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产阶级执政党党内监督问题研究

无产阶级执政党党内监督问题研究

李岩[1]2016年在《列宁执政党建设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作为无产阶级的伟大继承人,面对当时苏维埃俄国所处的内忧外患的实际情况,列宁领导俄共(布)对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前所未有的探索,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突破和丰富成果。在无产阶级执政党的建设方面,列宁系统全面的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无产阶级执政党建设的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党建学说,在执政党建设方面取得了十分重大的成就。为无产阶级执政党在党建方面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考和现实借鉴。列宁执政党建设思想的形成即是在对马克思恩格斯党建学说、普列汉诺夫党建思想和卢森堡党建思想继承发展的基础上,又是在其领导俄共(布)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经过不断探索、不断总结而形成的。列宁执政党建设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最根本的是列宁领导俄共(布)在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对于所面临的现实状况进行的一系列探索所总结出的实践经验,更是列宁在带领俄共(布)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为了更好的适应当时俄国社会建设的需要而对执政党建设提出的一系列自我改善和提高的措施。本文共有五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将国内外研究列宁执政党建设思想的文献进行对比参考,了解国内外关于列宁党建思想的研究现状,把握列宁执政党建设思想研究的重点。第二部分主要探讨列宁执政党建设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和理论来源,以便可以准确掌握列宁执政党建设思想形成的清晰脉络。第三部分是对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执政党建设思想的主要内容的总结,也是对列宁在苏俄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关于执政党建设思想的一些观点的论述。十月革命胜利后,面对一贫如洗的苏维埃俄国,列宁在党的建设方面提出了以下几点:第一,坚持执政党在国家生活中的领导地位;第二,加强执政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业务知识的学习;第三,提高执政党领导经济建设的能力;第四,保持执政党的优良作风;第五,保持执政党的纯洁性。第四部分主要是列宁执政党建设思想的现代启示,即列宁执政党建设思想对中国共产党的当代启示;最后一部分是本文的结语。

王亚萍[2]2012年在《中国共产党加强执政党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文中认为本文的主旨,是通过深化对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的认识,在梳理工人阶级执政党建设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探讨中共在不同时期加强执政党建设的理论和实践,总结中共在执政党建设方面的经验教训,从而为当前加强执政党建设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围绕这一主旨,本文共设置七章,分别从两个方面展开研究:一是对中共加强执政党建设的理论和实践进行理论溯源。这些内容主要体现在第一章到第二章。本文的研究是从对工人阶级执政党的概念、特征的解读入手,分析了工人阶级执政党建设面临的严峻形势,强调了当前加强工人阶级执政党建设的必要性。接着对工人阶级执政党建设理论的理论来源、主要内容及其形成与发展进行了系统论述,梳理了以列宁为代表的执政党建设实践先驱们,有关执政党建设的理论和实践,力图揭示出工人阶级执政党建设理论发展轨迹及其内在联系。二是重点研究了中共在不同历史时期加强执政党建设的理论与实践。这些内容主要体现在第三章到第七章。文中分别对新中国成立至“文革”前、“文化大革命”时期、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共在加强执政党建设实践方面的经验教训进行了详尽论述。本文认为,新中国成立至“文革”前,中共在执政党建设方面的探索是成功有效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党在指导思想上出现偏离实际、急于求成的倾向;出现过分依赖群众运动的方式解决党内问题的倾向;党内民主政治生活出现把党内论争夸大为两条路线、把党内斗争同阶级斗争相联系、用政治批判的办法压制党内不同意见的不正常倾向。本文认为,“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共在执政党建设方面产生严重曲折,但也有值得肯定的经验:中共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他们的战斗堡垒作用,促进了工农业生产的发展;中共给予科技工作者充分的政治信任,为科技工作者提供了必要政治庇护和后勤保障,充分调动了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完成“两弹一星”的伟大任务。本文认为,当前中共面临着的“四个考验”即如何正确使用国家权力的考验,如何协调各方利益的考验,如何促进经济发展的考验,如何应对外界挑战的考验。中共面临着的“四个危险”即缺失理想信念的危险、淡化学习意识的危险、遗忘民本意识的危险、制度建设不足的危险。中共经受“考验”和战胜“危险”条件是:不断提高党建科学化水平,建立起学习型政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增强中国的国际政治影响力,保持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张东亮[3]2012年在《列宁工人阶级执政党作风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领导俄共(布)执政的过程中,列宁针对当时俄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情况,围绕工人阶级执政党作风建设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的思想主张,这些思想主张构成了列宁工人阶级执政党作风建设思想。本文在写作的过程中,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运用历史文献法、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归纳分析法等方法,结合俄共(布)党风建设的实践,对列宁在原著中所论及的党风建设的思想进行了系统的归纳,并对列宁工人阶级执政党作风建设思想的现实性进行了研究。本文研究的内容包括工人阶级执政党作风建设的战略地位、列宁探索作风建设的历程和思想成果、列宁执政党作风建设的目标、原则和途径。本文研究的重点是列宁执政党作风建设的目标、原则和途径。其中包括执政党作风建设的基本原则,即执政党作风建设始终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展开;保持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是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原则;坚持党的领导是工人阶级政党的作风建设的基本原则。执政党作风建设的目标,即建设一支纯洁的党员队伍;建设一个代表人民利益的政党;建设一个团结统一的政党。执政党作风建设的途径,即加强思想教育为执政党作风建设奠定思想基础;加强组织纪律为执政党作风建设提供制度保证;加强权力监督为执政党的作风建设提供制度保障;健全法律体系为执政党作风建设提供法律保证。这些思想主张是列宁在领导俄共(布)进行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形成的科学理论,揭示了工人阶级执政党作风建设的规律。列宁的工人阶级执政党作风建设思想开创了马克思主义工人阶级执政党作风建设理论的先河,对中国共产党加强党的作风建设,促进党风好转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吴东泽[4]2014年在《列宁工人阶级执政党执政能力建设思想研究》文中提出执政能力建设作为执政党执政后的一项重大任务,贯穿于执政党建设的始终。列宁作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在深刻总结马克思恩格斯工人阶级政党建设理论的基础上,根据时代的要求和俄国的实际状况,对执政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思想进行了初步探索,形成了独特的党建思想,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中国共产党是按照列宁建党原则建立起来的工人阶级政党,进一步研究列宁工人阶级执政党执政能力建设思想对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主要有以下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介绍了列宁工人阶级执政党执政能力建设思想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其中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工人阶级政党的执政能力观点是列宁工人阶级执政党执政能力建设思想的理论依据,工人阶级执政党的实践活动是列宁工人阶级执政党执政能力建设思想的实践根据。列宁工人阶级执政党执政能力建设的思想是在苏维埃政权建设中不断发展和完善的。第二部分分析了列宁工人阶级执政党执政能力建设思想的主要内容和特点。首先,列宁关于工人阶级执政党执政能力建设思想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五点,即提高执政党领导经济社会建设的能力、提高执政党巩固工农联盟和健全民主集中制的能力、提高执政党开展文化革命和发展先进文化的能力、提高执政党处理社会矛盾和巩固民族团结的能力以及提高执政党应对时代变化和营造有力国际环境的能力。其次,列宁认为可以通过学习、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以及党内监督和社会监督等途径加强执政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列宁工人阶级执政党执政能力建设思想具有开创性、探索性以及示范性特点。第三部分阐述了列宁工人阶级执政党执政能力建设思想的历史意义和当代启示。列宁工人阶级执政党执政能力建设思想不仅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巩固了俄共(布)的执政地位,而且对于我国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工人阶级服务型政党以及社会主义创新型政党具有重大借鉴意义。

翟一博[5]2013年在《列宁民主集中制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民主集中制的内涵丰富,外延繁杂。列宁在对民主集中制问题进行历史和现实的考察后,批判地继承以往人类社会民主集中制理论中的优秀成果,结合自身的革命实践,并总结工人阶级争取民主集中制斗争实践的丰富经验,提出民主集中制主要是组织原则和领导制度,也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群众路线在党的生活和组织建设中的运用。围绕这一基本思想,列宁构建了自己的民主集中制思想理论体系。在此基础上,本文首先概述了列宁民主集中制思想的来源,同列宁的整个思想一样,列宁的民主集中制思想也有它赖以产生的理论基础、历史背景和现实依据。它的形成,离不开作为其理论基石的马克思主义及其政党学说,离不开20世纪初的总体历史格局,离不开俄共(布)执政时的国内外环境及其自身状况,也离不开俄共(布)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曲折进程。列宁在于国际工人运动中与第二国际的罗莎·卢森堡和卡尔·考茨基的思想交锋中,产生很多积极的思想成果;俄国的革命传统成为列宁民主集中制产生的历史文化基础;与党内各种派别的斗争的经验教训的总结也对列宁产生过十分重要的影响,这些共同构成了列宁民主集中制形成的思想来源。其次,本文阐述了列宁民主集中制思想形成的历史必然性和历程。列宁的民主集中制思想也有它赖以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和形成的几个阶段,列宁民主集中制思想的形成是基于俄国历史形势的变化、斗争发展以及斗争任务的改变而不断地加以完善的。就其本质而言,民主集中制原则是由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性质所决定的,不是由秘密时期的特殊性所决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是由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所决定的,也是由无产阶级政党的发展规律所要求的。按时间的脉络进行梳理,列宁坚持和发展民主集中制的创立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三,本文阐述了列宁民主集中制概念的科学内涵、内容、原则体系和政治功能,这是列宁民主集中制思想体系的基础。其内容主要为:其一,民主集中制概念的科学内涵。列宁认为民主集中制是一个内涵丰富、层次多样的概念,列宁给党规定的民主集中制,是民主制加集中制,概括地说,就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这一思想内涵无产阶级政党层面上,国家政权结构和经济管理层面上得到扩展;其二,按照发展脉络来把握民主集中制思想的内容,包含坚决服从党的组织纪律;党内要充分实行民主;实行集体领导,防止权力过分集中;加强党内监督;加强制度化建设等五个方面的内容。其三,民主集中制遵循党员主体原则、公开性原则、平等原则、参与原则、选举原则、监督原则、民主和集中相结合的原则、尊重多数和保护少数的原则以及直接民主和间接民主相结合的原则;其四,其政治功能体现为,民主集中制有助于增进党的团结、有助于密切党群关系,有助于实现科学决策,有助于带动人民民主。理论内涵和内容,基本原则和政治功能共同构成列宁民主集中制度的科学内涵。第四,制度建设是列宁民主集中制思想的重要。理论只有上升到制度建设的层面才能更好地指导实践。正是基于对制度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在指导俄国无产阶级政党建党的实践中,列宁高度关注民主集中制制度建设的问题,使俄共的民主集中制建设走向规范化和程序化的轨道。第五,阐述列宁民主集中制的历史命运。列宁民主集中制思想,是列宁对俄共(布)执政经验的初步总结,是中国共产党民主集中制思想的重要来源。探讨苏联解体和列宁民主集中制思想的关系,苏联民主集中制建设中的经验教训,可以更好的理解,虽然我们党今天的执政环境和列宁执政时期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列宁民主集中制思想也难免存在种种局限和不足,但研究列宁民主集中制思想对我们党执政仍然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第六,评析各种质疑歪曲和误解,这是列宁民主集中制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评析和批判对列宁民主集中制理论的误解和歪曲,恢复列宁民主集中制理论的本来面目。传统的关于列宁民主集中制的认识,都存在着一些不科学的或不正确的成分;不少西方学者极力攻击列宁新型无产阶级政党学说的言论,也都是严重违背历史事实的。通过对“批判的再批判”重新认识列宁无民主集中制,恢复列宁民主集中制理论的本来面目,民主集中制理论是列宁主义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建设有中国共产党党建学说的理论基石,其科学价值对今天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葛伟阳[6]2014年在《列宁关于执政党密切联系群众的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列宁关于执政党密切联系群众的思想是列宁领导俄共(布)在探索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形成的,是对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同无产阶级广大群众关系的继承和发展。列宁作为俄共(布)的领导者对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苏维埃俄国为什么要密切联系群众以及怎样密切联系群众进行了理论上和实践上的大胆尝试和探索,列宁关于执政党密切联系群众的思想就是对其实践的概括和总结并且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本文试图概括和梳理列宁关于执政党密切联系思想的形成背景及其基本内容,客观评价列宁关于执政党密切联系群众思想的历史地位和当代价值,以期能够厘清列宁执政党密切联系群众思想的精髓,在理论研究上能够有所突破。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论述列宁执政党密切联系群众的思想。一是探索列宁执政党密切联系群众思想形成的背景和条件。这一部分遵循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分别论述了其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理论来源以及现实依据。二是列宁执政党密切联系群众思想的基本内容。这一部分是文章的重点部分,在占有大量史实资料以及对列宁原著不断钻研的前提下从两个层面对其思想进行解读:其一执政党密切联系群众的必要性和意义,其二执政党密切联系群众的途径和方法。三是列宁执政党密切联系群众思想的历史地位和当代价值。列宁执政党密切联系群众的思想不仅仅是对马克思恩格斯党群关系思想的继承,更是结合俄国国内实际情况创造性地提出了执政党对无产阶级政党密切联系群众的理论,为无产阶级执政党的理论和实践提供了思想指南,而且为执政的共产党人发展党群关系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尽管列宁执政党密切联系群众的思想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其理论光芒部分仍然对今天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发展党群关系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郝首栋[7]2001年在《中国共产党执政基础研究》文中认为中国共产党执政基础问题,是关系中国共产党的前途和命运的重大现实问题,这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但对于诸如什么是党的执政基础、怎样去巩固党的执政基础这些基本问题,就目前的现状来看,人们的认识还不够深入、明确。对其中许多具体的问题,人们的认识也不尽一致。因此,对于中国共产党执政基础这一关系党的前途和命运的重大现实问题,非常有必要进行深入地研究;对其中的一些具体问题,非常有必要做出明确地回答。这正是写作本文的根本目的所在。 本文按照“理论分析——历史考察——现实矛盾分析——现实对策”的逻辑线索,展开对党的执政基础问题的研究。本文正文共分四章,各章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章,“党的执政基础的理论分析”。主要是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作指导,从本质和规律的层面上,对有关党的执政基础的基本理论问题进行深入分析。首先,界定了党的执政基础的定义。党的执政基础,是指党执掌国家政权所依赖的根本条件。其次,探讨了党的执政基础的本质内涵。党能否执掌好国家政权,在根本上决定于党能否代表和实现最广大中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能否赢得最广大中国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第三,着重分析了党的执政基础的构成。从党促进中国社会发展和实现最广大中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角度看,党的执政基础包括生产方式基础、意识形态基础、政治上层建筑基础;从党团结和依靠各种社会力量、赢得最广大中国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的角度看,党的执政基础包括群众基础、阶级基础、党的自身基础。二者尽管分类的角度不同,但实质相同,二者相互渗透统一,共同构成党的执政基础。 第二章,“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历史实践考察”。主要运用逻辑与历史相统一分析法,回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历史实践过程,总结其中的基本经验。本章具体从“全面奠定时期”、“曲折发展时期”、“十年内乱时期”、“新的发展时期”这四个时期,考察了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历史实践过程。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历史实践的五点主要启示,即“从根本上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决不能本末倒置”,“全面地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决不能狭隘片面”,“循序渐进地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决不能急于求成”,“具体地历史地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决不能僵化保守”,“以开放的眼光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决不能自我封闭”。 第三章,“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所面临的现实挑战”。主要运用矛盾分析法,分别从国际新环境、国内新形势和党自身情况的新变化向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所提出的挑战这三个方面,分析了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所面临的一系列现实矛盾。首先, 中国共产党执政二础研究分析了世界新科技革命、经济全球化和西方的“西化”、“分化”战略向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所提出的现实挑战。其次,分析了国内阶级阶层结构的新变化向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提出的新挑战。第三,分析了党自身情况的新变化向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所提出的新挑战。 第四章,“新时期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基本构想”。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提出了新时期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基本思路。第一,增强全党的执政意识,这种意识包括牢牢掌握对国家政权的领导权观念、依靠促进社会发展和赢得群众拥护来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观念、巩固党的执政基的优患意识、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必胜信心。第二,高度重视巩固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要高度重视巩固党执政的阶级基础,从根本上依靠广大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要加强和改善党对社团组织的领导,进一步巩固党执政的群众基础。第三,进一步巩固党执政的自身基础,要进一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高党的拒腐防变的能力和水平。

宋福范[8]2002年在《执政条件下党的先进性问题研究》文中指出先进性问题,从来就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前提,是党得到最广大人民群众信任和拥护的根本条件。但是在执政的历史条件下,几乎所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这个问题上都发生了重大失误,这直接导致了以苏共为代表的一批马克思主义政党丧失政权并自行瓦解。出现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对什么是执政条件下党的先进性、怎样保持和实现党的先进性未能做到正确理解和把握。本文以“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从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功能定位这个角度,着重对执政条件下党的先进性问题进行了探讨。在此基础上,按照什么是执政条件下党的先进性、在执政条件下为什么要保持和实现党的先进性、以及在执政条件下怎样实现党的先进性这三个大的方面,分五章构建了全文的框架结构。第一章主要阐述了什么是党的先进性问题。为将执政条件下党的先进性问题的研究置于科学的基础之上,本文首先从历史唯物论的基本观点出发,提出了党的先进性应当从功能上来考察的认识方法。衡量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否具有先进性,从根本上要看它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展示的功能如何。是否顺应社会发展的方向、符合社会进步的趋势,这是政党是否先进的根本标志。按照这种思路,本章指出,党的先进性的实质就是党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其内涵应当表现为党能够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了实现这种先进性,党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即必须以工人阶级作为党的阶级基础、以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理论基础、以工人阶级和社会各阶层的先进分子作为党的组织基础、以民主集中制作为党的制度基础,等等。第二章主要阐述了执政条件下为什么要实现党的先进性问题。本章从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共性特点和中国共产党的个性特点出发,从以下三个方面阐述了<WP=3>在执政条件下党保持和实现先进性的极端重要性。从理论根据上看,由于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是其生存和发展的主要基础,是其实施领导的根本前提,是其自身建设的逻辑归宿,因此,保持和实现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合法性的基本依据。从历史根据上看,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以来,以苏共为代表的一批共产党因为在这个问题上的失误而最终归于失败。而以中共为代表的一些共产党却经历了痛苦的凤凰涅槃后重新获得新生。历史充分表明,保持和实现党的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自身建设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从时代依据上看,进入新世纪,我们党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考验。随着冷战结束、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国际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内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随着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党的队伍状况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些深刻变化既给我们党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始终保持和实现党的先进性,这是我们党对国内外大转折的强力回应。第三章主要从党内关系的角度阐述了在执政条件下怎样实现党的先进性的问题。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要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实现先进性,需要党内和党外方方面面的条件,从党内的条件来说,需要党具有强大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由于它们是党自身建设成果的集中体现、是党动员人民群众参与的根本基础、是党提高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的必然要求,因而是执政条件下马克思主义政党实现和发挥党的先进性的内在基础和先决条件。在新的历史时期,影响和制约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因素从思想方面讲主要表现在思想因循守旧、理想信念动摇、权力观错位,等等;从制度方面看集中体现在党内生活缺乏民主精神和民主制度上。为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在思想层面上必须以搞好理论武装为核心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在制度层面上必须以发展党内民主为重点加强党的制度建设。第四章主要从党群关系的角度阐述了在执政条件下怎样实现党的先进性的问题。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要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实现先进性,从党外的条件来说,最重要的是获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人民群众作为历史活动主体的地位,决定了他们是党实现自身先进性的依靠力量。按照与党的关系的紧密程度,人<WP=4>民群众可以分作两个部分,一是党赖以依托的基本阶级力量,即党的阶级基础;二是除了基本阶级力量之外的广大公众,即党的群众基础。在执政、特别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条件下,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都发生了的深刻变化,马克思主义政党要实现自身的先进性,必须正确认识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的历史性变化,根据时代对党的先进性的要求,努力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只有两个基础都随着时代的变化与时俱进、不断巩固和发展,才能不断提高党的社会影响力,马克思主义政党才能最终实现和充分展示出自身的先进性。第五章主要从党政关系的角度阐述了在执政条件下怎样实现党的先进性的问题。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要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实现先进性,从协调党内条件与党外条件关系的角度来看,最主要的是处理好党与政权的关系,根本的是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王贝贝[9]2018年在《列宁国家利益观研究》文中指出国家利益是随时代变化不断变动发展的动态概念。国家利益具有客观性,它不以人们的国家利益意识形成与提出国家利益概念为转移。在当今环境瞬息万变的时代,寻求国家利益理论之源,构筑社会主义国家利益体系至关重要。可以说,利益问题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资本主义国家进行研究的本质,列宁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利益理论,结合俄国国情对其创新和发展,且运用马克思主义领导建立和巩固了第一个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因此,对列宁国家利益观进行分析和研究,有助于推进我国国家利益理论的研究,可更好谋求和拓展我国的国家利益。本篇论文包含前言部分和四个章节。前言部分主要从论文的选题目的以及理论和实践意义、概念的界定以及文章的写作方法和创新之处展开论述。第一章是理论来源和历史基础。列宁国家利益观理论来源一部分是马克思恩格斯国家利益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及其对列宁国家利益的影响,另一部分是俄国传统国家利益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列宁对其的继承和扬弃,列宁抛弃了传统俄罗斯国家的大国主义和好战主义,继承和坚定发展了爱国主义;历史基础也是从两方面展开,一方面是巴黎公社的实践为建设社会主义提供了政权建设形式,另一方面是俄国国内不断爆发革命的现状,进一步实践了马克思恩格斯倡导的运用革命手段打破旧机器建设新政权的理论,从而探索出实现国家利益的途径。第二章对列宁国家利益观内容的梳理。列宁具体国家利益是政治、经济、文化利益三者相互融合、渗透,且不可或缺;是个人利益和社会群体共同利益的彼此交织;是阶级利益同民族利益的相互结合、是单个国家的利益和世界整体利益的统一。政治利益是基础和保障,无产阶级要想拥有政权,首先要取得政治独立获得政治利益,只有政治利益得以实现,才能为经济利益和文化利益的获得提供保障。列宁凭借其敏锐的政治嗅觉,树立了马克思主义信念和建设社会主义政权的决心,最终目的是维护无产阶级利益。因此,无产阶级掌握政权的苏维埃国家代表的是无产阶级的利益,其利益同无产阶级占多数的民族利益是一致性。第三章是列宁国家利益观的实施战略。无产阶级政党组织是实现国家利益的前提,工人阶级斗争缺乏先进理论和组织的领导具有自发性,列宁认为必须成立无产阶级政党以指导无产阶级斗争,通过实行党派联合执政模式保证国家利益的实现,且苏维埃只是实现国家利益的形式;列宁执政后期,苏维埃国家内部出现了以党代政、党政不分乱象,列宁通过政治体制改革划清了党政界限,为俄国政治利益的巩固探索了道路;列宁通过“渐进的”思想和“迂回”道路巩固和发展了社会主义经济;苏维埃政权的取得离不开对工人阶级文化教育的培训和指导,苏维埃经济的发展同样也离不开人民的文化建设;列宁国际战略中民族自决权提出和世界革命的思想是相统一的,最终目的都是为民族更好的联合以维护民族和国家利益。第四章从当代价值审视列宁国家利益观。加强党的建设和监督,用以做好政治经济文化工作,以维护人民的利益;将国家利益作为重要的衡量因素运用到国家关系中,将其作为制定对外战略的依据;在国家利益视阙下,从“对大国外交”向“大国外交转变”,变被动为主动地开展我国大国话语权的构建重任。对列宁国家利益观的分析与梳理,有助于我国国家利益的维护与拓展。

汤德森[10]2011年在《重新认识列宁无产阶级专政理论》文中认为长期以来,有的人在认识列宁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时,以为这个理论的内容只是主张对资产阶级进行专政。这是对列宁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片面性认识。本论文针对这种认识阐述了新的见解。列宁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是一个系统的、完整体系。它的内容包括无产阶级专政的必要性、无产阶级专政的性质和形式、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措施等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性质和形式,列宁提出,无产阶级专政作为无产阶级的国家,对作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以及广大劳动群众实行民主,即在无产阶级专政的条件下,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享有民主权利。他同时提出,无产阶级专政是无产阶级的革命暴力或强制性力量,是苏维埃国家恢复和发展生产中的统一的意志。“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形式,苏维埃是无产阶级专政的俄国形式。关于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措施,列宁提出,必须适时转变工作重心以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经济基础和物质基础,必要时以革命战争的手段捍卫无产阶级专政,实施新经济政策以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阶级基础,动员一切可利用的社会力量以发展无产阶级国家的事业。列宁说过,无产阶级专政是“不受任何法律约束的政权”。学界有的人将此话语同苏联、中国后来的实践相联系,以为列宁不要无产阶级法制,进行责难。实际上,列宁的此话语只是强调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设想,即无产阶级专政不是原来意义上的国家,是过渡时期的——旧的国家以及法律制度被废除、没有也不需要再产生国家机器和法律制度时期——的政权形式。这个政权必然“不受任何法律约束”。本论文分析了对列宁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种种误解和曲解。正确地认识和掌握列宁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对于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于巩固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具有现实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列宁执政党建设思想研究[D]. 李岩. 喀什大学. 2016

[2]. 中国共产党加强执政党建设的理论与实践[D]. 王亚萍. 南京师范大学. 2012

[3]. 列宁工人阶级执政党作风建设研究[D]. 张东亮. 辽宁大学. 2012

[4]. 列宁工人阶级执政党执政能力建设思想研究[D]. 吴东泽. 辽宁大学. 2014

[5]. 列宁民主集中制思想研究[D]. 翟一博. 武汉大学. 2013

[6]. 列宁关于执政党密切联系群众的思想研究[D]. 葛伟阳. 南京师范大学. 2014

[7]. 中国共产党执政基础研究[D]. 郝首栋. 中共中央党校. 2001

[8]. 执政条件下党的先进性问题研究[D]. 宋福范. 中共中央党校. 2002

[9]. 列宁国家利益观研究[D]. 王贝贝. 聊城大学. 2018

[10]. 重新认识列宁无产阶级专政理论[D]. 汤德森. 南京师范大学. 2011

标签:;  ;  ;  ;  ;  ;  ;  ;  ;  ;  ;  ;  ;  

无产阶级执政党党内监督问题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