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课教学中“问题指导策略”初探_课堂教学论文

思想政治课教学中“问题指导策略”初探_课堂教学论文

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问题引导策略”初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政治课论文,策略论文,思想论文,教学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这既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对广大教师教学行为的基本要求,也是强化教师引导作用,提高教学针对性、实效性,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重要目标。如何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落实这一理念,促进师生共同成长,是我们每一位政治教师共同关注的课题。笔者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实施问题引导策略,强化学生主体地位,注重教师引导,在针对性和实效性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问题引导策略”的界定

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的发展,其关键在于引导。从词义上看,“引导”即带领、启发与诱导,其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它是一种启迪,是一种激励,也是一种鼓舞、一种唤醒。其内容丰富多彩,方法也多种多样。而“问题”则是教师实施教学引导的有效载体,它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也是思想方法、知识积累和发展的逻辑力量,更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实质上,问题是学生学习的源动力。因此,所谓“问题引导策略”,就是教师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以问题为平台,运用正确的方法、策略以及教学媒介进行积极的引导,激发学生联系自身的生活、社会实际,思考、感悟与想象,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良好的学习品质,进而提升其问题解决的能力和思维品质,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其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

二、“问题引导策略”的初步实践

(一)望闻问切,科学诊断,在“最近发展区”内巧设探究性问题,引导学生体验、感悟。

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的研究表明,教育对儿童的发展能起到主导和促进作用,但需要确定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儿童还不能独立地完成任务,但在成人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却能够完成这些任务”。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把握“最近发展区”,能加速学生的发展。根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在实施问题引导策略的过程中必须对问题进行精心设计。教学中所提出的问题应该在学生智力的“最近发展区”内才是合适的,因为最近发展区是学生现有发展水平与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处于正形成状态的心理机能和活动水平。如果教师把问题设在现有发展水平区域内,学生不需要跳就能摘到桃子,那就显得太容易了,对学生不能起到激发思考的作用,也不能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但是如果教师把问题设在超过最近发展区的区城,学生即使使劲地跳,也不可能摘到桃子,那就显得太难了,对学生也同样起不到激发思考的作用,也就不能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可见,只有将问题设在最近发展区内,问题既不容易也不很难,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这样才能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

学生的学业基础、学习兴趣及学习能力,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学生原有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总是制约着下一步学习进展的幅度,我们只能根据这一客观实际设计问题并加以有序引导。我们要通过观察、访谈等方式及时洞察学生,了解学生的实情,并据此设计出符合他们需要的问题,做到有的放矢,分类指导,区别对待,尽可能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开展课堂教学。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相反,超越或滞后于学生客观实际的教学,必然背离学生的认知规律,产生不必要的显性或隐性浪费,不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实施问题引导策略的过程是教师对课堂教学实施控制的过程。我们要把“望、闻、问、切”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望”学生的表情、行为,“闻”学生的发言,向学生“问”或由学生“问”,及时收集反馈信息,审时度势,把握时机,找寻最佳“切”入点,从而有效地调控教学,使其优化发展。

1.找准“切”的时空。教师对教材深谙熟稔,走进课堂才能从容自若地采用科学有效的问题引导,用最短的时间把学生引向教材。为此,教师应注意根据“望”、“闻”、“问”获得的学生注意和思考的程度,摸清学生的思维走向,及时调控,“切”入有价值的问题载体,使学生思维不间歇地向纵深发展。学生思维徘徊不前时,教师可以利用跨度稍大的问题,激活学生思维。一个有经验的教师,总是善于观察学生面部表情的变化,善于领悟学生言谈所蕴藏的思维,根据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进程,努力使教学向预设的理想化目标进行。

2.把握“问”的角度。“问”是教学的常规武器,教师应熟练操作,运用得当对激发兴趣、拓宽思路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此,我们应避免那些缺少目的性、没有层次性、缺乏启发性的“问”,提倡有价值的“问”。就高中课堂教学来说,初学某一理论时,“问”应偏重于知识性;理解时,应偏重于问题性;精读研讨时,应偏重于探究性。叶圣陶先生强调“问”应在学生探索之后。他说,学生“经过了自己的一番探索”,“再来听教师的指导,投入与理解的程度一定比较深切”。同时,他还特别提醒教师,在学生学习之前,应设计几个学生应该知道而未必能自行解答的“问”,使学生无疑时生疑,逐步剥笋般理解文章深层的意蕴。教学中我们应把握住“一发”而问,以牵动“全身”。但不管设计哪种“问”,教师都应力戒“主动出击”,要始终让学生先陈述见解,摸清学生思维底细,伺机而动,此所谓“引而不发,跃如也”。我们认为,用辩证的观点对课堂提问做逆反处理,应该说是一种比较聪明新颖的方法。恰当地运用,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主要表现在:(1)深题浅问,要化难为易、举重若轻,忌肤浅粗糙、浅尝辄止;浅题深问,要选准切口,忌无中生有、牵强附会。(2)直题曲问,要独辟蹊径,以曲求伸,忌故弄玄虚、艰涩隐晦;曲题直问,要平中见奇、简洁明了,忌袋底抖尽,一览无余。(3)整题零问,要由远及近,循序渐进,忌支离破碎、杂乱无章;零题整问,要厚积薄发、以约求丰,忌笼统架空、纲目脱离。总之,问题引导的角度是多方面的,我们要从教与学两个方面的实际出发,因情而异,随机而变,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3.在“望、闻”中反馈矫正。实践告诉我们,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信息输入输出,更不像电报、书信等那样简单,只要输出信息,输入端也就完全可以接受。实施问题引导教学需要正确处理好教学信息反馈与矫正之间的关系。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的表情、神态和语言表达等动态表现的观察,反馈学生对相关问题的思考与理解的程度。教师利用这些信息,就像医生一样,及时获得病人的病理和反馈信息,用以诊断病情,对症下药。一旦学生思考问题时出现误差,不应只是由教师直接加以纠正,如果教师能适当的启发、暗示,学生可以自我调整、自我矫正。反馈为矫正提供依据,矫正为反馈服务,二者相互联系,相辅相成。没有反馈与矫正的教学是不存在的,没有及时反馈、有效矫正的教学是低水平的教学。只有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并在教学实践中认真探索反馈与矫正的有效方法和途径,才能使问题引导教学推向深入,促进师生智慧共同成长。

(二)贴近生活,贴近社会,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拓展思维,提升境界。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认为:“事情怎么做就怎么学,怎么学就怎么教。学的法子要跟着做的法子,教的法子要跟着学的法子。”它启示我们,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密切关注现实生活,要深入了解现实生活的变化及其对教育的影响和需求,使教育紧紧跟上现实生活的步伐,为生活不断向前发展服务。在一定意义上,学生的现实生活是我们从事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出发点,学生的可能生活则是教学活动追求的理想和目标。为此,在教学活动中,必须加强对学生个体的人文关怀,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注重他们的生活体验和切身体验,全面关照他们的多种生活方式。实施问题引导教学,必须让学生关注生活,把社会生活问题引入课堂;让学生关注学校生活,把集体教育问题引入课堂;让学生关注世界风云,把竞争教育问题引入课堂;让学生关注人类命运,把未来教育问题引入课堂,等等。

总之,在教学活动中,我们要充分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以问题为载体,积极引导他们化知识为智慧、化知识为德性、化知识为教养、化知识为生气勃勃的精神力量,并将这种良好的智慧、德性和教养以及精神力量服务于自己的人生,服务于自己的生活,服务于整个社会,从而提升其境界。

(三)把握认知停靠点,在疑难处设置“布白”,引导学生化虚为实,入胜入境。

所谓“认知停靠点”,即假设教育对象的头脑是一片港湾,新知识是一条轮船,而适当的学科知识则是固定和拴住轮船的“锚桩”。学生的学习过程一般来说是比较复杂的,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往往需要“循循善诱”。因此,在问题引导的课堂教学中,恰到好处地设置各种“认知停靠点”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任何一门学科,它不仅具有丰富的知识,而且具有丰富的思维方法。思维方法基于知识,设置思维方法停靠点,就能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自觉。这里所需强调的是,没有停靠点的学习可能是机械的学习,停靠点越合理、越科学,就越能促进学生有意义的学习。例如,面对学生普遍关心的“腐败”问题,我们至少可以设置以下几个认知停靠点:市场经济必然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腐败现象是侵入党和国家机关健康肌体的病毒,法制建设正在加强,党和国家反腐败的力度越来越大,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深入,人民生活水平、生活质量和综合国力不断提高等等。这些知识如能成为学生认识问题的“停靠点”,学生就会领悟到:看不到社会的主流,就会丧失信心,是错误的;看不到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就会丧失警惕,是危险的。要学会用全面的、历史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在实施问题引导教学过程中,值得注意的是:设置的“认知停靠点”可以是隐性的或显性的,也可以是直接性的或间接性的。但没有停靠点的问题引导只能是机械的、表面的,其教学效果也是十分有限的;相反,与“情感激发点”、“思维展开点”、“心灵交汇点”有机结合,这样的停靠点越多,就越能促进学生思维潜能的开发与提升。

“学而不思则罔”。教学实践证明,思考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教师在问题引导的过程中,不应该将所有问题的答案马上和盘托出,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分清主次,把握好问题的关键和难点,该讲则讲,该空则空,恰当地进行布白,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去探索。问题引导中的适度布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探究并解决问题的兴趣。一般说来,教学中过于“实”,往往只能使学生记住条条框框,囫囵吞枣地生搬硬套。惟有化虚为实,使教学中有问题可供学生思考、探索,才能形成无穷的意味、深远的意境。

如何“布白”?笔者以为,一是在澄清关键和难点时,巧妙布白。教学内容的关键处和难点是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理解的难点,需要教与学的双边互动,一味地灌输讲解,效果不一定佳,必须留出时间,让学生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下进行思考、分析。因此,巧妙地进行布白,不是回避关键,知难而退,而是尊重教学规律,突破难点、强化重点的重要手段之一。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深入,教师在问题引导的过程中,应在关节点或疑难处巧妙地予以布白,这样可使学生在充分思考的基础上,加深对关键处或难点处的理解。如在学习“依法纳税为什么是公民的基本义务”时,可以让学生自己从“我国税收的作用”、“性质”、“公民的权利与义务”等方面去自主探究思考,并不一定需要教师直接告知。二是在区别相近或相似知识时,巧妙布白。教学中涉及到大量的内容,它们或相近,或相似,给人的感觉似是而非,这些知识点容易引起学生的混淆或误解,一味讲解,学生印象不深。教此类知识时,可采用比较法,让学生通过比较归纳,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分析,予以辨析,达到理解掌握的目的。如在区分“纳税人”与“负税人”这两个概念时,可先不讲,而是要求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对照概念进行思考、感悟,在此基础上再进行点拨,归纳出两者的适用条件,就会使学生很快地予以理解掌握。三是在课堂结尾时巧妙布白,留下问题,使课堂教学意味无穷。课堂教学的结尾是一堂课的“终曲”,是一堂课走向成功的最后一步,它和开头同样重要。巧妙布白,弹好终曲,可使知识深化,并取得“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效果,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总之,在实施问题引导的过程中,恰当地进行布白,可以使教师从不停的讲授中解放出来,有利于学生的消化、吸收,使其更好地掌握知识,同时可激发学生的思考,拓展其思路,提高其能力和思维的质量。

三、实施“问题引导策略”过程中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第一,注意教师的角色定位,创设积极轻松的课堂环境。

课堂教学中要有效体现教师的引导作用,教师的角色定位非常重要。为此,教师应当“走下讲台”与学生一起探究,“蹲下来”与学生一起交流,“放下架子”与学生共同讨论。

1.课堂教学作为一种信息传递和反馈的交流过程,不仅是知识信息的交流,也是师生双方情感交融与共鸣的过程。在教学中,只有师生双方不断地进行情感交流,才能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而学生才会主动参与,大胆提问,积极性、主动性才会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学生学习也才更主动,更爱动脑筋,更爱提问题,更敢于并善于表现自己,才能真正把“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落到实处。

2.教师要树立符合时代要求的学生观和教育观。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学生是正在成长中需要获得帮助的人。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而是教学过程中平等的首席;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过程的促进者、引导者、组织者。否则,由于角色定位不准,会大大影响引导策略产生的效果。

第二,坚持适时适度,准确把握好引导契机。

实践证明,教师准确地把握好引导时机,有利于在思维的最佳突破口点拨学生,启迪学生智慧的火花。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即是要求当学生心愤求通、口悱难过,急需教师启发开导的时候,适时而教,便如“时雨化之”,获得良好效果。同时,教师启发思维的深度和难度要适中,速度的快慢要适宜,广度的大小要适当,量度的多少要相应,恰到好处地引发学生积极思维,“跳一跳,能摘到”,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在“最近发展区”内高效运行。

第三,因人而异,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课堂教学利用问题引导启发学生的思维,应当注意每个学生独特的个性差异,启发思维的重点难点、方式方法等均应因人而异。教师启发思维的这种个性要求,正是使课堂教学与因材施教紧密结合,增强其针对性的关键措施。此外,教师启发学生的思维还必须注意尊重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做到循序渐进,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从简单到复杂,循其序而引导,使学生课堂思维活动富有节奏感和逻辑性。当然,有时故意打破思维顺序,使学生超越知识空间而跳跃前进,大胆设想猜疑,再小心推敲,反复论证,也不失为发展学生直觉思维与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尝试。

标签:;  ;  ;  ;  

思想政治课教学中“问题指导策略”初探_课堂教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