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沿海港口城镇布局形态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浙江论文,沿海论文,港口论文,城镇论文,形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提要本文以浙江沿海港口城镇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实地调查所取得的大量具体资料的分析,深入系统地探讨了浙江沿海港口城镇发展的区域背景条件、优势条件和制约因素,分析了浙江沿海港口城镇总体布局特征、内部结构形态和外部形态的演变发展规律,提出了浙江沿海港口城镇布局形态发展趋势,为港口城市进一步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浙江沿海港口城镇 城镇布局形态
城市布局形态是城市规划和建设的重要依据。港口城市布局形态将直接影响到港口城市内部各组成要素的总体布局,影响港口城市发展的综合效果、港口城市与周围腹地联系的便捷程度、交通组织和城镇群体的合理分布,以及关系到城市生产、生活质量、城市改造、城市合理发展方向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因此,对港口城市布局形态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工作。
浙江省地处我国海岸线中段,海洋优势十分突出。沿海港口城镇发展历史悠久,数量众多,加上丰富的物产和发达的经济,对全省社会经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未来的世纪中,浙江省沿海地带将形成拥有强大经济实力的现代化密集产业带和城镇群,因此,加强对沿海港口城镇布局形态的研究,尤其是通过对其内部结构形态、外部形态和城镇群总体分布形态三方面的深入分析研究,不仅有利于沿海港口城镇本身规划建设,而且对整个沿海经济的开发开放也有重要作用。
1浙江沿海港口城镇发展条件分析
1.1区域背景条件
沿海港口城镇发展受国际国内双重环境的约束和支持,研究浙江沿海港口城镇布局形态,必须对其所处的区域背景条件进行深入的分析。
从国际环境看,本世纪70年代开始,国际航运和港口发展进入了第三个时期,即太平洋时期。日本以及亚洲“四小龙”和东盟的崛起,改变了世界经济的地区格局。进入90年代,世界经济已愈来愈明显地展现了“三极世界”,即以北美、欧洲和亚太地区为三极,尤其是亚太地区经济的迅速崛起,已成为战后世界经济中最引人注目的事件。亚太地区的崛起受世界经济地区格局出现多元化,导致产业、资金、技术向亚太地区转移,这无疑为我国尤其沿海地区积极吸引资金、技术,开拓市场,发展外向型经济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但同时,亚太地区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因此,加快沿海港口城镇的建设,改善投资环境,无疑是至关重要的。
从国内环境看,全国宏观布局战略所确定的沿海长江“T”字型战略,突出了浙江沿海的战略,对浙江省经济发展极为有利。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将带动长江流域的共同繁荣,地处长江三角洲南翼的浙江,紧靠浦东开发区,受浦东的“极化”和“扩散”作用极大,这对浙江经济的发展形成了一股强大的牵引力。同时,浙江有着长江三角洲区域内最优越的港口航道资源,开发这些资源,可以为这一区域提供大型的进出口通道。因此,积极发展浙江沿海港口城市,不仅是浙江发展需要,也是我国东部沿海以及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
1.2优势条件与制约因素
优势之一:丰富的港口资源。全省沿海共有可建港岸线240公里,其中可建万吨级以上泊位岸段26处,可利用岸线约166公里。宁波——舟山海域,近岸水深12—30米,进港航道水深最浅为17.6米,15万吨级船舶可自由进出,为我国中部沿海大型深水港址。
优势之二:优越的区域位置。居我国沿海中部是南北海上交通必经之地,紧邻长江口,背靠我国经济最发达的长江三角洲,区位条件增强了沿海港口城镇的开发优势。
优势之三:雄厚的经济基础。浙江沿海33个县(市)以不足全省1/3的土地面积,创造出接近全省2/3的工农业总产值和国内生产总值。1990年人均国民收入高于全省平均值14%,高出全国平均值55%。
浙江沿海港口城镇的发展也存在若干不利因素,主要表现在:
1.腹地与集疏运因素。 浙江省山地面积占70.4%,严重制约了交通运输线在全省范围内广泛布展。沿海港口城中仅有宁波市有铁路,其他港口城镇后方集疏运多为中低级公路,多崎岖盘山,与内地联系十分不便。故腹地范围的进一步拓展有赖于交通线的纵深开拓。
2.能源、原材料因素。 能源与矿产资源贫乏,高度发达的加工业几乎完全是建立在区外资源基础上。随着市场经济的确立和各地乡镇工业的迅猛发展,本省资源短缺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日益加重,成为制约沿海港口城镇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3.城镇基础设施因素。 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在电力供应、市内交通邮电通讯、港口集散、环境保护等诸多方面的不足与城镇经济快速发展形成强烈反差,削弱了经济中心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也影响了对外开放战略的实施。
2浙江沿海港口城镇总体布局特点
海港城镇总体布局特点包含着三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内容:1.数量与规模特点,它反映城镇群体的等级、层次结构;2.类型与功能特点,它反映城镇之间的劳动地域分工关系;3.城镇空间分布与组合特点,它反映城镇空间网络的组合形式。
2.1浙江沿海已初步形成大中小相互配套的海港城镇群
据《浙江省海洋开发规划》资料,至1990年,全省已有1000吨级以上的泊位的港口城镇17座,其中建有万吨级以上泊位的海港城镇5座。在这17座港口城镇中,人口规模在50万以上的大城市一个,人口在20—50万之间的的中等城市二个,人口在10万以下的小城镇14个。全省沿海自北而南形成了以乍浦、宁波、舟山、石浦、健跳、椒江、玉环、温州、鳌江等九座港城为骨干的海港城镇群。
2.2全省海港城镇存在着四个不同层次的功能结构。
目前,浙江沿海港口城镇的功能结构可划分为四个层次。作为最高层次的宁波市和温州市,是浙江省仅次于省会杭州市的第二、第三位城市,分别是浙东和浙南的两大经济中心,同属我国14个对外开放的港口城市之列,是全省海港城镇的“龙头”。第二层次是舟山市和台州市,都是地区级经济中心,它们对振兴浙江海岛城市和加强浙北与浙南的联系有着重要作用。第三层次是以乍浦、石浦、健跳、玉环、鳌江等为主的沿海小城镇,都是县级及以下经济中心,往往与县行政中心共同组成“双联城镇”,如乍浦与平湖城关、石浦与丹城、健跳与海游、鳌江与昆阳等,这些双联城镇发展成为县域中心城市,对全县经济发展起到龙头作用。第四层次则是除上述三层次以外的其他海港城镇,均为地方性货物集散地,对当地经济发展有促进作用。
2.3浙江海港城镇分布既有普遍性,又有相对集中性,形成了新的沿海城镇化带。
浙江沿海南北均有港口城镇分布,港城的分布有一定普遍性,浙北、浙南和浙中均有出海口。浙江海港城镇分布又呈相对集中性,宁波——舟山海域和瓯江口乐清湾是浙江省深水港资源最集中最丰富的地区,将成为浙江海港城镇密集分布区域。这种集中分布的特点,有利于建设大型港口工业基地和重点建设好密集地区的港口城镇群。
为适应港口向大型化方向发展,自70年代中期开始,由只能通航300—5000吨级船舶的河口港位置,向海口和海岸推进。目前,新的城镇布局已从历史上形成的沿沪杭、萧甬铁路及沿海干线公路的第一个城镇化带向海岸推进20—50公里,形成新的城镇化带。
3浙江沿海港口城镇内部空间结构与外部形态分析
3.1港口城镇内部空间结构分析
港口城镇内部空间结构,最重要的是港区和城区的空间组合,这对港口功能和效益的发挥以及城镇未来的发展关系极大。从两者的相对位置看,受自然条件和历史环境所制约,浙江省海港城镇港区与城区的空间关系大体有三类,即港口在市区之内;港口在市区之外;混合式(部分在市区之内,部分在市区之外)。
原有的港口城镇,即历史上自发形成的,大多是第一种类型。由于港区本身就是城市的一部分,而且与闹市在一起,港区为城市所包围。例如宁波老市区江北、江东码头,温州老港,椒江和一些其他小港口城镇。从港口方面说,港区狭窄零散,疏运困难。港口与城市互相干扰,由于岸线占用完毕,无法新增泊位或布置临水风景线。为适应发展需要,往往另辟新港区,使货运码头移到市区之外,原有港区作为客运中心。例如,温州市在老港区作客运中心外,选在距市区10公里外的杨府山和龙湾新建工业港和外运码头,现正规划在瓯江北岸七里建设新港。因此,第一种类型正向第二种类型发展。
第二种类型则是以规划建设的新港为多。如舟山老塘山新港,位于市区以西14公里,1.5万吨级和2.5万吨码头已峻工投产,这里水深浪轻,是今后舟山市的港口、外贸中心,工商业新城区将围绕新港区兴起,这是新港区带动新城区成长的典型。由于第三种类型即混合型在浙江省港口城镇中占多数,新港和旧港的合理分工对城镇布局影响较大,是规划中值得重视的问题。港区往往带动新市区的形成,或成为城市相对独立的特殊部分。
3.2港口城镇外部形态类型分析
港口的发展对海港城镇外部形态有决定性的影响。港口的每一次变化都将促进、推动城镇空间扩展和改变城镇的外部形态。一般来说,港口的发展经历了从内河港到河口港再向海岸港发展的过程,港口城镇用地外部形态也将从块状、带状向组合式城镇群组形态发展,形成一城多镇模式。按上述港口与城镇形态的互动关系,可将浙江海港城镇外部形态划分为块状形态、带状形态、群组形态三种类型。
1.块状形态。 块状形态港口城镇,一般为集中型个体,城镇布局用地紧凑,城镇的各伸展轴较短,港口与城镇紧密布置。浙江省海港城镇大多属此种类型,如乍浦、定海、健跳、温州市区等。
2.带状形态。 此类港口城镇一般沿岸线伸展,或受地形限制,呈带状布局形态,用地较分散。椒江、沈家门、石浦、鳌江等基本呈带状布局。
3.群组形态。 群组形态港口城镇一般由一个主要中心城区和几个独立的组团组成,此类城镇有两种类型,一是城镇往往受港口从内河港到河口港再到海岸港发展模式的控制,城镇用地呈分散群组布局,新的城镇围绕新港口兴起,形成不连续的城镇群组,如宁波老市区——镇海区——北仑区形成群组形态。二是由海岸港口群组成的城镇群,如舟山市是由定海、沈家门、老塘山三部分组成城镇群体等。
浙江省沿海港口城镇外部形态类型受城镇职能、规模、陆上交通线和地形的影响与制约较大。群组形态的海港城镇大多是重要的经济中心,以地级市为主,其特征是城镇活动半径较大,人口规模也较大。而集中型块状和带状港口城镇,大多是位于海岸或河口附近,城镇呈现集中分布的单城状形态,这类城镇多为小型海港城镇,活动半径多在3公里以内。
4浙江沿海港口城镇布局形态发展趋势探讨
4.1城镇外部形态发展趋势分析
港口的形成和发展演变在沿海港口城镇外部形态发展中是个十分重要的因素。由于全省有一半左右的港口为河口型港,其外部布局形态受河口港变化的制约,较海岸型港变化要大,因为一是水文条件比较复杂,港口容易淤浅退化;二则随着海运和经济的发展而不断采用大吨位和深吃水船舶,原有的港口条件不适应要求,必须要向下游和河口外的海岸开辟新港,这样空间布局便相应地向下游和河口海岸推移。因此,城镇布局外部形态的发展变化主要是港口的取代和市区的渐扩相结合的模式。
至于海岸城镇,其空间布局外部形态主要是随新区的开辟而变化,新城围绕新港兴起,形成组团式城镇。
4.2城镇内部结构形态发展趋势分析
旧城区在沿海港口城镇内部空间布局中是核心组成部分,改造旧城区成为改善港口城镇空间布局结构的关键。浙江沿海港口城镇都是过去历史发展的产物。城镇空间布局的基本框架是在旧中国的半封建半殖民地时期最后形成的,它们所适应的经济机制是负向型的;解放以后虽然进行了改造,但是所建立的经济机制却多为内向型的,不大适应发展外向型经济的要求。因此,沿海港口城镇旧城改造和内部结构形态的更新便成为十分紧迫的问题。宁波市在改造老市区上着重采取以下措施:第一,着力整改、拓宽有两条环线和“三纵四横”组成的主干道骨架;第二,建设宁波的CBD(中央商务区);第三,调整工业布局,把不宜继续留在市区的工厂迁离,进行成片的再开发工程;第四,从城市设计的整体出发,加强对历史上遗留的具有民间风俗和地方特色的建筑遗产的保护,形成古城保护区。
4.3城镇群总体分布形态发展趋势分析
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特别是发达的交通运输业和信息业,把相邻城镇、相邻港口的经济、社会、科技连成一片。与此相适应,要求尽快建立一批优势互补的规模效益好的港口产业和城市产业。因此,在浙江沿海港口及城镇密集地带,尽快组建组团型城市是加快所在城镇群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举措。在这些地区,传统的“一港兴一市”模式已逐渐被“港群兴城群”所取代。组建组合港和组团式城市,不仅会大大促进各港所在城市的发展,而且会大大提高浙江沿海地区的凝聚力和辐射力,进而对全国沿海地区经济带的发展将起到重要推进作用。
当今世界著名大港,几乎都是由众多相邻港口构成的大型组合港。与组合港相呼应的经济腹地,也是由众多相邻城市组成的城市群。这种“港群、城群式”的密集布局,有利于港口和其他产业的专业化分工和合作,有利于扩大经济腹地,有利于节省集疏运网络和其他基本建设投资,有利于提高港口营运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浙江沿海港口资源丰富,条件优越,从资源的地区分布看,基本均匀,各地区大中小各种规模的港口资源基本配套。从港口功能分类上看,各地区港口资源所拥有的各种功能亦较齐全,都具有建设区域组合港的有利条件。若对各区现有各种功能的港口加以调整、改造、扩建和完善,使之成为多功能的现代化组合港,同时又互相支持协调,这对浙江沿海港口城镇群体建设,实现海岸带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促进沿海经济带的进一步开发开放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因此,组建组合港,建设组团式城市将是浙江沿海港口城镇总体布局的重要内容,是发展的方向。
RESEARCHONTHELAYOUTMORPHOLOGYOFCOASTALHARBOR7CITIESINZHEJIANG
WangYicheng
Abstract
Inthisarticle,through surveying the regional conditions,superior and inferior conditions of development of Zhejiang's coastal harbor cities,author analyses precisely the developing of overall distribution traits,internal structure and outer morphology of Zhejiang'scoastal harbor cities and towns.Then,comes up with the developing trend of the morphology,which provides the foundation in the further developing coastal harber cit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