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器官移植中心 云南昆明 650001
摘要: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器官移植成为挽救恶性肿瘤、器官衰竭等重危病人的重要途径,器官移植事业的发展在国内外已引起高度重视。我国器官移植技术发展迅速,但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器官来源不足的问题。目前,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donationaftercitizen'sdeath,DCD)成为移植器官的主要来源,然而受中国传统文化观念根深蒂固的影响,器官捐献者家属做出捐献的决定往往要经历巨大的思想波动及心理斗争,加上因亲人去世的悲痛情绪,会对他们的身心健康造成一定的伤害,这一现象已受到越来越多的医护人员的关注。文章论述了我国器官移植的家庭影响因素,提出了相关的对策。
关键词:器官移植;家庭;影响因素;对策
1导言
虽然我国在器官移植上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仍面临如器官紧缺等诸多问题,严重队碍了我国器官移植事业的发展。而家庭因素作为我国器官移植的影响因素之一,具有持续性、永久性的特点,对其进行研究有利于推动器官移植健康发展。
2我国器官移植的现状
1974年,第一例肾脏移植的手术在我国成功完成。随之,我国器官移植事业处于突飞猛进的发展之中。无论是从医疗技术层面上,还是相关机构规模上,我国均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目前,我国人体器官移植总量处于世界第二位,国内共有165家医院被批准开展移植手术,不仅可以进行肾脏、肝脏、心脏等脏器的移植手术,而且可以开展器官联合移植手术。在存活率方面,也创造了良好的成绩:肝病移植后1年生存率可达95.2%,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心脏移植最长存活超过巧年,肝肾联合移植最长生存可达13年;胰肾联合移植,现最长存活18年,创亚洲最佳纪录。
但我国受供体数量严重不足的影响,每年可开展的器官移植手术仅1万多例,然而实际上却只能完成几千例,器官移植的可利用率偏低。随着我国医疗水平能力的提升,病人数量的日益增多,器官的供需矛盾也会越来越严重,所以解决器官供体不足则是重中之重。器官移植技术给绝境中的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但器官移植技术与我国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不太相符,自它登上国内舞台时就一直饱受争议,同时面临很多伦理问题。
3家庭因素对器官移植可能的阻碍作用
孝文化是我国家庭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它规范了家庭成员的伦理行为,鼓励人们在其他家庭成员急需帮助时捐献自己的器官;另一方面对器官移植的发展也产生了阻碍作用。孝文化最基本的内涵是子女对父母的情感及其相应的行为表现,传统的孝文化最基本的表现是孝道理论:即“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伤毁,孝之始也。”器官移植手术是一种创伤性的手术,会损坏、“伤毁”身体,这可能违背了传统孝道理论的具体要求,孝文化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使人们不愿捐献器官。除了孝道理论,与之相统一的传统生命伦理观也阻碍了我国器官移植的发展。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我国传统的生命伦理观是“完尸”观:即“生要完肤,死要全尸。”随着几千年历史文化的积淀,这种儒家思想根深蒂固。受此思想的影响,我国公众普遍认为生命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解剖人体是违反道德、损害人权的行为。这种“完尸”观念严重影响着我国公民的器官捐献意愿。此外,“完尸”观念也影响了患者器官移植的意愿,不利于器官移植工作的开展。
4我国器官移植的家庭因素对策
4.1思想教育
患者住院期间,提前对其家属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包括相关疾病知识及心理压力疏导,可以有效降低患者家属的焦虑水平。护理人员应加强与患者家属的沟通和交流,真诚聆听并给予有效指导,取得患者家属的信任,使家属将内心思想和痛苦诉说出来,护理人员及时给予心理支持和帮助。向家属宣传器官捐献的重大意义及其崇高性,使家属积极配合医护人员,形成正确的认识。
4.2心理护理
患者家属既要照顾患者,又要承受失去亲人的巨大精神打击和难以抑制的悲痛心理。对捐献者家属做好死亡教育,向家属解释死亡是生命的最终归宿,每个人都无法逃避,使家属真正理解死亡的意义,认识到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提高家属的心理承受能力。护理人员应给予家属心理安慰,语言亲切,态度诚恳,及时了解家属的需求,护理工作中应针对不同职业、不同性格的患者家属进行适合的心理护理。
4.3转变道德认知
有研究显示,社会负面舆论和亲友的不理解已成为在拒绝器官捐献的家属中遇到的常见问题,这与传统封建思想和孝文化有很大关系。树立科学的价值观是破除封建迷信,转变传统孝文化的基本要求。因此,我们建议相关部门开展与器官捐赠相关的公民教育、加大对科学价值观的宣传,一方面铲除“死后灵魂再生”封建思想的存在土壤,引导转变公民“人土为安”、厚葬封建的思想,同时普及细胞、组织等科学常识,降低“完尸观”的影响力。使公民意识到捐赠器官不仅是帮助他人生命延续,也是使个人身体得到延续的一种寄托方式。另一方面,结合时代的特征和发展要求,确定新时代的孝文化,转变“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伤毁,孝之始也”的传统孝道理论。除此之外,我们还建议相关部门定期组织集中的悼念缅怀活动,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帮助有器官捐献意愿者的家属了解器官捐献的程序和重要意义,从而使其负向情绪朝正向情绪转移,提升器官捐献和器官移植的成功率。
4.4加强社区家庭干预
当前,我国器官移植协调相关工作主要在红十字会开展,移植协调员的工作与临床脱节,而且对潜在捐献者及其家属的情况不了解,对器官移植的手术过程不清楚,不能有效彻底地解除潜在捐献者家属的疑惑。加之有关部门对医学知识的普及和宣传较少,只有少部分人了解器官移植的相关知识。这使得极少数有意愿捐赠器官者,因不知怎样捐赠,最终导致“欲捐无门”的后果。我国对器官捐赠宣传教育的干预研究较少,戴爱平等人对医学生进行了器官捐赠干预,干预后,医学生对认知相关的法律法规、捐赠流程、捐赠条件及脑死亡的诊断标准等知识均有所提高。
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捐献者家属的哀伤护理是器官捐献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护士应观察和分析捐献者家属不同心理变化,不同的影响因素,积极采取相应护理措施,在面对拯救家人的生命,家人利益和自己利益又相冲突之时,能够毅然放弃前者。就像莫思凡一样的器官捐赠者,他们背后都有一个感人的故事。我认为这就是世间最无私的爱。
参考文献:
[1]李超.医院住院患者对器官移植与捐献的意愿调查[J].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012(5):478-479.
[2]姜启源,谢金星,叶俊.数学模型[M].第四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论文作者:李恬婕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7年1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0/13
标签:器官移植论文; 器官论文; 家属论文; 我国论文; 捐献者论文; 患者论文; 因素论文; 《健康世界》2017年1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