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性图形化——低年级应用题教学的整体思维策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应用题论文,整体性论文,图形化论文,思维论文,策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本文试图阐述在低年级必须立足于整体性来观照所涉及的应用题,并以此渗透于教法与学法之中;而解题过程的图形化,则是根据问题所涉及的数量关系构成的研究模型,是问题整体性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构思
所谓应用题的整体思维:根据新的思维方式,注重问题对象的结构、关系和整体,它不局限于把问题还原简化为孤立的客体模型(如线段图),而是追求越来越接近问题环境中的现实自身(有利于解决问题的各类示意图、实体模型、表象、情景等);在明确问题各组成部分的基础上,通过对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相互联系的研究,把它们联结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从所有组成部分以及它们之间的各种关系中,推导出问题的结果,认识问题的特征。构成如下模型:
对面临的应用题,首先是构筑有利于解决问题的各类示意图、实体模型、表象、情景等,较好地形成接近于实际问题的情景;然后,明确问题所揭示的数量关系,形成解题的步骤,从而导出结果;再反思问题解答过程的完整性与合理性,把所解答的问题看成一个特例,回顾所学的知识,寻找其共同点,得其一般规律;再构建同一层面上的各类变式问题,并逐步复合深化。
认识
目前低年级应用题教学存在的最大弊端是:解题过程中局限于把问题还原简化为孤立的客体模型(如线段图),并找出数量关系,解题以得出结果作为结束。这种就事论事的解题模式,根本无法体现现代思维的交叉性和延伸性,以至于有相当多的学生在学习应用题时,简单应用题因其简单而不去认真分析,复杂应用题因其复杂而不会分析,这样随着知识的加深,孕伏着严重的学习危机。
实践
一、构筑有利于解决问题的各类示意图、实体模型、表象、情景等,形成接近于实际问题的情景。
1.看情景图编题。
低年级应用题按顺序分为下列三个阶段,看图口述应用题、图文结合应用题、一步计算应用题。它体现了儿童认知发展的三个阶段,从行为把握到图象把握乃至符号把握。作为整体性思维观念,这三个阶段必须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充分发挥好课本作用。
如:学习3+2时,根据书上主题图编题,启发学生说:水里有3个人,又跳下2个人,现在有几个人?开始由老师启发学生说,再由学生自己编题,但要求有两个条件和一个问题。
形成:数学符号→构筑情景→启发编题→分析解答。
这样,借助于示意思,构筑情景明确题目结构,从整体上感知。应用题的形成是:实际情景→数学问题。应用题的解答是:数学问题→实际情景→理清关系→分析解答。
2.一种图形的多角度理解。
美国数学家斯蒂思说过:如果一个特定的问题可以转化为一个图形,那么,思路就整体地把握了问题,并且能创造性地思考问题的解法。
例如:第三册中3道题,要求学生看应用题动手摆学具如下(见表):
通过这样整体比较,使学生明白,虽然3道题讲了一件事,摆出来的图形也一样,但摆图形的过程不同,它们要求的问题不一样,其意义也就不同。从而使学生对图形的认识不再孤立化、绝对化了。
3.画图,使问题图形化。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哪个孩子学会画应用题,可以有根据地说,他一定能学会解应用题。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画应用题的过程是:先让学生微微闭上眼睛想象出题意情景,再根据题目提供的数据,用生动活泼的方式把想象的情景搬到画面上,用图文反映出题中的数量关系,进而学会画示意图,突出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系。
三、反思问题解答过程,注意相互联系,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
《九年制义务教育课本》把同一属性的两类或三类简单应用题齐头并进集中安排,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这样安排有利于沟通简单应用题中本来存在着的数量关系,使学生从整体认识上掌握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变化规律和相互联系,从而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
如:(1)有4组同学跳绳,每组3人,一共有多少人?
(2)有12个同学跳绳,平均分成4组,每组多少人?
(3)有12个同学跳绳,每组3人,可以分成几组?
可分三步进行教学:
1.根据“乘法的意义”“等分除”和“包含除”的意义等知识,弄清题意,摆弄学具,通过形象直观的实践活动,从感性上得到结果。
2.从条件入手分析数量关系,明确解题思路,确定解题方法,当学生算出结果后,启发学生进行反思,即从问题入手,根据要求的问题,寻找必须知道的条件,从而使学生获得完整、合理的解题过程。
3.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三类简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进行比较:用系统思想来考察,它们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都反映了因数、因数与积的关系,引导学生只要记住其中一个关系式,就可推想出其他两个关系。
通过反思,使学生了解了这三类简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的内在联系、变化规律及相互关系,提高了学生比较、综合、分析的能力和解决简单应用题的实际能力。
四、把所解答的问题看成一个特例,寻找其共同点,得其一般规律。
从而归纳得出“求两数相差用减法来计算”这一般规律。
笔者认为低年级应用题教学的思维策略各有不同,但“整体性、图形化”的思维观念应用于教学,其效果是显而易见的。首先,提高了学生的思维品质,使他们的思维方式从小纳入“发散性、灵活性、深刻性”的发展轨道。其次,提高了学生实际解题能力。低年级学生最难学的是应用题,最怕的也是应用题。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是低年级教师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而“整体性、图形化”无疑为教师和学生找到了一条可以共同接受的解题思路。