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劳动经济学发展的有关构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学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最近,国家教委对研究生专业目录进行了修订。其中,经济类专业数目有较大的压缩。经过学术界同仁的努力,劳动经济学最终被保留在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之中。这反映了社会对劳动经济问题的重视,也是对多年来劳动经济学界教学、科研成果的认同。这一次修订工作不仅给劳动经济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也展示它面临新的挑战。面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大变革时代,劳动经济学必须快速发展,才能跟上时代的要求。
一、研究领域的拓展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领域在宏观上应当在以劳动力市场为核心的基础上扩展到劳动关系、人力资源开发和劳动政策领域,以适应市场化改革的需要。劳动关系研究是市场经济中极为重要的问题,它源于经济学和社会学,是由于劳动问题的特殊性质所产生的学科。对劳动关系的研究还要应用管理学、法学、政治学等学科的知识。劳动经济学还应当进一步扩展到人力资源开发领域,从宏观领域综合研究人口、教育、培训、就业、收入分配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影响。人力资源开发是近年来国际上日益受到重视的领域,人力资源开发的核心是劳动者,劳动经济学对此应做出自己的贡献。劳动政策研究是政策科学的一个分支,专门研究劳动领域政策的科学。政策科学包括目标确定、政策决策、政策实施、政策评估等方面。在劳动领域,有效的充分就业、和谐的劳动关系、完善的劳动保护是各国政府劳动政策的基本目标。政策决策包括方案设计、方案选择、效果模拟等过程,政策决策要充分利用决策科学的各种手段,确保信息的充分性、决策程序的规范性,以实现决策的科学性。政策评估是对政策执行的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价的过程,是政策科学的重要领域,一般包括实施评估、效果评估、效益评估等方面。劳动领域是社会经济生活中最重要的领域,劳动者是社会活动、经济活动的主体。因此,各国政府对于劳动政策都给予高度的重视,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劳动者是社会的主人,劳动政策更有其特殊重要的意义。
在微观上,劳动经济学应延伸到企业内劳动力市场,研究人力资源管理的方法与技术。在这方面,还要注意与新设立的管理学的协调关系。管理学是本次研究生专业目录新增加的学科门类,管理学之下又分为工商管理、公共管理等一级学科、这两个一级学科与劳动经济学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工商管理中的企业管理(二级学科)内含了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方向。
然而,从管理学角度研究人力资源管理与从经济学角度研究人力资源管理有一定差异。今后,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应当注意用现代经济学方法研究管理中的劳动问题,包括企业组织结构、企业家评价、人工成本分析、劳动安全卫生成本与收益等。
在公共管理一级学科中,首次将社会保障学列为二级学科,这一领域也与劳动经济学有着密切的关系,社会保障中最重要的部分——社会保险——涉及的主要对象仍是劳动者。因而,研究市场经济下的劳动问题脱离社会保障也难以奏效。
二、研究方法的改进
在研究方法上,要尽快与国际通行的研究方法对接,更多地运用实证的方法、计量的方法,力求研究成果更具实用性。在现阶段,应特别注意对提高博士生和硕士生的培养水平,逐步要求在论文中运用量化方法。我国改革近二十年来,在劳动领域已经积累了大量的数据和素材,已经初步具备了运用现代经济学方法探索劳动领域变革规律性的条件。由于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劳动力资源,又具有独特的发展道路,因此,中国劳动经济学有条件走在世界劳动经济学的前列。要实现这一目标,研究方法与国际对接是不可缺少的。
三、加快与国际同行的学术交流
发展中国的劳动经济学不能闭门造车,要加强与国际同行的交流。世界许多著名大学的经济系中都有专门从事劳动经济学研究方向的教授,还有许多大学设立了劳资关系学院。在各大学的工油管理学院中,一般均设有人力资源管理或劳资关系的研究方向,这些都是我们进行交流的主要对象。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完善
要应用现代教学方法,加快案例教学的建设,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不仅可以应用于微观领域,而且可以运用于宏观领域,特别是政策分析领域。在教学手段上,要改革传统教学手段,多应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特别是计算机、多媒体教学。
五、关于劳动科学的发展
在条件成熟时,应将各种研究劳动问题的学科汇集到劳动科学旗帜下。劳动科学是研究人类劳动活动的一系列学科的总称。
人类的活动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即生理活动、劳动活动、闲暇与社会活动。生理活动是人类维持自身生存的活动,如吃饭、睡觉等,同时也是人类从事劳动活动的生理基础。劳动活动是人类为获得生存、享受和发展的物质资料和精神产品的活动;劳动活动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是人类从事闲暇与社会活动的基础。闲暇与社会活动是人们不以追求收入为目的,而以享受、完善自我或服务社会为目的而从事的活动。劳动活动同闲暇活动的区别在于前者是以取得经济收益为目的。劳动科学就是研究人类劳动活动的科学。
劳动科学研究劳动活动围绕劳动者、劳动过程、劳动成果分配三个领域而展开。对劳动者的研究包括对劳动者生理、心理、教育素质等问题的研究;劳动过程的研究包括劳动力及其与生产资料结合方式、劳动力资源配置、劳动力流动与职业转换机制、劳动效率、劳动安全与卫生等问题的研究等。劳动成果的分配,则要研究分配的机制和实现形式等问题。
劳动科学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交叉学科的角度研究劳动活动。从自然科学角度研究劳动活动主要解决劳动者与劳动工具、劳动环境相配合,以提高劳动效率的问题;从社会科学角度研究劳动活动,主要研究劳动活动中人与人之间、人与群体、组织、社会之间的关系问题,着重解制度和机制问题。
劳动科学学科体系中包括从经济学角度研究劳动问题的劳动经济学、从管理学角度研究劳动问题的劳动管理学或人力资源管理学、从社会学角度研究劳动问题的劳动社会学、从法学角度研究劳动问题的劳动法学、从生理学角度研究劳动问题的劳动生理学、从心理学角度研究劳动问题的劳动心理学、从伦理学角度研究劳动问题的劳动伦理学、从美学角度研究劳动问题的劳动美学、从哲学角度研究劳动问题的劳动哲学、从政策学角度研究劳动问题的劳动政策学、从统计学角度研究劳动问题的劳动统计学,以及劳动领域中独立存在的学科,如劳动关系学、社会保险学、劳动安全卫生、人类工效学等。
劳动科学的进一步进展,迫切需要统领各分支学科、研究劳动的基本理论问题的劳动学登上历史的舞台。劳动学将研究:劳动的目的;劳动的性质:可替代性与不可替代性;劳动的分类:有益劳动、无益劳动、有害劳动、合法劳动、非法劳动;劳动的发展与转变;劳动的类型:脑力、体力劳动;个体劳动与群体劳动;劳动要素;劳动的测量;劳动的评价;劳动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劳动方式的转变对社会发展的作用等。
劳动科学研究的目的从整体上看,是为了取得更高的劳动效率;从个体上看,则不仅要提高个体劳动效率,而且要提高个体的劳动满意程度或工作生活质量。
劳动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活动之一,因而劳动科学一直是人类科学研究的中心问题之一。对中国这样一个人力资源大国来说,劳动科学的研究就具有更深远的意义和广阔的发展前景,需要更多的有志之士为之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