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前,随着我国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全面实行,核心素养成为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及新要求。因此,教师的课程评价也要以核心素养为基础进行改革和创新,克服传统教学中学生参与程度低、功利性严重、评价流于形式、忽视评价的深层价值等弊端,探索全新的课程评价体系和标准。
关键词: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课程评价;优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65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19)12-216-01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基于社会发展需求和学生终身发展需求所需具备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核心素养体系的内容包括注重创新实践、合作参与、自主发展、国家情怀、社会关爱以及个人修养。学生课程是落实和开展核心素质教育的关键载体及重要途径,因此,教师要提升核心素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还需要注重课程体系建设。课程评价作为课程体系建设的核心部分,具有促进、管理、激励、反馈以及诊断等多重价值和意义。在课程建设中,教师需要对课程评价改革予以高度重视,发挥其价值和作用,从而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一、现行课程评价对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制约因素
1. 学生参与程度低。当前,虽然新课改提出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实际上学生依然处于被评价的地位,其评价的方式、作用和地位都很难得到学校和教师的认可。学生如果不能参与到课程评价中,就無法起到教育自我、反思自我以及认识自我的作用,容易在课程评价中缺失定位认知。同时,由于学生参与课程评价程度较低,致使学生的主体能力、主体意识和主体地位都难以获得有效提升。
2. 忽视课程评价的深层价值。因受到应试思维的影响,学校在参与课程评价的过程中,对多元化评价缺乏深刻理解,进而导致课程评价错位,忽视了课程评价的深层价值。首先,在课程教学中,教师更加关注学生的认真程度、思维方式和情感体验,忽视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其次,教师更加推崇赏识教育,关注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体验,但赏识过度容易导致学生在学习中浅尝辄止,从而降低了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要求,难以把握课程评价的内涵和深层价值。
3. 课程评价存在严重的功利性。在开展课程评价的过程中,一些学校依然以选拔人才的标准制订评价指标,过于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而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关注,致使评价存在严重的功利性。例如,一些学校过于关注学业评价,但是学业只能体现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而难以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有效评价。
二、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下的课程评价优化策略
1. 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学生作为核心素质培养的对象,需要积极参与到课程评价中,对自身、教师和课程进行准确的价值判断,并且提出个性化建议,发挥学生的反馈功能和主体意识,从而有助于核心素养教育的全面落实。因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转变学生的观念,促使学生参与到课程评价中,同时,通过宣传,使学生了解课程评价与个人发展的密切联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评价意识,给予其充分表达个人发展需求和学习兴趣的空间,使之及时发表个人对课程的看法和建议。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此外,教师还要通过培训,使学生参与课程评价,从而提升其评价课程的能力。
2. 探索全新的课程评价模式。课程评价属于一种多元化、开放式评价模式,因而不能以分数为核心指标,同时还要具有多元化、弹性化以及针对性等特点。无论是课程编制者、学生还是教师,其个体都存在差异,如果制订统一的评价模式和指标,就不能体现个体的差异性。因此,学校需要积极探索开放性的评价模式,针对不同的评价对象和评价主体,制订科学的评价指标。首先,在课程设置中,需要综合考虑评价的一般性要求和评价主体的差异性,关注课程、教师和学生的统一要求,兼顾学生发展和个体差异的不同需求。在制订评价指标的过程中,要体现灵活性和针对性,保证评价主体可以结合指标做出科学而合理的评价。其次,在制订评价标准时,学校应关注课程评价的指导作用和育人价值,通过具体的指标引导课程建设方向。评价指标要渗透课程育人理念,综合考虑课程的创生性和适应性,从课程结果、课程过程、课程方案和课程背景等方面把控评价尺度,为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提供参考,发挥借鉴作用。最后,评价标准应具备较强的操作性和科学性,评价主体需要结合收集的数据对课程进行科学评价。例如,学校可以从课程效果、课程实施和课程投入等方面进行评价指标设计,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程评价中。
3. 构建科学的课程评价体系。课程评价应包括学生的素质评价和学业评价,并对教材编制、课程编制、课程标准和课程方案进行价值判断,既要包含结果性评价,又要涉及过程评价和背景评价。
首先,要从学业负担、兴趣特长、身心健康、学业水平和思想道德五个方面规划评价内容,在课程评价中,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业成绩,还要强调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因此,笔者认为,评价内容可包含学生的价值观、态度、情感、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以创造和发现课程价值。同时,对于课程领导、课程实施、课程资源、课程结构以及课程目标等方面的评价,还要设定微观的评价目标,并且以核心素养发展为核心加以实施。
其次,要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教师就应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以发挥课程的育人价值。因此,在构建课程评价体系的过程中,教师就要对学生进行公正而科学的评价:第一,对学生的态度、课程反馈、课程反思、课程设计、课程意识和职业道德等进行评价;第二,对学生的综合表现进行评价,进而了解教师的教学能力,包括学生情感、课堂态度以及学生成绩等。
4. 引入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课程评价属于形成性评价,即在课程实施和建设中,动态、实时、周期性地对学生、教师和课程进行科学评价,它更加强调教学反馈,并以促进学生和教师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学业评价则属于终结性评价,是对学生学业发展情况和学习成果的考查,其主要评价方式为考试。因此,在课程评价中,教师需要对课程进行动态而持续的评价,要通过多元化的方式收集课程开展信息,并鼓励和组织学生参与到课堂评价中,以及时反馈和检查教师,在激励学生的同时对课程进行适当的改进。在课程评价中,教师还需要积极创设情境,在具体的情境中对学生能力进行考查,以检验学生的综合能力。由此可见,课程评价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在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通过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才能更加全面地检验学生能力。
总而言之,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全面实行,核心素养教育逐渐受到公众和社会的高度重视,课程评价作为教育质量评估的关键环节,它是教育改革的落脚点和出发点。因此,在课程建设中,教师需要对课程评价予以高度重视,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措施不断优化课程评价,从而实现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全面推进。
参考文献:
[1] 陈铭洲,马志强.指向核心素养的表现性评价设计的探讨——以爱尔兰政治与社会课程评价为例[J].上海课程教学研究,2018,(Z1):90-94.
论文作者:潘婵娟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9年12月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16
标签:评价论文; 课程论文; 学生论文; 素养论文; 教师论文; 核心论文; 价值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9年12月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