与克林顿总统通电话, 重申中国政府在台湾问题上的严正立场。江泽民指出,李登辉公然将两岸关系说成“国与国关系”,这是他在分裂国家的道路上走出的十分危险的一步,是对国际社会公认的一个中国原则的严重挑衅,进一步暴露了他蓄意分裂中国领土和主权,企图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本质。如果出现搞“台湾独立”和外国势力干涉中国统一的情况,我们绝不会坐视不管。江主席特别强调,希望美国切实恪守中美三个联合公报和总统先生去年访华时公开重申以及最近白宫再次强调的不支持“台湾独立”,不支持“两个中国”、“一中一台”,不支持台湾加入任何必须由主权国家才能参加的国际组织。这对保证台湾海峡局势的稳定和中美关系的恢复与改善是至关重要的。克林顿表示,美国政府坚持一个中国政策。他强调,美国在台湾问题上的政策没有改变。
7月20日国务院台办负责人再次发表谈话, 坚决反对台湾分裂势力按“两国论”“修宪”,严正指出,台湾分裂势力正企图按照“两国论”修改台湾地区的所谓“宪法”和“法律”,是一个更加严重和危险的分裂步骤,是对和平统一的极大挑衅。如果这一图谋得逞,中国和平统一将变得不可能。
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反对李登辉分裂祖国的斗争,沉重打击了李登辉和台湾当局的器张气焰,强烈震撼了台湾社会。台湾民众对李登辉的不满情绪有所上升,李登辉的个人声望不升反降。台湾股市、汇市连连重挫,成交量大幅萎缩。台湾工商界人士普遍对两岸关系发展前景感到担忧,认为李登辉的“两国论”使两岸关系受到冲击,将不利于两岸经贸往来与台湾经济发展。台湾许多有识之士和主张发展两岸关系和祖国统一的党派团体,或发表言论,或走上街头,用各种方式表示对李登辉分裂行径的强烈不满。台湾媒体和报纸也纷纷发表时评和社论,批评“两国论”是制造两岸冲突,而不是在追求两岸和平;李登辉此时提出如此强烈的政治议题是极不负责任且极不符合政治道德的行为;李登辉的“两国论”将会给台湾带来的只是不幸与灾难,彻彻底底地告别“李登辉时代”对于台湾是多么重要的一件大事。
李登辉的“两国论”在国际社会也是处处碰壁、失道寡助。美国政府多次重申对中美三个联合公报各项原则的承诺,重申执行一个中国政策,不支持“台湾独立”,不支持“两个中国”、“一中一台”,不支持台湾加入任何必须由主权国家才能参加的国际组织。日本政府也已表示将继续恪守中日联合声明和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确定的原则,在涉及中国台湾问题上的政策没有改变。迄今,许多国家已经明确重申坚持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领土一部分的立场和政策。一些国家还表示反对台湾方面分裂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行为。
在中国历史上,一切分裂祖国的人,最终都落得身败名裂的下场。在事关民族大义的原则问题上,中国人民、中国政府决不会有丝毫的姑息与退让。只要李登辉分裂活动一天不停止,我们反对李登辉分裂祖国的斗争也一天不停止。
标签:李登辉论文; 两岸关系论文; 台海时事论文; 台湾论文; 两岸经济论文; 两国论论文; 时政论文; 台湾问题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